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百万年薪遍地,为何券商股却不咋赚钱? |金融篇
2021-09-08 18:49

百万年薪遍地,为何券商股却不咋赚钱? |金融篇

文章所属专栏 投资就是选赛道:讲透6大热门赛道
释放双眼,听听看~
00:00 12:16

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听取音频,解放双眼

 

说起银行,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工农中建、招平兴宁这些传统的银行。但其实银行有两种,一种就是刚才说的这种商业银行,还有一种就是投资银行,其中的主力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证券行业。可能很多投资者觉得对证券行业很熟悉,毕竟大家投资股票都需要经过证券公司的通道。但其实证券公司的业务远不止炒股这么简单,在开始讲投资逻辑之前,我们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证券公司的主要业务,大概分为四大类:

 

一是经纪业务。证券市场是会员制度,个人没办法在市场独自进行买卖,所以委托有会员资格的券商来进行代理买卖,投资者需要支付佣金。国家规定的佣金上限是千分之三,因为这一部分同质化竞争得太激烈,现在万分之二已经是常规操作了,最低的能达到万分之一。

 

二是投行业务。狭义上大多数指的是证券公司的IPO业务,广义上还包括实体项目的债券融资、股票市场再融资、兼并收购、企业重组等,本质上就是一种中介业务,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形式的证券帮企业融资,然后收取佣金。以IPO为例,券商的收入就是承销保荐费,一般在融资额的5%-10%不等。

 

三是资管业务。其实就是代客理财,分为集合资产管理、定向资产管理和专项资产管理。集合资产管理类似于市场上基金的运作模式,超过200个投资者称为大集合,属于公募范畴,需要基金牌照。低于200个投资者且个人资产超过100万投资称为小集合,对应私募的概念。定向资产管理是接受单一客户委托进行的资管业务,包括票据类、委托贷款类、特定收益类等等。专项资产管理主要是资产证券化,也就是ABS。

 

四是自营业务。就是证券公司用自有资金直接投资证券市场。虽然都是在二级市场上买卖股票,但受到监管的严格限制,操作手法也不一样。因为证券公司自营买卖股票动辄几个亿,如此大的成交量是可以左右股价的。所以有非常多的限制条件,比如购买一只股票不能超过总资产的10%。

 

理清了这几个主要业务,我们就可以去分析一下证券行业的发展前景。


  • 需求端

 

从需求端来看,证券行业是典型的朝阳产业,它的业务基本都属于高频刚需,而且未来有充足的增长空间。

 

发展资本市场是大势所趋,背后的原动力是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转型。过去我们主要依靠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也就是大家把钱存到银行,再经过银行间接把钱借给需要的人或企业,这种模式一方面风险大,一旦银行出问题,就可能引发挤兑、破产等一系列恶性反应,这也是金融危机的根源。另一方面也不适合目前的经济结构,比如很多创新企业开始好多年可能都没能力产生收入,根本没法用贷款来发展,只能依靠股权融资,而股权融资就是直接融资的一种。所以未来我们必须更多的依靠直接融资,一方面能更有效的支持创新型企业,另一方面也降低了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证券公司的业务基本就是围绕证券市场展开,只要中国的资本市场还在发展,证券公司就不愁没业务做。大家看看这几年的数据就能清晰的感受到这个趋势。2015年牛市顶点的时候中国的股民数量才不到9000万,而现在已经接近2亿。与此同时,上市公司数量从2700多家大幅增长到近4500家,证券投资基金的数量也从2000多只激增到8400多只。几乎可以确定是,只要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保持稳定,未来这些数字依然会保持快速增长,而所有这些数字增长的背后,都有助于证券行业需求的增长。

 

既然需求增长如此之快、空间如此之大,那证券行业应该赚钱赚到手软,券商股应该牛股辈出。但你只要稍微看一眼资本市场,就会发现证券板块在A股市场是相当的鸡肋,除了偶尔难以把握的暴涨行情,大部分时间都没什么超额收益和投资价值。即便是龙头券商,其表现也完全没办法和其他各行业的茅相媲美,比如市值最大的券商中信证券也不过才3000多亿市值,而且股价到现在都没有回到过2015年的高点。从整个行业来看,所有的券商加起来,都没有高盛一家的体量大。因为需求好并不是最关键的,更重要的是供给端的壁垒和格局。


