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影视剧开始强行输出金句了?
2021-05-08 18:30

为什么影视剧开始强行输出金句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NOWNESS现在(ID:NOWNESS_OFFICIAL),作者:老妈蹄花,原文标题:《收手吧,不要再截日剧金句了》,头图来自:《大豆田永久子与三名前夫》剧照


没有人能抵抗那种“一句话直击人心”的感觉,这也让社交媒体上的金句截图广为流传。


最近,日本金牌编剧坂元裕二的新剧《大豆田永久子与三名前夫》播出,又一波金句九宫格出现在公众视野当中。


©️《大豆田永久子与三名前夫》


比如在一次宴会上,女主永久子的父亲,是这样形容女儿的三次婚姻的:“结了三次婚,又离了三次婚,第一次是suddenly,第二次是comedy,到了第三次,就成了fantasy。”


而永久子的第三任前夫、喜欢讲大道理的律师中村慎森,用一句话道尽了当代社恐的心声:“寒暄那种无用的风气,有必要吗?早上好,辛苦了,这种一说就明白的固定句式,还有必要说吗?不如直接跳过吧。”


在强大的编剧实力下,剧中有无数像这样让人共情的生活流细节,以及对成年人生活的追问,坂元裕二也因此被称为“金句王”。


不过,在我们不断地拉扯进度条,截下一帧帧画面之前,先等等——这些金句截图看似有道理,但如果从沉浸的剧情中脱离,它还会有意义吗?



©️《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为什么日剧金句看起来格外有道理?


不得不承认,在纷乱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安慰。不论这些鸡汤是来自你的家人、朋友还是用来下饭的影视剧。


台词并非演员在片场即兴的产物,它更多来自于编剧对世界经年累月的思考,一句好的台词,确实能为一部作品加不少分。在知乎上,“编剧要怎么写剧本,才能出金句”的提问,引来了近十万的浏览量,尽管最高赞的回答是——“但凡憋着一股劲想写金句的,最后一定是不讲人话。”


©️《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或许是国产影视剧尚未步入说人话的阶段,社交媒体上盛行的金句截图文化中,日剧品类首当其冲成为“重灾区”。即使是仰头45度的矫情语句,只要放进日剧过曝、低对比度的画面中,再配上日语翻译,似乎都显得有点道理。


就比如在《大豆田永久子与三名前夫》中,“无论是前天腐烂的鸡蛋还是昨天腐烂的鸡蛋,都是腐烂的鸡蛋”,这样一句再符合常理不过的话,在被灌入生活哲学的日剧截图里,也显得意味深长。


除了画面之外,这也和日语本身的特点有关系:日语中的很多句子缺乏明确的主语,因此形成了一种暧昧的语感,这点在川端康成的小说中尤其明显。比如他的代表作《雪国》开篇的头一句:“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国境の长いトンネルを抜けると雪国であった)


因为省略了主语“列车”,整个句子看起来更具诗意和留白感,也更容易让观众将自身代入情境。



©️《雪国》


而在《剧作家坂元裕二》一书中,评论人、电影专业的学生们选出了一系列他们印象深刻的坂元台词。从中可以总结出日式金句的三大特点:类比、押韵和对称。


比如《四重奏》里,餐厅服务生有朱安慰四位乐手时的台词,就用到了“类比”的手法:“本杰明曾经说过一段关于甜甜圈的话,他说,所谓音乐,就像是甜甜圈的洞一样,因为是有欠缺的人在演奏,所以才会成为音乐。”  



©️《四重奏》


而文本的“押韵”,并非是说唱歌手的专利。剧中小提琴手卷真纪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她的经典金句是,“据说人生有三个坡,分别是上坡道、下坡道、没想到。”


对于现代人情感表达的错位,坂元裕二也用了一段排比来表现,“人们总是对喜欢的人不说我喜欢你,却说我想你;对想见的人不说我想你,却说要不要一起吃个饭。”


©️《四重奏》


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几个合适的人和一段安全无害的普世大道理,这就是合格金句的必备条件。谁看完都得感叹一句“确实,有被戳中!”


