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你愿意被智能推荐剥夺主动权吗?
2012-12-14 12:00

读者,你愿意被智能推荐剥夺主动权吗?

如何在众多的书籍,选出自己喜欢的书来?基于这个问题,移动阅读终端们的一个很重要功能就是智能阅读推荐,这也是最能体现产品价值的地方。但我们多大程度上需要这种推荐?先从我的阅读经历说起。

读传统书籍的时候,我们怎么挑选喜欢的书呢?我基本上是跟着感觉走。我差不多过一段时间,就会迷恋一个作家、集中读他的作品。比如,我有段时间喜欢王小波,在读他的书过程中,发现他经常会提到罗素和康德,我就会找本罗素或者康德的书来读。比如我前段时间迷恋村上春树,村上春树的书里又会反复提到一些作家的名字,比如经常提到卡夫卡,我就把卡夫卡的书拿来读一遍。再比如前段时间读他的《1Q84》,他自己说这本书是在向《1984》致敬,在读完《1Q84》以后,我肯定想把《1984》拿来读一读。因此,在我阅读的过程中,王小波和村上春树在无形过程中充当了我”精神导师“的作用。

除了这些”精神导师“的推荐,我还会接受一些朋友的推荐。比如,前段时间我想研究一下社会网络,有一个这方面有研究的朋友就跟我推荐了巴拉巴西写的一些书。我对历史比较感兴趣,有一个朋友就给我强力推荐《万历十五年》和《张居正》。

这些阅读经历里,无论是跟随精神导师,还是接受朋友的建议,阅读还都是很私人、很小众的行为。目前为止,称得上精神导师的也就三四个,而给我提供建议的也不超过10个人。

当然,除了精神导师和朋友的推荐,我也会经常光顾一些书店。在书店里,也会随便浏览一些书,如果感觉内容好,也可能会买下来。这时候,阅读行为就很随机,远不如前面的阅读行为更具系统性。

此外,还有些书会因为出版商的定位和运营而被读者接受。在《引爆点》一书中,提到了《丫丫姐妹会的神圣秘密》这一畅销书流行的秘密。这本书之所以流行起来,是因为出版商把此书定位”读书小组阅读书目“,这部小说情感细腻、引人深思,非常适合集体讨论。这本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打通了通向”读书兴趣小组“的通道,最后变成风靡美国的畅销书。

从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在芸芸众生之中,存在着实体的或者虚拟的这样阅读小组。对于这些小组的起源,你既不能说是基于兴趣图谱的,又不能说基于关系图谱的。比如我喜欢足球,但我不一定喜欢读关于足球的图书。再比如上面提到的王小波,王小波肯定不在我的人脉关系里,但又的确给我推荐了许多书。因此作为一个移动阅读终端,无论你是从兴趣方面推荐,还是从关系图谱方面来推荐,结果很可能都是错误的

而很多阅读客户端,所谓的智能推荐,不是基于兴趣图谱,就是基于关系图谱的。以新浪最新上线的新闻客户端新浪视野为例,它有一项功能是”你的朋友正在读什么“,可以看到你的新浪微博互粉好友在读什么。我在新浪微博上有上千的互粉好友,关注他们只是说明我对他的某些话题感兴趣,并不说明我对他读什么书、读什么文章感兴趣,对我个人的阅读也没有认可参考价值。新浪微博作为一个信息广场,可以有上千个关注好友,但作为阅读客户端,我只需要安静的阅读,过多的信息都可能是对我的阅读是一种干扰。

当然,对于腾讯推出的QQ阅读,也许会基于用户关系进行智能推荐,你在阅读的同时可能看到你的QQ好友正在读什么。问题同样存在,作为我强关系的好友,虽然现实中我可能跟他关系很亲密,但有可能我们的爱好大相径庭,所以他读什么书,与我又有何干系。

当然,平台也可以基于用户的行为进行推荐,此种推荐就要比前两种推荐靠谱的多。比如,在豆瓣上,系统可以根据你读过哪本书的书评,然后给你推荐一本同一作者的书。当当网上,也可以通过你买过原来买过的书,给你推荐同一作者的书,让你来选择。

当然,无论何种的推荐,都不是万能的。阅读行为在整体上,还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行为,跟人的情绪和状态有很大关系,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不是完全能够预测的。另外,前面提到类似”读书会“的阅读小组,其本质上还是”以书会友“的一个小圈子,规模比社交网络要小的多。因此,基于社交网络的推荐,无论是基于兴趣,还是基于关系,也是站不住脚的。

前段时间,我曾遇到一个野心极大的创业者,他说他开发的阅读客户端完全基于机器算法推荐,根据你的历史浏览行为给你推荐相关文章和图书。在他的阅读器中,甚至没有订阅功能,把用户的主动权完全剥夺了。

如果作为一个读者,你会接受这样的客户端吗?你会甘心做一个机器人吗?

作者简介:张俊良,Socialmouths、锐马传播创始人、社会化媒体研究者、房地产知道分子。(新浪微博、腾讯微博:@黑马良驹)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