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少年Jump是一部靠新人撑起来的杂志?
2021-05-24 22:32

为什么说少年Jump是一部靠新人撑起来的杂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动画学术趴(ID:babblers),原文标题:《电锯人、咒术、鬼灭…Jump大热门不断的背后是新人战术?》,作者:饭田一史,翻译:思考姬,校对:彼方,题图来自:《鬼灭之刃 无限列车编》


无论是80、90后乃至更年轻的读者,我们似乎都已经习惯了《周刊少年Jump》旗下作品的陪伴——


从上世纪90年代的《幽游白书》《灌篮高手》《火影忍者》《海贼王》、本世纪00年代的《死神》《死亡笔记》《家庭教师》《银魂》、本世纪10年代的《排球少年》《暗杀教室》,再到如今的《咒术回战》《电锯人》《鬼灭之刃》等等,莫不如是。


在近年少年向漫画杂志的整体销量逐年下降的背景下,《周刊少年Jump》依然能数次凭借现象级作品,再次杀入主流大众视野。


那么问题来了,《周刊少年Jump》它到底有何独特的管理方法或运作秘方,能让其持续经营至今且屹立不倒呢?


日媒《现代经济》最近刊登了一篇针对《周刊少年Jump》编辑的专访,我们认为这篇文章点出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特此翻译出来,分享给大家。文章分为前、后两篇。


前篇:《鬼灭之刃》《咒术回战》……只有Jump独领风骚的理由


《周刊少年Jump》(后文简称为Jump)是日本最畅销的漫画杂志,而《少年Jump +》(后文简称Jump +)是人气漫画最多的网络端漫画杂志(漫画App)


译者注:周刊少年Jump杂志


少年Jump +手机APP版本


少年Jump +网页端版本


在数量众多的漫画媒体中,Jump、Jump +最大的特色是“从新人的连载作品中连续不断地产生大热作品”。例如,近年来,吾峠呼世晴的《鬼灭之刃》和芥见下下的《咒术回战》就是这样。


译者注:《咒术回战》做Jump封面的一期


但是从常识讲,比起新人,与有经验的作家合作负责编辑会更轻松、也更容易创作出畅销的作品。尽管如此,Jump为什么和其他杂志相比,还是压倒性地把精力放在新人身上呢?


为了发掘和培养有潜力的新人,Jump做了什么?


关于让Jump成为最强的新人培养系统的整体情况,我们采访了Jump副主编齐藤优,和Jump +副主编稻山悠太。



Jump对新人投资的理由


Q:其他的漫画编辑部最多也就三四个新人奖,Jump除了定期举办的“月例奖”、“赤冢奖·手冢治虫奖”之外,不定期的奖项也常常会进行募集,还有着正如字面意思那样的、(与其他奖项相比)差别极大的新人奖。


我根据公布的信息试着进行了计算,仅奖金和给新人的稿费每年就超过了1亿日元。这是以怎样的思考为背景而形成的呢?


齐藤:有些人才,既存的奖项没能让他们把作品寄送过来,为了让他们能够回心转意,我们才反复尝试和改变各种切入点的新人奖。


比如以一年一次的频率举办的“起跑冲刺漫画奖”,就是因为“编辑部总是说‘漫画的开头很重要’,所以只看最初的4~7页有没有趣味就决定胜负的奖项怎么样?”这样的想法而诞生的。


译者注:Jump起跑冲刺漫画奖招募页


“不完结也OK!仅仅是分镜稿也OK!用3~7页只把故事开端的趣味表现出来就可以投稿啦!”


编辑部的年轻人说的“想获得这样的漫画奖”,他们的建议大多数时候都是被通过的。Jump编辑部的好处就是从来不说“预算上很严格”之类的话。


Q:Jump编辑部除了定期、不定期的新人奖之外,还提供了可以在网上投稿、公开作品服务的“Jump Rookie!”,原稿在线下线上都可以投递,也有以已经出道的作家为对象的奖项。


译者注:Jump Rookie为作家提供网络端投稿、网络端公开作品服务


此外,Jump +上针对新人的单篇连载*,一年能达到200篇;再加上还有针对新人的专门增刊“Jump GIGA”;Jump本刊也设有面向新人的单篇栏目。如此这般为新人提供作品发表场所的编辑部,其他地方应该没有了。


*译者注,所谓单篇,这里指刊登一次就完结的非连载漫画作品(在Jump上,这类单篇有一次性完结的短篇完整故事;也有以连载故事姿态刊登的单篇,故事仅仅是个开场,但并不会真的连载下去,只为了在单篇中展示作者的漫画天分——不过如若这样的单篇连载创意得到读者的喜爱,很有可能会真的被发展一部连载)


