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盲盒“熄火”,泡泡玛特还能往哪走?| 一解财报
2021-10-14 15:28

盲盒“熄火”,泡泡玛特还能往哪走?| 一解财报

文章所属专栏 妙解公司

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段明珠

头图 | 视觉中国


泡泡玛特不想再做一家盲盒公司,2020年的年报还有一处提到“盲盒”,2021年中报里“盲盒”一词已遍查不到。

 

与半年报同时公布的是,其将以1000万元成立泡泡玛特乐园;9月中旬,又宣布完成对两点十分动漫的投资。这么看,泡泡玛特确实按着CEO王宁今年3月所说的那样,逐步发展主题公园及内容业务。

 

是主业不行亟需新增长点,还是在打造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先要来看下其最近的财务表现。

 

2021年上半年,泡泡玛特营收17.73亿元,经营利润4.87亿元,同比增幅均超过100%;其头部的两个IP——Molly和Dimoo上半年收入均突破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1.9%和74.5%。对比2020年,这两组数据显示出泡泡玛特的业绩在稳健增长。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资本市场并不买账。泡泡玛特的股价从年初107的最高点一路向下,至今仍在“半山腰”徘徊。这应该是王宁要转型的直接压力。

 

但目前的股价可能才是正常状态,毕竟泡泡玛特的市盈率依然达到80以上。

 

围绕泡泡玛特的争议也持续不断:IP是否增长乏力、投资能否让自身蜕变成内容型平台……以及,股价还能涨吗(大摩预测其股价15日内或将上升,目标价76港元)?

 

本篇就结合其上市后首份半年报,尝试回答上述问题。第一个问题涉及泡泡玛特安身立命之本,第二个问题则关乎其未来发展趋势;而这对所有潮玩类公司均有参考价值。

 

本文核心看点:

 

1、泡泡玛特两大头部IP上半年营收均过2亿,但不能说明其有持续制造爆款的能力;其线上渠道营收首次超越线下,但在一线市场的增长呈现疲态,未来增长要看二线及以下城市对潮玩的接受度;

2、泡泡玛特的全产业链布局还不稳,虽然对供应商的掌控在加强,但存货周转天数和毛利率在下降;

3、泡泡玛特成为“中国迪士尼”需要度过内容关和资金关,但眼下其需要这些增长故事。

 

一、Molly“老”了吗?

 

2019年双十一,盲盒、手办等潮流新品成全网断货王,从而变成新消费领域的一个风口。龙头泡泡玛特上市时一度被称为“年轻人的茅台”。

 

虽然是新物种,仍要遵循消费品的4P理论。泡泡玛特能“冲杀”出来,凭借的是盲盒(产品)、针对大众用户的定价及升值空间(价格)、线下+线下+展会(渠道)、新媒体种草(推广)。

 

如今,泡泡玛特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是:Molly“老”了吗?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从最新的财报数据来看,Molly上半年的营收有“回暖”迹象,这和泡泡玛特不断推出联名款来拉长其生命周期有关。其6月推出了Molly和海绵宝宝的联名款;8月又推出半人高的Molly大娃,目前市场反响不错;不过这个IP上半年营收占比已下降到11.5%。

 

好在Dimmo的营收“迎头赶上”,在上半年的营收甚至微超Molly。但这并不意味着泡泡玛特有持续制造爆款能力。

 

目前泡泡玛特运营的IP一共有93个,包括12个自有IP、25个独家IP及56个非独家IP。除上面提到的Molly和Dimmo,泡泡玛特还有4个IP收入突破1亿元;其中营收排第三的SKULL PANDA是去年发布的,上半年实现收入1.83亿元。

 

但以上三大IP均是泡泡玛特收购而来的,且其过往也有不少“昙花一现”的IP,如一度被视为第二大IP的PUCKY,如今的收入占比已降至6.1%。

 

价格上,今年以来泡泡玛特不少新品发售单价都从原本的59元上涨到了69元,涨幅接近20%。考虑到其设定的价位区间追求的增长策略是走量,而推动购买的直接动力很大部分是二手市场的升值空间。但今年除了下半年新推的Molly大娃出现了二手市场的升值,泡泡玛特其余产品炒作的热度好像已退。

 

