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东奕的天才神话与怪才想象中,倒映着仰望的普通人
2021-06-04 23:19

韦东奕的天才神话与怪才想象中,倒映着仰望的普通人

人们在对高智力的崇拜下达成了对“何为正常人”这一固有标准的妥协,那些一般情况下看起来的“不正常”,反倒为怪才们提供了魅力加成。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ID:covricuc),作者:小奇佩猪,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前不久,北大数学系助理教授韦东奕因为一则偶然的校园街采视频走红网络。


视频中,韦东奕衣着朴素,手里提着一瓶水和一袋馒头。面对采访者的提问,他略显羞涩地介绍了自己的身份和背景:


“我是北京大学数学系10级本科生,14级研究生,现在是北大的老师。”



“我就是对数学比较感兴趣……参加过高中数学联赛,是山东省第一名,得的是数学奥林匹克金牌,最后保送北大。”


视频最后,为高考学子送上鼓励的韦东奕只说了一句朴实无华的“加油,欢迎来到北京大学。”末了还补上一句,“我也不会说别的。”



实际上,偶然进入公众视野的韦东奕在数学圈内早已是人尽皆知的大神级人物,很多人称呼他为“韦神”、“教主”,韦东奕的天才少年成长史随后也在网络上被曝光,这与他在采访视频中呈现出的质朴无华形成了强烈反差。


在媒体报道和网友围观中,韦东奕被塑造成了一个符合大众想象的“怪才”:他天赋异禀、年少成名,却不善言辞、超然物外。


相比起前段时间因征婚被嘲的清华学霸,意外走红的韦东奕收获了更多来自网友的赞扬、敬佩和羡慕。


天才神话的破圈再造


出生于1991年的韦东奕如今已经当上助理教授,对于圈内人而言,韦东奕这三个字的分量是不言自明的。


高二时就发现“韦东奕不等式”、高中时期连续两年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满分、大学期间获丘成桐大学数学竞赛大满贯、博士时期的合作论文被国际顶级期刊接受发表……韦东奕的这些成就在内行人看来,是足以让人称他一声“韦神”的程度。



但对于外行人而言,如果对韦东奕的介绍还只是“他在二维不可压缩欧拉方程的线性阻尼问题、三维 Navier-Stokes方程、随机矩阵理论等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韦东奕在专业领域内的造诣之深依然难以被公众理解。


韦东奕不等式


因此,在韦东奕破圈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个叙事的转换和神话的再造。


这其中,常用的一个手法就是将韦东奕与其他高手强者进行比较,来展现其过人之处。在一篇由韦东奕同窗所写的“韦东奕小传”中,作者就多次强调了韦东奕在高手云集的环境中依然出类拔萃。


他提到,韦东奕在进入国家集训队前从未参加过任何培训,却常常能自创出比标准答案更简洁的解题方法,被誉为“韦方法”;2009年的IMO,同样是数学竞赛史上的传奇人物、华裔数学家陶哲轩与韦东奕一同挑战最难的压轴题,陶耗时7小时才解开此题,而韦只用了1小时。


韦东奕(左三)参加2008年IMO


师长等圈内人的评价也成为韦东奕天才神话中的重要组成。不少报道韦东奕的文章中,都提到了北大教授介绍助教韦东奕时说的这番话:“如果你们有不会的习题可以问我,如果我不会可以问助教,如果连助教都不会,那估计就是题目错了。”



除了靠高手对比和外界评价来衬托韦东奕的过人之处,韦东奕天才神话再造的过程中,也借助了人们熟知的固定模版来激发外行人对于韦东奕的天才想象。


最常见的就是将韦东奕喻为“扫地僧”,这一出自金庸笔下的武侠人物现在常被用来指代那些看似平平无奇、实则技艺超群的高人,如此具有江湖气质的表述又为韦东奕的天才神话铺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也正是为了将韦东奕套进“扫地僧”的模版中,曝光在众人眼前的就不只是韦东奕在专业领域内的成就,他的性格、生活习惯、成长经历等都被挖掘出来,成为再造天才神话的要素。似乎韦东奕越是貌不惊人、性格内向、为人低调,越是形似“扫地僧”,他所带来的想象空间就越大。


怪才的想象与迷思


韦东奕的天才神话之所以引来了众人围观,不止在于它面向外行人的破圈再造,还在于这个天才神话中展现出来的韦东奕,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了人们对于“怪才”的想象:


对某件事有极高的天赋、疯狂的热爱和忘我的痴迷,以至于总有一些异于常人之处——或是生活自理能力不强,或是世俗意义上的低情商,或是不太正常的精神状态。


在韦东奕的案例中,他的“怪”是视频中明显可见的不修边幅、不善言辞、神情木讷,是来自同窗爆料的“因为不愿杀生和污染环境,所以不吃肉、不喝矿泉水、不用空调”,是堂哥透露的“每月生活费不超300元,没有微信,爱听收音机”,以及传说中在竞赛考场上答完题后即刻进入“平行时空”的状态。