  • 供给端


从供给端来看,证券行业虽然也属于管制型的金融行业,但它的商业模式、竞争壁垒和格局却非常的不适合牛股的出现。

 

第一大痛点就是过度的同质化竞争。券商的牌照是金融里面最不稀缺的,竞争对手太多,服务差异不大,导致竞争压力较大。券商虽然也是牌照管理,但现在已经拿到券商牌照的机构有140家,是各类金融机构里比较多的。以银行为例,虽然各类银行机构加起来有4000多家,但其中大部分是只能区域经营的农商行、城商行等小银行,能在全国范围经营的只有6家国有大行和12家股份制银行,竞争格局相对稳定。

 

券商的日子就没银行那么舒服了,典型的百家乱斗。虽然有牌照挡住了很多外来资本,但同行之间的竞争几乎白热化。我们知道,除了市场的牛熊之外,影响券商业绩最大的因素就是各种业务的佣金费率,而这些年佣金费率在不断下滑,背后就是各家券商的过度竞争,对客户来说本质上服务没什么明显差异,尤其是像开户这样的业务,在哪家都差不多,那最后就演变成了价格战。比如国家规定股票交易佣金在千分之三以内都可以,但大部分券商的佣金费率都只有万分之2-3,甚至很多券商能通过各种补贴给到万1.2甚至是万1。归根到底就是这个模式太容易同质化,你去龙头中信证券开户,和去其他小券商开户基本是一样的。

 

现在这种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已经不只是经纪业务,其他业务也是一样,所以很多同行调侃说投行被“民工化”了。比如过去大家觉得最暴利的IPO业务,保荐费率过去都在5-10%之间,但现在几十家主流投行为了争夺有限的IPO业务,不惜各种降价,甚至出现了近乎零收费的现象。比如2018年上海农商行保荐竞标中,海通证券的保荐费只有5万元,承销费率只有万分之五,单就这个业务肯定是赔本的,但为了和客户加强联系也没办法。

 

过度同质化竞争也引发了很多行业的乱象,典型的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卖方研究业务。这其实是机构经纪业务的一个延伸,券商研究所给买方机构提供投研服务,然后买方机构在券商交易形成佣金。但市场上的卖方研究所有几十家,一出来一个数据,几十家的分析师都扑上来解读,而且解读的大同小异,形成了严重的同质化服务和产能过剩,大部分报告根本没有人看。这个时候很多分析师就开始剑走偏锋,通过很多夸大的话术和花哨的标题来吸引投资者注意,甚至出现了很多不雅的词汇,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恶性竞争。在这种恶性竞争之下,一个行业是很难持续稳定赚钱的。

 

第二大痛点就是过度依赖人力,商业模式不稳定。券商的主要资本就是人才,而且是高素质的人才。大部分业务都是跟着人才走,有人才就有业务,没有人才就没有业务。这种模式之下,人才是稀缺的,但证券公司本身一点都不稀缺。以我原来在的卖方研究所为例,我们分析师的佣金收入取决于买方机构的打分派点,而买方机构给分析师或者对口的销售打分派点都是打给个人的,他们在哪个机构这个佣金派点就会跟到哪个机构。

 

这也导致了一个问题,就是人才的高流动率。头部的分析师经常被其他券商高薪挖人,一跳槽薪酬动辄翻倍,而且一跳可能就是一个团队,券商研究所的经营就变得异常困难,经常是分析师来回跳槽拿了大把的收入,而研究所利润少得可怜,甚至大部分是亏损的。

 

这不只是券商的痛点,也是各种人才密集型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比如教育、文化传媒等。熟悉我们课程的朋友都知道,我们一向不太看好过度依赖个人的行业,投资上市公司的股票最终是投的这个公司,而不是公司里面的人。公司员工赚钱和公司本身赚钱是完全两码事,甚至是矛盾的。最理想的模式应该是那种不管换谁来经营,都能持续稳定赚钱的模式,比如茅台就是典型的这种模式,不管谁来经营,大家都还是愿意去买茅台酒。

 

总结一下,光看需求端证券行业是不错,但供给端的痛点太明显,这使它很难成为像食品饮料、医药那样的长牛行业,其长期表现甚至比不上一些传统的周期股。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证券行业就完全没有投资价值。任何行业都有独特的闪光点,证券行业也一样,下节课我们就给大家具体讲讲如何去把握证券行业的投资机会。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