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中国平安要触底反弹了吗?
2021-10-16 08:48

中国平安要触底反弹了吗?

文章所属专栏 新经济公司案例课
释放双眼,听听看~
00:00 10:10

 你好,欢迎来到妙投《新经济公司案例课》,今天给大家解读的案例是中国平安。

 

1988年,当32岁的马明哲在时任招商局集团副董事长袁赓的支持下,创办中国平安的时候,肯定不会想到,这家13人的小公司,可以在32年后,成为一家市值超万亿、横跨多个领域的金融巨头。

 

但是,平安这个巨头,在进入2021年以来,却遭遇了流年不利——主业保险业务增长放缓,投资的地产业务频频爆雷,股价更是连跌10个月,已经腰斩。

 

不过,国庆节之后,中国平安的股价似乎有触底反弹之势,主力资金好像也在布局。

 

中国平安真的触底反弹了吗?它还有没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今天,我们就一文给大家解读一下中国平安的现状及未来。

 

一、平安怎么了?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平安就是一个卖保险的。这个感觉是正确的,保险业务至今都是平安最核心的利润来源,占比近70%。

 

平安还有许多其他业务,比方平安银行、陆金所、平安好医生等,都非常热门,但是,与保险业务相比,这些都是小业务。

 

因此,平安还是可以被看成一个卖保险的。

 

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是,卖保险收取保费,然后拿着客户的保费进行投资,当客户出险后进行赔付。

 

其实,股神巴菲特的盈利模式也是这样的——靠旗下保险公司筹集到的保费进行投资,每年能获得20%以上的收益,客户出险后就赔付一下,但是,出险的客户毕竟是少数。

 

因此,保费一直是保险公司资产负债表的发动机。在国内险企中,平安总保费规模排名第一,这也是它被称为“保险茅”的原因。

   

不过,今年以来,平安的保费收入出现了同比下降。但是,这不是导致平安股价下滑的原因。因为,保险股和其他股类似,炒的是预期,而不是当下的业绩。如果有一个可预期的美好未来,短暂的业绩下滑,并不会导致股价腰斩。

  

真正让平安股价下滑的核心因素,是其新业务的价值增速走低。2012年以后,平安新业务价值增速曾一路走高,但在2016年后,却一直增速下滑。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保险行业传统的人海战术已经难以为继,需要迭代升级。 

 

人海战术怎么不灵了?因为,人口红利已经耗尽。卖保险并不容易,刚入行的新人,要想快速出单,只能从身边人入手。但是,如果在亲友资源用尽之前,不能通过自己的专业性、亲和力等,带来转介绍的客户,接下来就基本上签不到保单了,签不了保单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就只能离职。

 

目前,全行业有超过3亿个重疾保单,其中70%是孤儿单,即代理人已经离职的保单。

 

代理人离职后,保险公司再继续增员。新人为了自保,一开始还是会从亲友入手。所以,保险公司招聘,与其说是招代理人,不如说是招客户。

 

但是,经过多年的人海战术,现在增员越来越难。目前,国内从事过保险的人超过6000万,相当于11个成年人里就有1个人做过保险,与日韩等发达国家相比,这个比例也已经很高了。

 

也就是说,保险行业这些年的人海战术,已经将人口红利消耗殆尽,接下来不得不进行转型升级。

 

二、平安改革动静很大,但效果不好

 

再继续原来的打法已经不行了,这一点,平安当然知道。

 

2019年,平安成立了寿险改革领导小组,由马明哲亲自担任组长,内部称为25年来最大力度改革。

 

改革方向是,在不增加代理人人数的基础上,打造高质量、高产能、高收入的“三高”代理人,让团队更加专业化。

 

平安集团联席CEO陈心颖表示:“2020年,花一整年时间建设顶层设计,2021年会一个个营业部、一个个代理人地去推广。预计全年才能够推广完成,新业务价值也应该会呈现正增长。但要等到2022年,等整个改革推广完成,才会看到全部的效果。”

  

尽管规格很高,但是,平安的改革却并不顺利。先是2020年遇到了疫情,影响了改革的推进。然后,2020年底,原改革掌舵者、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陆敏年满60岁退休,又进一步影响了改革的推进。

  

去年,中金公司就发布研报,表示不看好中国平安的改革。中金公司认为,市场对寿险代理人渠道转型的阵痛预期不足,对于转型完成之后长期增速的预期过高。预计平安新业务价值增速将低于市场预期。

 

问题出在哪里?

