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 嗅】承哲:一只单打独斗的“万能狗”,正在从桀骜变得谦逊
2015-07-17 19:17

【作 · 嗅】承哲:一只单打独斗的“万能狗”,正在从桀骜变得谦逊

上一期,我们扒了生性闷骚内向,冷淡傲娇的“野路子产品菜狗”——张俊。这一期我们迎来了——承哲老师。刚毕业做SEO电商导购,后来自己折腾导购网站,再后来终于走上了创业的“不归路”。


第八期专访作者承哲是真名哟),创业狗一枚,虎嗅三星认证作者。从2013年至2015年年初,创业“约饭”、阅读社交、匿名社交产品,做产品经理兼职后台代码,屡败屡战。最后终于在禅坐时明白了一些道理,想说给大家听。


作者自我介绍:资深科幻电影迷,经常看一些科技、物理、哲学方面的书籍,经常会走在路上不由自主的开始思考人性社会伦理经济心理学等哲学性的问题。小时候想当物理学家,现在献身科技行业,之前一直认为自己天文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但在创业的道路上逐渐学会从桀骜到谦逊,从无知到顿悟。


----------------------正式作·嗅分界线------------------------


:最开始是如何知道并关注虎嗅的?关注多久才开始写文章?


:2013年开始关注,关注了一两个月吧。因为看了刘慈欣在“两会”写的《城市,由实体走向虚拟》之后,灵感大发,写了一篇半科幻文章《虚拟城市的可能性继续思考》投到虎嗅,居然被录用了......后来就真的有点一发不可收拾了。


:跟同道大叔一起创业过?射手座的你是怎么被他黑的?


:2013年,我们在一家公司,一起做“约饭”这个项目。当时他在公司的时间真的不多,有时候会来公司讨论一下产品,但主要时间一直在外面寻找资源,把同道大叔这个号做大,到时候可以把约饭推起来。但最终产品上线,用这个号推了之后效果并不如人意,所以他后来放弃的也比我早。被黑......当然没有!那些漫画都是他画着玩的。


:同一时期做的“请吃饭”最近融到好多钱,你们的“约饭”却死了,有什么感慨的?


:我后来总结出其实这个项目的点子本身没什么,关键是营销推广能力。“请吃饭”团队是“抽屉”做的,首先在技术上就非常硬,其次在推广上就有充足的弹药。刚上线几个月,我就看见他们在微博、QQ空间等投放广告。这是我们没有的,我们当时在营销上只依赖同道大叔这个账号,并且当时同道大叔也只有十多万粉丝,还很DIAOSI,势能远远不够...... 所以就算没有“请吃饭”也必死无疑,因为需要的资源远比我们想象的多


QQ后来也在附近的人里面加上了这个功能,但是后来又撤了,说明需求是有但也许没到时候,所以我也很好奇“请吃饭”后面会怎么走。


:拿了笔种子的第三次创业项目——“单项匿名社交”,做了半年之后退出了?退出后又干嘛去了?


:是的,做的很辛苦,很辛苦,很辛苦...... 其实时间基本上用来和合伙人吵架了。虽然最后还是按照我想要的最极简的方案做出来,但是最后我们发现实际上根本没有这个单向发送的需求。首先发的人就很少,负性能量很大,其次收到的人会非常害怕。我们在做的时候,一直在担心QQ会不会加这个功能,后来QQ居然真的已经加了“QQ匿名消息”。而QQ匿名消息在后来反响并不怎么样,说明其实需求根本就不大,但是我们还是坚持做下去,把陌陌和微信的“附近的人”作同等对比,但这个“QQ匿名消息”的威力跟“附近的人”根本不在一个量级,其实更多的只是“我执”在作怪。


我退出后去了三亚还有厦门游玩、看书、思考,连续写了几篇反思的文章《所有的创业失败都只有两种,单打独斗“万能狗”真的无所不能吗》《社交与电商的本质关系拆解,看完你就懂社交电商了》《教你用正确的姿势理解互联网:BAT、知乎、微博是这么干的》《社交产品的本质类似传销!你玩的微信、QQ不是社交》《产品从0到1的真正边界是什么?BAT们完美的设计体系下的漏洞在哪里?》......好几篇pv都很高,也拿到过虎嗅的奖励。但最重要的是我去了葛印卡老师的内观中心练习内观,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我看到了我的贪嗔与执着,我也看到了别人的贪嗔与执着,我开始一点点放下。


:作为产品经理,如何平衡个人喜好和用户需求?


