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下一个“五年计划”,最大挑战来自Alphabet
2015-08-19 09:04

Uber下一个“五年计划”,最大挑战来自Alphabet

5年前的夏天,Uber发布测试版打车应用,拿到125万美元的天使投资。5年后的今天,它成为全球估值最高 (510亿美元) 的独角兽,业务遍布五大洲319座城市。它的扩张速度之快,超过初创期的Facebook、Twitter等明星公司。经过前5年的第一轮扩张,Uber势力版图已囊括全球大部分一线都市。那么,在未来5年时间里,Uber将面临哪些挑战呢?


靠罢工发家的Uber并不怕罢工抗议


表面看来,Uber未来最大的挑战,仍是爱找麻烦的出租司机与各国政府。其实不然,虽然在布鲁赛尔、多伦多、首尔、台湾等地遭当局严令限制,Uber在德国五大城市的业务也被迫暂停,在许多城市仍处于半非法经营状态,但这些并未阻挡Uber对当地经济生活渗透的脚步。


当Uber进行第一轮扩张时,遭到世界各地出租车司机普遍的罢工抗议。去年6月11日,由于不满Uber司机的“不公平”竞争,西欧各国举行了自Uber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抗议行动,参与罢工的出租车司机人数超过3万人,席卷了伦敦、巴黎、柏林、马德里等城市。在那次罢工达到高潮时,Uber总裁卡兰尼克向Uber司机喊话,让他们避开与出租车司机的正面冲突。卡兰尼克还鼓舞他们,让他们不用担心警察,如果罚款由Uber全力承担,显得异常的镇定与自信。


等罢工浪潮结束,拥堵的街道上挤满了下班回家的人,市民对出租车司机的行为非常不满。用卡兰尼克的话说,出租车司机是给大家“添堵”的,咱们Uber是为你们疏堵的。结果,就在罢工当天,Uber用户暴涨了850%。只过了一年,Uber在伦敦的司机人数已经达到15000,早就超过当地出租车司机的人数,且领先优势仍在持续扩大。


面对此起彼伏的罢工浪潮,卡兰尼克为何如此镇定与自信?他的自信来自以往的经验,也就是Uber的成名之战——旧金山湾捷运工人大罢工。那次著名的罢工事件,影响了40万旧金山上班族的出行,也见证了打车应用Uber与Lyft的崛起。卡兰尼克早看穿了出租车司机软肋:如果公平竞争,Uber技术、服务占优,价格更亲民;司机若罢工抗议,必出现交通堵塞,招致市民的反感,Uber可以借机争取用户,树立“及时雨”形象。


在未来5年里,Uber与出租司机、监管者的博弈还将继续,但这不是Uber所面临最大的挑战。在与Uber交锋过的各国政府中,瑞典是最开明的,德国是最严苛的,德国不缺高档车,对Uber所谓“高档”车服务看不上眼,瑞典则希望借Uber的技术与商业模式为经济注入活力。除它们以外,其他多数国家希望借Uber增加就业,为科技发展注入新鲜血液。由于多了一种出行选择,Uber备受乘客喜爱,监管者钓鱼执法还将是常态,痛下杀手的可能性不大。


阿里、腾讯不易对付,政策支持是关键


自从败走德意志后,Uber总裁卡兰尼克把中国市场、印度市场及拼车服务定为下一步的3大战略目标。为了扩展中国与印度市场,Uber各砸了10亿美元。Uber在印度虽因性侵案广受抵制,但业务开展得依旧顺利,竞争对手并不算太强。


与印度略有不同,Uber在中国的情况较为复杂,因为它不是单纯与同类型企业的较量。滴滴快的虽然目前在市场份额上遥遥领先,但论口碑、技术、服务品质远不如Uber。最重要原因是,滴滴快的并不是一家平台型企业,对传统出租车企业的依赖性太强,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Uber真正的对手,是滴滴快的背后的两大金主。


Uber曾在俄罗斯市场吃过大亏,只因为有Yandex的存在。在俄罗斯,互联网几乎可与Yandex划等号,搜索、购物、订票、支付、打车全得靠它,Uber在俄经营多年,始终是被边缘化的小角色。中国没有Yandex,但BAT加一起相当于一个Yandex。


在中国,信用卡支付并不流行,几乎没有人用Paypal,阿里旗下的支付宝,与腾讯旗下的财付通,控制了中国网络支付70%的市场份额。作为Uber盟友的百度,旗下百度钱包的用户数量并不可观。同时,阿里与腾讯分别控制了中国最大的两个社交平台——微博与微信。滴滴快的的背后,正是阿里与腾讯这两大金主。


对Uber来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作为BAT三巨头之一,百度是目前最弱势的,市值与阿里、腾讯已经相差三倍多。打车服务在中国是个万亿级的市场,在百度涉足之前,阿里、腾讯分别支持的快的与滴滴,已经控制市场份额的九成以上。而另一方面,在Uber进入中国之前,阿里曾给Lyft注资2.5亿美元。Lyft是Uber在美国本土的竞争对手,也是众多竞争对手中最恨的那一个,刷单运动与间谍事件,令两家公司水火不容,双方总裁还常在Twitter上隔空对骂。


