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推出的个人养老金制度意味着什么?
2022-05-20 20:27

即将推出的个人养老金制度意味着什么?

本文整理自赵耀辉老师在北大国发院的演讲,来自微信公众号:青笔记(ID:qingbiji001),作者:赵耀辉,原文标题:《赵耀辉:即将推出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演讲全文+全程视频)》,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我对养老金制度这一话题的兴趣由来已久。我读本科时,老师就建议我研究瑞典的养老金制度。近40年过去了,我对这一话题的兴趣丝毫不减。


2022年4月21号,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主要有三大原则,一是政府政策支持,二是个人自愿参加,三是市场化运营。《意见》非常清楚地定性了个人养老金私有财产的属性,我认为这是最大的亮点。


私有财产属性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一是占有权,主要体现在“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账户制度,缴费完全由参加者个人承担,实行完全积累”。在这段表述中,“个人账户”是关键。


二是收益权,主要体现在这个账户“封闭运行,权益归参加者所有,除另有规定外不得提前支取”。此外,参加者可以用账户里的钱买银行理财、储蓄,也可以去买基金和投资金融产品,自己承担风险。


三是处分权,主要体现在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内的资金可转移、可更换投资机构,也可以转移到别的账户。这是一个突破,类似的操作在以前是不允许的。


四是使用权,达到领取年龄,参加人个人养老金账户里积累的钱只供自己使用。


在我看来,虽然个人养老金不是百分百的私有财产,但已经非常接近。除了“另有规定外不得提前支取”这一条外,其他部分已经相当于私有财产。


《意见》中也明确了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定位,是“与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职业)年金相衔接,实现养老保险补充功能”。我们的养老保险体系已有两大支柱,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第二支柱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这在一些效益好的大机构才会有,覆盖面不大。


在我看来,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是对第一、第二养老保险支柱的补充。


一、我国养老金制度面临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月16日在《求是》杂志上发表《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一文,高度关注我国养老金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问题,其中就包括养老金制度。


随着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和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加快发展,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仍存在不足。大致有以下几类:


第一,社会保障的统筹层次有待提高,制度整合没有完全到位,制度之间的转移衔接不够顺畅。


第二,平衡地区收支矛盾压力比较大,有些地方社保基金存在“穿底”风险。


第三,部分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等人群没有纳入社会保障,存在“漏保”“脱保”“断保”情况。


第四,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待遇差异不尽合理。


以上可以看作是为个人养老金制度出台做的铺垫。因为存在这些问题,所以我们出台了个人养老金账户制度。


接下来,我将就目前我国养老金制度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


第一,各自为政带来的转移衔接问题。


目前我国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相互分割。不仅如此,每种制度在不同地区间执行的是属地化管理,不同地区之间没有打通。多年来,我们一直希望能提高以上两种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目前,职工养老保险的省级统筹已经基本实现,正向着全国统筹的方向推进。居民养老保险则正朝着市级统筹的方向努力,因为居民养老保险是从县级单位开始的。


我国有334个地级行政单位,简单计算下来,至少有33个职工养老保险资金池和300多个居民养老保险资金池,大家各自为政。人口流动和劳动力流动已经成为社会的大趋势,因此一个人可能从居民养老保险进入职工养老保险,也可能反向流动、跨地区流动。在职工养老保险的范畴内,流动转移已经比较方便,然而居民养老保险的异地转移,以及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之间的转移流动都尚未实现。以前曾找过一些解决方案,但对参与者来说都不是最划算的方案。


第二,不同地区的养老金压力差异巨大。


关于养老金,有个专业术语叫“养老保险的抚养比”,意思是退休后领取养老金的人数与正在缴费的企业职工人数之比。在广东省,这一比例为9:1,意思是9个在职的企业职工负担1个退休职工的养老。但在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只有约1.2个人负担1个退休职工,养老压力非常大。


毫无疑问,这反映了劳动力流动的结果。通过2020年的人口普查结果,我们不难看出劳动力的流向。比如广东省等发达省份基本是人口净流入。我认为养老金压力的地区差异不是生育率差别导致的,而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人们离开收入低的地方,前往收入高的地方。其后果是人口大量流出的省份面临社保基金赤字“穿底”的风险。


因此,《意见》中提到的解决方案非常合理。在我看来,这样的赤字风险不该由各省各自为政来解决,而应该全国统筹。比如说黑龙江省出现赤字,不应该由黑龙江省完全负担,因为这里的年轻人很多都跑到了广东省。


统筹解决的想法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已经提出,如今三十年过去了,我们仍在为实现全国统筹的最后一步而努力,可见这件事的难度有多大。


困难在哪里?


