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造车竞赛:玩家亦是赢家
特别策划2021-03-31 16:40

新造车竞赛:玩家亦是赢家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有这样一个观点:在一日千里的结构性调整中,唯一能幸免于难的只有变革的引领者。


对那些具有行业引领性的公司而言,利润很多时候并不是唯一目标。发展生态效应,带动合作伙伴实现业务创新,共同寻找新的价值空间,有时候显得更为重要。


兑现用户的出行想象,面向未来的新造车业务是市场常说常新的热点之一,但随着新造车业务进入新一轮竞争,市场又出现了新疑问:

 

  • 传统汽车公司成立的新造车品牌,在企业中是什么定位?

  • 新品牌对“未来出行”的理解是否依旧以造车为核心?

  • 新品牌与合作伙伴之间是伙伴?还是传统的采买关系?

  • 新品牌如何在新势力的经验和成绩之上发挥更大的价值?

  • 新品牌是否只顾及自家生态和产品的建设,不考虑和友商生态的兼容和耦合?

 

联络全部资源,兑现用户未来出行想象,过去从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把这个庞大而复杂的概念用实际行动掰开、揉碎、说明白。


3月18日,“R品牌共创者生态大会”在深圳举办。在这次大会上,R汽车联合合作伙伴打造的“R-TECH高能智慧体”完成全球首秀。这标志着以R汽车为代表,中国汽车企业率先给出以新造车为主线的,符合未来出行的“全场景拼图”和“生态千层饼”。



仔细审视会发现,一张围绕构建未来出行生态的网络正在若隐若现地编织起来。

 

未来出行的拼图

 

满足未来用户出行想象,构建未来出行生态,是只造车就能满足的吗?


这是包括特斯拉在内,主打面向未来的造车新势力们在此前的“生死决斗”中,没有回答好的问题。

对于企业来说,想要实现对于未来造车的满足,就要先开动想象力,铺设一幅未来出行的“全景式拼图”。这个概念的含义是指——满足未来出行的需求,不是简单的功能叠加实现的,而是构建一个有机生命体。各家企业在这张拼图中,以各自的子系统为借口,彼此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彼此协同,如同一个智能的生命体,及时满足用户的需求。



它的特点在于:面向未来造车的困局,已经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已经不是以往企业独自通过技术开发和集成单打独斗可以实现的了。满足用户对未来出行的需求一定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同企业围绕自身优势构建生态,不同大小生态之间通过接口形成合力,形成发展路线图。如果将这张路线图展开,可以得到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 全场景式的描绘


意味着未来出行科技的子系统方案解决方、互联网服务提供方、汽车企业要共同拿出自己在新造车业务前期研究出的成果,整合描述可抵达的未来出行的基础蓝图和进化路线。


  • 嵌套成层的协作


基础层、平台层、产品层、服务层、应用层,层层都有企业得以从蓝图中寻找到自己的优势点,彼此之间通过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接口连接起来,互相协作,形成产品性能和服务的体验核心,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想象。


  • 终端产品的落地


在“主线”铺设完成,技术路径明晰,终端汽车产品出现后,用户得以以产品为核心提出更多的的应用场景想象,服务型企业通过此前预备好的技术底座及时接入,满足用户想象,并赋予更多价值空间。

 

以这个标准去探索,我们会对新造车业务的现状有一个明确的位置感知:


新势力方,以特斯拉为代表,蔚来、小鹏、造车新势力通过技术集成,单打独斗完成了未来出行系统中,对于汽车和补电生态的探索;自动驾驶方,分为了以特斯拉为代表的视觉感知+机器学习路线,与以Luminar、Google或许还有Apple公司为代表的激光雷达路线;芯片方向,则有以英特尔、高通、华为、百度、英伟达为代表的不同路线的车规级算力核心比拼算力;补电生态方面,有自有快充电桩流派,也有星星充电等第三方充电站进行跑马圈地;V2X高精度地图方面,四维图新等企业则蓄势待发。


每一家厂商都在围绕自身优势延展出适合在未来出行场景中落地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其中一部分是面向未来的构想,更多则是已经落地在现有产品的成熟应用产品。

 

抵达未来的指南

 

想要实现未来出行这张“大一统的全景图”,还需要“引导落地”,这标志着这场变革需要一位真正懂行的长期主义“引领者”。否则技术和实践之间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短期主义的盛行会导致行业在探索路上的布朗运动,形成资源浪费和各自为争的死局。


