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仔都有mbti了,你呢?
2022-04-27 22:11

旺仔都有mbti了,你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严肃的人口学八卦(ID:renkou8gua),作者:胡雨凡 黄祉祺 吴之若 成婧涵,题图来自:16personalities.com


一、你怎么看待MBTI


今天,你分享MBTI了吗?


MBTI,简单说来就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制定、以4个维度将人划分为16种性格类型的理论模型。在人大的“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中,许多同学都被要求完成MBTI测试,将其作为辅助自我认知、专业选择与职业规划的工具;但同时,网上也有不少质疑MBTI测试结果科学性的声音。


而在MBTI测试讨论度愈发高涨的当下,我们发现,其流行甚至催生了以豆瓣小组为代表的相关群体圈层与“MBTImemes”“MBTI吐槽bot”这类知名博主,他们借助MBTI测试及其衍生而来的网络小测试(如网易云的人格小测试)等内容与测试结果在社交平台上发起交流、塑造和展现自我形象。




那么,本科生同学们是如何看待MBTI的?他们在多大程度上认可MBTI辅助自我认知的功能?他们会使用MBTI测试结果“表演”自己的“角色”吗?又是在哪些场合下倾向于使用、发布MBTI呢?


我们采用混合研究的模式,结合了定量与定性研究。在定量研究部分,我们通过网络问卷调查了111位该群体对MBTI测试的态度以及他们使用MBTI测试进行社交的情况;在定性研究部分,我们线上、线下共访谈了17位对MBTI测试有一定了解的本科生。


二、定量研究结果


(一)对MBTI测试的态度


调查发现,这些本科生对MBTI测试总体仍然持肯定态度。具体而言,他们对利用MBTI测试进行性格认知、职业规划和专业选择这三项功能的认可程度递减。可见虽然MBTI测试设计的初衷是在职场中辅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其当下的实践价值却更多地体现在自我认知方面,而这种自我探索的动机也为后续利用MBTI进行社交奠定了前提与基础。


当问及是否通过MBTI测试发现了新的自己时,大多数人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对比发现,本科生更多是利用MBTI测试巩固既有认知,而不是开拓新认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对于MBTI测试结果较为肯定,因为测试给出的结果和自己的心理预期是相符的。


(二)MBTI与社交


我们进一步发现,虽然做过MBTI测试的学生很多,但利用MBTI测试进行社交的学生只占样本总数的30%左右,这证明MBTI测试作为社交工具而言在大学生中是相对小众的,先前在社交平台上观察到的利用MBTI进行社交的行为是属于特定圈子的“亚文化”。


为什么不选择通过MBTI测试来社交?大家的想法各不相同:


调查对象不发布MBTI测试相关内容的原因


从图中可知,不发布MBTI测试相关内容最重要的原因是“不希望他人知道自己的MBTI测试结果或相关内容”。这证明大多数人将MBTI测试划分到了社会互动的“后台”,是一种相对隐私的自我探索,并不为也不想为他人所了解。


同时,朋友圈中有太多或者太少人发布了相关结果也让人倾向于不发布MBTI测试内容,这体现出一种社交互动中的印象管理:因为没有人发而不发是反映出一种从众,不想自己显得特立独行;而因为太多人发而不发恰恰相反,是想要彰显自己与众不同。另一方面,因为MBTI测试内容不全面或测试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而不发布相关内容的学生占少数,可见不发布MBTI测试内容的主要原因并不在测试本身,而在人们对于MBTI社交属性的认知。


另一方面,本研究同样好奇为什么少数人会选择利用MBTI测试进行社交,调查发现最重要的原因是“确认和彰显自我的独特性”。这展现了一种社会互动中的自我表演,通过把自己归类到16型人格中的某一类来将自己和其他不同性格的人区分开来,从而达到自我肯定和引导与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效果。


MBTI测试一些附加属性,如显示各类人格在人群中的占比更强化了利用其进行自我表演的功能,一些属于“稀有”人格的群体倾向于在社交平台上夸大自身部分性格特征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以期获得社交中他人的喜爱乃至仰慕。


同时,我们发现本科生在社交中更倾向于把MBTI测试作为和老朋友聊天的话题,而较少通过该测试进入一段新关系,可见MBTI的社交属性主要体现在熟人社交中,而在陌生人社交中并不凸显。这表明在利用MBTI测试进行社交时存在“观众隔离”,只在相对亲密的朋友之间才会进行相关话题的讨论。


无论是否真的利用MBTI测试社交,对MBTI社交属性的认知都体现出对待该测试时的“表演意识”,这可以证明当下MBTI测试确实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交内涵,而不局限于其进行人格测试的初始目的。


