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过有获得感的生活?
2021-08-26 22:12

如何过有获得感的生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作者:Lachel,原文标题:《如何过有获得感的生活?》,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前段时间,知乎打出了一个口号:鼓励有“获得感”的回答。


我突然发现,这个概念,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也非常合适。


我们总是说:要追求意义感、价值感、目标感、成就感……但这些概念,多多少少都有点虚,也有点大。很容易就牵扯到形而上的范畴里面去,变得着眼于人类,而不是个体。


那么,有没有一个更接地气、更贴近生活的理念呢?我觉得“获得感”,就是一个很不错的说法。


什么是“获得感”?我把它定义为:当你在晚上回顾过去的一天时,你会感到,这一天是有所收获的,是充实的,你没有觉得又荒废了一天,而是感到心满意足,可以带着美好的希冀去入睡、迎接新的一天 —— 这就是一种“获得感”。


反过来,很多人总是喜欢熬夜,甚至于知道熬夜会让自己很难受,又或者明明没有什么事情,也忍不住要熬夜。为什么?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感觉刚过去的这一天没有“获得感”,空虚、无聊,感觉自己又浪费了一天。


因此,才想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抓住最后这点可以由自己去支配的时间。这就叫做“报复性熬夜” 。


报复的是什么呢?不是这个世界,而是那个让自己感觉“又荒废了一天”“没有丝毫收获”的自己。


所以,我想告诉你: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扰,如果当你回顾过去的生活时,觉得浑浑噩噩,非常乏味,几乎没有什么值得回味的东西 ——


那么,也许可以先从培养日常的“获得感”开始。


通过培养获得感,一步步开启一个正向的循环。慢慢地,把这种获得感,升级成为价值感、成就感、幸福感,让自己能够真正掌控自己的生活。



那么,如何培养日常生活中的获得感呢?


最关键的,就是要让自己感受到:过去的一天是唯一的,是独一无二的,它跟其他的每一天,都不太一样。


我自己的说法,叫做:用“项目”的思维方式去生活。


其实,是什么东西赋予了我们“获得感”?并不仅仅是我做了多少事情,得到了多少收获,而是:


我这一天,在我过去与未来的漫长人生里,它有什么样的独特意义?


它跟别的一天有什么区别?我可以通过哪些东西来记住它?


举个例子。假设你 2019 年曾经出门去旅行,那么现在问你:2019 年,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段经历是什么?那么你极有可能会回答是“旅行的经历”。


为什么呢?因为旅行是去一个全新的地方,获得全新的体验,它会带给你大量的新信息,从而把你从慵常的、平凡的生活中解放出来。


那么,对你来讲,这次旅行就是一个项目。它会在你的回忆中,留下一个鲜明、深刻的印记。


它相当于在一段连续的时间内,用密集的新信息冲击你,从而使得这段时间在你的回忆中被区分出来,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性。这就是一种获得感。


那么,是不是只有旅行才能带来获得感呢?当然不是。找到“获得感”的关键,是你如何为生命中的每一天,赋予一种独特性 —— 无论这种独特性是大,还是小。


打个比方。我每周四都会写一个推送,从长期来看,这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并没有什么独特性。


但从微观来看,每一期推送的选题和内容都是不一样的,我的构思和心路历程也都是不一样的。每写一期推送,我都会理清我在某一个话题上的思考积累,梳理某一个小领域上的知识体系,从而打通某一个关节和障碍,想清楚一个问题。


从长远来看,这些不断被我打通、想清楚的问题,累积起来,就会构成我的成长。许许多多这样的问题积累到一起,就会形成一个更大的知识体系。


那么对我来说,每一期的推送就是一个小的项目。我需要绞尽脑汁去思考,整理,理清逻辑链,把碎片信息整合成整体……最终再把它写成一篇文章,变成一个成果。


这就是一种独特性,也是一种获得感。


再比如说:今年上半年,我在智识营的群里做了4期的“我是职业人”分享活动。每一期的活动,我都要去筛选嘉宾,审核稿件,安排彩排,再正式直播,等等。


这个过程其实蛮繁琐的。但当我回过头来,回顾 2021 年的上半年,问自己“我都做了什么”时,这些回忆就会涌上来,告诉我:喔,我都做了这几个项目……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每一天我所做的事情,就会成为实现这几个项目的必要步骤。


尽管平摊下来,可能每天只花十分钟,但它们就可以在我日常的生活里打下一个“钩子”,让这些日子变得与众不同。


所以,寻求获得感,不在于说你要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要完全逃离日常生活,而是在于:


你如何用“项目”的思维方式去生活,通过安排一些或大或小的“项目”,来让自己的每一天过得“与众不同”。



什么叫项目呢?