©️《追忆潸然》


听了这么多金句,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电影、电视剧是造梦的艺术,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归现实。


在《和莎莫的五百天》中,男主汤姆把从小看到大的电影《毕业生》当作爱情指导方针,认为“只有找到真爱才会幸福”,再加上他和同事莎莫发生了一段浪漫的关系,他坚信莎莫就是命中注定的那个人。


然而这是一场大型会错意,和汤姆有过500天美好邂逅的莎莫,最终却和一个从未在电影里出现过的男人结了婚,这结局也堪称是“醒梦结局”。


于是有观众像汤姆一样回过神,发现了日剧中的端倪:“为了金句而金句,正常人谁会如此高频率地使用比喻句表达心情啊?”


©️《和莎莫的五百天》


尽管用现实逻辑去拷问影视剧有些不公平,但我们确实和影片男主有着共通之处,时常会将影视金句奉为人间指南,但现实往往会锤得我们振聋发聩,“原来截了这么多金句,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金句输出的价值观,并没有撼动日常生活的本质,我们还是像从前一样按部就班地生活。它带来的只是“当时的感动”,击中我们的瞬间,也只停留在观看它的那个时刻,在剧情流中建立起沉浸的共情。


©️《我裙子去哪儿了?》


另一方面,你会发现这些口吐金句的日剧主角们,他们的生活也没好到哪去。


《四重奏》里的四名乐手,放进现实逻辑,其实就对应着无法靠音乐养活自己、处于社会边缘的失败者。甚至在官方的宣传物料上,就赫然写着“30岁,无论是恋爱还是人生,都无法尽如人意”。


他们和大多数普通人一样,时常心口不一,认知和行为之间永远短路,这也让那些夹杂着比喻、押韵的金句显得有些超现实:他们一个个看起来都好懂人生,却还是过成了这样。至于博主们推崇的“无意义的日常”,很可能只是美化过后的中产阶级愿景。


但在许多日剧以及坂元裕二的受众看来,高分日剧必须满足“金句制造机”的前提,因此在每一季新剧播出之后,必然会迎来“金句截图人传人”的现象。


随着剧情的展开,每个人都觉得主角就是自己,而更大的问题是,我们甚至都没有耐心看完一部剧了。


“截图看剧”是怎么流行起来的


打开社交媒体,你会发现金句截图不仅出没于微博、朋友圈信息流,也开始出现在公众号的文章里,成为支撑观点输出的工具。


而短视频对影视剧二次创作、“五分钟看完一部电影”等内容,让截图看剧渐渐成为了一些人的习惯,“金句制造机”成为人们是否选择去看一部日剧的标准。



©️《3年A班:从现在起,大家都是人质》


这也暗示着整个影视行业的变化,时间有限而选择太多,以至于无法选择;一部新剧播出后,豆瓣等平台的评分、自媒体的推荐、以及有没有高光时刻等等,都成为了当代人观剧前的考量标准。缺乏耐心,功利化的观看,堪称当代影视剧发展最大的敌人。



©️《非自然死亡》


这点也体现在坂元裕二的创作上,从1991年的《东京爱情故事》《母亲》到《大豆田永久子与三名前夫》,剧情越发弱化,几位主角各自一集人生故事,就足以撑起全剧。同时,大量中产趣味的生活细节、精心雕琢的金句堆砌其中,总有种讲了很多又什么都没讲的感觉。



©️《东京爱情故事》


1975年的电影《让娜·迪尔曼》也是一部展现日常的作品。在长达三小时的时间里,镜头对准一位主妇,以及她无休止、机械性的家务工作。而且影片中的时间与现实一致,也就是说,让娜用了三分钟来叠衣服,观众就必须用三分钟来观看她叠衣服的过程。


这部电影无法带来抚慰和愉悦感,也算不上“截图友好”,但它揭示了一种生活的真相:我们总想去做所谓更有意义、有价值的事,却从未注意过母亲和主妇们在做什么,而这些不被看见的家务就是她们的生活。


©️《让娜·迪尔曼》


导演香特尔·阿克曼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合理的社会学结尾,但不知道该怎么办,过了一段时间,这成了一个道德问题:我们凭什么为一个45岁女人找到问题的答案?”


这时金句截图显得近乎贫乏,它只是一堆氛围刚好的漂亮句子而已,绝不会让你离生活的真相更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NOWNESS现在(ID:NOWNESS_OFFICIAL),作者:老妈蹄花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