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钱”的冰雪赛道,为何仍受房企青睐?
2021-09-10 07:50

“烧钱”的冰雪赛道,为何仍受房企青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进深News(ID:leju-sydcsxh),作者:吕秀伦,原文标题:《地产冰雪奇缘》,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临近冬奥会,资本市场有关冰雪的话题也异常活跃。不久前,就传出融创将分拆冰雪业务赴港上市。


但讲好冰雪故事并非易事。前车之鉴的是,作为房企界的一股清流,主讲冰雪故事的房企奥山控股,两度上市搁浅。


去年年末,房企老大哥万科撤销冰雪事业部,将其并入酒店及度假事业部。这个在万科存在不足4年的独立部门,黯然离场。


眼下,乘冬奥“东风”,房企切入冰雪赛道,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仍逃不掉项目“烧钱”“回血慢”的魔咒。对此,不少房企采用“冰雪+地产”的打法来应对。


但不免产生的质疑的是,房企在冰雪业务上“跑马圈地”的同时,也在对项目住宅进行销售,更像是披着冰雪“外衣”卖住宅。


一、盈利“成谜”


此前,市场传闻,融创考虑分拆其冰雪业务,最早明年在香港进行首次公开募股。融创未来可能会决定分拆其他部门,但作为盈利能力最高的部门之一,冰雪部门会被优先考虑。


今年中报披露,融创文旅业务收入26.1亿元,同比增166.3%;管理利润4.4亿元,去年同期为亏损2.2亿元;客流量约7201万人次,同比大幅增加约102.9%。


但值得一提的是,中报数据中并未披露冰雪业务具体运营情况,仅寥寥数语。这也给传闻其冰雪业务上市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四年前,因收购哈尔滨万达文旅城,融创文旅入局冰雪产业。目前,融创冰雪已覆盖7个省份,计划整体战略布局35家室内雪场。已开园的有哈尔滨融创雪乐园、广州融创雪世界与无锡融创雪世界、成都融创雪世界等。


承载融创冰雪业务的主要载体为深圳融创文化投资有限公司(下称“融创文化”),成立于2020年7月,注册资本8000万美元,法定代表人为黄书平,由海外企业领创控股有限公司持股100%。


目前,融创文化对外投资仅1家企业——深圳融创文旅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融创文旅”)。资料显示,融创文旅成立于2020年3月,注册资本5亿元,经营范围涉及投资旅游业、文化、影视、游乐园、养老项目、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等。


眼下,融创文旅对外投资9家企业,均布局在广东省,多涉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诸如,深圳创烁投资有限公司、深圳融烨投资有限公司、深圳融创实业投资有限公司。


除此之外,目前融创文旅控制企业多达113家,含有“冰雪”字样有两家企业,分别为青岛融创冰雪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哈尔滨融创冰雪文化体育发展有限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两家企业同属哈尔滨铭晟商业管理有限公司(下称“铭晟商管”)旗下。除此之外,广州融创雪世界作为华南目前最大的室内滑雪场,该项目运营管理方“广州铭晟文化旅游管理有限公司”也属于铭晟商管。


众所周知,文旅产业具有投资大、“回血”慢的特性,冰雪业务业务亦是如此。如此巨额的投资,融创冰雪业务是如何对外扩张的?


除了自家资金补给,合作也是融创冰雪对外扩张的路径之一。去年11月,深圳融华置地投资有限公司以底价127.1亿元拍得位于沙井街道的A301-0575宗地,标志着融创中国大湾区总部携世界级冰雪文旅项目正式进驻深圳。


资料显示,深圳融华置地成立于去年11月,注册资本高达70亿元,经营范围涉及旅游业、文化业、影视业、商业海洋馆、水族馆、动物园、游乐园项目投资等业务。在股权上,融创文旅、珠海华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各持股51%、49%。


