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治疗黑幕”调查结果,反映了哪些问题?
2021-04-28 09:46

“癌症治疗黑幕”调查结果,反映了哪些问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ID:HealthInsight),作者:谭卓曌、朱雪琦、陈鑫,编辑:徐卓君,原文标题:《癌症治疗黑幕调查结果出炉:命运被改写的医生和将发生巨震的癌症治疗生态?》,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原本是两位医生对一个晚期癌症病人治疗方案的争执,在中国这个复杂的医疗环境下,最后演变成了整个医疗行业内的一次震荡。


4月2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内科医生张煜在知乎上,公开质疑上海新华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陆巍对晚期癌症病人马进仓的治疗方案——“蓄意诱骗治疗”“榨干金钱”,引发了舆论震荡。


两周之后,他再次发布长文揭露中国癌症治疗乱象,请求国家尽早设立医疗红线并严厉监督执行。


几方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就肿瘤的超适应症用药、NK细胞治疗和基因测序是否合理以及存在利益输送等问题进行了几轮的唇枪舌战。


直到27日,“癌症治疗黑幕”初步的调查结果出炉。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在例行发布会上就相关问题作出回应:


“组织了国内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对病例的整个治疗过程进行专家和同行评议,治疗的原则还是基本符合规范的。”


“其中反映的问题,比如基因测序、NK细胞治疗的问题,这个过程当中是否有不当的利益交换,仍在调查中。”


“如果发现利益交换和利益输送,将绝不护短,绝不回避,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对于这一调查结果,“举报者”北医三院肿瘤内科医生张煜对八点健闻表示,纵然不方便发声,自己秉承的观点仍旧“不变”。


此次事件的主角陆巍在收到调查结果时,在自修室写关于此次事件的“回忆录”材料。他认为,对自己、对家庭、对医院的伤害已经造成。


八点健闻拨通了漩涡中的另一主角马荣——已经病逝的马进仓的女儿——的电话。


“这个调查结果是什么意思,看不懂。”马荣说她在等进一步的调查情况,“别问我了,现在不太想说,现在也不方便。”


舆论哗然之下,三人的命运被改写。而中国的整个癌症治疗生态,也即将发生巨变。


三人被改写的命运


最灰心的时候,陆巍给医院递过辞职信。


“我其实做不做医生,关系也不大。”


陆巍行医风格激进而大胆,作为普外科医生,对肿瘤治疗尤其是晚期癌症治疗有着超乎寻常的兴趣。


他在肿瘤治疗上,愿意积极治疗那些别的医生都认为是晚期、无法救治的病人。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大家都治不好的病,你把它治好了。多么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就像在翻过高山,山越高,你可能更想翻过下一座。当然,也会孤独。”


此前,陆巍因冒险的手术帮助过病人,也曾因为治疗方案和病人家庭发生龃龉,但都没有大面积传播。


直到本次事件后,他成为了很大一部分人口中的“无良医生”和“吸血鬼”,他开始怀疑自己这么做的意义“我觉得在经过这么几十年的医学训练,技术也很好了,有能力和实力要去挑战一些很复杂、很困难的疾病。但这个事情又有什么意义呢?”


虽然陆巍仍在在为自己的辩护,“我告诉你,我经得起(调查),这没问题。”


但舆论汹涌而来的时候,陆巍所面对的不仅仅是网友的发难,他被置于一个聚光灯下,家人、同事、同行、病人各方的审视之下,几乎没有一天能休息好。


他开始读佛学、哲学。之前治疗过的患者站出来为他说话,也有想找他治疗的。他迅速回绝了。


“为什么不收了?”他迂回地给出了另一个答案——还会有我这样的医生,但我不会再做了,上面的毛竹砍了,还会有新的长出来,毛竹是长不完的。


质疑者张煜,是更为年轻热血的学院派医生。


“您为什么愿意站出来?”他回答八点健闻,总有人要站出来,这只是一个开始。


他连续发了23条微信,跟我们讨论整个治疗方案。虽然言语免不了激动,但不乏可见一个医生对于严格按指南规范用药的执着。


两周之后,他再次发文揭露中国癌症治疗乱象。


而这篇文章之后被删除。在4月18日,他卸下了自己防备,显露出一个年轻医生的脆弱。他在知乎写道“并没有自己想象的这么坚强。无法承担压力和可能带来的后果,自行将文章和想法删除”。


这位年轻的主治医生想恢复原本自己的科普写作,并强调“至少写这些不会让我头痛和纠结,不会带来压力和睡不好觉”。


据媒体报道,原本4月26日下午是张煜的出诊日,但他已经停诊一周多。最近两周的门诊排班上没有他的信息。


故事的另一个主角——马荣在发声后,面临的是另一个困境。


她曝光了治疗过程中的对话录音,还原了治疗过程,父亲去世后,她还面临着亲情的撕裂。


马进仓生病之后,作为长女的马荣辞掉了工作。带着父亲去上海治病过程中,淋过大雨,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感受过彻骨的绝望和就医的艰辛。就在父亲患病期间,婆婆骑电动车摔断了腿,造成粉碎性骨折,守夜的时候哭过。


而她的举报更是影响了和亲人的关系。马荣的姑姑也曾被陆巍接诊,她的儿子张有林、也是马荣的哥哥,对于陆巍的治疗并没有不满,还给医院送了一封感谢信。


对于事件的关键点——让马家付出高额费用的一项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NK细胞治疗——到底是陆巍推荐的还是同病房另一病友推荐的,马荣和哥哥的说法并不完全相同。


马荣得知后,和哥哥为此发生过不快。


“好多媒体都来问我,你跟你哥哥说的怎么不一样?你们兄妹是不是有什么矛盾?”


