搪瓷消亡史
2021-05-30 09:28

搪瓷消亡史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FoodWine吃好喝好(ID:FoodWineChina),作者:林爱肉,编辑:刘树蕙,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搪瓷好像离国人的生活很远了,最近一次热议,还是美国亚马逊网站上错把痰盂当果篮,卖出正常人难以理解的高价,最终在一片嘲讽声中下架。


根据商品详情页的介绍,商家称这是中国上世纪 60 年代的精美工艺品(Chinese traditional fruit basket),“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着生活的幸福”,还在展示图中贴心的盛上了果蔬、香槟,堪称东方神秘主义色彩与西方饮食文化的绝妙碰撞。


“痰盂盛饭,快乐老外”“没想到你只是换了个名字,就成为我买不起的身份”…… 一众网友直呼好家伙,仿佛错失了薅外国人羊毛的财富密码。与网友的嬉笑怒骂不同,见证了产业兴衰的搪瓷从业者们,在当时的采访中感慨:“这就是容器,可以放任何物品。不要用我们的习惯思维判定别人的生活喜好。”


被国人淡忘的搪瓷制品,在异国引起热议,吃瓜网友和产业亲历者的两种视角,也折射出搪瓷在近百年里的身世沉浮。


一、珐琅与搪瓷同源


今天说起搪瓷,计划经济时期的年代感跃然纸上,仿佛搪瓷就是古旧和廉价的代名词,但其实搪瓷还有另外一重鲜为人知的身份 —— 珐琅(Enamel)


搪瓷或珐琅,可以简单看作“玻璃”镀在另一种材料表面而成的工艺品。玻璃釉料一般是由石英砂、长石、纯碱、硼砂等成分构成,而无论是金属、黏土、还是石材都可以做底子。人们在制作搪瓷时,会让粉末状的玻璃釉料通过烘干或静电吸附的方式,均匀地附在器物表面,然后再通过高温烧制的方法,使釉层和底胚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与搪瓷的原理类似,珐琅也是将玻璃釉经高温镀在贵金属表面,这种制作工艺相当于给器物包浆,易碎的土石、易锈的金属被包裹之后,既延长了寿命,也更加美观,一举两得。


珐琅与搪瓷同源,都是在金属表面用玻璃釉包浆。© donze-cadrans.com


人类开始利用珐琅技艺的时间,比我们想象中要早很多,可追溯着公元前 1230 年。世界上第一款珐琅制品出土于塞浦路斯的几只金戒指,在那之后,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都不约而同出现了珐琅的身影。


13 世纪末,珐琅由阿拉伯古罗马一带传入中国,传入之初被称作“大食窑器”(“大食”是宋元时期中国对西亚的称谓),奠定了我国宫廷珐琅工艺的基础。例如明代的景泰蓝,便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填充珐琅釉烧制而成。


清朝乾隆年间,景泰蓝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仅被用作装饰,还有相关的食器和酒具。甚至还在宫廷内诞生了一股景泰蓝火锅热潮,掐丝珐琅花卉火锅、铜胎画珐琅人物火锅、掐丝珐琅团花纹菱花式火锅等等,都为火锅成为清宫潮流单品给予了外貌加持。


只不过在当时,珐琅珠宝与器物仅限于为上流社会所用,烧制饰品与器皿,并未真正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


二、一个时代的终结


从宫廷景泰蓝掐丝到民间搪瓷大茶缸,中国的搪瓷制品并未经历多长时间的换代。


1916 年,英国人麦克利与华商徐道生合资在上海虹口区建立了搪瓷日用品工厂,成为国内第一家现代搪瓷厂,开始生产口杯、饭碗、平底锅、食盒、瓷盘等等。


国内生产的搪瓷,最开始并不是人们认知里那样大张大合。张爱玲曾在《中国的日与夜》中写道“我拿着个网袋,里面瓶瓶罐罐,两只洋瓷(旧称,解放后更名为搪瓷)盖碗里的豆腐与甜面酱都不能够让它倾侧,一大棵黄芽菜又得侧着点,不给它压碎了底下的鸡蛋;扶着挽着,吃力得很”。文中张爱玲同款搪瓷盖碗,后被展出在搪瓷展览馆里,墨绿色外观,深色木把手,没有什么花纹和装饰,反而与近些年为人追捧的进口铸铁搪瓷厨具有几分相似。


