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鸡毛,可能是大多数人对“共享经济”这阵风吹过之后的直观印象。共享经济的本意在于闲置资源的再利用,减少浪费,创造新的价值,而那些踏入坟墓的“共享经济”往往跟这个原则并无直接关联。虎嗅追求对各种创新新商业模式的理性认知,刨去概念和刻板印象,共享是否真的能提升商业效率?在什么层面提升效率?又适用于哪些垂直领域? 关注此文集,重新审视那些或变革成功、或挣扎存活,或完全覆灭的公司,共享不是概念风口,只有从实体层面回答了上述问题,我们才有可能创造真实的新价值。
我觉得说是劣根性有点偏颇。说下我的几个观点吧,按个人认为的重要性顺序排列: 1.很多人的最后一公里中,每天骑车次数并不是两次。比如有些人是上班需要,有些人是下班需要;到了周末,很多人会骑车逛城市,最后在热门地铁站附近停车回家。总结来说,搬运共享单车这个运营行为是有必要性的。 2.车辆质量问题,摩拜一代的质量相信的确是按照5年周期来设计的,但是难骑程度和Ofo一代一致。人工永远是越来越贵的,靠修只能是无底洞。 3.车辆数量问题,太少不行太多也不行。用数量来打广告,本来可能是可行的,但是各家都开始恶意车海战术的时候,就有问题了。 4.随意停车与固定停车问题。随意停车方便了用户。但如果我们真的认真回顾的话,15年前街头是有非机动车停车管理员的。为什么有?不说岗位就业问题,车辆太多的时候,只有整齐停放才能空间利用最大化。反过来看,我现在反而更觉得有桩停车在现阶段的合理性,特别是可能这个模式很适合共享电动车。它可以解决好几个问题:基本不再需要人工搬运、可以充电、可以合理规划停车位与最有需求的行车路线、可以掌控车辆质量与数量。
《共享单车大败局,中国创业史上最疯狂的试错》文字有点矫情 读读 马基雅维利 的 君主论,被占领(收购)的国家,下场基本一样。 共享单车本身就是一件苦逼类还看不到盈利希望的活 重视运营效率和控制成本,远比什么情怀等等来的实在和有效。 文章中的胡阿姨,不是成功上岸了吗,留下一帮苦逼的离职(在职)员工在这谈情快…… 胡阿姨知道吗?哈哈
《摩拜挽歌》中国人不好的商业习惯:总是爱打价格战,还希望通过价格战打死对手。认为这样才有议价权。 滴滴必须通过补贴干掉易到uber才能垄断,继而肆无忌惮的涨价。 包括线下商超、电商,最擅长的就是打价格战,搞垄断。以为这样才有跟用户的议价能力。 到现在大家想要的还是谁收了谁。互联网公司大家只认为自己经营某领域的企业。 但没有谁真的把自己站在经营整个领域环境的高度。 特别是号称行业领军者的,却从没有行业领军者的担当。 当发现补贴、免费、价格战对行业有损时候。为何不成立一个共享单车联盟、线上出行联盟。要求必须定价5毛钱一次。要求快车收费标准及补贴在某个区间内。同样的标准下,大家一起来比拼其他方面。 总结还是社会太浮躁了 资本太贪婪了 习惯杀鸡取卵 赚快钱。 企业流血的时候不止血,而是不断的输血蒙蔽企业。只想着估值翻倍 离场套现。 这才导致假大空项目横行,吸走了市场大部分的钱。 真正有盈利,需要钱和时间做大做强,但短期无法投资获利的企业拿不到钱死掉。
《共享单车大败局,中国创业史上最疯狂的试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