一是地方利益构成巨大阻力。一旦统筹政策落地,黑龙江省这样的人口流出地可能会非常愿意,但广东、浙江、上海、北京这些人口流入地可能不愿意。


二是道德风险。一旦政策落地,那些已经出现赤字的省份肯定希望短期内可以有钱入账,弥补赤字。很多地方之前出台过一项“允许补缴社保”的政策,即只要补交几万块钱的社保费用,就能在退休后继续领几十年退休金。因涉及道德风险,这项政策已经被制止。


第三,漏保、脱保、断保等问题层出不穷。


新的经济业态在发展,灵活就业越来越多。目前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达2亿,占全国就业人口的四分之一还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外卖骑手这类平台灵活就业者就有8400万之多,占全国劳动力的十分之一,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通过平台灵活就业的这部分人群,绝大部分没有参加职工养老保险,这在网络上也是一个热点话题。前几年,我国曾推行社保不再由社保部门收缴,而是由税务部门收缴,相当于给许多企业施加了压力,让它们为职工投保。在新的形势下,过去常用的强制推行保险的做法不再有效,即使税务部门施压,也无法保障平台灵活就业者参加职工养老保险。大量的人员因此被排除在社会养老保险之外。这样带来的后果是民众没有养老保障,特别是现在年轻人老了以后没有养老保障。


在我看来,出台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初衷是为了帮助这部分缺乏保障的人,不让他们漏保,而不是为了保障那些高收入人群。


第四,待遇差异很大。


下面这张图,横轴代表不同的社保类型,纵轴代表保险覆盖率,不同颜色的柱子代表了从2011年到2018年发布的数据。从图中不难看出,城镇和农村户口社保覆盖率已经接近100%,但城镇户口主要参与的是职工保险,覆盖率约为66.8%。农村户口的居民主要参与的是新农保,也就是农村居民的保险。



居民保险能够提供的钱非常少,因此,几种主要养老保险的年养老金额度差异非常大。


下图2018年橘黄色部分代表职工养老保险养老金额度的中位数,约为32000元。非常小的绿色部分代表的是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养老金额度的中位数,一年大约为1000多元,两者差异非常大。如此大的差异,主要由保险类型不同所导致。



这样的养老金水平是否足够养老?下图是2015年时我们做的简单计算。我们选取的样本是尚未退休的,年龄在50岁-60岁之间的一部分人。


首先看他们当下有多少财富,再把预期的社保养老金折现到当下,以贫困线为标准,测算这部分人退休之后假使不再工作,养老金能否保障其生活水平高于贫困线之上。测算结果发现,如果只靠社保,农业户口居民中约有88%的人,退休后将生活在贫困中。加入其他财富后,这一比例会降低。即使这样,也有约38%的农村户口居民退休后将生活在贫困中。这意味着现在即将步入老年时代的这部分人口只靠养老金是不够用的。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等到现在的年轻人退休时,仍没能攒够社保,他们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养老金不够用,老年人会迫于生计不停地奔波挣钱。



二、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历程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始于上世纪50年代,在上世纪80年代迎来一场改革——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分开。2015年,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并入城镇职工保险。


居民养老保险始于2009年。从2009年开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农村居民。2012年,城镇居民养老保险随之展开,很快覆盖了城镇无保障和无业人员。2014年,城乡居民保险开始合并,2020年完成。此后,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居民,只要愿意加入,都可以拥有一种基本养老保险。


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设计


然而,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存在很大问题。这项制度在上世纪60年代到1986年这段时期内,是单位负责养老,随着国有和集体企业出现破产,需要转向社会养老。


从1986年开始,国有企业开始实施养老统筹,包括行业统筹和地域统筹。从1991年开始,开始实施个人缴费。


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出台,确立了养老金采取统账结合的共识和缴费领取公式。“统”的部分单位缴费,最高比例为20%,现在逐渐降低到16%;有的地方则是单位缴费比例为14%,个人缴费是8%。


统账结合制度设计的初衷


所谓“统账结合”,有一部分是“统”,有一部分是“账”。其设计的初衷是希望通过个人账户来赋予大家缴费的积极性。但是个人账户并非个人财产,资金没有积累,空账运行,个人也没有收益权,资金不可转移。此外,按照这套制度的设计,养老金中20%都进入统筹,这与个人利益脱节,我认为这是导致参保积极性低下的关键原因。


