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周期之王”券商股走强,背后有何投资玩法?|金融篇
2021-09-10 16:41

“周期之王”券商股走强,背后有何投资玩法?|金融篇

文章所属专栏 投资就是选赛道:讲透6大热门赛道
释放双眼,听听看~
00:00 10:32

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听取音频,解放双眼

 

券商股可能是资本市场最让人爱恨交加的一个板块。


一方面,券商股被称为“周期之王”。牛市的时候有自我放大效应,在历史上创造过不少短期暴涨的奇迹。比如2014年底那次著名的券商股暴动,两个月不到的时间里,整个券商板块翻了一倍多,其中的龙头几乎翻了两倍,这连鼎盛时期的白酒都得避其锋芒。


另一方面,券商股的牛市又总是昙花一现。你刚反应过来要买入的时候它可能已经见顶了,由此也成为了投资者套牢盘最多的板块之一。比如你如果在2014年底买了券商股,除了极少数的成长性龙头,大部分到2021年还没有解套。又比如你在2019年初的春季躁动中买了券商,接下来的两年牛市里你将大幅跑输市场,甚至到了2021年中还是亏钱的。所以,投资券商股的逻辑和其他的板块很不一样,接下来这两节课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券商股的两种主要玩法。


今天我们主要讲第一个玩法:周期性玩法,也就是选择合适的周期,把握阶段性的板块机会。


券商股具有极强的周期性特征,非常不适合闭眼买入并长期持有而且,券商股的周期性和传统的周期股很不一样,像地产、建筑这样的传统周期股主要是受经济周期影响,经济复苏了这些板块的业绩就会改善,而券商股和经济周期关系不大,主要是和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周期密切相关,这种周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股票市场的热度。简单来说,在市场整体走牛、交易极度活跃的阶段,券商股一般都有不错的上涨行情。因为这个阶段券商股的业绩会进入一种典型的正向循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放大器”效应。

 

在交易活跃的牛市中,券商的各个业务条线都会水涨船高。首先作为主体的经纪业务,市场交易量迅速放大,日成交额可能动辄上万亿,而交易产生的佣金就源源不断的流进了券商的腰包。比如2013年的时候,市场日均成交额不到2000亿,但是2015年牛市时超万亿都是很正常的事,A股证券板块净利润大涨129%。而2018年大熊市时,日均成交额只有2015年的1/3,净利润随之大幅下滑42.5%。其次是投行业务,二级市场估值提升,也会吸引更多的公司加快上市,IPO业务需求增加。存量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也会更加活跃,比如宁德时代就在股价的高位宣布了一个高达582亿元的定增计划,这又会增加券商的投行业务收入。再次是资管业务和自营业务,牛市里前者可以帮客户赚更多钱,自己赚更多管理费,后者则是直接享受投资收益的上涨。当然,反过来也是一样,当熊市来临,市场交易降温,上公司的资本运作也不再活跃,券商业绩又会收到明显冲击。

 

正是这种独特的业务模式导致券商股呈现出极强的周期波动,也由此被赋予了“周期之王”的称号。

 

那么问题来了,在具体的投资中,应该如何选择买点呢?按照上述逻辑,其实很简单,就是寻找市场热度上升的阶段。

 

对投资者来说,市场的热度有很多维度去判定,但对券商股来说,最有效也最容易观测的指标就是成交量。过去几年,券商股的几次阶段性投资机会都能从成交量上提前找到信号。

 

第一次是2014年底到2015年中。在2014年10月之前,市场的日均成交额还不到5000亿,但到了11月就开始随着市场的整体回暖而不断放大,到12月已经站上了1万亿。券商股随之暴涨,两个月就翻了一倍以上。紧接着两个月虽然有所回调,但也保持在大几千亿,直到2015年二季度,市场热度加速上升,成交量一路攀升,最高到了日均3万亿,券商股也随之迎来第二波上涨。不过,随着牛市在6月见顶,成交量也快速萎缩,到2015年9月已经又回到四五千亿的低位,券商股随之暴跌,整个板块连跌五个月,最多跌去了2/3的市值。

 

