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你的基金还好吗?
2021-02-27 16:36

年轻人,你的基金还好吗?

来源|DT财经(ID:DTcaijing)
作者|阿米,编辑|王朝靖

头图|视觉中国


年轻人,你的基金还好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公众号界流行一款“年轻人××了”的句式,比如“00后已经秃了”“90后开始弃养爱情了”“80后开始愁葬礼上放什么歌了”。在这两天,年轻人句式又多了一个选项——“年轻人又双叒被割韭菜了”。


回想起年前的投资热,似乎所有软件都在讨论基金。点开朋友圈和微博,一群人在聊今日收益,就连平时习惯性买买买的小红书,首页居然也堆满了怎么用基金搞钱的帖子。


看似一切向好的行情,加上鼓动人心的话术,让平日里用消费改善生活的人跟着野生基金导师们的指导,把提升生活质量的资本投入了基金当中。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春节返工后,原本承载了致富希望的基金页面,如今就是一份日更的账单。生活品质打了水漂,年轻人只能戴着痛苦面具度过本就难熬的上班时间。


虽然现在说这些有马后炮的嫌疑,但小红书上的基金热不仅是投资狂欢时期的缩影,也像是一台时光机,能让我们穿越回行情不断上涨的那一段时间。


今天,我们趁着回调之际,回过头来看看一些早已出现的端倪,看看当时都发生了什么。


01. 小红书上有多少“野生投资学家”


在行情一般的时候,专业社区之外的理财气氛并不浓厚,年轻社区里的讨论度也不高。比如小红书上的基金帖就一直没热度。


截至2021年2月25日,在小红书上搜索关键字“基金”,一共有超过27万条帖子,我们将其按“最热”排序,选取了其中1875条热门帖子。


这些基金热帖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最明显的特点是,这些基金科普帖一看就不像科普。在小红书上,基金博主们挺喜欢把自己的照片作为封面。一张亲切可人的笑脸上还要打一些emoji和小贴纸,似乎在强调一种“我的样子很亲民,我介绍的基金其实也很亲民哦”的感觉。



第二个特点在于他们的网络延迟似乎有些高。


2020年前,小红书上关于基金理财的帖子几乎没有什么热度。考虑到这个社区一以贯之的“只聊用钱买来的大logo,不聊钱”主题,其实也在意料之中。直到2020年7月,上证指数开始有明显的抬升迹象,高热度帖子才有比较明显的增加。


当理财热在非专业平台蔓延,2021年初,理财也正式成为了小红书的重要议题之一,基金相关高热度帖子陡然增加。仅这2个月的发帖数量就占总热帖数的72.9%。这个社区里的人和社区的管理者,似乎和市场上的理财大潮有些时差。



社会的毒打可能会迟到,但从来不缺席,只是这份毒打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光临得太早了些。在小红书基金内容大热的2月,上证指数开始动荡,年轻人手头持有的热门基金大多给了小白们迎头一击。


野生“投资学博主”们不仅存在网络延时比较严重的缺点,还有另一个问题——输出观点的专业性存疑。


比如小红书上输出高热度基金内容最多的5位用户中,有4位的创号初衷并非分享基金信息,他们分别是母婴博主、励志博主和美妆博主。虽然部分博主自称拥有相关背景或基金市场从业经验,但一位博主输出观点时仍然遭到了网友的质疑。


图注:似乎部分博主都在说着类似的话


当你点开这位博主的首页,你会发现他前期的视频主题都是“普通人挣100万要花几年”“学历不高也能做的高薪职业”这类速食类的励志视频,点赞数也在几十到几百不等。但当他调转方向讲基金时,点赞数突然就上涨到7.1万。


所以,到底是什么让年轻人们愿意相信野生基金博主们说的话?


02. 如何快速在小红书宇宙成为一名基金博主


年轻人急着学理财,大概是因为穷怕了。但从小观看移动餐车广告而通晓“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的90后小白们,又对投资二字又爱又怕。爱的是基金界面上“连续上涨××日”的标签,怕的是自己一通瞎操作让本就不富裕的生活雪上加霜。


所以相比专业社区里上天入地的板块分析、打法解剖,谨慎的初学用户更希望找到属于自己的新手村。当小白瞄准了基金,瞄准了小白的“基金博主”们也准备好了。


在他们看来,想做好科普,话术、战绩和颜值,一个也不能少。


作为基金文化的传教士,他们的科普起点通常不会太高,先教大家“到底什么是基金”。在小红书上,基础的布道方式是手写封面、出录屏教程,手把手地从打开支付宝开始教大家怎么投资基金——像极了幼儿园老师教小宝宝们怎么用勺子吃饭。



足够优质的内容也需要精良的包装,博主们还在标题上下足了功夫。有的人用“保姆级教程”“3分钟学会”“一图看懂”等一系列让人放心的辞藻;有的人堆砌了“让你悄悄变有钱”和“赚钱大法后悔没早看”等闷声大发财的说法,把握了中国人的心态。