参与的积极性对于养老保险十分关键,对此我们早有研究。我和徐建国教授早在1999年就曾发表过两篇论文,指出“当前的转轨模式回避了缴费动机问题,导致了大量的拒缴和偷逃行为”。我们当时就建议要走市场化的路。具体措施包括要界定养老金的隐性债务,以账户方式分配到个人;养老基金账户要转为实账,要移交市场管理等等。这实际上就是个人账户新制度所做到的。


2001年,我们又发文仔细分析了激励机制的问题。经过仔细计算后,我们得出结论,“激励机制设计的关键是减少‘大锅饭’成分,把企业和职工对养老金的贡献都存入个人账户,交由职业投资机构管理,以获得既安全、又不低于个人投资收益的合理回报。在合理的假设下,用1%的GDP就可以在50年内清偿现在的养老金债务,这相当于5.6%的工资税。而向个人账户贡献总共为10.2%的工资就可以实现个人账户的全额积累,并且提供替代率为60%的养老金收入。这两项加起来一共才占工资的15.8%”。由此可见积极性有多重要。


与职工养老保险不同,居民养老保险则从一开始就是完全基金积累的个人账户制。所有的钱,包括自己的缴费以及政府为吸引缴费而给的补贴,都进入到个人账户里。然而这跟我们今天讲的个人账户还是有本质的差别。居民自己不能控制账户,这主要体现在不能自主选择投资管理机构、利率由政府决定、不能携带等问题。所以居民养老保险虽然是个人账户,而且是基金积累,好像还可以查余额,但参保的积极性仍旧不足。我认为,积极性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给予个人对自己账户充分的控制权和安全性,导致对居民养老保险信任度不足。


新形势下,缴费积极性愈发重要


在今天新经济蓬勃发展的形势下,提高养老保险缴费积极性愈发重要。灵活就业、平台就业比例增大,年轻人大量地脱离职工社保体系,而我们的职工社保体系里面已经有大量的退休人员,需要不断有年轻人来承担老年人的养老金。


目前我国约有8400万平台灵活就业者,占劳动力的10%。如果大量年轻人转向灵活就业,大量的人员都离开了社保体系,谁来养目前的这些老年人?到时候社保基金的赤字一定越来越大,整个系统的抚养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同时,对年轻人来说,在挣钱最多的时代没有为自己攒下养老钱,退休后如果社保缺失,这部分人会非常没有安全感。


此外,社保压力过大也会加速就业非正规化。政策缴费率包含养老、医疗、失业和生育,加起来占比约为36.8%,公积金最低占比10%,最高占比24%。上述项目加在一起,总占比约为46.8%。如果企业认真缴费,用工成本非常大。这意味着,企业每发1000块的工资,就要附加400块的社保。


这样的情况正在加速就业的非正规化。平台就业本来可以正规化,但因为缴费压力过大,不得不变成非正规的就业。因此,企业实际缴费率远远低于政策缴费率,通过压低工人数量、压低工人的工资额等方式降低缴费水平。这种行为无疑是劣币驱逐良币,惩罚了遵纪守法的企业和员工。针对这种情况,增加监管和稽查等手段都不太奏效,必须考虑提高积极性。人是理性的、自利的,要让参与者觉得划算,从而有积极性,这是经济学界的第一大法宝。 


三、养老保险的制度选择


养老保险有两大类型,一个是DB(defined benefit),另一个DC(defined contribution)。DB是确定收益型,即在缴费前就知道参保人退休后每个月拿多少钱。DC就是确定缴费型,即参保人知道自己要合计投入多少钱,至于退休后能拿到多少钱,这取决于回报。DC基本上属于个人账户制度。


DB和DC制度又可以分别细分为“有基金积累”和“无基金积累”。比如无基金积累的DB类似现收现付制度,简单说就是不积累,在职工退休时,如果需要钱再从现在的职工手里收,这叫现收现付。


个人账户制度,又分名义账户和实际账户制度。名义账户就是先往账户里存了100元,然后马上用这100元给现在退休职工发钱,资金并没有真正在账户里留存,但仍然能看到账户里有多少钱。实际账户制度,意思是账户里的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制度选择需要考虑的问题


