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不许给路人拍照的北非大国,活在上个世纪
2021-06-08 21:33

这个不许给路人拍照的北非大国,活在上个世纪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行(ID:jiuxing_neweekly),作者:黎二千,编辑:二叔公,原文标题:《不允许拍照的国家,像活在上个世纪》,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提到阿尔及利亚,真的太陌生了。乍一听,可能不知道在中东还是在非洲,脑补画面也在沙漠还是草原峡谷之间犹豫。


这个位于非洲北部的国家,神秘得很,自带与互联网绝缘体质。除了商务和项目外派的访客,两年前到访的游客数字只有寥寥可数的两千多人。不同于邻居网红摩洛哥和埃及,阿尔及利亚对外界保持低调,许多区域内甚至不允许拍照,见过其真容的外人就更少了。


△阿尔及利亚的礁石与大海 / unsplash


跨越撒哈拉沙漠和地中海文化圈,与法国隔海相望、藕断丝连,这里被誉为北非的“日落之地”、欧洲的后花园,同时又充满历史文化气息。加缪的《蒂巴萨的婚礼》中把这海边罗马古城描绘得令人充满遐想:


“春天,蒂巴萨住满了神祗,他们说着话儿,在阳光和苦艾的气味中,在披挂着银甲的大海上,在深蓝色的天空中,在铺满了鲜花的废墟上,在沸滚于乱石堆里的光亮中。”


揭开包裹着混血面孔的白色面纱,阿尔及利亚到底长什么样子?


1. 景和人都上镜,但禁止拍照


阿尔及利亚实际上比它在网上的存在感要大。作为非洲最大的国家,阿尔及利亚也是世界上第十大的国家,大小是英国的十倍。


△阿尔及利亚的位置 / wiki


从对岸希腊飘来了阿特拉斯的神话,广阔的阿特拉斯山脉挡住了南部撒哈拉沙漠的酷暑,将阿尔及利亚的北部沿海分进了温暖多雨的迷人气候。千年岁月里,这狭窄土地的过客就有腓尼基人、罗马人、汪达尔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和法国人,似乎人人都流连忘返想在此留下痕迹。


阿尔及利亚一直是非洲连接阿拉伯半岛与欧洲的枢纽,曾是“罗马帝国的粮仓”,漫长的海岸线上矗立着不同文明留下的遗址。其通用语言是阿拉伯语和法语,不少居民还会说传统的柏柏尔语言。


虽然南部的撒哈拉沙漠情绪起伏大,但是其中存藏的石油、天然气足以支撑阿尔及利亚三分之一的产业。沙漠里看似落后的小村落,居民人均生产总值也达到四千美元。


△阿尔及利亚的撒哈拉沙漠 / unsplash


和目的地搜索榜上常驻的摩洛哥相比,“北非油库”阿尔及利亚更像个中东地区的石油国家,旅游业并不是它的必需品,旅客反映的神奇事不断有。比如货币除了当地第纳尔,身在非洲但还是欧元最好用,换钱官方汇率甚至不如黑市。


签证困难,旅游攻略也靠口口相传,但是对于向往冒险的背包客,千辛万苦进入阿尔及利亚后都大呼“值得一来”。姑且不谈鼎鼎有名的七处世界文化遗产,从北部首都阿尔及尔落地开始,经过保存尚好的古城还有未开发的海滩,直到撒哈拉的橘色荒漠,处处都令人大开眼界。


△世界文化遗产贝尼·哈迈德城堡遗址 / wiki


观察一下阿尔及利亚人,就容易被首都的美女帅哥惊鸿一瞥迷住。阿拉伯长相的浓眉大眼高鼻梁,再添加几勺子的欧洲混血,非洲人也可以是金发蓝眼睛白皮肤。


网上的照片和视频资料少得可怜,原因是越往南部沙漠去,旅游(打卡拍照)的难度成倍上升。从仅有的游记来看,想要进入撒哈拉沙漠区域乘吉普车探访史前壁画,首先需要申请特殊的入境许可,这门槛令不少人望而却步。


