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创业】Worktile:想跳出团队协作工具竞争的泥沼#CEO在线等你问#
2015-03-10 09:14

【谁在创业】Worktile:想跳出团队协作工具竞争的泥沼#CEO在线等你问#

虎嗅注:从本文开始,虎嗅申请的创业公司报道【谁在创业】系列尝试开展创业公司CEO#一小时在线问答#,本期的在线等CEO 是团队协同软件Worktile的王涛。大家可以在本文下面评论区留言提问#向CEO提问#或者直接@王涛,同时相关微博、虎嗅个人微信账号(huxiu302)的朋友圈评论区都可以向CEO 提问。活动会在今天中午11点正式开搞,持续一小时,让你们的炮火来得更猛烈些吧~


CEO王涛:Worktile就是帮你理出123


在Worktile搬家趴上我碰到CEO王涛,一头少年白。王涛曾是微软连续三届MVP,第一次创业做了海纳,类似今日头条的内容集纳网站,当时赌的还是WP的平台。由于工程师团队不太适合运营过重的产品,而放弃了项目。聊到做Worktile的原因,是因为在做海纳的过程中,他发现团队的沟通协调存在很大问题,国外软件不错,但是挂着VPN工作又慢又不稳定,于是便杀入了团队协作软件的市场。


王涛说:“我就是要123的东西,Worktile就是帮你整理出123。”Worktile专注在协作环节发挥功效,协作就涉及沟通,我们现在的沟通主要依赖IM、邮件、云储存。


拖稿狂魔鄙人在无耻拖稿的每一天,都深度体验着Worktile的产品。整个产品是以项目>任务为中心的,基于项目增加>团队成员,安排阶段>列表,分配具体任务责任到人。整个过程逻辑严谨,具体的任务随着完成情况,可以再各个阶段列表中随意拖动、插入。


QQ截图20150310093451.png

拿用Worktile做ppt来说,王涛说他一般就用3个面板,第一个是所有的想到的东西,是混乱的。第二个是把第一个经过筛选后,确定有用的。第三个就是真正理出逻辑,用到ppt上。


如果互联网产品都有一个颠覆目标的话,Worktile希望自己颠覆掉邮件


这事难么?


皮尤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针对“在线工作者”的调查显示,有61%的参与者认为电子邮件“非常重要”,而互联网的比例只有54%,社交网络仅为4%。


图片2.jpg

不可否认,邮件仍是工作中的主流沟通工具。这事难在几个点上:


1.邮件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我无论注册了哪家的邮箱,都可以互发信息,只是看选的产品顺不顺手。而Worktile的平台是以邮箱为ID,想使用工具必须在Worktile的平台注册。这样就是一个闭合的平台,你首先得来,再谈其他。特别是企业协作应用这样一个需要多人使用的复杂工具,新增一个团队用户的成本还是很高的。小泽马曾说过,涉及到工作事件的外部沟通,使用Worktile也很方便,只要注册一个账号就行了。但是就这个动作,需要的学习和沟通成本也不小,当然,如果有一天Worktile具有大平台属性了,这当然是不在话下。


2.沟通VS项目管理


在功能上,Worktile能在项目管理、日程安排、以事件为核心的团队协作上发挥功用。而邮件主要侧重沟通。但是现在Worktile有lesschat这个IM工具作为补充,沟通当然也方便。


3.使用习惯


最后,这个问题是互联网发展以来,几十年积累的使用习惯,颠覆岂在朝夕间。但是创业公司有这样伟大的梦想是好的,只是重点不是取代什么,而是能创造什么。


Worktile这个工具到底适合什么样的工作?


  • 程序固定,会多次重复的工作

  • 项目式工作,涉及到多人、跨部门

  • 有一定的逻辑、流程的工作


当然,小泽马也强调:“不一定都是程序化,而是内容信息的沉淀和协作团队建立间消除信息不对称。”


例如公司各个部门之间,往往都不清楚其他部门的工作,合作起来沟通存在障碍,也不利于整个公司文化的统一。而使用Worktile作为工作协作软件后,可以向其他相关部门同事开放项目的关注权限,这一权限随他不能参与工作,但是能对项目的进程走向有充分的了解,以减少沟通成本。


目前Worktile的团队用户数已经超过了10万,主要用户来自互联网的占6成,来自传统产业占4成。出乎意料的是,而按高度活跃用户来看,来自传统行业的团队占到了6成。把Worktile用得特别好的是咨询和律师行业,还有私人医院的医生和工程管理团队。究其原因,传统行业的团队工作形成了完善的流程,与面板式的项目推进方式相契合。而互联网公司用得最多的是技术团队:开发、产品等。


小泽马介绍,内涵社在20多人觉得没必要用,随着用户发展到一定程度,公司到了40人时,就觉得没法控制了,现在已经是Worktile的重度用户。这也说明,随着TMT行业的创业公司,在向成熟完善的企业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管理还是项目协作,都存在着硬需求。


13年宽带资本旗下的云天使基金关注到尚未上线的Worktile,并投了天使。14年11月,Worktile拿了宽带资本数百万美金A轮融资。


拿了融资的Worktile做了两个改变:第一,搬了新家,新家地处北五环外,高大上的loft,楼下办公楼上玩,装修都是老板娘操持的,性价比超高。第二,宣布了免费,之后会开发API,采用Freemium的商业模式,即平台基础功能免费,之后会开放API,在平台商城售卖插件和个性化服务。


