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就应该多看动画片
2021-06-01 08:50

成年人就应该多看动画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ID:janelee1231),作者:高一然,头图来自:《樱桃小丸子》


我很喜欢朋友讲的一句话:“所有的动画片都是我的坐标,看一眼,就知道我已经走了多远。”


小时候看动画片,好像只是图个乐呵。长大后再看这些动画片,才发现有很多成年人的困境、焦虑和迷茫,早在动画片里讲明白了。



事实上,动画本就不是人类幼崽的专属。


自1892年第一部动画在巴黎放映以来,动画的魅力就不在于它的幼稚和可爱,反而在于它以一种虚拟的艺术形态,触及到了人性的深远。


今天,就让我们来重温一下这些你熟悉的动画片,看看是否有你至今都未懂得的“大人味”?


樱桃小丸子:反内卷哲学家


在各种各样的动画片里,小丸子可以说是最普通的一个。


家庭不富裕,脑子不聪明,作业永远要拖到开学前的最后一晚,好不容易有个“跑马拉松”的特长,还因为纸张紧缺,学校节省开支而没拿到奖状(实惨了)



按理说,这样的小丸子应该遇到一个哆啦A梦,或者挥洒一腔热血,然后走上人生巅峰。


但小丸子偏不……既然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那就索性自己躺平吧!


这就是小丸子的人生哲学,是不是颇有一些“反内卷”的味道?



学校的老师要求大家制定新年目标,大家的flag都是什么学业成绩、竞选班长,小丸子的目标是:



人间真实。


填完之后,小丸子对她的目标沾沾自喜,也根本不想去管别人写的什么。



当她被同学推举“竞选班长”的时候,不是兴奋,而是焦虑了一整个晚上。


好在她马上就想通了:



面对老师家访这种至关重要的评价性活动,小丸子仍然可以做到心如止水,身如“地板砖”。



在她的逻辑体系里,只要人生不断,悲伤是难免的,但谁说我们不可以先把悲伤放在一边呢?



在这个快速内卷的时代,小丸子的人生哲学本质上就是一种“自我接纳”:尽管我有很多的缺点,也不那么上进,但我仍然能对自己的整体感到满意。


这是很多成年人始终学不会的事情。



辛普森一家:关系也可以成长


从1989年就开始播出的《辛普森一家》,是美国历史上播放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广的动画节目(至今已播出32季)


有一位豆瓣网友说,她之所以至今还在看“辛普森”,就是因为它简单,不煽情,骗不到眼泪。



侯默·辛普森是家里的父亲,也是整个家庭的经济支柱。


他身上有一堆的缺点,脾气大、爱面子,永远羡慕邻居的家庭,且永远记不住太太的生日。



玛姬·辛普森是侯默的妻子,一个职业家庭主妇。


她包容、善良,永远在容忍自己的丈夫,还经常劝说他去参加亲子关系的家庭治疗。



哥哥巴特是家里的最调皮捣蛋的麻烦鬼;姐姐丽莎热爱读书,是个素食主义者、女权主义者;最小的妹妹麦琪,每天叼着奶嘴在家里爬来爬去。


这个家庭里的发生的每个桥段,都异常真实、超前,切中要害。


我们如今在讨论的“鸡娃”,侯默早就经历过了。


他在儿子巴特身上看到了“电竞冠军”的潜质,于是苦读名人传记、学习教育理念,还重金请来了著名电竞专家,专门指导巴特。



甚至做梦,都来到了“冠军老爸俱乐部”,共唱了一首冠军老爸之歌。



没错,梦里的这首歌已经揭示了,侯默的“鸡娃”,只是在满足他自己的冠军梦想。


后来辛普森一家来到了韩国曹溪寺,感受高尚的艺术盐画,在这个过程中,侯默“顿悟”了:



动画片中,侯默确实算不上一位“完美的父亲”。


看女儿丽莎在巴士上读的这本书(《如何与酒醉的父亲对话》),就能感觉到,丽莎和父亲平时的相处并不顺畅,她甚至有一点“嫌弃”自己这位中年不得志的爸爸。



但是,在外人面前,他们却总是无条件地袒护彼此。


有一年圣诞节,侯默没有拿到年终奖,因为他迟迟不回家,一贯看他不顺眼的玛姬姐姐,忍不住奚落了他几句。


这时候,女儿丽莎坚定地站了起来:



彼此嫌弃而又相互信任。


这个生活在春田镇上的一家五口,虽然不那么和谐,也不怎么光鲜,“完全不符合社会意义上模范家庭的标准”。


但正因如此,“我们(不管是儿童还是大人)才能够置身其中,了解家庭内部真正的动力”。


海绵宝宝:不必为工作羞耻


海绵宝宝,事实上不是一个宝宝。


根据他的驾照显示,他出生于1986年,早就是一个成熟的“老打工人”了。



这部由海洋生物学家Stephen Hillenburg创造的动画,将故事背景放在了太平洋海底、一个叫做比奇堡的海底城市。


而海绵宝宝,则是这座城市中一个普通的厨师,在蟹老板的餐厅,日复一日做着普通的汉堡。



“打工人打工魂”,这是成年后看海绵宝宝才能理解的共鸣。


比如遇到一个“啥事都不想干”的章鱼哥同事。



比如连续374届被评为优秀员工,但仍然没有得到餐厅经理的职位(重点是升职的人还是上面那位章鱼哥)



比如这位蟹老板的贪婪、吝啬和冷漠。



这些工作中难以言说的“不平衡”与“不尊重”,都是当代打工人们的真实复刻,也让这部动画片拥有了超越幼龄画风的讽刺意味。



作为一个“老打工人”,海绵宝宝似乎有着(常人无法理解的)积极乐观。


他把“做汉堡”当做自己最喜欢干的事。


当他休长假的时候,他会想尽各种办法跟“汉堡”搭上关系,甚至在家玩厨师扮演的游戏,以缓解自己没有工作时的空虚。



而且在他看来,“为你的工作骄傲一点也不可耻,因为那样会让你觉得很值得!”



有人说,小时候不懂章鱼哥的懒惰,长大后不懂海绵宝宝的快乐。这句话听起来有种对立的悲凉感。


但实际上,我们都成为了那个既被工作暴击到想倒地不起的“大人(所谓的章鱼哥),又敢想敢做不断给自己创造乐趣的“小孩”(所谓的海绵宝宝)



某种程度上,这部动画片早就为我们揭示了工作的真相:


它就是这样枯燥、无聊又没什么价值,但我们仍保有对它“意义”解释的最终权利。

  


纽约心理治疗师Laurel Steinberg博士,曾把动画片当作一种支持性治疗。


“因为它们包含了诸如社区秩序、友谊、家庭、团队合作等主题,它们可以帮助人们从抑郁或者焦虑中暂时解脱出来。”


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看到,一个虚拟的角色如何解决生命中真实的问题(自我、家庭、工作)


问题是能够被“解决”的,又或者带着这些问题“共生”,我们需要这样的想象和确信。


而这些“长大后才解其味”的动画片,正是用它们独特的叙事方式,不断加固着这种想象与确信。


儿童节到了。


愿你接纳自己的敏感与幼稚,并从中实现生命真正地生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ID:janelee1231),作者:高一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