如果想单人进入传说中完全不能拍照的盖尔达耶市 (Ghardaia),当地人向导是最基础的配置,最好还有两个。这座拥有五千年的 “绿洲的明珠”,完整保留着十世纪以来最传统的柏柏尔人建筑群,设计冬暖夏凉又密闭幽深,航拍看是个错落有致的城市。


△神秘的盖尔达耶市 /unsplash


游客只能经过跟团的方式进入村落群,因为自己走的话,绝对会迷路,天黑前都走不出来。


一位欧洲旅游博主曾跟着向导探访这座神秘的古城,向导先让博主换上了传统的服装戴好清一色的帽子,假装都是本村人再领着他到处闲逛。过程中多次强调不能对人拍照,只要相机一拿起来,当地人就会纷纷别过脸去匆忙走开。


城内中央露天市场内还是千年前的样子,各家摆摊兜售农产品、羊毛编织和珠宝首饰。人声吵杂,除了没有任何现代标志和广告牌,这里和普通周末集市并没有太大区别。


△盖尔达耶市的露天集市 /wiki


只不过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固守着古老的传统,甘愿走得比全世界慢一些。居民们不需要看时间,早上牧羊人牵着驴羊出城等时候,便知道该去做礼拜了。


不止是南部传统的古城,在首都阿尔及尔拍照也需留个心眼。


旅游景点拍照基本是安全的,爬上山坡到达非洲圣母院,遥望薄雾环绕的地中海。回头俯瞰新城区,还以为自己穿越回去了一百年前的法国,街头公园和欧式风格的建筑互相呼应。


但是在旧城区,阿拉伯式民居、别墅、清真寺、小型博物馆鳞次栉比散落在古城里,楼间和各式楼梯巧妙镶嵌在其中。由于是垂直的山城结构,居民生活一览无余,拍照就需要征求当地人同意。


△首都阿尔及尔 /pexels


在航海回忆与海盗传说汇聚的卡斯巴哈,拍照也需要提防会不会拍摄到警察等巡逻人员。假如被抓到,警察会要求检查一张张照片,花一个小时重温一下你拍摄的城堡、古代寺院和奥斯曼宫殿,还有四世纪的迦太基贸易驿站。


假如你的照片中出现了民居群,房顶之间雕花阳台上挂着飞舞的衣物,外墙上装饰着彩瓷,街巷中隐隐约约的花园和喷泉,低矮台阶上店铺门口堆满毛毡、茶具、首饰等小玩意。那检查一定会非常细致,生怕你在未经同意下拍摄到了已婚妇女的脸。


也许只有到了蒂巴萨无人出没的古罗马遗迹前,游客才可以尽情拍照。残垣断瓦之间,背景蓝色大海之前,夹着被晒干的汗味,记得留下在阿尔及利亚的最美的游客照。



△海边的蒂巴萨古罗马遗址/wiki


2. 阿拉伯与地中海之间的口味


阿尔及利亚人高度神秘,但是他们的食物的照片却常见得多。


地理位置的特殊令这里的饮食文化,落在阿拉伯和地中海口味的交界。多年的文明变迁丰富着阿尔及利亚的菜系,阿拉伯人带来了各种香料,西班牙人带来了橄榄、橙子李子等水果,奥斯曼帝国带来了甜品,法国人带来了咖啡馆。


除了和阿拉伯口味一样爱甜品,酸味和辣味在这里大行其道,川菜是最受欢迎的中餐。阿尔及利亚人吃饭也不跟随欧洲或者阿拉伯世界,他们独树一格地使用汤匙吃饭。


△阿尔及利亚人也爱吃甜品/unsplash


若是要说餐厅的常餐,阿尔及利亚的餐厅无趣得很。基本每家都是提供差不多的拼盘,牛羊肉、羊肝、烤串、薯条、沙拉、土豆泥、鸡蛋饼,只是在混搭的排列组合来点花样。


必不可少的主食叫古斯古斯(Couscous),是一种用杜兰小麦研磨而成的小米饭。小米蒸煮两三次后,淋上清水、橄榄油、牛羊肉和蔬菜制成的混合物,最后来点葡萄干和洋葱酱。


