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是如何做出因果判断的?
2021-01-15 08:35

人们是如何做出因果判断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神经现实(ID:neureality),作者:Harrison Tasoff,译者:兜虫,审校/编辑:Orange Soda,原文标题:《是因果,还是直觉?》,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如同父母被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纠缠得一个头两个大,大多数人在思考某一事件的起因时,有时也会发现自己正遵循着一条无穷无尽的因果链。尽管有诸多可能会导致某一事件的发生,但我们通常只会将其中寥寥几种视为原因。那么,我们是怎么做出决定的呢?


这正是塔迪·奎林恩(Tadeg Quillien)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的主题。他是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心理与脑科学系的一名博士生。这项研究发表在《认知》(Cognition)期刊上,概述了在事件中起作用的某一因素,是如何影响我们是否将其视为事件的原因的。


在他的论文里,奎林恩建立了一个因果判断的数学模型,这一模型比以往任何模型都更好地再现了人类直觉。除了提供理论角度的见解,理解如何推理因果关系也对我们解决诸多问题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模型的推导过程


从直觉角度而言,对结果起最重要作用的事件,通常会被视作原因。而事实上,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已在各项研究中观察到,人们会对某一事件的诸多原因进行排序。比方说,如果森林火灾现场发现了一根火柴,人们往往会说“是火柴引发了火灾”,尽管空气中的氧气同样是火灾发生的必要因素。


“但我们所说的‘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意思?”奎林恩发出了这一疑问,“这依然是个非常模糊的说法。几十年来,如何明确这一概念一直让试图理解因果判断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十分头疼。”


奎林恩解决这一疑问的方法便是考虑人类因果推理的演化目标。“突出那些最有助于预测结果的因素是因果判断的其中一个功能。”奎林恩提出,“此外还有那些可以人为操纵影响结果的因素。”


思考这一疑问的过程,让奎林恩不禁想到了试图理解不同现象是如何关联的科学家。科学家可以利用许多案例来进行对照实验,从而确定相关系数和效应量——也就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


但是,一旦我们认同这就是大脑进行因果判断的方式,问题也随之而来。科学家们必须借助多个观察结果才能做出判断,而无法从单一事件中计算出效应量。然而,人们在面对单个事件时,通常也可以毫无困难地进行因果判断。


奎林恩认为这一悖论可以用下列假设来解决。当人们进行因果判断时,也在无意识地想象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的方式。奎林恩解释说:“这些虚拟情境提供了你所需要的数据,以便你计算‘效应量’。”


从直觉角度而言,对结果起最重要作用的事件,通常会被视作原因,pixabay


受到这些观点的启发,奎林恩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来解释人们是如何做出因果判断的。为了验证他的模型,奎林恩分析了来自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亚当·莫里斯(Adam Morris)及其同事的一项实验数据。他们的实验借助彩票游戏来探究概率和逻辑结构对人们因果直觉的影响。(译者注:逻辑结构,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名词之一,指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包括集合结构、线性结构、树状结构和网络结构四种主要类型。)


奎林恩解释道:“事件的发生概率会以一种吊诡的方式影响我们对因果的感知。”我们不妨假设,有位名叫卡尔的教授想为某个项目申请经费。他的申请由系主任爱丽丝和比尔负责审核,只有两人都批准申请,卡尔才能获得经费。爱丽丝通常会批准所有申请,但比尔却因拒绝大多数申请而臭名昭著。现在的问题是,如果卡尔获得了项目经费,谁才是他拿到这笔经费的头号功臣?


大多数人会说,是比尔决定了卡尔的申请得到批准。因为一般来说,得到比尔的支持对获得经费的影响更大。


然而,只要我们改动其中一个细节,人们的直觉判断就会完全翻转。如果卡尔只需要得到其中一位系主任的批准就能获得经费,而实际上他两份批准都得到了,那么人们会将卡尔拿到经费归功于爱丽丝。在这种情况下,来自爱丽丝更为可靠的支持是卡尔能否获得经费的最重要因素。


在莫里斯和他的同事们的实验中,他们精确地量化了事件发生概率对人们因果判断的影响。他们的结论十分出人意料,奎林恩称,当时没有任何心理学理论能解释他们的实验结果。


因果推理模型的解释


当重新分析莫里斯及其同事的数据之后,奎林恩发现,自己的数学模型与实验被试判断不同事件中因果关系的方式高度吻合。事实上,奎林恩的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程度要优于当时的其他所有模型。


研究结论强调了概率和逻辑结构是如何共同影响我们的因果直觉的。在卡尔必须拿到系主任的两票的情况下,只有最严格的审核者批准了,他才能获得经费。因此,人们会将好结果归功于投票可能性小的一方。相反,在一票支持就足够的情况下,来自更宽容一方的批准往往是决定结果的关键因素。“我们习惯将与结果同时出现的因素视为原因。”奎林恩说。


我们推理因果关系的方式,具有其实际意义。让我们回到森林火灾的例子上来。火需要三种东西才能燃烧:氧气、燃料和火源。但我们的大脑并没有给这些因素赋予相等的权重。


“虽然可能没有一个精确的模型来描述森林火灾如何发生,但我们依然有一种感觉,觉得空气中时时刻刻充斥着氧气,而森林又不是每时每刻都会起火。”奎林恩说道,“因此氧气与森林火灾之间的相关性相对较低。”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燃料,也就是森林中的树木。但如果在等式中引入一根火柴,森林就非常可能燃起熊熊大火。


奎林恩在自己的研究中概述的因果判断方法,引导了我们走向那根引燃森林的火柴:一个预测力强且能受我们控制的因素。然而,当我们尝试更全面地理解这个世界时,直觉有时会将我们引入歧途。


“如果你想更深入地理解火焰的燃烧机制,就得把氧气的作用也考虑进去。”奎林恩说,“可是,如果关于因果的直觉冲你大喊,说氧气并不重要,那么这可能会导致你忽视世界上的一些其他重要因素。”


因果推理是认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大特征,奎林恩计划进一步探究因果感觉如何影响我们的心理和世界观的其他方面。“我们几乎用因与果来解释一切事物,”他说道,“所以,因果关系就像一块积木,搭建起了我们用以理解这个世界的许多概念。”


“理解了因果关系,我们或许就能理解其他众多概念的运作方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神经现实(ID:neureality),作者:Harrison Tasoff,译者:兜虫,审校/编辑:Orange Soda,原文:https://neurosciencenews.com/causality-model-17406/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