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首破100万亿元:2020国民经济还有哪些亮点?
2021-01-19 06:55

GDP首破100万亿元:2020国民经济还有哪些亮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北京商报(ID:BBT_JLHD)记者:陶凤、刘瀚琳,编辑:张兰,原文标题:《不容易!2020年全国GDP首破100万亿元,最全解析在这里》,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1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介绍2020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2020年,我国GDP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全年增速达2.3%。按照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的宏观调控目标,当前全国新增就业目标实现超预期完成,消费增速接近往年正常水平,三大产业投资数据全部转正。


“总的来看,2020年国民经济运行稳定恢复,稳就业保民生成效显著,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但同时应看到,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宁吉喆表示。


宁吉喆指出,从2021年的情况看,支撑经济稳定恢复的有利因素仍较多,我国经济有基础也有条件延续稳健复苏态势。虽然当前疫情防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依然较大,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且正在显现。


全年GDP超100万亿元


据统计,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01.6万亿元人民币,历史上首次突破100万亿。据了解,2000年,我国经济总量迈上10万亿元的台阶,2012年这一数字突破50万亿元,2020年再次突破100万亿元。在过去20年间,国内经济总量规模扩大至10倍。


按照目前测算的年平均汇率折算,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7万亿美元左右,稳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经济的比重预计达到17%左右。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居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与高收入国家发展的差距继续缩小。


“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又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这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标志性意义。”宁吉喆表示。


在过去一年间,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例如,“嫦娥五号”成功登月并采样返回,“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等;经济实力显著提升,我国工农业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其中,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持续居世界第一位,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增加值预计连续11年居世界第一位。


不过,宁吉喆也指出,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仍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依旧较大,创新能力仍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在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民生领域投资依然存在短板,在芯片、半导体、工业软件、航空发动机等高新技术领域仍面临被“卡脖子”的境况。”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指出。


付一夫表示,我国仍要推动强大国内市场的形成,继续从促进居民消费、推动新基建等方面着手,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同时,继续通过完善营商环境、优化外贸结构、主动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新兴市场等方式来助力稳外贸外资。此外,通过增加研发投入、推动信息化建设等方式,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新增就业完成全年目标的131.8%


2020年初至今,随着我国疫情控制总体走向平稳,政策帮扶持续显效,就业压力得到缓解。2020年年均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低于6%左右的预期目标。12月,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2020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4%,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


从新增就业数据来看,2020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显著高于9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完成全年目标的131.8%。其中在12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与上年同期持平。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7%,与上年同期持平。


稳就业带动居民增收。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如期实现。“基本民生保障有力,全年全国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同比名义增长8.7%,这表明兜底保障的力度加大。”宁吉喆表示。


“扩大消费最根本是要促进就业。”此前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曾重申,做好基本民生保障工作,促进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


去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提出拓宽灵活就业发展渠道、优化自主创业环境,同时加大对灵活就业的保障支持。地方层面也相继发布新规保障居民稳就业。例如,在此前召开的回顾“十三五”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贺锐表示,目前,北京市享受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人数已达30.6万人;全市缴纳社会保险的灵活就业人数约66万人。


不过浙商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李超提醒道,随着春节临近,国内新增就业压力来自于两个方面:春节期间农民工返乡,季节性失业率面临冲高可能,不过鉴于今年春节事件较晚,农民工返乡抬升失业率或在1月数据中体现;同期,考研人数和应届毕业生人数创新高。教育部数据显示,2020年考研人数达到377万人,2021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909万人,2022年毕业生或超过1000万人。


全年最终消费支出超55万亿元


鉴于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提升,促销费、扩内需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稳增长的共识。尤其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扩内需已成为战略基点。从总量来看,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仍然达到54.3%,高于资本形成总额11.2个百分点,为近年来的最高水平。而在2011~2019年,这一数据平均为53.4%。


从增量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季增强。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增速比三季度加快了3.7个百分点;最终消费增长拉动经济增长2.6个百分点,比三季度上升了1.2个百分点。


“过去一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全年看仍然是负增长,但三、四季度数据已经转正,特别是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达到4.6%,这个速度已经开始接近前几年的正常水平。12月份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增速略有波动,确实也是受到几个地方散发疫情的影响。”宁吉喆指出。


不过,由于国内疫情零星反复,消费分化的趋势也日趋明显,加速了消费业态升级的势头。据统计,2020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176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增速比1~11月回落0.6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7590亿元,增长14.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9%;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穿类和用类商品分别增长30.6%、5.8%和16.2%。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挖掘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的潜力。”宁吉喆说,我国人口规模居世界第一,中等收入群体也是世界最大的,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40万亿元,最终消费支出超过55万亿元,资本形成总额也接近45万亿元,这将助推我国超大市场规模的优势进一步发挥。