二、“沉重”的冰雪


事实上,融创冰雪业务并非个案,放眼整个地产行业,涉足冰雪产业的还有奥山、万科等房企,但讲好冰雪故事并非易事。


2018年,奥山集团把地产、冰雪和商业整合在奥山控股中,向港交所投入上市申请。带着全民运动色彩,又顺应国家政策红利的冰雪文化,是其给奥山控股寻找的独特之术。


与钢筋水泥的“灰色”故事相比,清新脱俗的冰雪故事更有看头。招股书提及,要让南方较暖地区的人们享受冰雪覆盖的冬季,奥山控股的冰雪产业透露出“造福社会”的意味。


不过,这样的情怀和故事,还未能打动资本市场,两次递表,两次空手而回。


2018年11月,奥山控股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2019年5月22日招股书失效后,其于次日再次递交了招股书,第二次申请失效后再未递交。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5月13日,奥山控股只有1个正在运营的滑冰场,其余3个冰雪场还在开发建设中,训练费和入场券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


较少的冰雪项目,带来的收入微薄,甚至不及总收入的零头。2016年~2018年,奥山冰雪运动及娱乐业务的收入分别为225.5万元、868.4万元和295.4万元。而当期,奥山控股的收入分别为13.121亿元、15.515亿元及18.911亿元,占比仅为0.17%、0.56%和0.16%。


一边是主讲“冰雪故事”的奥山控股上市搁浅;另一边,作为房企老大哥的万科更是撤销冰雪事业部。


2017 年,万科成立冰雪事业部,其成为万科集团战略发展的独立业务。彼时,王石表示“对万科来说,无意介入体育产业,但进入了滑雪,那么要做就要不忘初心,为我们奥运会贡献一番力量,万科在做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然而,存在不足4年的万科冰雪事业部,在去年年末也走到了“尽头”。万科撤销冰雪事业部,将该业务和团队并入酒店及度假事业部。


事实上,黯然离场的万科冰雪事业归根究底或是因为不挣钱。


今年上半年,万科实现营收1671.1亿元,其中,来自房地产开发及相关资产经营业务的营业收入为1575.3亿元,占比94.3%;来自物业服务的营业收入为85.7亿元,占比5.1%;


除了地产、物业,包括商业地产、物流、冰雪度假、海外、长租公寓以及教育在内的业务被万科称之为“其他业务”。也就是说,来自其他业务仅约10.1亿元。对于冰雪业务营收情况,万科在今年中报里也只字未提。


三、借机卖房


在冬奥会日益临近下,伴随众多资本的进入,中国冰雪体育真正迎来超级风口。


国家体育总局在《冰雪运动发展规划》中提出,至 2025 年,直接参加冰雪运动的人数超过 5000 万,并且带动 3 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冰雪产业总规模达到1万亿元。


作为入局者之一的房企,在资金、项目操盘等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另一方面,冰雪产业具有大投入、长周期、长尾效应的特点,开发商如若长期输血烧钱,单靠门票等业务收入,或很难促成长期的盈利与“回本”。


房企不由陷入蹭冬奥热点,用地产住宅等业务反哺冰雪业务的“怪圈”,或是项目打着“冰雪”招牌卖房。


以万科松花湖度假区为例,作为万科首个滑雪度假项目总投资达到400亿元。公开资料显示,在2016~2017年,万科松花湖度假区营收1.1亿元,度假区地产销售则超过3亿元。


如出一辙的是,作为房地产为主业的奥山控股,实施“冰雪+住宅”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搭建了商业、冰雪和地产三大平台体系,打造冰雪小镇、冰雪综合体、冰雪 MALL 三大冰雪主题产品线。


彼时,奥山控股一高管曾在某峰会上表示,坚持“地产+冰雪”双轮驱动的内部成长模式,做物理空间硬件打造和产业适配,一是冰雪场馆的建设开发和运营;二是在冰雪场馆建设开发运营过程中,导入上下游产业链,让产业与物理空间适配。


又如, 2019年1月初,蓝城与多乐美地合作打造冰雪小镇项目春风多乐,该项目配套了公寓产品;东胜·万龙冰雪小镇为东胜集团布局张家口崇礼区的首个冰雪小镇,该小镇中就包含山谷度假住宅区和美丽乡村区项目;河北旅投开发的翠云山奥雪小镇同样包含住宅地产;


不难看出,房企在冰雪项目上,多配有住宅销售;它更像是一种披着冰雪外衣,卖住宅。


值得警惕的是,在动辄巨额投资的基础上,如何运营好项目本身冰雪资源,产生持续可观的收入才是关键所在,卖房并不是万能的“解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进深News(ID:leju-sydcsxh),作者:吕秀伦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