三、定性研究结果


本研究共对17名不同年龄、性别的受访者进行了深度访谈。大部分受访者均对MBTI测试较为熟悉,且大多是由于熟人影响或相关课程要求而知晓该测试。因不同原因接触该测试的受访对象,在后续对待MBTI测试的态度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受访对象对MBTI测试相信程度的区别较大,且有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受访者对MBTI运用情况的回答


(一)对MBTI测试的态度


受访者对MBTI了解程度、信任程度的回答


访谈发现,一部分人很认可MBTI帮助专业选择的作用,但与个体接触MBTI测试的时间节点存在联系,愈早了解者愈易在选择专业时参考测试结果。入学后的受访者多是将测试结果作为一种印证。在这部分人中,大多也会在未来进行职业规划时参考MBTI测试给出的结果,而也有一部分人完全否定了MBTI的这两项功能。


辅助自我认知的功能则得到了绝大多数受访者的认可,对于此功能的具体运用存在着差异,所持态度也有所不同。对此测试持肯定态度的受访者,在面对与自我性格有关的测试结果也是认可的。部分对原测试持否定态度的受访者则对于这项功能持不一样的态度,或不认可,或持有矛盾心理:前者在特定情况下是由于MBTI测试本身存在的缺陷而产生的,后者则通常是由于个人的心境而产生的,更具内生性。


“我希望自己是一个有创造性的人,敢于打破陈规、去追求一些不是很符合世俗期待的东西,但是测试结果表明,我可能是一个喜欢稳定生活、朝九晚五、喜欢所有一切都按计划进行的人,很不幸我骨子里可能就是测试结果这样的人……我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不了内心深处的我自己。”(S14)


(二)MBTI与社交


借助MBTI测试开展的自我呈现,主要是将MBTI测试的结果作为自身的一个标签,发表在自己的社交主页上。因MBTI测试于测试者本身的贴合性,且对于每种人格特点均有分析,若设结果为真实结果,则在一定意义上打破了过往前台与后台的隔阂,将表演者的多面性用一个指标展示出来。


虽然这种自我呈现的方式在社交网络中存在明显增多的趋势,但在实际访谈过程中,真正会运用MBTI测试开展自我表演的人相对较少,更是有人对这种行为持否定态度。


“首先我觉得MBTI圈子本身具有小众性,并且具有亚文化圈子的一些性质,就我个人而言不太喜欢;其次我觉得MBTI结果多少涉及到个人隐私,而且在公众平台发布测试结果感觉是一种给自己贴标签的行为,我不太认同。”(S5)


受访者对MBTI结果发布情况的回答


但其中也有小部分受访者会运用MBTI测试进行自我展演,他们中也有人带着较为强烈的主观色彩,认为此存在有益的功能。


借助MBTI测试进入一段新关系,则是自我呈现的进一步具像化,因此受访者对于此功能的认可态度和对于自我呈现功能的态度显示出较高的一致性。其中对此功能持认可态度的受访者认为借助MBTI测试及其结果能够帮助他们进入新的社交场域。其中一个方向为展示自我,另一方向则是获得情感上的共鸣;还有一部分受访者则认为通过此可以在陌生人之中寻找到同类。


“但是同种人格的陌生人聊天,让我感觉和这些群友在心理层面上又挺贴近的,有种有点熟悉的陌生人的感觉,因为有些时候能完全共情或者明白对方表达内容的点。”(S4)


此外,不认可此功能的受访者对此的否定态度非常明确。


“对于这种行为,我觉得比较滑稽吧可能,因为交友应该考虑的因素远远不止一个人的人格,何况这种选择题是可以通过高明的方法得到自己喜欢的测试结果的。”(S10)


众多受访者均称自己会借助MBTI测试作为话题与熟人开展社交,这是MBTI测试在现代互联网场景下,人大本科生群体最为认可的新功能,他们将社交网络作为新的自我展演的舞台,而将MBTI作为熟人之间交流的新道具。


四、结语


就本科生群体而言,MBTI其实相对小众,且不同的同学接触测试的原因会对后续对待测试的态度产生影响。他们最认可MBTI巩固自我认知的作用,但仅仅是“巩固”而不是“拓展”,可见MBTI主要是作为辅助工具。


对于专业选择与职业规划这两项MBTI的传统功能,本科生对此的态度与实际行动则体现出个体层面的较大的差异,因而我们认为MBTI测试具有衍生出新功能的可能性。


此外,多数本科生并不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相关内容,倾向于把MBTI归入社会互动的“后台”。但我们也发现该测试确实被赋予了较多的社交内涵,尽管真正运用MBTI“表演”自己“角色”的人比较少,该测试却已然进入熟人社交的社交场域,且有助于维护既有关系、减少“前台”与“后台”的隔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严肃的人口学八卦(ID:renkou8gua),作者:胡雨凡 黄祉祺 吴之若 成婧涵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