译者注:Jump+上的新人单篇连载页面


译者注:Jump GIGA定位为Jump的新人挖掘场,多连载新人的单篇作品

《咒术回战》最初的原型单篇作品就刊登于Jump GIGA


齐藤:Jump GIGA的最新一期(4月30日发售)为了能刊登大量的新人单篇作品而挑战了印刷的极限,有1250页(笑),光是这一期的原稿费就要花上1千万日元以上。GIGA一年有4期。当然基本上是赤字。


另外,虽然不是“提供场所”,但也有支持新人的“研究生制度”,现在是每半年支付数十人每人30万日元。这就像奖学金一样,是为了让这些新人不用担心生活费而集中精力在作品上。


稻山:Jump也有“专属作家合同”。现在签订专属作家合同,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在作品和下一部作品之间,也能不断地为作家提供收入。


然后,Jump +中“Jump Rocky!”的运营费每年有数千万日元,单篇的原稿费也要数千万日元,光是加上那些,就有一年超过1亿日元的投资。


Q:为什么能如此投资那么多的新人呢?


齐藤:理由之一,就是希望哪怕是一个人也好,将来能从中诞生大热门的作者。


另外,我们也在日夜不停地试错,为编辑创造方便工作的环境。


编辑的工作涉及很多方面,与我刚入职时相比,现在的Jump编辑部成员为了能够集中精力发掘和培养新人,会有组织地把宣传等相关的工作外包给其他部门。


对编辑的评价指标是“把新作打造成大热门”


Q:我从这里稍微改变下问题切入点,想从编辑部·编辑的角度,来深入“为什么要把精力放在新人身上?”这个问题。


请问被分配到“Jump”的编辑,首先被灌输的想法是?


稻山:过去最初的说法是“如果几年内不能推出新连载的热门作品,就会被人事调动”。



译者注:《爆漫王》中所描绘的Jump编辑部


现在可能不会那么直截了当地讲出来了,但编辑部里是有这样的氛围,内部进行着公平而激烈的竞争。即使接手了热门作品,也大多不会成为对编辑的评价指标。



Q:对编辑们的评价指标是首先要被指示的吗?


齐藤:当然越是年轻的编辑,接手过的作家就越少,他们为了能“打造新作”,就会积极接受新人作家的投稿,并将自己认为有趣的漫画投稿提交给漫画奖。


在对漫画奖进行评选的编辑会议上,年轻编辑每次都能从看过作品的前辈编辑那里得到“这位作家在这方面表现很好”的反馈。新人奖的评选、增刊号上的作品连载会议、Jump本刊的单篇连载会议、还有长篇连载作品会议都是用同样的系统来运营的,在这些个场合,年轻编辑可以不断地从前辈们那里学习对漫画的看法。


Q:Jump以“问卷主义”和重视读者的意见为大众熟知。但是,决定作品是否可连载的会议是由公司内部的编辑们来决定的吧?


“直到作品刊登问世为止”期间,有没有为了防止编辑的看法和读者的喜好发生偏差而下的功夫呢?


齐藤:Jump没有类似“如果主编不满意的话就不刊登”这样的构造。即使会议上除了负责编辑以外其他人的反应都不是很好,基本的立场还是“总之先刊登看看,最终还是要给读者判断”。“犹豫的话就先刊登出来”。


像这样的尝试,背后的考量是“将作家和编辑的成功连接在一起,查看问卷这件事与成长连接在一起”。


Q:如此,在单篇中获得人气的作品·作家,你们就再将其提升至连载吗?


稻山:实际上到连载为止还有各种各样的模式,没那么单纯,不过粗略地说就是这样的做法。


Q:问卷调查是从哪个时间点开始使用呢?