转型后的百度,不再是一家单纯的互联网公司,而是一家科技公司,与Uber的基因很相似。在Uber最新一轮的融资中,百度极有可能继续注资,上述因素促使“百优联盟”目前十分牢固。


做个最大胆的假设:一旦双方阵营死磕,阿里、腾讯在微博、微信同步屏蔽Uber(7月19号已经发生过一次),支付宝终止对Uber提供服务,Uber就会陷入被动局面。 当然,Uber不是没有翻身的机会,它在中国还有个实力强劲的盟友,那就是小米科技的掌门人雷军。Uber上个月与小米科技达成协议,帮助雷军在新加坡发行5.7英寸的小米Note,Uber若遭到另一阵营的全面扼杀,它可以求助于小米,借助小米应用商城推荐或产品预装应用求生。但从另一面讲,小米是个不太可靠的“盟友”,因为它的朋友太多了,就在几天前,小米还与滴滴快的展开战略合作,发布红米Note 2,并携手开发新的商业变现模式。


相比与腾讯、阿里企业层面的较量,政策立场是最大的不确定因素,也是最能左右战局的关键因素。对Uber来说,近期有个不利的消息,上海市推出私人租车服务试点计划,使滴滴快的有望合法化,但市场份额排名第二的Uber却未收到邀请。


加州法院的判决,可能颠覆Uber商业模式


Uber商业模式是“共享经济”的典型代表,建立在Uber公司与司机是平等合作者的基础之上。但加州劳工委员会已经认定,Uber司机并非独立承包商,而只是Uber公司的雇员,理由是Uber对司机有严密的控制,参与到司机与乘客交易的所有环节。Uber对此强烈反驳,称司机的工作时间是自由的,他们甚至可以接几家公司的订单。


Uber已经上诉,高层对最终宣判结果必定坐立不安。因为一旦Uber败诉,它必须为加州所有Uber司机提供医疗保障、最低工资保障、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及一大堆补贴。更可怕的后果是,它可能带来不良的示范效应,正如世界各地反Uber游行一样一呼百应。卡兰尼克在Uber五周年庆典上说过,Uber在旧金山有22000名司机,在纽约有26000名司机,在伦敦有15000名司机。据粗步估计,全美的Uber司机数量超过16.5万。


这样看来,它大概要赔多少钱呢?不妨拿联邦快递作个参照。在Uber五周年庆典刚过不久,为联邦快递提供物流服务的加州司机,被判定并不属于联邦快递的独立承包商,而只是联邦快递的雇员,联邦快递为此向2300名加州司机赔付2.28亿的补偿金。如果Uber最终败诉,还意味着部分费用会转嫁到消费者,Uber将失去现有的价格优势,导致与出租车企业竞争力下降。


Uber能否主导打车应用游戏规则


作为全球市场暂时的领跑者,如果不制定有利于己方的游戏规则,领先优势就难以保障。大公司在上市前,申请或购买专利的做法十分流行,不仅是为了防止被对手山寨,也为了增加与友商谈判的砝码。阿里巴巴上市前,就通过自行研发或购买获得大量专利。而对Uber来说,申请专利还有更特殊的意义,它可以将部分业务变相地“合法”化。


因为,专利局审核专利申请时,一般不考虑社会或道德因素,只从技术角度考虑问题。Uber向专利局共提交过24份申请,其中就包括备受争议的“浮动定价法”。与Uber在市场上的横行无阻不同,Uber在这方面的运气糟糕得很,大部分申请都被立即否掉。专利局的批语也令Uber很丢面子,审核者认为那些所谓的“专利”毫无新意,根本就只是些古老的商业概念,或者完全不具备可操作性。


不过,令Uber最关心的几项申请,至今仍处于待审状态,其中包括自动计算最优行驶路线,根据供求关系实时调价,通过移动终端提供订制服务等。Uber一般对司机收取20%的佣金,采用浮动定价法,则可以使收益翻倍。美国专利商标局并未给出审批结果,但如果审核者坚持认定它不具新意,仅仅是采用了电脑算法而已,那么“浮动定价”申请肯定会被无情否掉。


Uber虽没有上市,但估值已达510亿美元,没有专利优势的它,一定会成为专利大战的靶子。要知道,连比Uber规模小得多的Sidecar,都掌握着一项核心专利,且丝毫没有转让的意愿。不过,幸运的是,向来出手大方的Uber,可以靠烧钱购买一批专利。


IBM、微软、诺基亚都是专利大户,而且很乐于靠出售专利挣钱,不少专利还与Uber的业务紧密相关;IBM是拥有专利数最多的美国企业,持有与移动支付技术相关的不少专利;诺基亚则掌握了大批与地图导航相关的专利。除此之外,有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企业,也拥有一系列Uber需要的核心专利,比如,施乐拥有一批能提高搭乘安全的专利,迪士尼则掌握了有关个性化搭乘的不少专利。