未来选择:互联网情怀与无限的个性化需求


有些做私有云部署的公司,希望用互联网产品实现理想。有些做互联网产品的公司为了生存,开始做私有云部署了。


Worktile表示是不会做私有云部署的,而通过开放API,用商城里的插件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小泽马解释,“功能做得特别有用是不会让用户付费的,反而因为一些无聊的需求,用户显示自己在用,显示个人情怀,让人容易掏腰包。”在基础服务的基础上,插件所提供的个性化功能才是适合付费盈利的方向。


Worktile是一家工程师思维很重的创业公司。“我们之后可能想做平台,高傲地说,我们可能会去拒绝一些东西加入我们的产品,例如考勤。一味迎合用户的需求那是服务,做互联网产品,我们还是希望能倡导一些理念。在Worktile的平台上就是以“事”为中心的,所有人被项目所连接。”


Worktile希望成为人与人发生关系的时候,就会被需要的平台。


工具的本质,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式。问题是如何寻找适合你的方式,每个行业、企业都各有特色,有无限的个性化需求。国际上传统的企业软件公司,也是在统一软件的基础上,深入公司做调查,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适配方案。


这似乎是一对难以解决的矛盾,一个万能的工具和大千世界各不相同的需求。开放的API是一种折衷的选择,但是对用户来说仍有一定门槛。即需要拥有平台属性的基础上,有开发者愿意为这个平台投入,也需要用户为其买单。


也做纷云,Slack引发沟通软件同质化竞争


从2014年底,Worktile就在憋一个不能说的大招,直到年后纷云正式上线。这款网页端的IM能够集纳协作软件平台消息、社交平台消息和邮件,整合了各平台的消息并能够整合搜索。


缘由可以追溯到2014年企业协作市场最耀眼的事件,Slack在半年时间内,正式推出不到三个月,就拿到4000多万美元,万圣节后又传出1.2亿美元的融资。短短八个月来,估值高达11.2亿美元。


在资本市场这样的快速发展,也让国内的企业协作市场的沟通了领域火了一把。截止到今年三月,5个月的反应时间,就笔者所知(欢迎补充),国内已经出现了3个同类型产品。除了纷云外,还有Teambition的简聊,还有原白板团队的bearychat。


先让我们看看slack为什么会火。这是基于国外团队对工具的使用程度高,并且使用多种工具。在此基础上,Slack选择OTT(Over The TOP)这种聪明的方式,把各家工具集纳在一个平台之上,实在是满足了切换与不同平台的程序猿们不胜其烦的痛点。


在国内的团队中,还没有对多种工具有这么高的依赖程度,所以国内是否会有这么好的反响还有待验证。


在你有我也有的基础上,运营决胜负?


其实论产品功能各家难以决出高下,但选择的发展方向倒是各有不同。就资本市场比较青睐的几家应用而言,Tower一直在企业协作上努力,也拥有最多团队用户数。Worktile融资后,开放了基础服务免费,最后致力于开放API,作为一个活的平台,去实现不同团队的个性化需求。Teambition则在基础功能上,推动行业性软件的开发,并希望借此能推动行业规范的形成。包括远在成都的推事本团队,来自手机QQ的原创班底,经历几轮别的产品后,也投入到企业协作软件市场,现在产品开发了CRM管理,吸引了更多销售类团队的使用。


这样焦灼的竞争如何分出高下呢?小泽马提出:运营决胜负


Evernote的运营已经具有媒体属性,社区的活跃度很高,用户内容产出比例占八成,并且集结成册出版成书了。慢慢发展,运营社区会变成偏效率类自媒体平台,不仅仅是使用工具的问答,还有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经验、思考等。


Worktile用户的微信、QQ群氛围也非常活跃,新用户的问题一般老用户会帮忙解答,还有身处国外的志愿者“值夜班”。线下Worktile会定期对用户回访,并对新团队做一些需要的培训。除了对老用户的线上运营,新用户的市场的拓展69%是依靠自发的口碑传播,用户在朋友圈的转发和产品的自营销能力。此外,在传统行业中,行业协会的分享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企业协作市场现状从1到N


简单描述企业协同市场的环境:同质化严重,创业公司分庭抗礼都希望自建生态。


用彼得·泰尔在书里喷过的,中国做太多从1到N的事情,复制、规模化,而没有真正的创新。虽然我没有彼得·泰尔对垄断的偏执追求,但不得不说,这个市场里这么多创业公司前赴后继的重复创业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这些团队往往的有非常良好的技术团队,细致耐心的运营团队,无论是团队还是VC资源的重复建设,从整体看很难激发出令人兴奋的新东西。这也是传统观念,“竞争激发创新”所不一样的,同质化项目的重复性竞争,对场上的各家创业者都是负担,这里的竞争带来的是资源的浪费。以Slack融资事件为例,这一消息传到国内,各家的反应都会是,也来一个。Teambition推出了,Worktile推出了lesschat纷云,原来做过设计师协同工具的白板,也推出了bearychat。创业团队都耗费了时间、经历,为市场提供了同质的服务。


中国市面上的这些产品,从产品角度难言创新,多半是对国外的主要产品Asana、Trello、Slack核心功能的借鉴,少有从0到1的革新性创新。而国外一有风吹草动的新动向,就不免引起新一轮的竞争与浪费。所以笔者也期待,创业者能从一线的工作中去体悟出提高效率,又更贴心的协作工具。


搬家趴那天走的时候,王涛跟我说:“原来觉得一点压力都没有,想做什么做什么,现在开始觉得有压力了。”创业做到一定规模后,毕竟试错的成本越来越高,就算方向想得再清楚,还是会感受到越来愈大的压力。


虎嗅注:同为创业公司也想求报道(请猛戳这里)?只要你们对产业正在产生影响、或未来可能有颠覆效应,就都是我们的关注对象——无论大小。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