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才流失“止血”,兰州下注了
2021-03-25 10:12

为人才流失“止血”,兰州下注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ID:urban_evolution),作者:程晓玲,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西部大学生跑出去一火车,回来一卡车;据不完全统计,甘肃省内49所高校在2012年至2017年流失人才2600人,约为引进人才数的三分之一……”


最近,西北高校人才流失问题再度引发关注。


《中国青年报》一篇报道指出,与以往不同的是,近年来,随着国内高校“双一流”建设全面推进,较之此前的高层次人才“东南飞”,西北地区一些普通高校开始出现骨干师资“西南飞”现象。


从“东南飞”到“西南飞”,从城市“抢人大战”到高校人才出走,西北人才流失何时才能“止血”?这不只是高校的问题,更是城市的问题。


“失血”


从“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激励人才向基层一线、中西部、艰苦边远地区流动”,到“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引导人才向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表述上的转变,侧面印证了西部和边远地区日益严峻的人才流失问题。


近年来,一些西部和边远地区高校教研人员大量流失、优质生源缺失现象愈演愈烈。其中,兰州和兰州大学就是典型代表。


作为“胡焕庸线”以西唯一一所985、“双一流”(A类)建设高校,兰州大学曾在“开发大西北、建设战略后方”的历史背景下,经历过全国各地人才汇集的盛况,综合实力迅速增强。


而在改革开放以后,东部沿海地区崛起,从经济、科技到教育领域,“孔雀东南飞”现象不断上演。


《兰州大学校史》记载:1984~1985年间,兰州大学老师减少255人,教师数量跌入谷底,主要是由于人才向沿海、东部高校及其他单位流失。


据毕业于该校中文系的专栏作家十年砍柴回忆,从1990年初到1999年之前,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新兴高校挖走兰大的很多老师,如1995年,合并了几所地方院校的青岛大学正式成立,其中文系几乎完全依靠兰大师资而建。


进入新世纪初,兰州大学骨干师资已出走殆尽。


曾任兰州大学物理学院院长兼科研处处长的薛德胜曾向媒体回忆,其在2006年接任时,“整个物理学院都空了”,连给学生上课都成问题,连轴转才勉强能完成教学任务。


如今,这种趋势仍在持续,并且不仅仅存在于兰州大学。


去年3月,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坦言:受经济和地域等因素影响,上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之初这些年,人才流失成为兰大的突出问题……


兰大也因此被抹上一层“悲情色彩”,甚至被网友称为“中国十大最委屈大学之首”。


这样的现象不止发生在兰州大学。几乎同一时间,兰州理工大学有关负责人向媒体透露:


“据不完全统计,甘肃省内49所高校在2012年至2017年流失人才2600人,约为引进人才数的三分之一,大部分流向北上广深以及东部省区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且大多是在西部地区培养成长起来的高层次人才。”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此前就曾指出,“西部地区包括东北地区高校人才外流的趋势总是遏制不住。一段时间就会形成一个高潮,蔓延开来。”


尝试


今年1月公布的《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0》显示,东南区域一枝独秀,在20强城市、50强城市中均占据半壁江山。从城市口径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从业人员数来看,东南区域虹吸效应显著,西北、东北等区域则出现科技人才负增长。


图片来源: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不过,一些新的尝试似乎正在发生。


上周,一则关于“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副校长王锐教授已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执行所长”的消息在网上流传,再度引发外界对于“兰大又一知名学者出走”的猜想。


不过,校方很快对此作出回应:王锐教授离开兰州大学为不实消息。


据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和兰州大学官网介绍,王锐的确已于今年早些时候上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执行所长,但目前仍然担任兰州大学副校长一职。


官方辟谣几天后,兰州大学官网又发布消息称:


3月21日上午,兰州大学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城关校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内容,双方将在学科建设、教育改革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同时搭建人才交流平台,推进双方导师互相聘任和联合培养工作等。


当天还举行名誉讲席教授、兼职教授聘任仪式,兰州大学聘请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原院校长刘德培为名誉讲席教授,聘请杨维中、张勤、王健伟、蒋建东、翟振国5位专家为兼职教授。


有分析认为,此次王锐履新,实际上是兰州大学有意为之的人才引进战略,目的是强化双方学术交流与人才互动,推动双赢合作。


近段时间,兰州在高校战略合作领域的新动向也频繁传出——


近日公布的甘肃“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中国科学院大学兰州学院建设”


公开报道显示,该学院筹建的消息早在3年前就已传出。其时,一条“中国科学院大学兰州学院正式筹建”的消息显示:


2018年12月20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在兰院属各单位就筹建中国科学院大学兰州学院到榆中实地考察,并就选址、办学等相关事宜同兰州市、榆中县领导进行了座谈交流。


不过,在此后近3年时间里,官方并没有过多跟进披露。此次被纳入甘肃“十四五”规划纲要,也必然意味着,“沉寂”已久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兰州学院筹建工作,将很快迎来实质性进展。


押注


对于西北高校人才 “东南飞”“西南飞”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区域经济、师资待遇、生活环境、发展空间等问题。


对此,《光明日报》不久前发表评论指出: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来都是推动人才普遍流动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人才的缺少导致一地的发展落后,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一地经济社会发展落后,遏制了对人才的需求。过度强调人才流失导致发展落后,是颠倒因果的错误认知”。


兰州大学原校长王乘也曾反复强调一个观点:大学的发展离不开城市,“与同类高校相比,兰大既面临办高水平大学的普遍矛盾,又面临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特殊问题”。


换句话说,要改变引人难、留人难局面,除了高校自身的努力,关键还在于城市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下一个五年,兰州已将“换道超车”的希望,寄托在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件“头等大事”上。


3月1日,兰州市委书记李荣灿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时谈到:


“兰州能不能在全国发展中争先进位,实现换道超车,创新驱动战略是关键。兰州要以培育建设兰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有力抓手和重大契机,引领科技创新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除兰州外,成渝、西安、武汉、南京、杭州、济南等都提出“十四五”期间要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面对这些强劲竞争对手,兰州底气在哪儿?


实际上,兰州实力同样不容小觑。比如,中国科学院大学培养单位目录显示,其在全国13个城市、地区共有118个研究院所。其中,兰州共有6所,与武汉并列第五,在西部省份中排名第一。



在世界著名期刊《自然》杂志发布的全球科研城市200强榜单中,兰州排名第91位、国内城市第19位。


要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显然离不开高校、科研院所的支持。


2018年,为缓解地方与学校之间长期疏离的局面,兰州大学提出“主动接受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并提出在兰州“城市副中心”——榆中盆地建设生态创新城的设想。


次年3月,一场隆重的集中开工仪式在兰州大学榆中校区举行,榆中生态创新城建设正式拉开帷幕。


在最新公布的甘肃“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多次提及“榆中生态创新城”,具体内容包括“统筹兰州主城区、兰州新区和榆中生态创新城发展”“高起点建设榆中生态创新城”等,其重视程度不言而喻。而有望成为甘肃首家“国字号”大学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兰州学院,也大概率将落户榆中。


这对兰州大学和兰州而言,无疑都是一场事关前途与命运的“押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ID:urban_evolution),作者:程晓玲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