不赚钱的公司,烧钱能持续多久


据Uber官方6月底公布的数据,Uber在过去一个时间段(具体时间未知),营收4.15亿美元,亏损4.7亿美元,可以说是烧钱的大户。


Uber为何这么烧钱呢?因为,它海外扩张步伐太快,租一大批办公楼要烧钱,在新市场招募司机、工程师要烧钱,为应对法律纠纷组建游说团要烧钱,被司机刷单更要浪费不少钱。Uber发言人曾说,每拓展一个新市场,为了调动司机的积极性,他们会给司机一些奖励办法。结果,近10%的订单是司机作弊刷出来的,Uber为此浪费了一大笔钱。听到这番话,上海保安“小李”一定在偷笑。


Uber的商业模式,要靠庞大的交易量来支撑,需要大量的司机与大量的乘客,因此,卡兰尼克把人口密度作为选址的最重要标准。只要人够多,哪怕城市不发达,哪怕居民不用信用卡,都无关紧要,很自然地,印度成为Uber全球第二大市场。为了在新市场争夺用户,Uber常要提供高额的补贴,花高价聘请法律专家,砸重金做营销推广。至于这种经营模式是否可持续呢?问问微软前总裁鲍尔默吧,我猜他会说:经营6年还在赔本,这生意不做也罢!


鲍尔默那番话曾对亚马逊讲过,事实证明他错了。亚马逊赌赢了未来,微软因鲍尔默失去黄金十年,至今也没能翻身。亚马逊成立于1994年,3年后就上市了。它不仅像京东一样自建仓储物流,还大量修建数据中心,打造奢侈的流媒体服务,不断上新品、招供应商,结果折腾9年才开始盈利。


Uber烧钱扩张很像亚马逊,但它还不是上市公司,不会被财报搞得鸭梨山大。有意思的是,它每抢占几块新地盘,就尝试发展全新的业务,与滴滴快的一样,Uber也想把整个产业链从头吃到尾。它在纽约推出直升机接送与快递服务,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提供轮渡服务,为某些城市提供食品运输服务,未来还可能用无人驾驶汽车淘汰司机。


从柏林撤退以后,Uber的经营战略有所转变,由全面扩张转为重点占领,加大了研发投入,把印度、中国视为战略重心。为了火拼滴滴快的,扩大印度市场,Uber已经砸了20亿美元,拼车服务也正在赔本赚吆喝。为了下一轮融资顺利筹款,我相信Uber还会做出个大肆扩张的姿态,但若不考虑各市场的特殊性,玩命砸钱终将带来麻烦。


最大挑战来自Alphabet


Uber树敌太多,在过去365天里,平均每隔2天,它就面临一次起诉。出租车司机告它不公平竞争,Uber司机告它违反劳动法,监管者指控它非法经营,媒体向来对它口诛笔伐(Uber高层过激言论惹的祸),但这些都不是Uber所面临最大的挑战。毕竟,它提供了无数的就业岗位,是资本眼中的香饽饽,只要投资人看好它,Uber还是会立于不败之地。


但Alphabet的出现,让Uber感受到危机来得太快。Alphabet科技帝国成形,为谷歌征服之路铺平了道路,它不再受制于公司架构,而可以随意发展任何项目。谷歌是Uber背后最大的金主之一,曾于2013年为Uber注资2.58亿美元,一年之后,谷歌风投又撒了更多的钱。失去谷歌的支持,对Uber来说,恐怕将是无法承受的痛。


比撤资更可怕的是,谷歌要抢Uber的生意。今年年初,谷歌推出了自家打车应用,之后又拉拢Uber死敌Lyft,协助改善谷歌即时搜索体验,反而将Uber排除在外。谷歌通过内置于Uber的谷歌地图,早已掌握世界各地详尽的交通数据,为启动打车应用与改进无人驾驶体验铺平了道路。诺基亚的Here地图,本是唯一可与谷歌地图一较高下的地图导航服务。但竞标失败的Uber,偏偏选择与谷歌死敌微软合作,它收购了必应地图及其技术团队,微软则给Uber注资1.37亿美元。十年来处处受制于谷歌的微软,与Uber联手对抗谷歌,未来是很有可能的。


与微软联合也就算了,令谷歌更恼火的是,Uber还与匹兹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合作,自行研发无人驾驶技术。卡兰尼克曾公开表露过他支持无人驾驶,认为那样可以大幅削减运营成本,为乘客提供更廉价(亲民)的服务。谷歌董事会里没有Uber的人,Uber董事会却潜伏着谷歌的人,Uber跟汽车厂商谈判的细节,谷歌高层肯定知道不少。奔驰、奥迪、特斯拉都在研发无人驾驶汽车,但就目前来说,与谷歌的技术差距都非常明显。双方既已侵入对方的地盘,离摊牌的日子就不远了,而这也恰恰是Uber未来最大的挑战。


本文首发虎嗅,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