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爹味,回归父职,在父亲节反思与重构“父亲”
2021-06-20 20:09

告别爹味,回归父职,在父亲节反思与重构“父亲”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年志Youthology(ID:openyouthology001),作者:孟常,题图来自电影《如父如子》


又到父亲节了,提起“父亲”,你会想到什么?相比母亲节时刷屏的鲜花和宣言,商家在父亲节这天的广告宣传总显得心不在焉:孩子羞于对父亲表达爱意。


被消费话语构建起的集体感恩时刻,撞上了传统父子女关系的沉默冰山。而“说不出口”的背后,是大众观念里几已定型的父亲形象:沉默寡言,严厉疏离。


或许,庆祝父亲节最好的方式,是重新理解、反思和共情大众文化心理中的父亲形象,把作为个体的父亲从符号化或污名化的角色中解放出来。


被现代性冲垮的传统父亲


沉稳、严肃、责任、冒险 、引导、耐心、智慧……这是几年前一个国外视频中46位受访者眼中的父亲,但在国内社交媒体的评论区,它却呈现出了另一副反馈:大男子主义、专断、说教、暴力、冷漠……这听上去令人尴尬,却可能是很多人都感同身受的现实。


相比母亲,我们对父亲更为陌生。而传统意义上的父亲角色,又跟现代社会对个体自由和性别意识的诉求之间持续产生着张力,并不断撕裂着公共话语。


在儒家叙事里,“父亲”是家庭小共同体的核心,扮演了父权制下的权威角色,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权威由小及大,不容置疑,因此父亲的主要功能在于“教化”和“引导”;而在家庭内部的性别分工中,父亲通常被认为是供给者(provider),他远离家庭日常事务,全力竞争生存资源和社会角色,与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普遍疏离。


《阳光普照》


无论出于文化传统、性别结构还是政经制度,父亲作为教化权威和资源供给的角色,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就此定稿。而整体叙事自非现实全貌,中国式母亲在家庭中承担的责任往往更重,她们既要承担母职中被规定的抚育和家务劳动,又要在职场上接受同等竞争。这种双重角色压力,或者说“母职惩罚”,是至今仍广泛存在的家庭内性别不公。


伯曼说,在现代性体验里,一切坚固的都烟消云散了。当我们带着现代个体意识和性别视角去审视传统的父权制家庭时,所有人都能共情、理解和代入母亲角色,在结构性的不平等之下,性别差异显得毫无说服力;而此时的父亲角色,不管有意无意、主动被动,他们代表了那个人们嫌恶和努力告别的“旧世界”:严厉的训诫、权威的说教和缺席的情感互动。


无处不在的“爹味”


在新的公共观念和性别话语中,“父亲”仍然是失语的。但讽刺的是,那个在家庭内部被否定掉了的传统父亲角色,在社会生活中仍以父权的形式无处不在,就像艺术家葛宇路在最近的一个采访中说到的:你在家以为只有一个爸爸,到了社会上发现谁都想当你爸爸。


当你面对一个滔滔不绝、爱说教的男性时,你会想到谁?父亲。“爹味”是真实的个体成长经验,你以为成年后摆脱了“爹”,却发现社会上还有很多“爹”。


父亲说教子女的姿态,像文化迷因(Meme)一样无限地传染和扩散,成为很多男性与人沟通时的本能范式。忍不住想要指教和改正对方,是男性性别剧本里的角色行为,而父亲则在孩子的成长期提供了最典型的角色示范。父亲对待母亲和其他女性的态度,身边成年男性跟子女沟通时命令式的表达,构成了子女早期对于男性的文化想象。


大男子主义的“好时光”一去不返了。“油腻”一度只令人联想到手里盘串、嘴中说教、腹部微隆的中年男子,如今人们早已明白,“油腻”和“爹味”是一种真正有无龄感的言谈举止、文化性格和情感模式,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也可以油光发亮。


《大浴场》


说教、控制、缺乏性别意识和情感互动,听上去,抱持现代观念的我等男性真的想要告别“爹”了?先等等,你上次喊别人“爸爸”是什么时候?是几天前的客户会议、朋友饭局还是视频弹幕?颇为荒谬的是,“叫爸爸”原本是校园里男性霸凌弱者时惯用的语言,借此达到宣示权力和羞辱对方的感受,后来成为了男生之间开玩笑的高频词。


是戏言,亦是认同。语言承载思想,有毒的语言传递腐旧的思想。


在我看来,社会文化心理对待“父亲”是矛盾和双标的:不喜欢控制,喜欢供给;反感说教,却体认权威。当一个人自我代入了权威和供给者,他就试图在扮演“父亲”;当TA被他人接纳为权威和供给者,他就在那个场域里扮演了“父亲”。


以最近舆论场上的瓜为例。王思聪在发给女性骚扰和霸凌信息里宣示着肌肉和权力,如果关注过他的过往言论,便发现此人向来就是一本生动的爹味说教和厌女大全,可在财富精英仍受舆论待见的前几年,他却成了大家口中的“国民老公”。无论“爸爸”还是“老公”,都是父权制语境里的供给者,“叫爸爸”是凌辱,“认老公”是慕强自辱。


在合作关系里,甲方是“爸爸”;在资本市场上,有产者是“金主爸爸”;在权力关系里,强势者是"爸爸"。只要社会还在追捧、慕羡权力和资源持有者,市场上无法出现真正平等的合作关系,那个充满爹味、不怒自威的“父亲”,就一直不会退场,总有人想要“当爹”与“喊爸”。


《老手》


重新理解父职


父亲节这天,如果我们要发自内心地致敬、赞美和感恩父亲,就要把“父亲”从尴尬、失语和矛盾的文化祭坛上解放出来,让他们远离大众观念和社会话语中有毒的“父亲”形象,让“爸爸”这个称呼重回家人之间亲密、平等和温柔的感受。


毕竟,“父亲”是传统文化结构分配给男性的一个性别剧本,角色规训着他们的情感模式,并不是所有的父亲都想要扮演权威,付出疏于家人之间情感互动的代价,更多的男性亦困在一个打结的性别结构和畸形的权力关系里打转。


上海纽约大学心理系助理教授李萱研究中国父亲时就发现,他们在育儿中的参与度一直在上升,他们希望与孩子建立温暖、平等、亲密的互动关系。


这需要我们重新去理解“父职”,并扩充“父亲”这词所囊括的意涵。当我们试图与父亲共情,理解了父亲的责任、局限和困境,也就站在了打开性别绳结的又一个起点。


要在自己身上战胜“爹味”说教,就意味着在社会上不要想当别人的"爸爸",亦不要随便喊别人“爸爸”。


现代家庭则需要一个女权主义的父亲,他能打破性别不平等结构下的家庭分工,让父职变得细琐、日常而流动,去接受自己的脆弱、失败与温柔。


父亲节快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年志Youthology(ID:openyouthology001),作者:孟常,编辑:阳少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