在他看来,从2021年情况来看,支撑经济稳定恢复的有利因素较多,我国经济有基础也有条件延续稳健复苏态势。具体而言,物质基础雄厚。农业基础地位巩固、工业主导作用增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产业体系完整。全世界已成为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市场空间广阔,在全国14亿人口中,中等收入群体超4亿,拥有全球最具成长性的内需市场。“新的一年,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化,广阔的国内市场都是我们发展的立足之地和回旋空间。”


粮食产量再创新高


截至2020年末,我国粮食生产已实现“十七连丰”。


据统计,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6949万吨,比上年增长0.9%,增产565万吨。其中,夏粮产量14286万吨,增长0.9%;早稻产量2729万吨,增长3.9%;秋粮产量49934万吨,增长0.7%;分品种看,稻谷产量21186万吨,增长1.1%;小麦产量13425万吨,增长0.5%;玉米产量26067万吨,持平略减;大豆产量1960万吨,增长8.3%。


此前,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司长李锁强曾表示,此次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这是我国粮食产量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2020年,各地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层层压实粮食生产责任,积极落实各项补贴政策,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止跌回升。


保障粮食安全仍需“藏粮于地”。去年11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提出采取有力措施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12月3日,《粮食储备安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针对粮食储备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将加大违法行为的处置力度。


“我国粮食自足有余。从年内疫情也可看出,粮食问题是国家重中之重,疫情之下,农业愈加凸显其战略性地位。”南京农业大学规划院上海分院院长孙文华指出,当前海外疫情尚未稳定,我国一方面需引导粮食种植户的生产积极性,也要确保耕地红线,抓住粮食生产的主动性,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值得关注的还有,经历了2018年以来非洲猪瘟疫情影响,我国生猪存栏量逐步恢复,其他肉类替代品产量齐升。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7639万吨,比上年下降0.1%。其中,牛肉产量672万吨,增长0.8%;羊肉产量492万吨,增长1.0%;禽肉产量2361万吨,增长5.5%;禽蛋产量3468万吨,增长4.8%;牛奶产量3440万吨,增长7.5%;猪肉产量4113万吨,下降3.3%。2020年末,生猪存栏、能繁殖母猪存栏比上年末分别增长31.0%、35.1%。


宁吉喆指出,经过大半年的努力,到四季度,生猪存栏、出栏都得到明显改善。同时,猪肉进口量加大,保障了国内供应,使得猪肉价格四季度明显回落。猪肉价格去年年初涨幅超100%。在去年10月至12月间,猪肉价格同比分别下降2.8%、12.5%、1.3%。在其影响下,食品价格总体得到有效控制,呈回落态势。


三大产业年内投资均转正


“去年,消费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投资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宁吉喆指出,全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三次产业投资、社会领域投资、基础设施投资都实现了正增长。


据统计,2020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518907亿元,比上年增长2.9%,增速比1~11月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89264亿元,增长1.0%,增速提高0.8个百分点。从环比速度看,12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2%。


分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全年投资同比增速分别为19.5%、0.1%和3.6%。在第二产业中,虽然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2.2%,但降幅收窄1.3个百分点。其中,医药产业及高技术产业对制造业仍带来较强支撑作用。


据宁吉喆介绍,随着需求结构调整,高技术产业、社会领域的投资均比上年增长10%以上,为10.6%、11.9%,分别快于全部投资7.7、9个百分点。


从产业投资数据来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全年投资增幅达到12.5%,医药制造业投资增速达28.4%。“制造业投资增速在部分行业的引领下,呈现确定性修复态势,且呈现加速修复走势。”李超指出。


与此同时,因涉及链条长且产业门类齐全,第三产业中的基建产业一直是疫情期间重要的逆周期调节工具。据统计,前12月,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比上年增长0.9%。其中,除铁路运输业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分别下降2.2%和1.4%外,道路运输业及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速为1.8%和4.5%。


李超认为,四季度一般是基建传统淡季,受拉尼娜现象导致的冷冬和供需错配推升再通胀的逻辑影响,电力供需差距拉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供电不足”的超负荷现象,导致阶段性拉闸限电的非常规措施出现,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现存基建项目的施工强度,对基建进度也产生一定扰动。


宁吉喆指出,再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同时,发挥投资的关键性作用也很重要。2020年投资在促进经济恢复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未来还要加大有效投资的力度,把我国较高的国民储蓄率转化为实际投资的成果,同时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更好地发挥“三驾马车”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积极作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北京商报(ID:BBT_JLHD),记者:陶凤、刘瀚琳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