△大杂烩般的古斯古斯/unsplash


看似无法打动人的卖相下,咸中带甜的口味令本地人爱不释手。有个性的厨子们还只在周五提供这道菜,所以周五的干饭活动名就叫“赶小米饭潮流”。


据说这大杂烩的料理,最初是为了北非各地游牧民族能一次补充各种营养而制作的。所以它既可以是前菜沙拉,又可以是主菜或配菜,冷食热食各有风味,甚至还可以做甜品。


另一种传统食物塔吉锅料理(Tajine),看得老艺术家差点以为是鸡煲。蒸汽焖锅,节水又能锁住肉汁,主食材按预算来选,所以是鸡煲还是羊肉煲还需要开锅那一瞬间才知道。


△像尖塔一样的塔吉锅/wiki


吃腻了传统美食,阿尔及利亚随处可见的还有法国料理。从1830年开始,法国占领阿尔及利亚,还直接把其划为法国本土的三个省。大批法国人举家移民至此,成了加缪笔下的异乡人。他们的后代被称为“黑脚”,将法国长棍面包直接种在了这里。


所以现在要点一份便宜的快餐拼盘,通常是法棍和薄饼比萨选一,配上当地人喜爱的炖汤烤肉等肉食,升级还可以加个薯条或土豆泥。


若是喜欢甜品,到这里会发现法式甜品、土耳其式甜品都加上了非洲大地的粗犷,甜得令人吃不消。因为用纯蜂蜜调味,可能在你尝到这块酥皮蛋糕之前,蜜蜂就已经吃过了。


在禁酒的阿尔及利亚里,饮料的创意更是意想不到。除了原来就爱喝的蒸汽咖啡和阿拉伯咖啡,当地人还把薄荷茶当威士忌喝。如果不过瘾,再混合一点绿茶、糖水刺激一下,配上几块椰枣。若是不喜欢加糖,那请享受风油精味的茶水。


喜欢品茶的阿尔及利亚人还追求茶道,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在煮茶和饮茶之间要制造“慕斯”。泡茶人把茶壶高举,让茶水砸入大杯中,打出厚厚的泡沫做成“慕斯”,再分到小杯内饮用。茶中极品一定是“慕斯”多于茶水,和我国唐宋时期的抹茶有异曲同工之妙。



△阿尔及利亚人喜欢喝的薄荷茶/wiki


即便食物品种繁多,最后端上菜的那一刻,一般游客都会放弃拍照的念头。阿尔及利亚人讲究口味不讲卖相,多美的滤镜都救不回一锅看着可能失去食欲的美食。


3. 没有外来人,都是自己人


没有大量旅客的冲击,独自进入阿尔及利亚,更像是潜入了一个自闭的社会。无论到达哪个城镇,楼房之间都充满当地人毫无滤镜的生活气息。这里面的居民区就像拥有时间暂停的能力,像阿尔及尔那些破旧的法式建筑里面,几十年都没有换过住户。


这里石油和水一样便宜,阿尔及利亚拥有良好的福利制度。虽然阶级分层严重,但是失业的普通人领低保也勉强算衣食无忧。虽然房子老旧、生活条件说不上先进,但是既然信仰大于一切,阿尔及利亚人愿意放弃追求快速发展,继续过优哉游哉的传统慢生活。


‍‍‍‍‍‍‍‍‍‍‍△阿尔及尔街头一景,夜晚的浪漫秘密/unsplash


女性很少抛头露面,大部分街上能见到正脸的都是“老阿”叔叔伯伯。近年来国内与当地有许多基建能源项目合作,面对东方面孔,大部分“老阿”还是会礼貌说一句“你好”,但是一想聊天发现大部分人英语磕巴,根本没法聊。