齐藤:从新人作品最初在增刊上刊登的阶段,就可以知道读者的反应了,而从那以后就都要积极地加以利用了。


在编辑和作家的作品讨论会中,他们会找出“排名好/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并将其活用到下一部作品的创作中。Jump的好处就是,编辑不仅能看到自己负责的作品的排名,全部作品的排名也可以看到。


稻山:对连载中的作品,编辑每周也可以在Jump上看到约20部作品的排名,并据此不断积累着“这样做的话排名会下降的吗”这样的数据读法和分析方法。


Jump+基本上也是模仿Jump的思考方式。从单篇到连载,编辑从各项数据中分析出读者的反应,并反馈到与作家的作品讨论会中。


比起“挖角”更重视“新人的新连载”


Q:“把新作打造成大热门”关系到编辑的评价指标,但与其他杂志相比,Jump的编辑好像更倾向于“以自己手上的新人创造大热门”,而很少去挖角作家。


但是一般来说与已经有了一定程度成长的作家组合的话,更容易创作作品吧?因为新人的培养不是既花工夫又花钱。


稻山:庆幸的是,来Jump的新人并不是“想成为漫画家”,而是“想在Jump上连载”的作家多一些。


以《海贼王》《龙珠》《火影忍者》《鬼灭之刃》为榜样,创作出国民级乃至世界级的热门作品——这样志向远大的新人和“姑且想出道”的画者,韧性和弹性是不一样的。考虑到这一点,我们的编辑部成员们认为,齐心协力培养那些从一开始就以Jump为目标的才能的原石,比从别处挖角作家,有着更高的可能性。



齐藤:印象中听其他杂志编辑这样说过,和活跃在其他地方的作家一起创作作品反而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本来画出来就要花费数年时间;再加上,要根据媒体平台让作家对方向性进行磨合的话,还要花更多的时间。


所以现场的感觉是,从一开始就和新人搭档反而效率更高。当然,如果有自己真的想一起创作漫画的作家的话,我们也一直在鼓励编辑“要积极地跟对方打招呼”。


可能听起来有点矛盾,Jump的编辑虽然被要求“几年内给出结果”,但并不是“现在马上交出来”。对作家也不要求“马上给出结果”。对作者需要花时间成长这件事,无论是编辑部还是公司都会给予宽容和帮助。


曾听说2010年几家IT企业新加入漫画制作的时候,因“制作漫画要花这么多时间吗?”而不知所措。而我们公司一直认为“花费时间和金钱”是理所当然的。虽然竞争激烈,也有一定的限制,但没有人会催促中间的过程。这样大方的摆架子反而更能瞄准全垒打,或者说正因为如此才能给新人注入力量……


稻山:是的。Jump最终打出全垒打这件事是最重要的,即使中途失败几次,作家和编辑的评价指标也不会受到影响。


齐藤:Jump能够很轻松地登载多个单篇作品,也是因为完全没有“因为上次的问卷调查结果不行,所以不再登载这位作家的作品”这种习惯。


Q:原来如此。虽然有一个大目标,就是制作一部能卖出几百万、数千万册的作品,但在几年的时间里,可以花很多时间和预算,也可以尝试很多次。这样就不会退缩,可以尝试更多的可能性。也正因为如此,从中容易出现本垒打级别的安打*。


*安打是棒球及垒球运动中的一个名词,指打击手把投手投出来的球,击出到界内,使打者本身能至少安全上到一垒的情形。安打可分为一垒安打、二垒安打、三垒安打和全垒打。


即使销售额下降,也要以新人的新连载为封面


Q:漫画家们也是觉得“Jump会照顾新人”所以才聚集于此——这样的印象您有么?


稻山:新人新连载的作品一定要拿来做封面的,现在大概只有Jump了。老实说,以新人的新连载为封面的那期刊物的销量基本上都会下降,即使这样也要做,这几乎已经是Jump的信念、政策了——我想新人作家也看到了这一点。


然后,对连载作家的评价指标是“与漫画的销量无关,根据本刊的问卷调查中询问的‘本周有趣的3部作品’的排名来进行评价”。以“每一话都受欢迎”来作为连载能否继续的头号指标的漫画编辑部,现在只有Jump了。这也是新人容易从Jump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Jump +也是一样,只要阅览数多的话,就算是新人的作品也会在(网站上)最显眼的地方投放缩略图,而这与作者的履历无关。


Q:如果从漫画的销量来比的话,绝对是已有固定粉丝的前辈作家更强的吧。


稻山:极端地说,如果漫画在问卷调查中一直排在前3位,就算完全卖不出去,它还是能在Jump上继续连载。


齐藤:Jump直到现在还有在好好地收集问卷,本刊上漫画的人气表现和漫画的销售额没有那么大的背离。而且新人的热门作品的出现,对下一代的新人来说是最好的宣传。


后篇:不断产出“国民级大热门”的少年Jump的逆向企划术



有一本漫画教规书对新人漫画家说:“不要在意流行趋势,要深入挖掘自己想画的东西、喜欢的东西来创作作品。”——这本书就是周刊少年Jump编辑部·编的《相信“你想画的东西”!!少年Jump无论如何都想传达的漫画画法》(集英社)


