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印度卖家具
2021-09-16 21:30

我在印度卖家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远川出海研究(ID:aotekuaitan),作者:郑鹏飞,题图来自Unsplash


即将14亿人的印度,能否复刻中国的电商传奇?


这是一位电商从业者Ian在印度卖家具的故事。


联合国报告预测,印度将在未来三年,人口首次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因此不少中国投资者,似乎也从印度身上,依稀看到了自己国家的发展路径。那么印度市场,究竟能有多大的市场潜力?


让我们一起跟着Ian的讲述,走近印度想象与现实的距离。


源于机缘巧合


我叫Ian,从2019年底开始,我接触了境外投资这一块。因为喜欢闯荡,就跑到印度工作了一段时间。


当时我是在印度做互联网金融的项目,在2020年年初的时候,我们的项目才刚刚上线,结果就遭遇了疫情,然后就不得不停滞了。


项目停滞后,我面临自己的职业选择问题。因为与其说继续在那家公司耗下去,不如去外面找一些新的事情做。


机会很快出现了,通过印度的领导和朋友介绍,我开始了一个在印度的家具生产项目。


我们准备在印度当地开设工厂,生产一些家具类的产品。板材、钢管这些原材料,都是从供应商那里买来的。我们就负责加工,还有销售。


说起我们的商业模式,就是从国内的京东、淘宝上,找出家具销量前列的款式。在国内量一下尺寸,接下来画出图,再发到印度那边,就可以开始生产了。


而我们的产品销售渠道,瞄准的是印度当地的电商平台。


有名为《How India Shops Online 2021》的报告预计,拥有庞大人口基数的印度市场,未来的电子零售数额,有望在2026财年增长到1200亿美元以上。


而其中的绝大部分增长,将由小城镇引领,因为他们将带来大量的新用户。与此同时,印度的女性和老年购物者,在未来的表现也会越来越突出。


在这样一片看好声中,我当时也自然而然地认为:在中国大放异彩的电商模式,一样也可以在印度取得成功。


为什么选择电商模式?


一是我觉得在印度的时间也不短了,可以换个方向,继续探索印度市场,看有没有更好的机会。


另外,我也认为,对于中资出海来说,就是要把国内先进的生产力、生产方式带出去,这样才会有优势。


印度在制造业领域很弱,市场基本被中国商品垄断了。在印度当地,要是工厂能有一台机床,那就已经算得上非常先进了。更多的,还是小作坊式的加工。


孟买城中的洗衣作坊


如果不是因为疫情导致了港口堵塞,要不然直接从中国把产品运过去,说不定成本都比在当地生产还低一些。


当然印度也有一些有实力的中资厂在那里投资。


不过他们多数都是做配套。服务的对象,一般就是OPPO、vivo这些走出去的手机厂商。不过他们都集中在批发领域。


一圈看下来,在家具领域,印度市场还没有人试水电商那一块。


我们觉得,这可能是一个机会。


“制造业不容易”


虽然在网络上,大家都一直在调侃互联网行业“996、内卷”什么的。但是当真正转型做了制造业之后,我才发现,制造业可要辛苦得太多了。


待遇上本身就差了一大截。在我之前在的互联网公司,哪怕是当地最基本的岗位,也能拿到3万卢比(约2600元)


但是在工厂的话,一个工人一个月能赚到2万卢比,已经算很高。其实折合人民币,也就不到1800元。而在工厂的工作,工作时间往往都10个小时甚至更长,在一个热的环境下,并且还都是非常累的体力活。