癌症治疗生态将发生巨震?


在三人命运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一场肿瘤诊疗领域的全面整改正在酝酿之中。


据八点健闻了解,已经有地方下发了“全面开展肿瘤诊疗检查整改工作的通知”,包括医疗卫生监管机构、医院、以及医疗质量管理机构在内,都接到了上述通知。


个体化医学检测、生物治疗(含干细胞、体细胞治疗),是否存在误导检查治疗以谋取不正当利益、是否外送医院检验检查样本,以及是否存在不合规收费,此次事件暴露的癌症诊疗的几个“深水”区域正是通知中提及的整改重点。


政策影响产业,业内人士预测,细胞免疫治疗产业在此次风波中可能首当其冲该领域近年来存在很多乱象,“实在是太乱了。”一位免疫学专家说,他曾在法国从事相关研究,但是回国后就放弃了相关领域,因为国内的整个生态太不规范、患者的安全和利益也得不到保障。


他认为,目前国家大部分的机构所做的NK细胞疗法都不在合法合规的范畴之内。“利用这个契机,来整顿这个市场,把那些没有知识、没有道德底线的企业清除出去,让这个市场以及相关研究走向正规,在阳光之下,对患者来说也是有好处的。”


2016年,魏则西事件曾对细胞免疫产业产生极大影响。很多医院叫停了相关研究和临床应用,因此,对产业来说,“一管就死”的担心也普遍存在。


不仅仅是细胞免疫治疗产业,“医疗检测企业开始担心了,今天就有企业来打听情况,担心出现第二次魏则西效应。”一位卫生监管机构的官员向八点健闻透露。


在癌症诊疗中,院外基因检测作为新技术,价格昂贵,目前也处在灰色地带,相关检测既可能能让患者在治疗中收益,也可能成为无良医生的生财之道。


在整改的同时,一场关于癌症治疗的大讨论也在进行当中。一些肿瘤领域的大咖纷纷发声,指南派与创新派各持己见,双方的分歧,也反映了肿瘤治疗的专业性和复杂性。


在27日公布调查结果的国家卫健委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的表态,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官方态度。首先,他指出将进一步推行质量控制的一系列政策,并通过培训等措施提升医生专业水平,推进肿瘤治疗的同质化。这也是是目前肿瘤诊疗领域存在的最大问题,医院水平参差不齐,诊疗方案也相差很大。


但是,赫捷也承认,癌症患者个体差异很明显,治疗也很复杂,基于目前比较有限的医学证据所制定的诊疗共识、指南甚至是标准,不太能够跟得上医学的发展。“应该基于较为充分的临床证据给患者一些‘超适应证’,或‘超指南’的治疗,也是为了探索诊疗效果,而事实上也有很多的药物超出适应证使用后也确实有效。”


西安某三甲医院肿瘤科主任据此认为,官方的表态的包含三个主要信息:首先,指南规范标准存在滞后性;其次,在一定条件下,超适应症用药和超指南治疗,是治疗创新而非过度治疗;最后,这些临床创新要在临床药理机构和伦理委员会严格监督下进行。以上三点,对临床规范治疗将产生积极影响。


除了积极影响,此次事件是否会打击到医生使用创新疗法,也经引发了一些肿瘤医生群体的讨论。


“我们很多患者存在超适应症用药,但是是规范用药,指南更新太慢了,我不会变得保守,不同的患者会用不同的治疗方案。”上述西安三甲医院肿瘤科主任说。


但也有一些医生表示,之后在超适应症用药上肯定更加谨慎。一位曾经从超适应症用药中得益的晚期患者开始担心,之后会没有医生愿意给自己治疗,他将被各家医院拒之门外。


这种担心从医生端,到患者端都存在,也应该成为监管者需要倾听的声音。


无论是指南派与创新派,癌症治疗中的一些是非,短期很难有定论,但医生的良知、患者的利益或许是最好的标尺。“做个好的肿瘤科医生,首先需要良知,然后是专业水平。”上海某三甲医院消化肿瘤专科主任对八点健闻说。


在魏则西事件之后,这场自上而下的肿瘤诊疗规范行动,如何走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监管困境,考验监管者的智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ID:HealthInsight),作者:谭卓曌、朱雪琦、陈鑫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