200年过去了,8小时工作制仍然是一个理想?
2021-01-08 14:27

200年过去了,8小时工作制仍然是一个理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生活方式研究院(ID:neweeklylifestyle),作者:晓洋,原文标题:《什么?8小时工作制是200多年前的发明!》,头图来自:《摩登时代》剧照


比起这个寒冬,关于猝死的报道,更容易让打工人瑟瑟发抖。


新年的第一个工作日。23岁女孩,加班到凌晨一点半,猝死在下班的路途。为拼多多开疆拓土的打工人,顿时成了客死异乡的打工魂。


在知乎如何看待这起事件的提问下,一条显示为“拼多多已认证的官方账号”评论称:“这是一个用命拼的时代,你可以选择安逸的日子,但你就要选择安逸带来的后果……”


这评论被秒删,真伪莫辨,但却深深刺痛了芸芸打工人,引发社会舆论关注,矛头再次直指互联网行业盛行的加班文化。



1930年大萧条中,经济学家凯恩斯曾预测:到2030年,人类的技术足够发达,每人每周只需工作15小时就能过上不错的生活。然而到了2020年,很多人每周加班的时间都不止15小时。


究竟一天工作多长时间才合适呢?既赚到现代生活所需的收入,又不会被赚钱的机器所吞噬,难道只有“加班至死”这一条道吗?


996大小周,打工人挣不脱的加班命


在中国,加班与互联网如影随形。


一个人拿两份工资,做三个人的活儿,“996”成了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常态。那些增长迅速的企业更是全员大小周,大周工作六天,小周工作五天。


在招聘启事里,个别公司甚至把“双休”标签为“员工福利”。迟到一分钟会被扣工资,但加班一晚上都不一定有加班费。


996是福报,双休是福利,再问就是“你不适合这家公司”。铁打的硬盘,流水的兵。你不做的时候,会有更多的人来代替你,你拒绝996,可能别人愿意007,这也就是大家念叨的“内卷”。


拒绝996的年轻人,意味着连转正的机会都没有。


根据脉脉发布的《人才吸引力报告2020》显示,互联网是薪酬福利较高的行业,也是幸福感最低的行业,同时又成为最大的人才流入行业。


这边厢,刚毕业的年轻人拼尽全力挤进大厂,延续从名校到名企的光环,无惧青丝即将成白发。那边厢,加班到失去基本家庭和娱乐生活的“职场老人”,在排队上厕所的隐忍和年龄的焦虑中梦想着逃离。


打工人上厕所的频次也经受技术的监控。


互联网盛行的加班文化,只是整个职场环境的缩影。


中山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的全国调查数据显示,年轻人加班现象普遍,53.3%的年轻人每周工作时间超过了40小时。


在加班群体中,近7成的人认为自己是自愿加班,其中约一半人加班是为了获得更高收入,14.9%是为了给企业分忧而加班。而非自愿加班的人群中,近五成是因为“公司潜规则”,担心不加班会受罚,甚至会被炒掉。


与计件工资的流水线工人相比,知识技术行业的无偿加班比例高出96.1%。在月薪制的绩效管理下,如果工作完不成,会影响正常基本工资,于是,无偿加班变成家常便饭,生活幸福感也随之受损。


过去五年,《人民日报》每年都会发微博呼吁告别过度劳动。


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满打满算,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上班时长,每月上限为212小时,而996的员工,每个月上班时间长达288小时。


法律写得很清楚,但现实中的状况实在太多了。 


888制,工人的理想生活


“8小时工作制”尽管被现实嘲弄,但不要轻看它,因为它曾是打工者最理想的生活方式。


1867年,《资本论》出版,马克思戳穿了资本的本质:尽可能多地获取剩余价值。


19世纪中叶,伦敦、巴黎、纽约等工业城市,大量失地农民为了在城市生存,每天工作14至18个小时,没有双休日,工作强度极大但收入极微薄。


1910年,美国玻璃厂内的童工,衣衫褴褛。/路易斯·海因


美国一个鞋厂的监工扬言,一个身强力壮的18岁年轻人,只要到他厂里打工,四年后头发指定变灰白,也许伴随脱发秃顶。


当农民种地,会有农忙和农闲之别。但进厂打工,只会全年无休。所谓的生活,就是每天上班下班,回家躺倒。人和机器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卓别林所扮演的螺丝钉,只是一个比喻,远不及现实那么糟糕。/《摩登时代》


在1817年,英国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提出一个口号: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闲、八小时睡眠。这也就是“八小时工作制”的理论起源。


别说100多年前,这口号就是放在当今职场,也无异于痴人说梦。然而,它却在渴望活得更有尊严的工人心里,偷偷种下了梦想的种子。


世界各地的工人纷纷走上街头,用生命高喊“8小时工作制”。数十年来的工人抗争下,欧美工厂主被迫开始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1902年,芝加哥的企业主意外发现,适当减少工作时长,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自从实行8小时工作制以来,工人得到充足的睡眠和休闲时间,干活更利索,工厂产出比一天工作10小时还多。更重要的是,空余时间多了的工人,渐渐也追求休闲娱乐,那又是一盘新的生意。类似的发现得到美国各地企业的印证。