即便如此,这样的工作在印度也是很多人求之不及的。


如果是日结工,一天的酬劳是500卢比上下(约45元),要是没人雇他们,他们就会无所事事在街上晃。


Ian家具工厂内的日结工


虽然印度的人工成本比较低,但是员工的劳动素质,跟国内的高标准对比的话,有时候效率会低一些。


我过去在的互联网公司,同事都是受过教育的,沟通起来非常顺畅。


但是在工厂里面,完全就是另一回事。那边很多人连英语都不会讲,你还需要靠另一个人去去传达,才能完成管理。


有时候,哪怕是很简单的指令,跟印度的员工复述了很多遍之后,他们仍然能做错。这实在非常让人气馁。


有一次我让他们做一个很简单的表格,可能 Excel一分钟就做完了。但是当我原原本本教给他们之后,只隔了一天回来,结果就给了我一个错的数字。


最后还需要我自己回去,亲自把正确的数字填上去。有时候我想去骂他两句,但是因为语言不通,可能也是白费口舌。


在生产环节,总是可以碰上预料之外的事情。比如非常基础的零配件,在当地就可能完全买不到。


尤其是制造桌椅必不可少的塑料卡扣,在当地买起来困难不说,质量那也是不敢恭维。


印度人和中国人


不过,到了工厂外面,印度人的乐观心态,倒是蛮有感染力的。


我们看印度电影,可能就会以为印度人喜欢跳舞。我在印度生活的时候,就发现这其实一点都没有夸张。


在小区里面,我们会有游园会。居民自发组织歌舞表演,很多人会自己报名上台去表演。


跳得好不好,那是一回事。但是他们会很勇敢地上台,去展示自己的精神风貌。


“一言不合”就开始跳舞的印度人


我在当地认识的人,都是很热情的。普通的人的话,虽然可能见到女生会更加热情。总体上跟其他国家的人,不会有什么差异。


但是当地人也会有和中国人较劲的心理,特别是在体育比赛的时候,可能会有那种好胜心。


2019年的女篮亚洲杯在印度举行,我们当时就去看了中国和日本的决赛。


但是赛场里面就有一小群印度人,很激动地去支持日本人。也不知道为什么他们那么“欢乐”,可能就是不太喜欢中国。


这其实和印度的媒体,常年对中国不友好也有关系。尤其是到了2020年边境冲突发生之后。


不过对我的日常来说,虽然那边印度的报纸喊得震天下,但是另一边普通民众和我,还是该怎么交流就怎么交流,并不会有直接的利益冲突。


我觉得各国的老百姓都是一样的,都是比较朴实善良的。我想这个问题,可能放在印度人、美国人、日本人身上都是一样的。


“虚惊一场”的疫情


对于印度整个国家来说,在今年最让人难忘的,一定是在4、5月份爆发的第二波新冠疫情。


伴随着新冠变异毒株的大面积传播,印度从4月开始,新冠确诊数字就在不断地攀升。


连续20多天,印度的新增确诊都超过了30万例。


在这段时间里,混乱不堪的医院,街头不断穿梭的救护车,以及熊熊燃烧的火葬场,构成了世界对于印度的大部分认知。


我了解的基本情况,就是到后来真的没有氧气了。


我们工厂里面,有那种用来做气焊的气瓶,后来也被当地政府收走了。我们工厂也就停工了。


而且说实话,当地的协调能力,还是比较弱的。像新闻里很多病人因为得不到收治,没有氧气活活憋死的案例,当地确实有不少。


我们工厂里的员工因为比较年轻,没有什么事。但是他们的家人,有因为这件事去世的。


但是我们能够做的事也有限。因为要是真的染病了,需要氧气瓶,但是我们也没有能力去帮他获取这些资源。


在那段时间,一切都是未知的。对于家具厂来说也是,我们每一天都不知道原材料还能不能供应上,门外的路还能不能行得通。


在疫情爆发最严重的那段时间,也是工厂最难的时候。我每天看着几十万例的新增,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印度创纪录的确诊数字


当时我就觉得这个国家,好像就要崩溃了一样。


不过现在看来,我当时可能也是有点过于悲观了。


印度后来也证明,即使最后“躺平”了,也不会导致崩溃。有时候我也在想,像印度社会这样,不把人命看得很重的时候,新冠对于社会的影响,也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


政策风险


疫情过后,我们的家具厂也逐渐复工了。但是相比起疫情的冲击,对于中资来说,压力更大的,是从2020年开始,印度政府颁布的监管政策。


监管内容一方面限制中国资本的投资,另外对资金流动也有限制。据我所知,很多中资在印度,没有办法把钱转进去,也没有办法把钱转出来,完全陷入到一个停滞的地步。


包括到了今年为止,这个政策都没有完成解冻。我看前段时间有个新闻说,长城汽车本来想在印度设厂的,后来也因为这个事情,就没有办法去投资。


我自己呢,是通过印度合伙人,把我自己中国投资人的身份,很好地藏了起来。资金方面,我是通过新加坡的渠道,最后解决了流动问题。


其实在2019年以前,中国人投资印度的氛围,是很火热的。


当时在印度的中国人,做什么的都有。做制造业的,做电商的,做直播的,做各种互联网项目的,中国有的,那边都会有人去出海做。


还有在中国不被允许的,像是做赌博类和真金游戏的,在印度也一样有人在做。


在印度随处可见的中资品牌


但是,现在依然留在印度的中国人,已经很少很少了。除了几个大的手机厂商留有一些人员,还有其他零星的融资人员之外,剩下的中国人应该都不多了。


如果想去印度的话,目前还要去迪拜转机,还是很麻烦。毕竟疫情实际上依然存在。



“水土不服”


