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与精致、喧嚣与孤独、冲突与文明......似乎我们能想象到的所有对立面都可以在城市这一硕大的载体中野蛮生长。包容性和多样性印在城市的骨子里,也流淌在城市的血液里,但所有繁华和便利背后都是不菲的代价。 每个人都是城市的一份子,关注此文集,在思考中,成为一名理性积极城市建设者。
公共交通的高效性发展应考虑的方向,一方面是应继续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获取的便捷性,如:站点密度、发车间隔、行车时间控制;另一方面更应关注出行者对于出行品质的追求,如:座位、温度、气味、方便设施、人性化等等。综合来看,未来的公共交通,应关注集约化、预约化的品质出行模式。
《城市交通复杂系统背后的简单线性模型》因为住宅小区高层太多,人口密集吧。小区里道路够密集,可当这么多毛细道路上的车辆向主干道汇集的时候,拥堵就开始了。国外看着不那么拥堵,是因为人家住宅都很矮,相同人口住宅区面积摊开很大,每栋楼分摊到的道路面积比国内多太多。不设封闭小区治标不治本。人均有那么多道路怎么也不会堵。
《是什么让中国的城市如此拥堵?》会变成事实吧,日本 韩国就有这样的例子,高层物业老化,最后业主大部分都跑了,高层变成出租屋,因为业主不在屋子里,物业费很难收上来,最后物业也跑了。房子彻底烂下去,高层 没物业也就实在没钱的人会硬着头皮继续租。而且中国的小区物业费基本没办法涨,很难很难,一个小区有大概8%左右的人是不交物业费的,我们这还得物业公司打官司要物业费,很难想象物价年年涨,物业费又基本没办法涨,以后咋办?
《城市化的另一种可能:鹤岗不会只有一个》我感觉同楼上一位网友说的,作者的说法拆大院多设路口的方法治标不治本。原因在于一,炒掉围墙设路口,小区里的车辆也会停在那,同样对交通不利。二是增加了不安全因素,也降低了居住质量,本来小区就是想要一个安静祥和的空间,如果车辆在楼下穿梭,如何获得这样一个环境? 所以拆墙设路其实很不可行,本来规划修建的很好的小区,又要打破原来的氛围,我觉得没有多少人理解和支持。 我们思考这个问题,一定要看问题的根本是什么。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是城市的规划问题。城市各个功能区,各个模块,各条道路,各个站点的设置和管理,会更大地解决。比如说在中心区设置中心商业区,例如陆家嘴,中心行政区,沿街不能停放车辆,在周边设置大型停车场。 在城市内环东西南北设置大型停车场,鼓励人们停车换乘地铁到市中心,学习东京纽约等城市的设置和管理。同时考虑市中心的学校,医院,甚至行政机构外迁,到宽松的外环去,合理布局。 还有很重要的尝试智慧交通,引进智慧交通的管理理念,治堵要管也要疏,要引导,通过一些行政配合经济手段,是可以强化治理的。
《是什么让中国的城市如此拥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