 

业内人士对平安的改革方向其实没什么分歧,主要是平安的改革没有看到成果。

  

平安很早就确立了“稳定队伍-健康队伍-三高队伍”的三步走转型路径。目标是未来2到3年,建立稳定、健康、优质的百万代理人队伍,逐步提升三高代理人的占比。

 

这个路径没问题,但实现起来却不容易。

 

首先是增量方面,很难大量吸纳优秀人才。平安是靠人海战术起家的,目前还有100万代理人,它的代理人体系太强大了,改革很难上下同心形成合力。如果人海战术的体制没法动摇,其实很难吸到引优秀人才。

 

其次,提升存量代理人的专业性与产能,也很难。高素质人才需要悟性,需要勤奋度,没法批量复制。

  

 第三,专业性的作用也不能过高估计。少数的精英其实没法取代上千万的代理人在保险销售中起到的作用。有业内人士透露,某家头部险企曾经组建了一支由本科毕业生组成的高素质团队,走专业化路线,采用员工制,佣金利益和代理人一样。经过试验后发现,团队的人均产能确实不错,但整个团队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也就是说,专业化带来的高产能未能覆盖员工制下的成本。因此,专业化是有价值的,但作用不宜高估。

   

其实,上述问题,平安其实应该早就意识到了,所以,平安的改革不仅在代理人层面,也体现在产品改革层面,平安想以产品改革来支撑代理人改革。

 

比方,这几年,平安一直在发力医疗和养老,就是想通过做重服务来提升产品的吸引力,让保险更好卖。

 

产品改革这一点,平安确实做的不错。但是,不足之处在于,守正不出奇,医疗与养老是大家都在布局的领域,平安在这两个领域算是头部企业,但是优势并不明显,在养老领域甚至落后泰康很多。

 

前面我们说了平安改革的许多缺点,那平安有没有优点呢?当然有。

 

平安的优势是获客优势。业内人士表示,平安是金融全牌照公司,有银行、保险、信托、券商、基金等多种产品在接触用户,尤其是平安银行的零售业务发展迅猛,使得平安集团客户数超过2亿,有大量交叉销售的机会。在保险公司中没有匹敌的。

 

马明哲在总结平安的优势时也提到,平安人寿有综合的金融产品体系去支持业务员,让他们去增加收入、开拓视野。

 

数据显示,平安的年活跃用户达到3.21亿,客户数量达到2.1亿,散布在平安不同的业务中,这样的获客优势,理论上可以让代理人有更多的增收渠道。

 

不过,平安花这么大力气建立100万数量的代理人团队,肯定不是为了服务生态内的存量客户,而是希望去开拓增量客户。

 

这样来看,平安的改革虽然成体系化,战略方向也没问题,但带来的影响是缓慢的、渐进的。增长动能的切换会比较慢,几年内很难再见到新业务价值的高速增长。

 

三、平安未来增长靠什么?

 

随着寿险业务的放缓,未来平安的增长性将面临比较大的挑战。

 

财险业务方面,2020年平安产险保费增长了5.5%,而从全行业来看,去年财险业务增速是2.4%,均处在低速增长阶段。

 

平安的健康险在平安人寿和平安健康险两家子公司那里,包括车险、保证保险、责任保险等,都没法扮演增长新动力的角色。

 

银行业务是平安目前最大的亮点,2020年平安银行营收增长11.3%,净利润增长2.6%,增速在银行业里都属于不错的水平,平安银行的APP注册用户也已经破亿,是公募基金比较喜欢的银行股。但平安银行的体量相对于平安整个公司来说占比较低。

 

资管业务和科技业务也是相同的问题,增长情况不错,但体量相对于平安整个公司来说占比较低。

 

这样来看,平安最有优势的地方仍然是在营收占比最大的寿险与健康险、财险业务上,但未来几年的增长已经不好保证。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