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对于国人来说,是件忌讳的事儿。 就像人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困了要睡觉一样,死亡是一件自然的事。千百年来,人类赋予了生命太多的意义,而对死亡的恐惧是刻在基因里的。 但当整个社会迈向老龄化时,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也是时候提到中国人的议程上来了。关注此文集,也许我们还没有做好面对死亡的准备,但至少我们可以正视它,了解它,毕竟避讳从来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随着恋爱成本的增高,单身大潮形势不可逆转,在加上崇尚自由思想风气盛行,马克思一语成谶:外在物质环境决定内在思想意识,既然改变不了外在环境不如改变自身思想。那么既然改变不了单身大潮形式,不如崇尚单身主义。一句话能谈想要的恋爱,谁tm愿意单身?
《如何快乐地孤独终老?》未知死焉知生。 2018年CA发布的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显示,一个人在75岁之前,有1/6-1/5的累计概率会患癌症。最多的人是死于肺癌,女性则是乳腺癌。我接着看了知乎上一些网友分享自己化疗的情况,发现治疗绝对不是掉点头发就能过去的事。 看到数据,了解真正接近死亡的人之前之前我一直以为死亡是这样的一个名词:象征为了某种理想或现实而奉献,象征着一些人和事的善恶或矛盾,象征着精神永存于后人。但死亡其实还代表着痛苦,代表着绝望,无可奈何的妥协,代表着一个人无法再次感受阳光,再次和家人吃一顿饭,甚至再次感受痛苦,不论是他爱的或不爱的,所有的一切。 不了解病痛,不了解疾病,不理解死亡,一个人就绝不会真正理解平常的活着已经是一件多么可贵的事,在生死的绝对问题下,其他问题都黯然失色。一个人在思考自己从哪来到哪去的问题之前,难道不该先思考自己是谁,自己首先作为活着的人所拥有的的意义吗?
《当衰老、重病、孤独到来:该如何正视死亡》这里都是老人的临终关怀,还有很多中青壮年的临终关怀,甚至还有专为儿童开的临终关怀… 我知道央视在做一组专门讲临终关怀的纪录片,已经拍了快两年了还在继续…
《走向生命尽头:临终关怀医院里的30000名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