我国选择何种养老保险制度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一是考虑是否有利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大量的转轨需求源自人口老龄化,这里面暗藏着年龄结构变化的风险,是否鼓励延迟退休也是要考虑的因素。


二是要考虑是否能提高参与积极性。很多制度没有考虑积极性问题,无论是现收现付制还是基金积累制,大部分国家都强制要求参与。为什么会强制要求?主要是预防短视。有些人只顾现在不管将来,这会令其在老年陷入贫困,终究还是社会为他买单。正因为最终社会都会买单,有些人会利用社会的同情心,故意不存钱,把钱花光,因为他知道,老了以后即便是陷入贫穷,国家和社会都会管我。但是,强制参与在很多的国家难以实行。


三是否有利于共同富裕,不能造成过大的贫富差距。


哪种制度更能抵御老龄化?


先来看现收现付制度。在这种制度下,老年人的退休金完全靠年轻人缴费,当抚养比情况变差,年轻人的负担就会加重。下图是我们国家人口抚养比变化图,主要看60岁以上人口每人需要几个20-59岁年龄段的人来缴费。不难看出,近些年抚养比恶化得非常快。2000年时5.5:1;2020年时上升为3:1;2050年,大概会要上升到1.2:1。



因此,如果采用现收现付制度,并预设大家在60岁退休,意味着当时缴费的人需要拿出一半的钱给已经退休的人养老,这非常不可持续,不利于鼓励大家工作的积极性。


再来看个人账户制。如果采用名义账户制,这意味着钱无法积累,基本等同于现收现付制。如果采用基金积累制,老年人靠自己的储蓄生活,不靠年轻人,那就不会有这方面的顾虑。因此,基金积累制更优,更有利于老龄化。在我看来,这也是很多地方都在推行基金积累制的主要原因。


哪种制度鼓励延长就业?


当人口的预期寿命得到很大提升,国家必须考虑要延迟退休。否则一直按照60岁的标准来退休,抚养比很快达到1:1,这肯定不可持续。假设人口预期寿命达到90岁,退休年龄延到70岁,抚养比马上就会得到改善,这也是绝大部分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最主要的法宝。


在现收现付制度下,参保者会认为养老金是自己的“应得权利”。如果国家“中途变卦”,参保者会认为国家不守信用,可能因此抗拒延迟退休。如果采用个人账户制度,情况就会不一样。个人账户是个人财产,选择提前退休就意味着用有限的这些钱支撑更长时间的老年生活,平均每一年拿到的钱会变少。如果延迟退休,就意味着退休时能够有更高的年收入。因此,如果人口预期寿命升高,人们可能会更愿意延迟退休。从这个角度看,个人账户制更优。


发达国家通常是现收现付制度。许多发达国家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冲击,财政上出现很大赤字。这些国家在设计养老金制度时,还没有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因此当时没想到今天有如此多的问题。如今这些国家在延迟退休年龄的问题上举步维艰,各种政治势力在选举拉票时都打着“不能让大家延迟退休”的旗号,承诺一定保证退休者的福利等。因此,发达国家采用的现收现付制,已经吃足教训。


目前,美国通过发展补充保险,已经大大降低了社保作为第一支柱的重要性,即企业养老金成为越来越强的第二支柱,已经超过第一支柱。美国也很想改革,共和党和民主党为此争斗多年,希望能够实现私有化的社会保障。虽然目前这一目标尚未实现,但美国已经通过扩大第三支柱的方式,实现了养老金制度的较大转变。


哪种制度鼓励缴费?


在现收现付制度之下,缴费是为了获得领取的权利。多缴不会多得,所以只要缴费年限达到一定标准,参保者就能拿到养老金。这种制度容易鼓励最低的标准缴费,以此来“占便宜”。只要达到最低标准缴费,整个分配制度对低缴费人群有利,高缴费人群的钱会被拿来补贴低缴费人群。这样的制度虽然能鼓励大家都参与,但是不会鼓励大家多缴费。


而在个人账户制度下,账户是个人财产,多缴多得,积极性最大化。所以这种制度不仅鼓励缴费,并且鼓励多缴费。


哪种制度有利于共同富裕?


