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元宇宙概念下,谁是最大的赢家?
2022-01-21 15:26

元宇宙概念下,谁是最大的赢家?

文章所属专栏 投资就是选赛道:讲透6大热门赛道
释放双眼,听听看~
00:00 08:19

头图|视觉中国

 

2021年的秋天,一则关于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巨头Facebook,即将改名的消息不胫而走。如此成功的一家公司竟然要改名,引发了无数网友对新名字的猜测。


有一家博彩网站甚至为此开设了赌局,大家想象了无数的答案,既有开玩笑式的“FB”、“Bookface”,也有严肃的“Virtuel”、“Connect”等等。但没有一个人想到,扎克伯格最后给出的答案竟然是“Meta”。

 

Meta,就是英文单词“MetaVerse”的前缀。这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最早来自于1992年尼尔·史蒂芬森出版的科幻小说《雪崩》。在这部小说里,现实的美国社会极度混乱,濒临崩溃,所以作者构想出了一个完全超越现实的虚拟世界。


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一个现实中的外卖小哥竟然成为了拯救世界的英雄。所以如果直译这个概念,它的意思应该是“超越现实的虚拟世界”,Facebook改名Meta,既是指虚拟世界,也有“超越”之意。

 

回到国内的资本市场上,大家给了它一个更酷的名字:“元宇宙”。这样一个酷炫的名字加上世界巨头All in的加持,一时间成为了资本市场上最火的概念,A股的相关概念指数一个月就涨了20%以上,很多个股直接翻倍。


各大机构和媒体也迫不及待的喊出了口号,“互联网的下一站”、“千亿级虚拟蓝海”、“下一个生态级科技”……

 

有没有感到似曾相识?如果你是一个A股的老股民,应该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大部分的词在七八年前都出现过,只不过当时讲的故事不叫元宇宙,而是虚拟现实、VR/AR。


一、元宇宙:好技术,坏生意


给大家分享一个我在券商亲身经历的故事,2015年VR/AR爆火的时候,我在券商研究所工作,当时卖方的TMT分析师各种调研,结果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利好医药。因为去体验了一下所谓的虚拟世界,没发现多好玩,就感觉头晕了,需要吃治晕眩的药。

 

这当然是一个玩笑,但却反映了当时虚拟现实最大的尴尬:故事讲得天花乱坠,现实却是举步维艰,这是投资中的大忌。其实当时很多机构已经发现了问题,毕竟稍微做做调研就能发现其中的猫腻,但还是很多投资者跟风追了进去。而这种投机的结果自然是一地鸡毛。

 

说起来很讽刺,当年虚拟现实两个最大的龙头,一个叫乐视,另一个叫暴风科技,前者一度是创业板市值最大的权重股,后者一度创造了2个月30倍的奇迹,但很快都现出了原形,现在都已经退市,大批投资者被割了韭菜。

 

那么问题来了,现在的元宇宙和当年的虚拟现实是一回事吗?如果真的不靠谱,那为什么像Facebook这样的巨头还要All in呢?今天我们就来系统拆解一下元宇宙这个赛道。

 

元宇宙是一个很宏大的概念,广义上说所有和现实世界虚拟化、数字化相关的东西都属于元宇宙概念,但是在和投资者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人只是狭义的理解成一个虚拟的社交和娱乐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不仅可以模拟现实,甚至可以做很多现实中不容易做甚至不能做的事。如果只是从这个狭义的角度去理解元宇宙,那元宇宙显然是不太靠谱的,典型“High tech, Low business”(好技术,坏生意)。


二、元宇宙不是一个高性价比赛道?