:我在内观中心的时候巧遇了李善友老师,随便和他聊了下,我们都认为真正的产品经理是和内观禅坐相通的。比如你要做一个产品,或者要加一个功能,你是万分喜欢的,你把“我的观点”带入进去你就会升起“我执”,为了保护你那个喜悦的感觉能够多延长一点时间,你会对所有反对的观点升起嗔恨,看不见听不见一切,你只是在迷恋你的一种感觉。


放下我执最大的好处就是你不把自己看的那么重要,当你不再重要了,你做的决策就会有大概80%的把握。别人表扬你,赞扬你,你不会让这个分数上升一点,别人批评你,你不会去和别人争论,让这个分数下降。你贪爱与嗔恨的感觉会与你的决策完全分离,你做这件事不再为了自己的成就、名誉、金钱,你才会真正客观的分析内外劣势,不参杂自己喜好的感觉,那就必然所向披靡了。当然这也是非常难的,很多人表面上很努力,但支持他更多的只是对成就的渴望,他们可以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最后必然会在其他方面,比如心理还有身体方面遭受损失,并且积累到某一天也会到达职场瓶颈。


所以那些能够把企业做到很大很大的人,是一定要不断抛弃很多我执的,他们才是真正的神级产品经理。李彦宏和马化腾都有一种隐士的感觉,而马云雷军虽然喜欢频繁露面,但是他们每次讲话都能让人感觉很舒服,能让你感受到他们真的只是在真诚的帮你做事,而不是为了自己,他们失败了也无所谓,就是想帮你做事,仿佛他们不存在,你可以直接穿过他们一样,这就是“无我”,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够到达的境界。只要那个“我”还在那里,不仅做不好产品,人生也是充满贪嗔与痛苦,这个世界也是地狱。所以我后面的目标是继续破“我执”。


:支付宝9.0你用了吗?从产品经理角度怎么看?到底是“社交+金融”还是“金融+社交”?


:支付宝这次改的非常好,我很喜欢。支付宝的线上支付的场景已经十分足够,关键是线下使用场景,未来纸币是会逐渐淘汰的,这个世界最终会走向电子支付。支付宝的商家功能说明了对线下掌控的决心,并且他们也很清楚,只是给了一个支付工具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使用这个工具的场景,所以下一步一定是地推落实,去完善用户O2O的场景。


其次在社交这个方面,我认为不会有人把支付宝当微信用。但是我看到了另一个可能性就是半熟人,现在很多商家想要直接以个人微信号加用户,但是用户是不愿意的,因为微信让人觉得太私密了,比如我有个朋友就加了牙医、理发师、按摩师傅的微信,不想加他们又不得不加,并且朋友圈又不好意思屏蔽他们。但是支付宝恰恰可以满足这个需求,让半生不熟的人加一下支付宝,并且都属于泛泛之交的商家用户关系,就可以比较好的满足这个空白需求。当然,一切的前提是O2O的落地生根。支付宝的可能性在熟人之外,当然也只是可能性。


:第八期采访过来自上海的社交APP创业者张俊,他认为一定不要用传统投资和创业的理论来看社交,否则会死得很惨。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社交是文化领域的事情,阅后即焚在国外能火但在国内火不了,同样的弹幕在日本和国内可以火但是美国就火不了,这里面我们可以找到各种原因,并且都是对的。但是我们不可能找到一个确定的理论去反推,然后就把这个产品做出来,这是不可能的。比如弹幕不是因为找到一个确定理论后出现的,阅后即焚同样如此。所以研究社交,找到的理论也许都是对的,但是用这些理论反过来去做出社交产品是不存在的,我看到更多的是,有朋友把一个社交产品做出来,但是硬套了一个理论在上面,他的理论本身没错,但是和他做的产品没有关系,只是“我执”在编制一个让大脑愉悦的谎言而已。


佛家讲戒定慧,其中的慧有三种,第一种是闻慧,指的是看别人的思考,看别人写的理论,看书就是这一类。第二种是思慧,指的是自己思考结论,写文章都属于这一类。第三种是修慧,是最高层次,是真正亲自把事情落实到生活中。这个层次是最难的,一个人可以说出很多人生道理,各种知识信手拈来,但是最后还可能活在贪嗔之中,只要“逻辑”还在,还在迷恋自己的“逻辑”,就说明“自我”还在,就不可能做出别人真正想要的东西。


只有当“我”不在了,就只是感知这个世界的文明存在状态,而不介入其中,那样你的产品就能按照世界的本来样子还原出来。所以张小龙其实什么也没做,微信是空的,它是水它也是空气它甚至已经让你忘记你在用它,他不过是把中国的文化场景还原了出来,这就是无“我”。很难,所以我也在努力。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