一旦跨过语言障碍,融入阿拉伯语或者法语的圈子,阿尔及利亚人就会性情大变,突然跟你谈天说地,玩得好甚至还会拉你去相亲。住在寂寞都市里的老艺术家,看着这种要么陌生人要么超熟人的两极关系,不知道是羡慕还是震惊。


这里人们的血统肤色大不相同,但种族歧视几乎是不存在的。他们普遍认为说同一种语言、住一个区的都是自己人。人与人之间边界就像房屋之间的缝隙一样窄,谈生意喜欢请到家里做客,婚礼上两家宾客一言不合就来唱歌对决。


△阿尔及利亚城市的房屋之间都比较狭窄/wiki


“老阿”的字典里没有外来人口,社群之内互相关照的态度更是一百年前的淳朴。在更传统的南部地区如盖尔达耶市,房屋相隔太近,上天台都要先大喊一声“我上天台啦”,告知左邻右里,以免看见别人的隐私。


人的距离突然变小,城市路上还没有装红绿灯,行车的司机已习惯性停车让给举手过街的人。如果两熟人在马路中间突然打开话题,停下车的司机看久了甚至会突然激情挥手,认出某某街的张三李四。


外人独闯社区参观是不大可能的。想象一下破旧墙壁配上生锈的铁窗,粗线条的电线缠绕着晾衣架,墙身上褪色的幼稚涂鸦隔壁还坐着一群抽烟闲聊的络腮胡子“老阿”。代入电影场景的话,感觉坏事马上就要发生。


△老旧而有韵味的街道/wiki


如果没有当地人向导,游客一进去街区就会感觉到自己像是进入了看不懂路牌的迷宫,一边乱窜一边还被怀疑在偷窥人家的房子。


一旦两个当地人向导出现当你的护法,你会发现阿尔及利亚人不是高冷,他们只是找不到和你说话的理由。如果你愿意想开口,说几句刚学的阿拉伯问候语,对方都会报以一个放下面具的微笑。


娱乐少又禁酒,“老阿”最喜欢的活动就是在聚众喝茶聊天,满街穿拖鞋跑的孩子追逐着足球,梦想成为下一个进入英超效力的马赫雷斯。


一位只会英语的旅游博主跟着向导参观时,因为向导被坐在街头闲聊的朋友认出,走一步就停下,寒暄一阵。博主也顺带变成“朋友的朋友”,“老阿”马上大开府门炫耀自家有雕花栏杆的老式天井,看见在拍视频,还送来了一堆甜品逼着博主试吃。


视频下,第一条热评写的是“最真实、又有人情味的社会”。在“老阿”的想法里,钱可以慢慢赚,时间可以慢慢过,但是自己人的需要一定要马上照顾。


“我看你只买了一块比萨,那送你一杯果汁配着吃。”


参考资料:

1.赵慧杰. 阿尔及利亚.  第1版.,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黄慧. 阿尔及利亚柏柏尔主义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0

3.人民日报海外版, 遇见撒哈拉 徜徉地中海(国家人文地理),  2020-09-29

4.尤铭,中国绿茶成为阿尔及利亚最受喜爱的饮料之一, 人民日报., 2018-04-01

5.KAUSHIK PATOWARY, The Fortified Towns of M'Zab Valley, 2015-07-24

6.Tasteatlas., MOST POPULAR ALGERIAN DISHES, 2021-01-09

7.Paula Tranzillo, Algeria: Hard to Get in, But Worth the Trip., gonomad.com., 2019-01

8.Hubbell, Amy L, 2013. (In)edible Algeria: Transmitting pied-noir nostalgia through food. Portal (Sydney, N.S.W.), 10(2), pp.1–18.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行(ID:jiuxing_neweekly),作者:黎二千,编辑:二叔公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