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苏芒翻车,是这届年轻人越来越“难伺候”了吗?
2021-05-07 11:01

张军苏芒翻车,是这届年轻人越来越“难伺候”了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作者:指听,原文标题:《费力讨好年轻人,还不如先拿他们当个人》,题图来自:综艺《初入职场的我们》


今年的五一假期很是热闹。


大家不是忙着在景区罚站,就是忙着在网上骂人,再不然就是一边罚站一边骂人。


挨骂最狠的,当然是那位因为一句话而出圈的腾讯公关总监。


五一期间青年们正在睡觉,五一过后张军还在挨骂,喷他的评论都快盖到天上去了。



曾几何时,年轻人话题可谓是舆论场上最好用的万金油,只要拿出一用,热度和口碑就都有了。


如今却成了“中年人翻车重灾区”,稍有不慎就会引来铺天盖地的批评声。


时尚界名人苏芒这几天也因为在综艺节目上谈内卷,被网友痛批“站着说话不腰疼”。


“内卷是因为你们的欲望太高。”


同样是看似对年轻人热议的话题表示关注和思考,结果凑热闹凑到了马蹄子上。


抛开说话者本身的立场和态度,这两件事引起的舆论反应更像是一个预兆:


讨好年轻人的这门生意,恐怕不再好做了。


年轻人不再相信这些“赞美”


说实话,如果我是张军,可能会感到有点委屈。


那不过是公开平台上的一句个人发言,并未代表企业立场,也无需滴水不漏、面面俱到。


如今网上的批评从“阴阳怪气”到“恬不知耻”,眼看着就要把他盖章成半夜学鸡叫逼长工起床的周扒皮。



可总监职位一般来说也不过是个“高级打工仔”,没准也要时刻担忧加班压力和中年失业——


至少代表不了年轻人深恶痛绝的“资本”。



此前也有文章分析,张军说那句话的原始动机,多半只是抱怨各家的青年节策划没有摸准年轻人的脉搏,以及对自己跟不上舆论风向的自嘲。


虽然隐约带了点爹味,好像自己经历过普通员工的心酸,所以看不惯如今年轻人“只知道抱怨”“不奋斗”的样子。


《金牌律师》剧照。


在平时,就是个不讨人喜欢的领导,是年轻人私底下和同事朋友社交抱怨的谈资。


这次被骂出现象级,无非还是因为他提到了“致敬青年的策划”。


不知道这个策划具体指的是腾讯哪个项目,但可以猜测要么是赞美年轻人,要么是对青年喊话。这本来是如今互联网上最喜闻乐见的内容。


别管是夸是骂,至少讨论度是有了,宣传部门的业绩也能做的漂漂亮亮。


年轻人也已经麻了,有共鸣的就讨论两句,没有共鸣的就自动忽略。


直到张军一句不知是讽刺是自嘲的“青年们都在睡觉”,稀里糊涂地捅破了那层介于讨好与利用之间的窗户纸。


不论张军本人是怎么想的,的确是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认同,舆论场上对自己的赞美是“另有目的”。


或者是为了让年轻人心甘情愿地为公司“奉献”,或者是要利用年轻人大量而廉价的时间。


在众多批评声中,获得最多认同的就是那句“靠赚我们的流量挣钱,还要讽刺年轻人不思进取”;



与其说是张军的话本身有什么不妥,倒不如说是其中的冲突感,挑动了年轻网友的敏感神经。


苏芒因为“把内卷解释成竞争”被骂到道歉,背后其实也是类似的情绪。


只不过她讨好年轻人的姿态并非赞美,而是表现为——尽力挤进年轻人的话语体系当中。


这段话发生在一档职场真人秀中,节目标榜是要帮助职场新人适应职场,获悉正确的职场法则。


而“内卷”一词,恰恰是作为95后乃至00后独有的代际象征出现的。当苏芒谈到这个词的时候,董明珠甚至露出了疑惑的神色。



苏芒提到内卷,原本也是站在“与年轻人的处境共情”的立场上,用自己的经历来劝说职场新人。


然而身处不同境遇的人之间真的很难共情,而假装共情又迟早会漏出破绽。


年轻人眼中的张军和苏芒,明明是那个逼迫自己996的领导,是那个从自己兜里掏钱的傲慢“资本”,结果却要摆出一副过来人的姿态,劝说新人要好好努力,违和感自然就产生了。


简单粗暴地赞美95后、00后“有冲劲”“不妥协”的论调,曾经被视为讨好年轻人的一剂良方。但如今不好用了,甚至成为舆论场上最碰不得的“火药桶”——


然后被做策划的张军们迎头撞上。


“我只想要你的注意力”


有人说张军和苏芒的这波操作是“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虽然略显粗鲁了一点,但也能给我们启发。


赞美也好、共情也好、说教也好……都是“讨好年轻人”风气的延伸。而这种风气一开始出现的原因恰恰在于——


只有说他们爱听的、感兴趣的,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获取到廉价的注意力。


没有比年轻人更“好用”的群体了。他们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并且乐于为自己所认同的东西投入大量的精力、时间乃至情感。


这在注意力经济的领域里,简直是取之不尽的富矿:既效果惊人,又易于取得。


这门生意的操作者不仅是张军和苏芒,每个把这一群体当作“流量资源”去压榨的人,都难逃干系。


只是没想到,它除了带来财富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很多人对舆论的认知。


在这次大张旗鼓的批评声中,有一种很有趣的观点——我将其概括为“教大厂做宣传”。


整体表现为详细分析年轻人的心态和喜好,甚至提出一套新的五四策划方案,以证明“你这波宣传水平不行”。



这其实有点让人疑惑,怎么网友一边批评“资本利用我的流量赚钱”,一边又情不自禁地站在了大厂宣发部门主管的立场上,“评估”这些产品的传播效果?