第二次是在2019年初的春季躁动。此前市场刚经历了2018年的熊市,市场情绪比较低迷,连续一年基本都是四五千亿的成交。但进入2019年后,随着货币流动性逐渐宽松以及股市估值调整到位,资本市场出现修复行情,热度明显上升,交易量在2月时隔三年多再次突破万亿,券商股这个时候再次爆发,两个月暴涨近70%,龙头券商较低点基本翻倍。

 

第三次是在2020年中。经济衰退后期,流动性极度宽松的状态下,股票市场迎来全面上涨,尤其是上证指数跟随创业板补涨。行情的扩散使得交易量再次扩张,6月开始成交量从六七千亿一路攀升到7月的1.7万亿,创下了2015年牛市之后的新高。这样的交易量券商股想不牛都难,券商股两个月大涨50%。


不过,就像我们前面讲的,随着交易量和指数的快速回落,券商的行情也总是跟着昙花一现。除了2015年罕见的大牛市,几乎每一波行情都是两三个月就结束了,如果没有及时撤退的话基本就要被套很长时间。


回到当下的市场,我们发现同样的逻辑又再次应验。从2021年7月下旬开始,随着成长和周期行情的扩散,成交量再次反弹,市场成交量连续破万亿,到目前为止已经连续35个交易日,9月1日更是创下1.7万亿的年内新高,与2020年的高点基本持平。所以,如果你理解了上面咱们讲的周期逻辑,这个时候不管市场如何分化,券商大概率是有一波机会的。而市场的表现也确实印证了这一逻辑,8月券商板块上涨近9%,9月才过一周已经又涨了10%,大幅跑赢市场,这就是一次周期逻辑的典型应用。

 

不过一定别忘了我们讲的,除非是2015年那样的大牛市,否则券商行情持续性很差,当成交量出现萎缩,市场热度下降的时候,一定记得及时撤退。即便是2015年那样的持续牛市,第二波行情的机会也远不如第一波,撤退也不亏。举个例子,中信证券在2014年底两个月就从10块涨到30块,2015年上半年虽然有第二波行情,但最高也就到了33块多,后面继续持有的性价比不高。

 

此外,在券商股的周期波动中,还有一个变量值得密切关注,那就是监管政策。在历史上的券商股行情中,你经常能看到政策成为重要的催化剂。

 

在市场比较低迷的时候,监管层会倾向于放松监管、释放利好,这个时候会放大券商股的上涨弹性。比如2014年的券商创新大会推出的一系列鼓励券商业务创新的措施,是后来证券公司业绩改善的一个重要催化剂。典型的就是两融业务,当时头部券商融资融券收入占比从2010年的0.4%提升到了2014年的18%,仅2014年两融余额就大幅增长了196%,这和放松监管有直接关系。

 

又比如2019年初和2021年三季度的行情前,资本市场的政策也是偏宽松,2018年底推出了科创板,2021年三季度又推出了北交所,都是利好券商的催化剂。

 

反之,在市场比较狂热的时候,监管层又会倾向于收紧监管、释放利空,这个时候很可能终结券商股的上涨行情或者放大下跌的幅度。比如,2015年5月市场最狂热的时候,监管层开始严查场外配资,两融余额从高点2.2万亿骤减至1.1万亿,几乎腰斩,整个资本市场尤其是券商股也随之暴跌。

 

很多人说,那我们应该如何去预测政策?其实完全没有必要,监管政策永远是跟着市场走的,最关键的是还是市场自身的周期。举个例子,为什么2014年要鼓励创新,2018年要推出科创板,2021年又推出北交所?因为这几个时点恰恰都是资本市场比较困难的时候,是市场自身倒逼了监管改革的出现。2014年是主板低迷倒逼改革加速,2018年是漫长的全面熊市倒逼科创板横空出世,2021年又是存量大盘蓝筹的熊市倒逼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北交所成立。所以,与其去猜政策,不如好好分析市场自身的周期。

 

总结一下,我们结合券商股自身的周期特征以及历史上的牛市表现,讲了投资券商股的第一种玩法,就是选择一个对的周期,把握阶段性的交易机会。下节课我们会继续讲解券商股的另一种玩法。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