所以,构建未来出行的进程,仍然是一种长期主义的实践,而传统汽车企业恰恰擅长这种长期的坚守和投入。正如丰田汽车总裁丰田章男(Akio Toyoda)对苹果造车的回应:“汽车业欢迎新进入者。只要具备技术能力,任何人都可以制造汽车。但是,一旦他们开始造车,我希望他们会认识到,必须在未来40年中做好应对客户和各种变化的准备。”


 “R品牌共创者生态大会”,恰恰是这种长期主义下的产物。它是上汽乘用车向科技型企业转型,彻底拥抱“新四化”的最佳决心展现,也是一种率先抢占位置的战略布局。



这种抢占位置的姿态,不仅仅是向上管理,也是横向竞争,更是对合作伙伴的吸引。


如果把“新造车”比喻为机器,R汽车如同引擎般轰鸣前行,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个面向传统制造、产业互联网、产业智能化的“齿轮”加入进来,这会引发所有企业的连锁反应,形成层层闭合,相互协作的“生态千层饼”。这样的合作、争鸣和博弈将集体提高开发效率,降低开发成本,为诸多“共创者”研发的创新科技的大规模工业化普及创造条件。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此次“R品牌共创者生态大会”上,R汽车得到了来自Luminar、采埃孚、英伟达、腾讯智慧出行、微软、华为、斑马智行、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特来电、星星充电、京东方、奥动新能源等在各自技术领域已经拥有建树的科技头部企业站台。


Luminar CEO Austin Russel以及英伟达CEO黄仁勋更是亲自出面,表达了与R汽车成为共创者的重视,相比与“传统造车新势力”合作当一个供应商,与上汽乘用车R汽车“共创未来”显然倾注了这些科技企业更大的期待和热忱,这是互联网行业与高精尖技术集群双双真金白银投下的信任票。


R汽车的野心很明显:做特斯拉做不到的事——联合伙伴共创生态,做苹果造车想做的事——R汽车可以以用户想象为指引,利用科技生态进行兑现。


有如此多的共创伙伴,R汽车对于自家产品底气十足,上汽乘用车总经理、R汽车首席共创伙伴杨晓东回答用户关于R汽车能否满足用户对科技感和驾驶感的需求时回答的那样:“基于R-TECH高能智慧体打造的每一款智能车,都将兑现用户对未来出行的美好想象。”

 

先一步定义未来

 

上汽乘用车与伙伴的合作,无论是从国际博弈的大环境、“新基建”热潮、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乃至上汽的科技转型变革等维度去看,都是有必要的。


它构建了一个可见的可以满足用户出行想象的标准,并展现了愿意与合作伙伴共创而非传统供应商关系的态度,上汽乘用车成熟的制造能力和深厚的体系规模,支持创新解决方案的交付、能力建设。R汽车的商业模式,可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一定程度上为参与共创的合作伙伴提供了“造车课堂”和避风港。


这次发布会上发布的旗舰车型ES33成为这套商业模式的最好证明,新车使用的数字智能座舱采用了PP-CEM™全栈自研的高阶智驾方案,拥有市面上最先进,冗余度和安全度最高的智能驾驶系统。



这背后是英伟达的高性能算力芯片、由激光雷达、视觉摄像头、高精地图、4D成像雷达、5G-V2X、超声波雷达组成的“六重感官”,Luminar雷达——4D IMAGE RADAR的首发,以及环境模型算法以及闭环的数据训练结果,如此复杂的系统能够协同在一起工作,恰恰得益于各个子系统的提供方在R汽车的主线下通力协作,将自身技术结晶得以有机整合的系统管理模式的成功。


对于用户来说,不管此前是来自R汽车的车主、粉丝,还是来自类似华为、微软、英伟达这样的科技粉丝,甚至是关注汽车自动驾驶和算力生态的技术粉丝,都可以通过这套体系参与进来,成为这套体系的的接受者也是参与者,在整个周期内共同塑造想象。


同样的,它对国内制造业升级也有着示范性的意义。在汽车产业链受到冲击的当下,国内相关企业有必要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相比“从零造轮子”,上汽乘用车用R汽车展现了一种更国际化更高效的商业模式,推动中国汽车制造产业链上下游全方位协同,夯实整个产业链的底气;通过平等合作的方式倒逼国际企业形成更平等、更高维度、更深互信的合作。


这在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是具有示范性的,这套模式为合作伙伴们提供的转型机遇,将客观上加速整个自主品牌生态的替代进程。


这是中国企业关于如何穿越制造业周期,搭建未来出行生态的核心答案,也是中国企业得以引领下一代工业革命的野心和胸怀。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