又或者说,年轻人不满的到底是“讨好”本身,还只不过是“讨好的方式不对”?


后来我想明白了,这其实不是什么“宣发部门意识”,而是“消费者意识”。



既然你从我这里赚取了流量,那我当然要获得一个更好的体验。这绝对是注意力经济造就的新型思维方式。


至少如果往回倒推20年,不会有人觉得自己的参与和消费行为有多么的值钱。


我还记得当年超女最火的时候,就连赶时髦的妈妈辈们都在投票。


决赛之夜简直是万人空巷,大家都像是参与了什么重要的历史事件,甚至还有点自豪感油然而生。



而如今,这种靠花钱和发言就能决定点什么的机会太多了,尽管大多数时候,都仅仅局限在一些无关痛痒的领域。


为选秀爱豆们打投的票,能够决定他们的去留和命运。


终于“下班”的利路修。


综艺、电视剧、各种榜单上的数据,也都可以变成真金白银。


年轻人一次次真切地看到自己的发声变成流量、变成钱——只是都没有回到自己的身上。


于是,在面对舆论上各种讨好年轻群体的声音,他们的心态也极为拧巴。


一方面觉得自己被当作了赚钱的工具,并对一切“针对年轻人的流量生意”进行抨击;另一方面又相信所谓“消费者”的力量,甚至成为了大厂们精神上的甲方。


只可惜,正如女性消费者被商家全方位讨好,并不意味着她们在其他领域也拥有同等的话语权。


年轻人看似在舆论场上无人敢惹,也不过是虚假的影响力。


他们的说一不二、庞大声量只存在于互联网的某个小圈子中;回归现实生活,依旧是不得不加班的996社畜,是担忧35岁危机的“小镇做题家”。


把年轻人当个人吧


所以你看,网友们也只不过是在挑剔张军们讨好自己的姿势“不太对”“露馅了”;毕竟,讨好年轻人的风向是何时开始,又该走向何方,从来都不是年轻人自己说了算的。


生意背后的人们,说不定根本不在乎如今网上劈头盖脸的骂声;争议和骂声总会过去,讨论带来的知名度和流量才是硬道理。


但我还是觉得,舆论应该警惕无休止地把讨好年轻人当作生意。


开始或许是源于商业动机,但它正在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社会的认知。


我们此前很多次谈到中年人在舆论场上的失声。即使出现,也大多是作为油腻、说教的形象出现,反衬出年轻人的清爽。


还能拥有一席之地的恐怕只剩下董明珠这样的中年人——


有极高的成就,还能用95后们认为得体的方式表达对年轻人的关心。



张军因为一句话被骂,则像是一个更加强有力的象征。


更多人在其中看到了社会舆论的代际撕裂,看到了中年人和年轻人之间的互不理解,乃至互相仇视。


我朋友圈里还有人为他抱不平,觉得现在的95后、00后“实在是太容易被冒犯了”。就算说句“上一代人有上一代人的苦”,都要被说成是爹味泛滥。


我倒觉得先于社会舆论被撕裂的,恰恰是年轻人的现实感受。或者换句话说,是舆论感受和真实感受的错位。


在近几年的“媚青”风潮下,95后、00后在互联网上的舆论声量空前强大;他们似乎能用这个“话语权”做到任何事,从捧红自己喜欢的艺人,到对自己不喜欢的事物挥起反对的大棒。


然而他们在现实中的处境,又跟每一代年轻人同样艰难,甚至更加艰难。


眼前只有难以企及的房价、越来越长的工作时间、逐渐收窄的上升渠道,和越来越提前的年龄焦虑。



95后、00后们在互联网上的掌控感,现实中毫无用武之地。


越是把“年轻人最棒”写在脑门上,越希望舆论按照他们喜欢的样子讨好自己、赞美自己,就越显出心虚。


最后,要么沉浸在虚假的话语权中不能自拔,要么在认清自己的软弱之后走向“丧”和无力。


说到底,根本就没有什么“掌控一切的年轻人”。


只有在注意力经济语境下被当作资源的年轻人,和在互联网舆论中被虚假讨好的年轻人。


张军被骂对他个人来说可能有点冤枉,但其实也在给热热闹闹的“媚青生意”敲响一记警钟。


与其空喊着那些好听的口号,不如把他们当作真实的人来看待和关心。


年轻人不会永远都吃这一套,也不该永远都吃这一套。


或许生活依然困难重重,但他们至少拥有被平等对待的资格。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作者:指听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