 

从供需两个维度来分析:

 

从需求的角度看,这种虚拟的社交娱乐的确很符合人性。如果技术能够完全的成熟,让人们可以披上马甲做一个全新的超越现实的自己,大概率会像今天刷抖音/微博、玩LOL/王者一样让人上瘾,形成绝对的高频刚需。


但从投资的角度看,并非高频刚需就一定没问题,这样的虚拟需求还是存在一个硬伤:那就是不符合主流社会价值观,很容易引发监管风险。

 

现在元宇宙的支持者都在鼓吹《雪崩》这本书,但这本书里恰恰隐藏着元宇宙最大的bug。为什么要构建一个虚拟世界?根源是对于现实世界的不满,现实中充斥着太多肮脏和混乱,所以它的出发点其实是颠覆现实、打破秩序。


这听起来当然是很刺激的,但在投资中却是很危险的一件事,因为这并不符合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即便你认同,你也必须考虑监管的风险。如果在监管上存在硬伤,那么即便未来国外大规模应用落地了,在国内的推广也会大打折扣,这是在国内做投资必须接受的一个现实。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区块链当然是一个好技术,在全球市场上比特币也证明了它的价值,但由于去中心化、去主权货币化并不符合我们的国情,所以在国内受到了政策的严厉监管甚至是封杀,A股市场上基本没有什么像样的标的,更别提好机会了。

 

可能有人会说那我们不想这么大,只做做游戏娱乐不就行了,其实这也不准确。娱乐是好事,但这种容易让青少年上瘾的娱乐也一样不符合主流价值观,在政策端同样有巨大的监管风险。别说是虚拟世界,即便是现在非常成熟的普通的电子游戏,也经常受到政策的打击。


比如2018年腾讯股价大跌就是因为游戏版号暂停了接近1年,游戏收入大幅放缓。近几年监管的强化使得游戏业务充满了不确定性,现在腾讯游戏收入的占比已经从高峰时的60%下降到30%。

 

从供给端来看,即便有一些用户想要加入元宇宙,现在的技术条件也太不成熟,用户体验极差,也没有形成网络效应,远没到普及和爆发阶段这也是我们在讲行业课的时候经常提到的一点,技术是有周期的,就算是像新能源这样的好技术,也需要一个孵化阶段,而孵化阶段投资的风险远大于机会,性价比很低。


比如二十年前光伏很火,但当时更多是一个概念,成本高,效率低,很难落地,当时的龙头无锡尚德早就已经破产了。新能源汽车过去没有人用,是因为续航和充电都有严重的硬伤,用户体验太差。而如果元宇宙的技术不够成熟,那可能就像前面的笑话一样,只能让人晕眩利好医药了。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不管是从长期的终局,还是从短期的现实来看,狭义的元宇宙都不算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赛道,甚至可以说投机大于投资、概念大于价值、风险大于机会。


三、元宇宙概念下,谁是最大的赢家?

 

既然元宇宙还如此不成熟,为什么还有如此多的巨头和资本蜂拥而入呢?原因有两个:


第一,元宇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它的应用并不只是游戏娱乐这么简单,还有很多其他的终端;第二,虽然元宇宙的终局还是虚无缥缈的,但元宇宙产业链上还是有很多看得见摸得着的机会。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英伟达


美股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Facebook改名引发的这波元宇宙投资热潮里,短期涨得最好的并不是Facebook,而是英伟达。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英伟达股价涨了40%以上,而Facebook只涨了14%。


英伟达是做什么的呢?核心业务就是显示芯片(GPU)和数据中心,其实就是元宇宙的底层元件,而且它不只是服务于虚拟游戏这些狭义元宇宙下的应用,还广泛的应用于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新兴的数据产业,广义上也属于元宇宙概念。

 

总而言之,虚拟现实的基础还是现实,而投资到最后也必须回归现实。不管未来有没有元宇宙的游戏世界,都不妨碍底层技术的发展。如果元宇宙能落地,那么它会发展的更好,如果元宇宙不能完全实现,那么它也一样会受益于整个信息和数据产业的发展。但是反过来,没有现实的底层技术支持,元宇宙就只是空中楼阁。


从投资的角度看,这些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卖水人”才是现阶段元宇宙投资浪潮中真正需要关注的,下一篇我们将来系统梳理元宇宙的产业链。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