我们在生活中,其实会遭遇两种力量的拉扯。一种力量叫做“惯性”:它会要求我们按照每一天既定的路径去走,按照习惯去行事,追求资源消耗的最小化。


另一种力量叫做“探索”。当你完全按照惯性的力量去走,那么你的每一天就会变得非常单调、乏味,这时,“探索”就会上线。它会推动我们去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从而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掀起一点点波澜。


如何掌握好这两种力量的平衡,让自己每天在保持稳定的同时,能够有新鲜的、与众不同的输入或输出,就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项目管理中也有一对类似的概念,叫做“运营”和“项目”


什么叫运营呢?你遵循惯性、按照既定方式去做的重复性工作,就叫运营。它是一种填充性的行为,不会为你的回忆留下印记。


而一次性的,带有特定目的的,有开始和结束,需要动脑动手去探索,可以产出特定成果的一系列事项,打包在一起,就是一个“项目”。


打个比方。


我每天都会写一个日志,对这一天进行复盘,这是一个运营,因为它是一种日常的重复性事务;但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非常棒,于是我花半小时写了一个简单的影评,分析它好在哪里,为什么棒,那么这就是一个小小的项目 —— 因为它使得这一天有了不同。


你每个月都需要出差,每次出差都按照既定的行程,拜访客户,谈合作,签合同,回公司 —— 那么,对你来讲,这些出差就是“运营”。不同的出差之间并没有区别,本质上你都是在做同样的事情。


但是如果你利用出差的间隙,去逛一逛这座城市,体验这座城市的人文风情,跟朋友见见面,等等……让每一次出差都有所不同,那么它们就变成了一个个“项目”。


运营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而项目则为我们的回忆带来了点缀和亮点。


许多人会有的现象是什么呢?随着年纪推移,性格越来越趋于保守,行事也越来越趋于惯性。而随着工作和事业有所起色,你也会变得愈加趋向于风险规避。遇到任何决策,都要考虑、权衡再三,惟恐对目前所拥有的东西造成损害。


这一切的结果就是:“惯性”的力量会越来越强大。我们的每一天都会变得亦步亦趋,踩着前一天的足迹走,不敢越雷池一步。


所以,为什么我们在少年和青年时期,我们会感觉时间过得非常慢,回忆非常充实;而慢慢长大之后,感觉时间越来越快,不知不觉就又过了一年……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长大之后,我们接触到的新鲜信息越来越少。从而,能够丰富和充实我们回忆的东西,也越来越少。


但实际上,真正能伴随你一生的,真正属于你自己的只有什么呢?不是外在的物质条件,也不是你的事业和社会地位,而是你的回忆和体验。


因此,用项目的思维方式去生活,本质上是什么呢?就是:多为自己创造有趣的、有新意的回忆和体验,让每一天尽可能地与众不同。


这也就是带给我们“获得感”的本质和核心。



那么,如何脚踏实地地,用项目的思维方式去生活呢?


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两类:日常,以及非日常。


先说非日常的方式。


非日常的方式,就是制定一个有一定期限的计划,然后把它安排到每一天的日程里,让自己感觉每天都离这个计划“近了一点”。通过完成这个计划来实现一个项目,让自己得到“获得感”。


什么样的计划呢?


举个例子:比如你想学一门编程语言,传统的思路可能是,买一堆书回来看,或者上一门课,每天学一点,每天学一点……但这样一来,很容易感到无聊和烦躁,慢慢地就会容易懈怠。因为你相当于是在培养一个习惯,而短期内又很难得到反馈。


那么,更好的思路是什么呢?是先设想“我想写一个什么样的程序出来”。可能是写一个方便日常使用的小插件,可能是写一个能够把工作流自动化的批处理,甚至,写一个日常消遣用的小游戏……诸如此类。


先有了这么一个设想,再带着这个目标,有目的性、针对性地去学习。这样,你才会感觉,每一天的学习,都会离这个目标“近了一步”。


这种“近了一步”本身,就可以带给你正向的反馈,从而带来获得感。


而当你真的把这个程序写了出来,通过测试,成功运行,那么,你就成功地完成了一个项目。除了收获满满的成就感,它也会在你的回忆里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记,让你感觉你这段时间的付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不仅仅是编程,很多技能都可以适用这个思维方式: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要做出一个什么样的成果”,然后带着这个目标去学习和行动,把整个行动过程变成一个项目。这样,你每天回顾的时候,就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你并没有荒废掉一天,你距离自己设下的目标,又前进了一步。


这种获得感,可以极大地抵御生活的慵常、繁琐和无聊,帮助自己从日复一日的重复和压力中挣脱出来。


除了学习之外,还可以有什么样的项目呢?


你可以发起一个社群,举办一些小活动,比如沙龙,分享会,读书会,习惯打卡,等等。


比如我有一些助教朋友,就自己在做小社群、分享会和共读会,这些都是非常有意思的做法。既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又可以带给别人切实有效的价值。


你可以给自己定一个主题,在一段时间内去学习和写作,来丰富这个主题。


这也是我常用的做法。比如这个月我给自己定了个主题“生命”,那么我就会去搜集大量的资料,来丰富我对这个主题的认识,并且把我的想法和思考写成笔记,存起来。


你还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我要去了解某一个行业,那么,你可以去通过各种方式找到这个行业里的人,跟他们交流,做访谈,来进一步了解这个行业。


比如说:你对“室内设计”这个行业感兴趣,那么,你可以通过种种方式,比如设计类APP、豆瓣、知乎等方式,去认识各种室内设计师,然后跟他们聊一聊,看能否约个时间做个访谈,然后可以把访谈写成文章、做成播客,这样,不但可以帮自己丰富对行业的认知,还可以拓展自己的影响力……


这些,都是你可以去思考的做法。



那么,什么是日常的项目思维呢?


