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以为这行业是个悲剧,没想到是个彻底的喜剧
2021-07-26 08:06

我本以为这行业是个悲剧,没想到是个彻底的喜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互联网怪盗团(ID:TMTphantom),作者:怪盗团团长裴培,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整整十二年前,我是一位光荣的计算机行业分析师。说明一下,A股的“计算机行业”基本就等于软件行业,因为A股就没几家做硬件的公司;就算有,也被隔壁的通信行业抢走了(例如中兴通讯)。所以,把我们称为“软件分析师”也未尝不可。


我们研究的软件,可不是QQ、360之类“缺乏技术含量的”个人应用软件,更不是网络游戏这种“庸俗骗钱的”娱乐软件。每个软件行业分析师都有一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心,正如每家软件上市公司都有一个颠覆微软、拳打IBM的愿景。


我还记得,当时A股最热衷的概念有三个:


第一是“核高基”,即“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信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其中前两者与软件行业没什么关系,后者却是主场。从2009年到2015年,A股至少有五十家软件公司在某个时间点宣称自己在做操作系统、数据库和中间件,其中一些真的拿到过国家专项补贴。


第二是“云计算”,包括公有云和私有云,涵盖了IaaS/PaaS/SaaS三个层级。由于A股大部分软件公司不具备做基础层和平台层的能力,所以它们反复强调:应用层才是未来,今后我们必将吃掉价值万亿的云计算市场!


第三是“信息安全”,包括基础、通用的安全技术产品,也包括为行业(尤其是地方政府)量身定做的解决方案。此类公司在2010-13年尤其发达,先后有二十多家公司在A股上市。


那年头,我们并不觉得腾讯、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公司有多厉害,甚至不会觉得它们是“巨头”——推出几个毫无技术含量的产品、有那么几亿消费用户,就算巨头了?你们也配?如果中国的信息技术产业会产生全球性巨头,那也只会在研究“硬科技”的核高基或云计算公司中产生。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没人能否认这一点!


我还记得2010年初,在陆家嘴的一间写字楼会议室里,跟两位老基金经理讨论“互联网公司和软件公司哪个长期潜力更大”。我们一致认为,腾讯这样的缺乏核心技术的公司是没有未来的;百度或许有,因为李彦宏本人是技术出身;至于阿里巴巴,那是个什么公司,在网上卖假货的吗?


当时还有几个比较热门的概念,偶尔炒一下。例如软件外包/业务流程外包,也曾经造就了一批创业板大牛股;不过大家总认为,外包这种活儿太low了,更适合印度人做,所以只能赋予三四十倍的市盈率。


还有各种各样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其实就是系统集成加上一大堆乱七八糟的定制开发。很多软件公司都做过,可是财务报表不会骗人,大家慢慢发现这种“解决方案”生意只有20-30%的毛利率,还不如代理商赚钱。所以这种生意也只能给三四十倍的市盈率,而且一般不能出现在券商研究报告的重点推荐列表之中。


最厉害的、能享受七八十倍乃至上百倍市盈率的,一定是那些掌握了“卡脖子技术”,能够引领技术潮流,乃至反过来去卡别人的脖子的公司。记得2010年有券商提出过一个概念:“浪启中华”,就是浪潮信息、启明信息、中国软件、华胜天成,据说就掌握了“卡脖子技术”。


后来,用友网络(当时还叫用友软件)、航天信息、太极股份、启明星辰、中科金财……也被券商加入了这个列表。进入列表的条件取决于“能不能证伪”——只要没人能证明你不能卡别人的脖子,那你就能卡别人的脖子,不接受反驳。


理论上,研究软件行业需要很强的技术基本功,至少应该懂一点编程、懂一点计算机技术前沿方向才行。奇怪的是,在软件行业分析师当中,真正出身软件行业的并不多,似乎也不是很受欢迎。一言以蔽之:他们懂的太多了。


早在2010年初,我跟一位买方研究员朋友去调研一家据说“掌握了基础软件核心技术”的公司。在听完董秘长达两小时的洗脑式演讲之后,我表示脑子不够用了,急忙告退出来买咖啡喝。咖啡才喝了两口,买方朋友就嗤之以鼻:“什么核心技术,搬箱子的而已!”他大学学的就是计算机,毕业后又做过两年程序员,董秘的每一句谎言在他那里都近乎裸奔。


这种研究员非常不受基金经理欢迎,无论在买方还是卖方。我曾经有一位老同事,看电子行业,但是对软件技术也颇有研究。在出去路演时,他的口头禅是:“就那么回事!”例如:“某公司号称能去IOE、搞国产替代,其实就那么回事,骗钱的。”以及:“某公司掌握了世界一流的大数据技术?活见鬼了,就那么回事!”


不止有一个基金经理对我们领导严肃要求,今后不希望他来路演了,而且希望他管住自己的嘴。其中一位讲的很坦率:“或许他懂技术,但是不懂资本市场。”归根结底,A股软件行业就是一出大戏,需要在散场之前尽可能地跳出精彩的舞蹈。如果有人不但不跳舞,还对着台下高呼“这是一场戏”,那不仅可恶,而且会受到全场观众的口诛笔伐。


每年年底,券商计算机行业的年度策略报告标题都像一场科幻剧,把我们直接推向了《阿凡达》《星际穿越》《头号玩家》中的世界:


“进入X联网时代:物联网、车联网、家居联网,直至达到脑机互联”;

“基础软件的进口替代大功告成,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国产化指日可待”;

“A股将诞生一批世界级的公有云SaaS公司”;

“信息安全必将产生千亿市值的软件公司”;

“江河日下的美国软件行业,冉冉升起的A股软件巨头”……


在这些研究报告中,微软、IBM、甲骨文、EMC、SAP被消灭了无数次,具体被谁消灭则取决于当年的市场热点。像我这样的技术门外汉,在阅读这些报告时,经常无法抑制地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这些海外软件公司总也消灭不干净?


2010年它们被消灭了,2011年它们又被消灭了,2012年它们又又被消灭了,2013年它们又又又被消灭了……


2017年,我实在没有兴趣参与这场大戏了。我跑去看消费互联网,也就是A股软件行业最鄙视的,缺乏技术含量的腾讯、阿里、百度这些公司了。起码我懂得这些公司的逻辑,它们的年报让我感觉自己活在真实的地球上,而不是科幻电影里的某个外星球;我每天都能使用这些公司的产品,而不是只在董秘的PPT上看到。


前几天我又遇到了一个老朋友,他至今仍在看软件行业。在两杯咖啡下肚之后,我问他:“现在A股软件行业最热门的概念是哪些?”


他回答:“核高基,信息安全,云计算和大数据。”


我问:“行业增长的基本逻辑是什么?”


他回答:“基础软件的国产化,自主安全可控,制订下一代技术标准。”


我又问:“市场给什么样的公司高估值?”


他回答:“有硬科技的,不但不会被卡脖子,而且可以去消灭微软、IBM、甲骨文的公司。”


看着我疑惑的脸,他补充了一句:“我们私下里把这种公司叫PPT公司。”


我的疑惑并未消失,看了看手机日历,又看了看咖啡馆墙上挂着的电视机,还是忍不住问道:“现在到底是2021年,还是2009年?”


他苦笑道:“我也不清楚!”


我本来以为我研究过八年的软件行业是个悲剧,没想到竟是个彻底的喜剧。


当然,我现在研究的消费互联网行业究竟是悲剧还是喜剧,那又是另一个问题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互联网怪盗团(ID:TMTphantom),作者:怪盗团团长裴培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