细微的用词差异显示出了新媒体博主们强大的文字功底,单单将他们归为“基金博主”简直就是抹杀了他们身上的斜杠,应该用“懂基金/懂投资的潮流新媒体人”称呼他们才对。


小红书上的博主们甚至把基金教程的门槛做到了“极致低”,逐渐获得了来自于四面八方的点赞。这难免让媒体人们连连感叹有差距。



除了标题,足智多谋的新媒体人还要让封面足够吸睛。在小红书这个社交语境下,吸睛的封面当然是自己精雕细琢的颜值。


除了科普硬实力之外,各类非专业平台的博主还有软实力,因为他们大多自带粉丝。比如上面我们提到的母婴博主、美妆博主们,这些博主早已通过早期视频与受众建立了信任感。


曾经帮你避雷“不适合恋爱的男生”的博主现在转头为你推荐“适合新手的基金”,暗中建立的信任感难免让你快速地照着录屏教程,完成支付。


图源:小红书


专业领域的博主只能靠收益率博取你的信任,但小红书博主早就和存量用户们建立了信任。他们能够更快地接近用户,更快地向小白传递理财知识。


这样的现象不仅出现在小红书,也出现在其他社区。只不过与小红书传统的社区氛围相比,“努力搞钱”的另类感在这里更为明显而已。


当投资小白按图索骥,看到博主们推荐的基金的确大有所为,难免对这些野生基金导师产生了更深层次的信任感。


但他们似乎没有考虑清楚一点——到底是博主的推荐让大家发现了明星产品,还是明星产品太过耀眼以至于让博主们看见了它们?


年轻人固然有顾虑,但当同龄人甚至年纪比自己更小的人已经用零花钱理财,并已经获得了一定收益时,这种现象已经无暇让人纠结于“买”和“不买”,而是“买多少”。


就这样,年轻人半推半就地上了车。


03. 穷怕了的年轻人会在这场狂欢里输掉什么


来了来了,年轻人怀揣工资、奖金和压岁钱进场了。


如果2020年进场的年轻人要学会如何止盈,那么2021年春节前进场的小伙子小姑娘们要思考的问题更加严峻——到底是现在跑还是再等等?


年轻投资者哪里见过这么护眼的场面。自己跟着投的白酒、医疗和新能源不都是明星经理+优秀业绩的优质搭配吗,怎么就今天-7.79%明天-5.52%。自己精选的基金甚至还被贴上了“估值大跌”的标签了。要知道,他们进场时可是冲着超高收益率来的。


腾讯财经发布的《2020年中国股民行为年度报告》(后称《报告》)显示,去年的大涨让市场上的年轻人对行情充满了期待。各年龄段中,90后最希望自己的投资能够“实现资产大幅增长”。但填写问卷时的行情也许让他们忽略了选项的后半句,“愿意承担很大风险”。



当新闻不断报道“比特币突破5万美元”“××市楼盘均价突破×万元”时,总算靠打工赚到一点小钱的年轻人,也急于让钱生钱的事情在自己的身上发生。


他们想趁着行情来到基金市场,通过理财实现财富自由,告别自己的韭菜命运。但结果,我们已经知道了。


普通人意图翻身却一步步加深了自己韭菜命运的矛盾,在这场理财大作战中凸显无疑。但赚了钱的人觉得赚到的钱还没亏完,有继续玩下去的资本;亏损本金的人又想搏一搏。


于是,凭运气赚钱的人和凭本事亏钱的人,都在这场博弈中越陷越深。


年轻人对基金投资报以高期待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对自己本职工作的失望。当基金的日收益超过辛苦上班带来的回报,躺着也能赚钱,大家“躺着赚钱”的梦想似乎也近在咫尺。以至于当年轻人们“躺着亏钱”的日子里,他们吐槽得比谁都厉害。


基金产品诺安成长的经理蔡嵩松对此应该深有体会,不然也不会说出那么有哲理的段子——“不要赚了钱就叫蔡总,亏了钱就叫菜狗”。


蔡经理在1小时内就能体验到完全不同的生活,图源:知乎


尽管投资者追捧明星经理是正常现象,某位基金经理后援会的负责人也在一次采访中称“基金饭圈化是个误会”,但当年轻人在未来的投资过程中习惯性地盲从明星经理人,也就给了机构更多操作的空间——尤其当热搜充斥着各种投资信息时,或许就是收割的好机会。


除了机构能够得利,其实还有另一拨人正在暗暗受益。他们才是真正穿越牛熊,不管怎么样都能赚到流量、名声和财富的赢家。他们就是在各个平台上教别人投资的博主们。


我们看到的博主总是在怂恿大家“跟着基金经理买”“认准这几个产品买”,但他们却很少提及风险,行情下滑时他们就告诉大家“基金需要长期持有”。


当大家投入的真金白银,对方只要在视频前加一句“视频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就能免责,再顺势卖卖基金理财课,稳赚不亏。反正用户亏损的钱都是责任自负。


当年轻人意识到这些问题以后,其实就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投资策略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基金,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长期持有基金,或者说,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投资。


前一天还在向ofo追讨199元押金的你,转头就在投资市场上“呼风唤雨”。


这好像,有点不对劲。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