渠道上,泡泡玛特目前有零售店、线上渠道(天猫旗舰店、泡泡抽盒机、葩趣及其他中国主流电商)、机器人商店、批发及其他等4大销售渠道。过往泡泡玛特靠线下和展会起家,而今年上半年线上渠道营收首次超过线下。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从具体渠道来说,营收占比第一的泡泡玛特抽盒机是自主开发小程序,上半年实现3.25亿收入。泡泡玛特很注重会员体系的构建,截至2021年6月30日,其累计注册会员总数增至1141.5万人,最近半年增加了401.5万人;不过相比2019年58%的会员复购率,当前会员复购率为49%,有明显下降。

 

泡泡玛特电商渠道2021年上半年收入3.53亿元,同比增长104.7%;天猫618期间销售额0.61亿元,同比增长94%。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相比用线上渠道增强用户对IP和品牌的粘性,线下渠道则是加强品牌认知、挖掘潜在用户的有力途径。

 

截至2021年6月30日,泡泡玛特零售店合计为215家,机器人商店总数为1477家;相比去年,拓店速度明显放缓;新增零售店较多在一线城市;而机器人商店更多增在二线及其他城市。对泡泡玛特来说,零售店是核心,机器人商店则是为了实现门店下沉。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从单店营收情况来看,泡泡玛特2020年除二线城市外,零售店和机器人商店均出现明显下滑,这部分有疫情原因;2021年上半年情况有所好转,但按照目前的趋势,一线城市无论是零售店还是机器人商店,营收均下滑明显。

 

可见,如果没有下一款出圈的“Molly”,泡泡玛特在一线城市的天花板已现;而更低线城市对潮玩的接受度又有多高呢?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二、泡泡玛特真能hold住全产业链吗?

 

泡泡玛特号称是潮玩企业中少有的全产业链布局者,覆盖了IP供给及运营、潮玩制造、销售及售后等环节。

 

向上追溯,泡泡玛特通过潮玩展、设计比赛等挖掘设计师,希望自上而下“引领潮流”;一般采用强绑定形式,这是为了避免被同一设计师的其他产品分流热度;其产品从图纸落到实物还需要8-10个月;每个IP一年通常推出3-5个系列,每个系列的销售周期是12-18个月。

 

这种模式意味着产品的表现与泡泡玛特(设计师)眼光和预见性密切相关,押对了吃大肉,但失败的几率相对也高。

 

且泡泡玛特对上游IP,尤其是优质IP的控制权不高。比如为了绑定Molly的设计师,泡泡玛特让其设计师以345万元的成本拿下2%的股权,以当前市值估算,这部分股权价值超过十几亿。

 

在生产环节,泡泡玛特采用的是代工模式,对供应商的掌控有在加强,表现为应付账款周转天数由2020年的40天增加至59天(2021年6月30日)。但其采用的是“周期性MTO模式”(Make To Order,面向订单生产),同样要依靠自身对市场的预判来下订单。且随着泡泡玛特对工艺和防伪设计的加强,其生产周期被拉长。

 

泡泡玛特的存货周转天数也在增加。2019年泡泡玛特的盲盒从出厂到被购买只需46天,2020年其存货周转天数增长至78天,截至2021年6月30日依旧有74天。

 

上述环节也导致泡泡玛特自主产品的毛利率下降,去年同期还是71.1%,今年上半年则降至66.9%;这也拉低了其整体毛利率水平。

 

三、泡泡玛特为何不再提“中国迪士尼”?

 

王宁在2018年还设想五年后泡泡玛特成为“中国迪士尼”,现在他已改口要成为中国泡泡玛特。

 

阻碍其成为中国迪士尼的第一道关卡就是:IP是形象IP而非内容IP,比如Molly就是款商品,背后没有故事支撑。可能是这种压力让泡泡玛特从2020年开始用投资来补齐内容,尤其对Z世代的国风IP非常重视;但这对其打造主题公园的助力短期还较少。

 

更何况主题公园不仅要有故事,还要有资金。迪士尼一个乐园开起来要投入50多亿美元,曾经实力雄厚的万达想要挑战迪士尼,现在也“偃旗息鼓”。泡泡玛特能如何盘活资源建起主题公园,只能说拭目以待。

 

而且其当前处于群狼环伺的境地,尽管在潮玩赛道中是老大,但与竞争对手的差距较小,尤其是排名第二Dreams市占率仅落后0.8%。


所以,泡泡玛特需要新的增长故事。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