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加速了搪瓷在中国的进程。搪瓷因其抗造轻便的特点,成为慰问前线战士的日用品,也在群众中打下了坚实的口碑基础。公私合营后,搪瓷作为重要的轻工业产品,并对器型、规格作出了标准规定,“家家有,人人用”的搪瓷走上了模板化道路。


搪瓷盆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一种奢侈品。© google.com


为了将图案更好地附在搪瓷表面,国内搪瓷厂最早用的是喷花工艺,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古早搪瓷碗上能看到点状颜料的原因。后来因为生产效率和健康考量,贴花逐渐取代了喷花,根据相关资料记载,这种方法是“事先用丝网版印的方法印在贴花纸上,然后再转印到器皿表面进行烧制”。


上世纪 80 年代初,搪瓷供不应求,价格不菲,因而担当起奖品与礼品的重任,诞生出带“奖”字的白色搪瓷茶缸大红鲤鱼的搪瓷脸盆,和印着鸳鸯双喜的搪瓷痰盂,此外还有一种淡黄色带盖搪瓷缸,被专门用来放猪油,没有南北差异,全国上下为何能如此统一,至今都是一个迷。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中国家庭都有一只这样的浅黄色搪瓷深盆,描绘着牡丹图案,通常都用来盛放白汪汪的猪油。过年时,也用来盛放油炸丸子、炒浇头等。


得益于国画家穆益林的设计,搪瓷开始变得花团锦簇,经典的图案如芙蓉鸳鸯、万紫千红和花好月圆成为一代 80 后的集体记忆,建构出了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在亦舒的《喜宝》中,姜喜宝年幼家贫,母亲拾回公司的缎带,用盛了开水的搪瓷杯子熨烫平整给她作为配饰,可见当时搪瓷已经完美融入大众生活,并扮演起各式角色。搪瓷奖杯再加上一套由两个痰盂、两个脸盆和两个杯子组成的婚嫁用品,成为一代人对“光荣”的理解和诠释。


上世纪 90 年代入学的大学生,大都还享受过统一配发搪瓷脸盆、大饭缸的经历,据网友回忆“上大学时就是靠着一个大搪瓷杯,打饭拌菜,泡面泡茶全靠它,一直用到杯把断裂”。这也是老搪瓷的最后曙光,不久后,不锈钢与塑料制品开始占据了市场的主流。与搪瓷相比,这两种材质耐久性更好,价格也更低廉,迅速受到人们的喜爱。


旧时的香港湾仔轩尼诗街道和宝灵顿道交界附近,一个小男孩紧盯着用搪瓷盆盛放的金鱼。搪瓷盆的用处很多,盛水、养鱼、种花,在生活中必不可少。© pinterest.com


渐渐的,各地国营搪瓷厂陆续停产,家里的洗菜盆也由搪瓷花碗变为了彩色塑料,在不言中宣告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搪瓷不是没有挣扎过,在国潮正式复兴之前,购物网站率先开始售卖复刻老式搪瓷杯,特意做旧之后露出了点点黑;北京前门商业街的布鞋、搪瓷杯、帆布包,也成为店主进货必备三件套,却没能真正火起来。带着时代印记的中国特色搪瓷,好像已经离人们的生活很远了。年轻人除了偶尔在父辈家里还能看见存货,似乎早已将中式搪瓷制品抛之脑后。


几十年前短暂的热潮之后,搪瓷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人们把搪瓷打上了过时的标签,带着这种挥之不去的刻板印象,现在的淘宝卖家也只得小心翼翼用“铸铁珐琅”标榜进口搪瓷餐具的高级。