乍看可能大家认为是现收现付制。现收现付制度有再分配的功能,可以补偿低收入参与者。个人账户制度则没有再分配。表面上看现收现付制度有利于共同富裕,但由于很多人不参与,或者是以最低水平参与,使得现收现付制度实际积累的养老金权益可能更低。参保者只得到最低层次的养老金,或者干脆就不参与,没有养老金。因此,在现收现付制度下,反而会造就更多穷人。


个人账户制虽不完美,但可以辅以配套措施。


一要搭配最大化参与的激励措施,预防老年贫困。鼓励所有人都去参与缴费,即使参保人收入不高,依然可以缴费。这样的措施可以帮助每个参保人预防老年贫困。


二要对一生低收入者有扶贫措施。


这两项功能不可混在一起,即扶贫不要扭曲养老保险对参与者的激励。


四、个人账户养老金吸引力在哪?


如果个人账户做得好,实际上可能降低贫困。这一论断的基础就是“人有天然的储蓄动机”。人老之后,挣钱能力下降,消费需求上升。终有一日,个人收入将没有办法支持消费,因此必须要有储蓄的安排。


或许大家会问,我自己的钱可以放在自己的储蓄账户,为什么要存在政府的账户里?这主要是因为个人储蓄的收益有限,散户很容易被“割韭菜”。投资机构是专业的,知道如何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但这样的机构一般都设有最低投资额要求,低收入者很难达到这一标准。因此,一般情况下老百姓理财只能靠银行。但在个人账户养老金制度下,会有来自很多人的小笔资金汇集到一起,交给机构投资者理财,收益自然也更高。对老百姓而言,这是个人账户养老金吸引人的地方。


为什么会有老年贫困?


老年贫困可能是导致个人账户养老金制度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一生都属于低收入群体的人,其陷入老年贫困的概率也比较大,即使按时缴费也无法满足其老年生活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这部分人的养老需求应该由政府救济来承担,而不是靠养老保险来负担。新加坡有个Workfare项目,该项目在补贴低收入群体的同时也鼓励就业。那些积极就业的人,能拿到更多的补贴。这些补贴中有相当大一部分直接进入个人账户,帮助这些低收入者未来养老。


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一种安排。那些一生都不缴费的人,一般也是被社会保障制度“遗漏”的人,他们多数是自我雇佣的灵活就业者。一般的强制性保险不会覆盖到他们,因为很难确定他们的收入是多少,征缴也非常困难。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自雇比例少,较容易实现强制性社会保险。然而在中低收入国家普遍存在大量的自雇人群,这其中也包括农民。如何吸引自雇者参保?这非常重要。智利和新加坡分别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方案,结局也大不相同。


智利养老保险


智利在1981年就设立了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制度,这是对之前现收现付制度的革命性改革。之前的现收现付制度早已面临危机。1971年,智利养老金支出的GDP占比高达17%,当时有100多种资金池子,错综复杂的利益使改革无法推行。因此,智利政府提高了储蓄率,推动了金融市场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下图中蓝线代表智利人均GDP,黄色代表南美人均GDP。不难看出,自从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后,智利出现经济的奇迹,实现经济腾飞,与拉美国家拉开很大距离。智利也因此成为世界银行推崇的典范。


在上世纪90年代,包括阿根廷、秘鲁、哥伦比亚、乌拉圭、墨西哥、波兰、俄罗斯和印度在内的很多国家,纷纷推行与智利相同的养老金模式。不可否认,智利的制度在当时的确是成功的,成为了全世界仿效的对象。



然而现在看来,智利的制度有两大设计缺陷。一是参保率低。南美国家有大量自雇人群,几乎三分之一以上的人都是灵活就业。这些人不进入正规社保体系,不进入强制缴费的范畴。20多年后,智利政府发现几乎一半的人口都没有参保。二是即便参保的人,也有一半是低水平参保,根本没有持续缴费。许多智利人发现,退休后能拿到的养老金非常少。


智利在2008年设立“团结养老金”(Solidarity pension),向未参保和保障水平低者提供最低养老金。然而这一养老金覆盖了近60%的人口,这不是救困,而是拿参保者的钱去普遍地发福利。2015年,智利再次大幅提升保障水平,远超贫困线。这样的举措大大挫伤了参保者的积极性,越来越多的人不愿参保,因为参保反而可能导致拿不到钱。


在新冠疫情期间,智利大量参保人要求政府归还先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智利政府也曾多次允许参保者取现。毫无疑问,这些钱一旦出去就不会再回来。


因此智利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制度目前面临解体,很多拉美国家也是如此。多数拉美国家顺势解散了个人账户制度,重新回到现收现付。