从1914年开始,福特车厂开始实行8小时工作制,从“两班倒”改为“三班倒”。


1916年,美国以联邦立法的方式确立“8小时工作制”。欧美主要的工作国家也相继在20世纪初订立相近的法规。


历史证明,“8小时工作制”是劳资双方的天选之子。


公司又哄又骗,“自愿加班”蔓延


如果说19世纪是蓝领工人叱咤风云的时代,那么20世纪就是白领工作者日益壮大的时代。


进入20世纪,城市中开始建造办公大楼。格子间、咖啡机、玻璃幕墙,人们穿着西装和白衬衣进出,工作一整天也不会弄脏手指。工作的体面肉眼可见,甚至有机会参与一些决策,厌倦工厂工作的年轻人趋之若鹜。


到上世纪90年代,美国硅谷的兴起更将白领工作的梦幻程度推向一个新高潮。


科技创业公司里,一眼望去几乎都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凭借头脑中的亮光,手中的鼠标键盘,这些公司的年轻人相信自己在创造新的东西,在改变世界。


在公司的谆谆教导下,工作不再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而是为了自己的成长,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企业文化内化到年轻人的信念里,不用监工的催促,他们就会自觉全天候拼命。8小时工作的平衡之美,早就被忘在背后。


许多科技公司的总部延续大学校园的氛围。公共区域里放着足球机、上班不用穿正装、开放式办公室、弹性上班时间,还有各种类似大学社团的团建活动。


进入21世纪,很多国内大企业内部设有健身房、休闲区供员工运动娱乐,咖啡和下午茶更不足为奇。就是小公司也会摆几个懒人沙发,养一只猫,以标榜自己的员工福利。


不用走出办公室,员工获得一切生活的便利和娱乐,也就意味着员工待在办公室的时间越来越多,留给家人的时间越来越少。智能手机和超薄笔记本的普及后,工作和休息的界限更是荡然无存。


无论是在路边堵车,还是在结婚当天,都可能随时随地被招呼去加班。哪怕坐飞机两三个小时,也要在签名档里标注出来,以防因“失联”而被投诉。


一边结婚一边扩容,一生难忘的婚礼。


“家庭最重要”,这个从农耕社会延续下来的观念,逐渐被自我效能的职场文化所动摇,被丰厚的员工福利所裹挟。


晚上可以免费坐公司班车回家?其实在变相鼓励员工延长在公司的时间。免费晚餐,再加宵夜?还有淋浴设施?你永远都离不开办公室了。


针对女高管还有冷冻卵子的福利礼包?晚点再生小孩吧,你人生的黄金时间都留给公司,未来三五年的业绩增长靠你了。


这种福利表面上看起来为员工好,实际上是在变相鼓励员工把时间多多贡献给工作,犹如一副金手铐,将员工随时拴在工作上。


当项目上线全组人连续通宵的时候,当你不断被追加新的工作任务的时候,当你一个人对接几个项目感觉被掏空的时候,你会否也有类似的疑问:为什么公司宁愿花小钱增加食堂的新口味,也不愿意多招几位员工,分担你和你的组超负荷的工作量呢?


毕竟,再多的免费班车,再多的免费晚餐,都比不上失去的私人时间和家庭生活。


200多年过去了,888仍然是一个理想


互联网大厂的员工福利,就算是“金手铐”,也只属于少数人。对于全球打工者来说,切实的劳动保护这些年并没有显著增加。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纵横欧美市场,席卷全球。无论是美国企业,还是日本会社,终身雇佣制度逐步消亡,临时工、派遣工和自由职业者急剧增加。他们得不到医保和养老的保障,每隔一段时间就得为找下家而烦恼。


哪怕得到一份全职工作,到年终依然要为公司财报而操心。太多时候,员工不需要做错什么,只是命运使然地去到盈利不似预期的项目,那么,“人才优化”即会在朝夕之间发生。


员工和公司的关系失去信任。/《派遣员的品格》


“生活里80%的痛苦来源于打工,但你要知道,如果不打工,就会有100%的痛苦来源于没钱。”这个段子揭示了许多打工者的困局。


北京市最近公开的新冠疫情流调,那些普通人为了生活四处奔波。他们长时间工作,远距离通勤,下班后还要去做兼职。拿命换钱的底层,也许谁拥有的选择权都没有更多。


203年过去了,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闲、八小时睡觉,依然是劳动者的一个理想。


参考资料:

[1]《十九世纪西方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艰苦历程》,徐晓飞,澎湃新闻

[2]《为女职工冻卵买单的福利还需谨慎选择》,赵航,工人日报

[3]《公司福利有玄机 花小钱要你多加班》,今周刊

[4]《数看2020人才吸引力报告——IT互利网仍是最受欢迎领域》,脉脉数据研究院,新华网

[5]《谁在“引诱”996员工,“自愿”加班?》,聂伟 风笑天,中国青年研究

[6]《一个拼多多员工猝死倒下的背后》,楼华灿,浙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生活方式研究院(ID:neweeklylifestyle),作者:晓洋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