日常的项目思维,就是把这种思维方式化用到每天的生活里面,从一些非常细微的事情入手,去创造新鲜的、有趣的生活体验,让自己感受到独特性。


具体而言,有这么几种做法,可以参考:


1. 记录下自己的思考


我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习惯:无论是看了一本小说,一部电影,还是玩了一个密室,我都一定会把它写下来,记录下自己的感受与和思考,包括:


  • 它好不好,好在哪里,为什么吸引我;


  • 有没有不够好的地方,哪些细化可以优化;


  • 如果是我来设计,我可能会怎么做?


哪怕实在没有想法,我也会写下几句话,对它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和描述,让自己做一个简单的复盘。


这就是一种日常的“项目思维”。它可以使得你所消费的每一个产品,都带上自己思考的烙印,成为自己生命之河里的一处又一处停靠地。


我会在我的生活管理系统里面,把这些产品汇总成一张表格,记录下基本信息、时间、打分、概述,以及自己的思考和想法。那么,当我想知道“2020年我读过哪些小说,我对它们的评价如何”时,打开这页笔记,一切就井然有序地呈现在眼前。



(类似这样。我以前是用 Notion 来做,今年试着用 obsidian+dataview 插件 来实现)


未经审视的生活只是流水账,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它才会内化成为你生命体验里面真切而具象的一部分。


2. 主题阅读和学习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讲过:读书不要追求数量,不要追求“读了多少本”“读了多少页”,这些很容易落入计数器陷阱。那么应该如何衡量我们学习的成果呢?可以用“掌握了几个知识点”为核心。


举个例子:我读书的时候,看到一个感兴趣的概念,但书里写得不够详细,我会把它记下来。然后再每天花一点时间,去搜寻相关的资料,把这个概念全方位理解清楚,做成一张知识卡片,把这个知识点固定下来。


在后面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会再把这个知识点试着应用到实践中,用它来解释一些事物和现象,或是解决一些问题。


这就是一个主题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一个知识点,可以是一个原理,也可以是一个技巧或方法。因此,无论任何领域的学习,本质上都可以归约为:通过主题学习,去弄通、弄透、应用一个知识点的过程。


每一张知识卡片就代表一个知识点,也就是一个小小的项目。


那么,当我回顾自己过去一个月、一年的成长时,“我积累了多少张知识卡片”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衡量指标。它可以大致衡量:我对某一个领域都“知道”什么,掌握到了什么程度。


这就是一种获得感,是一种可以让自己清楚地看到自己成长的方式。


3. 与他人建立正向联系


我在很多文章里都强调过:向他人伸出援手,帮别人一个举手之劳的小忙,又或者跟他人建立弱关系,是一件能够带来强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的事情。


同样,这一点在“获得感”上也是成立的:不妨在每一天里拨出一些时间,给别人一些举手之劳的帮助,通过这种方式,跟别人建立正向的联系。


可以是在回答别人的一个问题,参与一场讨论;


也可以是在生活中帮别人牵线搭桥,给予聆听或支持;


又或者,在社群里结识一些聊得来的人,一起出来吃顿饭、聚个会、参加一些活动(当然要注意安全)……


这些,都是跟别人建立正向联系的方法。它们不但可以帮你拓展你的社交圈子,增进你获得支持的可能范围,也可以带给你更加丰富和多样的生活体验。


如果你非常内向,不喜欢社交,那么,不妨从“5分钟给予”开始。每天用大约5分钟的时间,帮别人一个小忙。通过这种方式,慢慢锻炼自己与人交际的心态和能力,提升自己的“能量场”。


4. 纠正自己的短板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方法。


想一想,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一些短板,把它们列出来。然后,选择最想纠正的一项,把它写在纸上。再在下面写下:我可以做些什么,来纠正这个短板。


下一步,当你在生活中遇到对应的场景时,提醒自己“我可以试着按我的计划行事”。随后,观察自己在执行过程中的状态,把它记录到同一张纸上。再定期进行回顾,观察自己的反馈和进步。


举个例子:比如你想克服“过于情绪化”的短板。那么你可以写上:工作中当我跟同事争执时,不要太情绪化,而是要抓住事实,从事实出发来表达我的观点。


你可以把它写到便签上,或者做成手机壁纸,时时刻刻提醒自己。那么,当你和同事真的发生争执时,就能够及时想到,然后有意识地采用新的方法,纠正自己以往的“情绪化表达”。


当经历过一次这样的试练后,把这次经历原原本本地写下来,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就是你针对“改变情绪化”这个小项目所作出的第一个努力。


慢慢地,当你可以做到无需提醒,也能自然而然地按照你设定好的方针去行动 —— 那么就意味着,你完成了这个项目。


它就会成为你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作者:Lachel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