译者注:《相信“你想画的东西”!!少年Jump无论如何都想传达的漫画画法》


作为日本最畅销的漫画杂志、因根据读者调查问卷的结果砍掉漫画连载的《周刊少年Jump》,向新人所传达的信息,不是“创作迎合目标读者和流行趋势的畅销作”,而是“将自己的喜好贯彻到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们采访了《周刊少年Jump》的副主编齐藤优和《少年Jump+》的副主编稻山悠太,就Jump所追求的作品形象和今后的新人培养问题进行了采访。


对作家说“别在意流行”的理由


Q:我们想了解一下Jump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作品。


《相信“你想画的东西”!!少年Jump无论如何都想传达的漫画画法》中,齐藤讲道:““因为这个很流行,所以就做这个吧”像这样的企划方式我从来没做过,编辑部也从未说过这样的话。”“印象中,以“我想做这个”为方向并深入挖掘进行创作的作家更能创作大热门。”


——这样的发言让我很吃惊。稻山先生也一样吗?


稻山:虽然在企划时并不重视流行,但是流行与否会改变读者的接受方式,所以会稍微在意读者的看法。所以流行趋势是要知道的,不过,因流行而论好坏是不会有的。


齐藤:当然,那个作家如果真的喜欢做的话,也会希望TA能创作流行的东西。


Q:但是,例如,我问了最近在编辑面向网络媒体的漫画编辑,他们会对作家说“这个媒体的读者年龄是多少、喜欢什么的多一些,所以以这个方向创作这个类型、会出现这种角色的漫画吧”,甚至会提出有具体的方向性的提案,“因为配合流行来创作的话会比较畅销”。


然而,日本最畅销的漫画杂志Jump,却反而在说“不要在意流行趋势”。这样的区别是为何呢?


稻山:因为,“因为流行所以做”与“能否成为国民级热门作品”没有直接关系。如果我也以“这本书至少要卖到这个数字就好”为目标,或许我那么做了。


但是,在以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为目标的世界里,流行之类的东西是无关紧要的。


齐藤:恐怕在做符合流行趋势的企划的时候,其背景往往是,(漫画编辑)需要基于同类书籍的销售数据,不得不以“这一类型确实有这么多读者”的理由来说服(作者)。但是在Jump,完全不要求这样的企划。


Q:原来如此。确实Jump的会议上是不可能通用“因为制作了和《鬼灭之刃》相似的作品,所以这漫画能卖百万部”这样的理由的。如果以国民级的大热门为目标的话,追在流行后面考虑企划也没有意义,反而没有再现性。


齐藤:既然好不容易来Jump上画漫画,不管怎样的作品,都希望以尽可能多的人读到为目标。因此,比起配合流行趋势,我们更建议更大幅度地挥舞球棒。


Q:前几天我在《漫画网站》上读了少年Jump+的主编细野修平的采访,其中他说道,Jump+想要一边观察数据一边“创作出尖锐的作品”。


一般来说,“尖锐的作品”只会传达给有限的一部分人,在我看来,数字媒体一般是一边观察数据(反响)一边锁定目标人群,将读者的人格具体化,并根据其制作内容,也就是说要迎合读者。


但Jump+的做法跟上面的也是相反的。


齐藤:《相信“你想画的东西”!!》中也写了,作家首先应该把想画的东西、喜欢的东西穷尽方法找出来,然后再通过问卷调查等来面对读者的反应。


从我的经验来说,如果打破这个顺序,以“有数据”、“冲销量”的心情先开始的话,要不会动摇、要不就是最后格局小了,不会成为爆炸性作品。


先说一下,Jump和Jump+的目标不同,Jump的读者形象更明确。但是,两者的连载作品的目标都是问卷调查第1位,和成为大热门。而且,对于Jump和Jump+的编辑来说,用“尖锐”,或者“谁都没见过的企划来胜利”的心情确实是很强烈的。


我的后辈曾说:“在被分配到Jump之前,我一直认为Jump是最畅销的“漫画界的中心”。但是调查问卷中,读者只能选出3部“本周觉得有趣的作品”,且没能进入其中的作品就会消失。“普通有趣”的漫画会被淘汰,只有尖锐化的、有趣的漫画才能获得好评并存活下来。也就是说,“娱乐的极北的最前线”才是Jump。”