我们在印度的家具项目,一开始都是蛮顺利的,虽然有监管的风险,后来也遇到了疫情的影响,不过大多数时候运行地还不错。


但是到后来,我们逐渐发现了一个更大的,也是一个比较根本性的问题。


那就是家具这种产品,可能并不适合在印度走电商模式。


问题出现在很多方面,首先就是因为印度的基建,还是比较的糟糕。像家具这种大件,目前当地的物流水平,可能还支撑不了。


虽然我们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就是用那种塑料泡沫,把家具包装得很好。但是因为当地的那种暴力运输,最后还是没有办法避免损耗。


我们有很多桌子发出去还是好好的,但是到了客户手里,就变成了碎的,或者说是损坏的。


这种已经属于高规格公路


然后又因为印度当地购买力比较低,所以用户一般来说,也会更加吹毛求疵一点。


有很多时候,印度用户退货的理由,就可能是说桌子边上有个划痕,然后哪里哪里磕掉了一小块。


更让人绝望的是,客户因为这些理由,把这个货退掉之后,产品又要经历一次暴力运输。所以等产品最后再回到我们手里,往往成了破烂。


有时候和运输也没有关系,个别情况里面,我们发出去一个完整的桌子,退回来时候发现,它就只剩下一个板或者只剩下腿了,剩下的都不知所踪。


虽然欧美也会有这种极端的案例,但是欧美利润要高得多。在去年行情好的时候,采购价1元的商品,在亚马逊上可以卖一美元,也就是说定倍率(商品零售价/成本价)可以定到6~7倍。


但是在印度的话,我们只能定到2.5到3倍左右,综合毛利率可能就是5个百分点。但是算上各种各样的损耗,那就很可能就是负的毛利。


我觉得,印度实在是赚不到钱。


这句话的无奈,折射的其实是印度电商市场,依然处于起步阶段的现实。


尽管过去十年间,全球的多个电商巨头,在印度、已经投入了超过200亿美元。目的就是为了在印度创立起一个电子商务市场。


不过印度的在线零售数额,依然只能占到零售总额的区区4%。


相比之下,中国网络零售比重,在今年已经来到了接近24%,这个数字则是印度的整整六倍。


印度亚马逊上只有7页的椅子品类


我一个做亚马逊自身运营的朋友,曾经跟我说:当你做到第一名的时候,你就知道这个市场的天花板在哪里。


在印度的这个项目,我们从启动开始计算,差不多花了2、3个月的时间,就做到了第一名。


然后我发现:原来印度市场的“天花板”这么矮,怪不得没人做。


因为即使我们做到了品类的第一名,单个商品可能也就出个七、八十单。假如这是在国内的淘宝平台,每天可能就是几千上万单了。



撤离印度


我最近是从这个项目退出了,可能觉得印度这个地方看上去很好,但是你真的实际做下来风险还是挺大的。


到后来,市面上也开始有了我们的模仿者。网站上直接偷我们的图片,然后买回去我们的产品做仿制,就连销售的电商平台,也都选的一模一样。


如果你问我,之后还会不会投资印度市场,我想应该是不会了。但是这个谁又能说得清呢?


对我来说,尤其是在经过了疫情,还有中印冲突这些事之后,就觉得投资一个市场,并不能只因为它的市场潜力很大,人口很多,就贸然作出决定。


像我自己之前,也是低估了印度的基础设施对于电商这块的影响。


在未来如果有新的项目,我想更多还是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看看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吧。


后记


眼下,Ian依然选择深耕电商平台,只不过方向从我们眼中美妙的蓝海市场印度,改换成了老牌的欧美市场。


而Ian前面提到,同样在印度遭遇了挫折的长城汽车,后来也有了新的消息:他们最终决定把一部分资金,重新分配到巴西进行投资。


而这或许也能给我们出海人,带来新的启发。


参考文献:

[1] Ahead of festive season, Amazon, Flipkart scale-up facilities across India【Peerzada Abrar】;

[2] 2021年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1% 比2019年6月份增长10.0%   【国家统计局】;

[3] 中国长城汽车通过收购戴姆勒一家工厂 进入巴西汽车市场【Reuters】;

[4] Forget winning, can Amazon survive in India? 【Manish Singh】;

[5] 联合国报告预测: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98亿 7年后印度人口总数将超中国【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远川出海研究(ID:aotekuaitan),作者:郑鹏飞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