三、被定义的潮流


在西方,搪瓷的命运少了很多坎坷,技艺传入中国之前,便已经被贵族工匠广泛使用,并延伸出各种形态。


与东方的历史类似,搪瓷的初始形态珐琅,多用在食器和装饰品上。最有名的例子莫过于现藏于英国 V&A 博物馆的梅罗德杯(Mérode Cup),这个刻着水果、鸟类和葡萄藤的酒杯,采用的是当时最复杂的透明珐琅技术(Plique-à-jour),营造出一种教堂花窗玻璃的既视感。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旧时流传下的工艺得以进入工厂和流水线,珐琅走下神坛。蒸汽时代的到来也带来了大量优质钢铁,为了延长使用寿命,人们使用相同的方式烧制搪瓷。


14 世纪时期产于法国勃艮第的银鎏金梅罗德杯,空窗珐琅是一种制作十分困难的珐琅工艺,类似掐丝珐琅,但是没有背部支撑,所以实施起来难度相当大。© wikipedia


1839 年,钢板搪瓷在英国取得专利。一战后,英国的食品广告牌大多由搪瓷制作(Enamel Advertising Sign),随街可见诸如茶叶汽水、抹酱零食的搪瓷招牌,流行于英国的黑暗面包酱也在搪瓷上喷绘出“对身体有益,你一定会喜欢上“马麦酱”的经典广告语(Marmite definitely does your good, and you’ll enjoy it too)


不久之后人们随即意识到,搪瓷光滑的表面是一种理想的不沾材质,搪瓷厨具迅速流行开来,成为轻便耐用的替代,英国的国民搪瓷品牌 Falcon 便是在那时创立,白底蓝边成为经典的象征。


人们常用的搪瓷餐具,里面一般用的是钢或铸铁,硬度更高且不容易变型,轻轻碰撞时还可以听到清脆的声音。兼具了坚固耐用和卫生易清洁的特点,而且金属内胆导热性好,可以用明火烧,倒入热饮很快传热,因此搪瓷在寒冷的北欧国家格外受欢迎。


Falcon 搪瓷品牌造型简约,是受到生活方式博主追捧的必备单品之一。© exchangestores.com


直到今天,搪瓷也没有在西方人的生活里消失,和过去相比,更加坚实精致的搪瓷日用制品依然活跃在市场上,除了前文提到的 Falcon,美国的 Crow Canyon Home、奥地利 Riess、日本的野田珐琅、芬兰的 Muurla 都收获了自己的忠实簇拥。


铸铁珐琅锅成为每个生活方式博主的摆拍必备,还有被纳入露营爱好者购物清单的野炊搪瓷。犹记几年前 Blue Bottle 咖啡还与 Timbuks2 联名推出了搪瓷咖啡套装,成为野营咖啡器具的天花板,首发时 350 美金的售价依旧挡不住人们下单的手。


一中一西,搪瓷的不同命运令人唏嘘。


很多年后,当西方的搪瓷漂洋过海到达中国,带着极简主义的设计,变成代购口中的珐琅时,人们一开始甚至没把二者联系到一起,也曾短暂地传出过珐琅要优于搪瓷的传闻,殊不知二者本是同源。


“在‘潮流’和‘生活方式’这个词还没有流行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就是被某些事物定义的”。回头去看,中式搪瓷的没落,或是其被视为贫穷年代的产物,偏见与刻板印象永远盘旋其上,让人们戴上了不友好的滤镜。


而搪瓷本身又有什么错呢,它还是像当年一样洁白如一。


参考资料:

 《“网红痰盂”背后的辉煌和心酸》新闻晨报

《搪瓷是怎样沦为怀旧用品的》大象公会

《为什么每个人的童年记忆里都有一只搪瓷盆?》果壳

《天冷了,看古人如何吃火锅?》腾讯网

《中国搪瓷工业50年》中国搪瓷

《解放前的上海搪瓷工业》黄曰騯

《中国标准化的历史沿革及发展方向》房庆,于欣丽

“A History of Enamel Advertising Sign”BBC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FoodWine吃好喝好(ID:FoodWineChina),作者:林爱肉,编辑:刘树蕙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