考虑到这样的评价体系,瞄准“谁都没见过的东西”,我认为反而是走向大热门的捷径。


让连载结束的方法,让作家毕业的方法


Q:在漫画杂志和漫画APP上,作家·作品的新陈代谢很重要,我想这一点很多相关人员都没有异议,但是要想加入新的人和作品,特别是在有一定篇幅限制的杂志,则必须要让一些人毕业。


但是“完结”比“开始”难。然而,如果对作品和作家投入感情而无法让其完结的话,新作品问世的机会就会减少,获得新读者也会变得困难。


也就是说,对于“送走方法”没有铁则的话,新人挖掘、培养系统就无法发挥作用。请告诉我们在新人培养中格外投入力量的、Jump的“完结方法”的构造。


齐藤:Jump有读者人气问卷这样的客观系统的存在,以此事先传达了“以此为基准来判断连载是否继续”,所以作家们多数是能够接受的。


这之中没有上司和各个编辑的好恶可以介入的余地。


稻山:在决定新连载作品的会议上,一般同时会有2、3部作品因调查问卷不理想而决定结束连载。而且在连载会议上,即使有“这次会议上的新企划都很微妙啊……”的气氛,也一定会将其替换进去开新连载。


我们认为重新开始是有意义的,最终,比起让人气居低的人勉强继续下去,我觉得让他们重新去面对不同的作品,对杂志、作家都好。Jump +也是,如果阅读量等数据下降,就可以让其转向下一部新作——这也是处于同样的考量。


传达专业的技术,希望得到画师的信赖


Q:2021年4月5日,《相信“你想画的东西”!!少年Jump无论如何都想传达的漫画画法》这本书出版了;


除此之外,也有面向作家的、由Jump的编辑和连载漫画家开展的连续讲座“Jump漫画学校”的举办;博客“写写周刊少年Jump的编辑从漫画家身上学到的事儿”等。


看起来对漫画创作经验相关的推广,Jump比过去更加积极了,这是出于什么目的呢?


齐藤:就与我自身有关的来说,一半是因为“喜欢”(笑)。另一半的目的,是想让对方觉得“我是认真考虑过漫画的,相信我,把原稿带过来看看吧”。


稻山:迄今为止,Jump对作家发掘和培养的机制,都是借助Jump作为媒介所具有的压倒性力量才得以实现的。假如Jump的发行量只有5万册,恐怕现在的结构就无法运转。


我们在努力让Jump继续成为强大的媒体的同时,也有一种危机感:那就是即使Jump失去如今的状况,也必须准备一个能够运转的体制。作为那个入口,我们将至现在为止的、花费了几十年培养出的技巧提供出来以获得(作家的)信赖,以期待继续有更多的新人作家生发出“想在Jump上画画”的心情。


Q:对于Jump +、Jump的新人的发掘·培养,今后想要更加发力的事情是?


稻山:有两个,第一个是Jump +以智能手机·网络漫画杂志的形式吸收Jump的优点,不断地进行更新。Jump的问卷调查中,最重要的要素是选出3个“本周最有趣的作品”,但Jump +因为形式的原因无法做到同样的事情。


不过Jump的机制做得很好,为了让漫画App接近这个精度,我们将在数据的统计方法上下功夫。我们认为,将读者反应的采用方法、作家·编辑之间的竞争的运作方法变得更公平、更效,也将会连接起画者的干劲。


另一个是,活用网络环境,不断尝试适合现在时代的做法。Jump +马上就要开启独立连载机制了。画得有趣但“我想尽量避免和编辑合作”的漫画作家也是有的,我们将会创造这样的画者可以自由连载、并获得收益的场所。


另外,我们也在准备着故意不使用Jump品牌,来连接读者和作家的尝试。


齐藤:Jump +是一个一年可以刊登200多部单篇的媒体,我想这一点已经逐渐被大众认知到了;Jump GIGA也将页数增加到装订的极限,以为新人提供面世的机会;在此基础上,Jump本刊也将单篇栏目扩大了。


从今年3月开始,我们在本刊上设置了以15页创作一个单篇的新人栏目。在此之前,如果不是40多页的单篇就无法刊登在新人单篇栏目中……通过调整单篇的框架,我们的意图是想要扩大机遇和作为作家的幅度。


正因为Jump是最强的漫画杂志,我们今后也会积极地不断增加新人可以尝试的场所。


*原文链接:

https://gendai.ismedia.jp/articles/-/81464

https://gendai.ismedia.jp/articles/-/81465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动画学术趴(ID:babblers),作者:饭田一史,翻译:思考姬,校对:彼方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