新加坡养老金制度


1955年,新加坡建立了自己的养老制度——中央公积金制度。从时间上看,这一制度建立于英国统治期间。英国不想承担殖民地老百姓的养老问题,就把这件事情交给殖民地老百姓自己负担。


就目前情况来看,新加坡采取的这种制度,非常具有生命力,受到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小,运行非常良好。


这一制度的关键是受雇者强制性缴费,完全基金积累制的个人账户。参保人可以自主决定投资机构,也可以自主选择由政府担保的无风险投资。在上世纪50年代,新加坡也有大量自雇人群。新加坡政府对于低收入或者自雇者没有强制,而是通过利息补贴来吸引这部分人参保。根据最近我查到的数据,新加坡人的个人养老金账户只要有6万新币,国家就会补贴1个点利息。与此同时,政府通过免税的方式,鼓励子女为低收入的父母缴费。


此外,新加坡政府只会出面救助那些无赡养人并且一生收入都很低的老年人。对于有赡养人的低收入老年人,新加坡政府主张强化子女赡养责任。救助方式并不是简单的发钱,有时候是以提供医疗、子女免费上学等实物的方式来进行。在我看来,新加坡政府的成功之处在于强调个人和家庭的责任,通过一种非常聪明的设计,让政府仅仅起到了兜底作用。


个人账户制度还有哪些优势?


综合来看,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制度之间转移衔接、解决地区压力不平衡问题以及待遇差异,这些问题和目标都可以在个人账户的框架下得到解决。


比如提高统筹层次这个问题,如果把个人历史上积累的养老金权益落实到个人账户,然后把账户转移到中央社保机构统一管理,这样一来,参保人的养老账户控制权就不再受制于地方政府。同时,居民养老保险的余额也可以直接并入个人养老金,因为这个余额定义得非常清楚,如果能够直接并入个人养老金账户,参保人的这一财产也不再受地方政府支配。


前两项解决以后,转移也不再是问题。至于待遇差异问题,主要由缴费差异导致,需要个人为自己负责。


综上,个人账户制度不是简单的第三支柱,而是具有潜在革命性意义的一种制度。


五、小结


养老金个人账户制度通过强化个人责任并提高积极性,有利于防范人口老龄化风险,提高养老金保障水平。如果开始这几年运行顺利的话,可以为下一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打下基础,实现全国统一的制度。


推出个人养老金制度后,居民养老保险最适合尽快地并入。如果能够把职工养老保险也逐步并入,则可以一次性解决转移接续、统筹层次、参保积极性等长期困扰社保的问题。


需要强调的一个原则是,个人账户制度需要老年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来兜底。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隐性债务的问题,这是另外一个棘手的、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


此外,我认为应该有一些额外的激励措施。个人养老金账户制度主要是为未参保、或者参保层次低的这些灵活就业人员设计。然而这部分人群由于个人投资选项少,本身就没有太多的钱可以存入账户。目前居民养老保险是有缴费补贴的,有些地方存1500块,最高可得到100块补贴,以及利息补贴。这些收益加在一起,已经远远高于实际的三年期定期存款利息。


我认为这些补贴可以转为针对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利息补贴,而不是现金补贴。我们可以参照新加坡的做法,补贴前面一定的量。比如说这个账户里10万元是参保人的投资额,政府可以针对这一部分给予补贴。这样的话,至少每个人在退休前,可以有一个固定的10万到15万的账户余额来保障其退休之后的基本生活。此外,针对高收入人群,可以允许参保人为其他的低收入家庭成员缴费,比如可以为家中不工作的配偶和低收入父母缴费,以此获得税收优惠等。


最后,鼓励参与也有其他一些必要条件,最主要是信息要透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可以建一个平台,提供各个可选基金管理机构的历史投资成绩单,让投资者了解不同类型风险-收益组合,做出自己的选择。针对个人账户,参保人要随时可以查询余额、查询投资回报,最好在手机端就可以操作。


目前,针对资金管理的细节还需要敲定,比如如何降低管理费,如何规定账户移动频率,有效控制基金管理公司风险,以及为风险耐受力低的人提供购买国债的优先权等等,这些都是可以考虑的问题。


我们也要开展全民投资知识普及。个人养老金账户好比是突然出现的一个投资选项,如何用好这一选项,管理好风险,相信大家都需要一定的启蒙教育。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笔记(ID:qingbiji001),作者:赵耀辉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