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文化休克”
2021-09-06 07:32

如何克服“文化休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神经现实(ID:neureality),作者:Sofia Cussotto,翻译:苏木弯,审校:张蒙,原文标题:《独在异乡,逃不过的文化休克》,题图来自:unsplash


Salut,Hålla,Olá,Ciao,Kumusta——这几种都是不同语言中打招呼的方式,而它们的首字母又恰好组成了一个英文单词:SHOCK(休克)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听到“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这个词,它描述了在国外体验到的文化环境与我们所熟悉的截然不同时所产生的感觉。但是,我们真的了解文化休克吗?


我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住在意大利,这是我出生的国家。24岁时,快要取得米兰大学(University of Milan)药学硕士学位的我决定申请国外实验室的实习。现在回想起来,虽然我去的爱尔兰并非在世界的另一头,但那也是让我初次体验到文化休克的地方。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刚到科克(Cork)时感受到的强风和出租车司机的口音。融入当地环境的第一个障碍是我贫瘠的英语,随之而来的是我总想和意大利朋友一起玩的心。从独特的饮食习惯到浓厚的酒吧文化(对我来说这倒是个愉快的发现),爱尔兰的生活在诸多方面与意大利的相去甚远。此外,你还得习惯在雨中骑车。那时,我还没有完全意识到文化休克究竟意味着什么。


最近,我开始对这个话题产生更大的兴趣,主要基于如下两个原因。首先,作为一个研究学者,我很清楚在学术界,流动性是职业道路上一个重要方面。只需扫一眼那些给研究学者们的资助机会,你就会发现其中的大部分即便不强制,也都鼓励工作的灵活性和流动性。的确,在不同国家、不同实验室工作,或者参与国际合作项目,会让研究学者收获很多技能和经验。


第二个原因更为私人。我最近又搬到了另一个国家——法国。现在,我不仅正面临着一些细微的文化变化,比如葡萄酒取代了啤酒,延长的夏季热浪取代了全年的羽绒被;真正困难的是,我必须在超过两种语言中做选择,这些语言好像在我头脑中就谁可以先发声而争斗不休。


文化休克可能在很多不同方面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适应新环境的困难会让你晕头转向,感到困惑,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此篇博文的写作初衷是想分享一些我找到的关于文化冲击的有趣信息、讨论其特点以及应对方式。


到底何为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一词在60年代由加拿大人类学家卡莱沃·奥博格(Kalervo Oberg)首创。在其著作中,他将文化休克称之为“一种我确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染上的病”,并补充道,“当一个人进入了陌生的环境……他就像离开了水的鱼。”详细的症状列表包括:过度洗手;心不在焉,目视远方;感到无助,想要依靠同一国籍的人;不情愿或拒绝学习新的语言;最后,还有那份对回家的热切渴望。


尽管“休克”这个词会让我想到梗阻性或者心源性休克这类会危害心血管系统的病症,我从未真正把文化休克视为一种疾病,因此我认为奥博格的观点甚是有趣。


文化休克有一条发展曲线,这一点会让我想到某类常见疾病的发展过程。它的主要特征是分为四个不同阶段的循坏模式。


- Sofia Cussotto -


(1)在蜜月期,初到他国者会对新文化感到着迷,并抱着浪漫的态度欣赏新旧文化之间的差异。通常他们的社交对象是会说他们母语的人。这个阶段持续几周到几个月后最终消失。


(2)到了发现自己不得不去应对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时,人们也早已深陷于文化休克期,这一阶段的特征表现为焦虑加剧,并对所处国家有敌意。焦虑来源于他们在适应过程中遭遇的困难。在此阶段,语言障碍成为建立新关系的主要绊脚石。而带着刻板印象去看待所处国家的人们也是常见风险,这会导致你否定甚至误解文化差异。奥博格将这一阶段描述为“病危期:如果你能克服它,你会留下来;如果你不能克服,你会在精神崩溃前离开”。


(3)调整期开启的标志为人们适应习惯了新文化,并建立起了一套日常生活常规流程。此时,人们开始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待新文化,并将其视作另一种生活方式而已。


(4)在最后的适应期中,人们全面融入所处国文化,适应自如。


这是文化休克这一“疾病”大致的发展过程,但也不止于此。


随着深入钻研奥博格的理论,我发现了另一种“休克”存在:“逆向文化休克(reverse culture shock)。当在适应了新国家的文化之后,再重返母国时,可能会出现逆向文化休克。意识到现在故乡的生活和离开时的有所不同,会引起人们的不适和心理压力。最近,此博客平台编辑,卡迈恩·帕里安特(Carmine Pariante)在英国版Vogue杂志的采访中就谈到了在解除新冠隔离封锁后重回日常生活时所出现的逆向文化休克现象。


如果文化休克真是一种被认定的疾病,我认为它应该被归类于全身不适症因为它影响到身体不同部位和系统。接触新文化时遇到的重重困难是真实存在的,由许多不同因素引发,如饮食习惯改变及其对肠道平衡的影响、气候环境及相关的情绪状况、由失去社会关系导致的焦虑和挫败感、睡眠变化、悲伤等等。


文化休克会带来哪些影响?


文化休克的影响在个体间的表现各有不同。对一些人来说,融入新文化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任务。他们孤立自己,从而无法逃出“休克”期,也不能真正进入调整和适应期。


另一些人成功适应了新文化的部分方面,同时也保留了部分自己原有的文化。还有少数人群则在文化融入中完全适应,抛弃了原有文化,对于他们来说,他国成为了故乡


如何应对文化休克?


去认识了解他国人民是我们消解文化休克有害效果的一个关键步骤。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学习当地语言。这个过程本身可能会带来挫败和焦虑,但长期来看它会帮助我们获得自信,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自己的文化背景,正如奥博格所说:


理解他人的生活方式很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你要放弃自己的文化。实际上,你已经建立了两套不同的行为方式。


在他国,我们需要留给自己必要的适应时间和空间,从而平稳顺畅过渡,发展出自己的应对机制。在这种情况下,适应能力至关重要,同时还需要对新文化持有开放态度。


意识到文化差异也是应对“文化休克”的重要起始点。这些差异包括不一样的时间观念(例如守时与迟到),或者一种不同的幽默感,不同的交流方式。对于长时间饱受情绪压力的外国人来说,心理咨询或许有助于加速“治愈”过程。情绪压力最终可能会导致生理上的紧张,因此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照顾自己的能力也极为重要。


不仅仅是消极的……


以我个人经验来看,我相信文化休克不仅仅是一个消极和沮丧的过程,它还能带来绝佳的成长机会。


我认为它不应该仅被等同于一种个人的弱点,而应被视为对于新环境的正常生理和心理反应。了解其发展过程和症状不应打消我们移居国外或出国旅游的想法,反而应该鼓励我们以积极心态看待新体验。跨文化冲突甚至误解还能加深我们对自己的了解。


为什么呢?我们的祖国文化,连同它的线索和符号,常被认为是唯一“正常”的生活方式。当置身于不同的文化环境,我们需要去比较或调整自己的行为、态度和设想,由此我们的自我意识会增强。


这是五年之后的我:面对着新的国家,新的语言,新的文化。这像是一场刺激的过山车式体验,我也不否认有时回家是我最强烈的愿望。


但随着时间流逝,我意识到“家”并无严格定义。从我的经验来看,一剂合宜剂量的“适应”和离开舒适区的意愿,是我们克服“文化休克”的关键良药


原文:https://www.inspirethemind.org/blog/culture-shock-salut-hlla-ol-ciao-kumusta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神经现实(ID:neureality),作者:Sofia Cussotto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