网传的韦东奕轶事


但在大众的印象中,对于像韦东奕这样的天才,“怪”并不是一件坏事,甚至怪才的“怪”和“才”是成正比的,这背后的逻辑似乎是:因为“才”而“痴”,因为“痴”而“怪”。


韦东奕所在的北大数学系,就因存在着众多痴迷数字的天才而被戏称为“北大四大疯人院”之一,这一看似调侃的称呼,其实也潜藏着人们对于天才的想象和钦佩。



尽管对于怪才现象也不乏科学解释,比如,医学上的“学者症候群”就是指有认知障碍的个人在某方面具有超常能力。但或许,人们对于怪才的想象更多是一种文化建构的迷思。


在文学作品、影视剧作和真实历史中,都不乏像韦东奕这样的人。


一个很容易联想到的影视角色就是美剧《生活大爆炸》中的Sheldon Cooper,这位智商高达187的物理天才有着异于常人的思维。


他时常不合时宜地炫耀自己的高智商,开些自以为幽默的玩笑,却无觉于别人的嘲讽;他偏执于秩序和规则,却不懂爱和浪漫,难以与常人共情。


但就是这样一个非常符合常人心中怪才想象的Sheldon,成了剧中颇受欢迎的一个角色。他对原则和秩序的坚持、对情绪和感受的迟钝尽管有时候的确招人厌,但也并不妨碍人们从其中发现他的纯真可爱。


Sheldon 剧照


由此可见,关于怪才的迷思中其实包含着一组矛盾:一方面,人们将怪才置于“何为正常人”的标准之下,突出了他们旁逸斜出的“怪”;但另一方面,人们又在对高智力的崇拜下,达成了对“何为正常人”这一固有标准的妥协,那些一般情况下看起来的“不正常”,反倒为怪才们提供了魅力加成。


天才叙事的收编与对抗


在天才神话和怪才想象的双重作用下,韦东奕留给人们的印象,不单是天赋异禀、年轻有为的数学学者,更是醉心于志趣而超脱物外的“朴素天才”。


网友评论


基于这一印象,针对他的评价,既有将其比作“当代颜回”的赞扬和敬佩,也有感叹“仙凡有别”的羡慕与仰望。有意思的是,在前者被另一套正能量话语收编的同时,后者也在完成对于这种收编的抵抗。


有人结合当下内卷和躺平的流行来理解韦东奕的走红,认为韦东奕为当代年轻人提供了一种抵抗内卷的方案和一个拒绝躺平的理由。


这种观点认为,年轻人虽不一定要像韦东奕这样过上一种极致俭朴的生活,但可以像他一样追求一份精神上的专注、纯粹与安宁,以此来对抗被“卷”的压力与焦虑。


网友评论


这样的观点似乎已经在年轻人中作为一种新的生活选择被实践着,近年来流行的极简主义、断舍离、低欲望生活表面上看好像与韦东奕的状态异曲同工,但实际上两者却有着不同的来源。


前者更像是对如消费主义、财富鸿沟等意识形态和社会现状的自发抵抗,是个体面对宏大结构性问题的微小策略;


而韦东奕虽然看似是低欲望和极简教科书级别的案例,但这并非是出自一种主动的对抗精神,而相反恰恰,更像是一种无暇顾及的忽视:他全然投入于志趣中,几乎不在意除此之外的其他事情——既包括物质的丰俭,也包括社会现状之于个体的影响。


豆瓣的极简相关小组


相比之下,对于韦东奕的另一种评价虽然与上述观点一样,都表达了对“精神富足、物质朴素”的认可,但更多流露的则是一种羡慕:“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网友评论


抱持这样观点的人,其实正是意识到了,普通人并非依靠努力或调整心态就能达到韦东奕的状态,与生俱来的天赋秉性和良好的教育环境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甚至可以说,韦东奕过人的天赋和向内的人格特质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特权”,这让他能够免于被卷、免于以摸鱼躺平作为弱者的武器。毕竟对于普通人而言,尚且不谈天赋异禀,光是找到热爱之事就并非易事。


对这一现实的清醒认识也动摇了个人主义对于这套“朴素天才”叙事的收编,效仿韦东奕的简单与纯粹,并不是当下普通年轻人走出困境的有效解药。


网友评论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在个体层面构筑精神世界就是毫无意义的,我们依然需要这样的努力,而这或许才是韦东奕天才神话最大的价值所在——不是提供一个可以追逐的榜样,而是主动剥去天才神话后才能看到另一种选择和追求:


一个人可以朴素地去追求精神世界,即便ta不是一个像韦东奕那样的天才。


参考资料:

[1]韩京俊《天才之外——教主韦东奕小传》-NSMath数学新星网

[2]《“数学大神”韦东奕:网络重构天才 | 光明网评论员》-光明网

[3]《北大数学天才韦东奕:每月花销300,不看电视不用微信微博》-聊时局

[4]与归《韦神爆红,我们在惊叹什么》-澎湃新闻评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ID:covricuc),作者:小奇佩猪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