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圆桌第18圈 - 专享笔记】黑羽-创业公司初期增长背后的坑与挑战
2017-03-22 17:45

【圆桌第18圈 - 专享笔记】黑羽-创业公司初期增长背后的坑与挑战

文章所属专栏 活动实录

虎嗅注:本期请到了In创始人黑羽来分享创业公司初期增长背后的坑与挑战。黑羽,浙大金融学硕士;淘宝最早的18个产品经理之一;原淘宝开放平台创始产品经理Leader;《Flash ActionScript3殿堂之路》作者;微软Teched讲师;Adobe认证社区冠军;RIA行业专家。辞职后他和妻子清水(本名谢旭,In创始人)开始连续创业。


本次分享围绕“创业初期快速增长背后的坑与挑战”,讲得非常实在,都是他自身的亲身体验。分享中他讲了一个反常的观点,快速增长不一定是好事情,里面有两大坑, 你想过没有?本文为3月19日虎嗅会员圆桌主人黑羽的口述内容,由虎嗅编辑整理。


全文7783 字,建议阅读时间12分钟。


因为本次圆桌,黑羽的分享内容主要针对到场的会员情况来讲,在此附上部分愿意展示身份信息的会员信息:


  • 曾先森-创业者:“快销帮”创始人,产品提供基于快销品牌,的新型供应链服务;

  • 赵先森-预备创业者:运营经理;

  • 周女士-创业者:前优酷运营岗,近期开启球类交友项目,正在寻找天使融资;

  • 菜菜-筹备创业中:现阶段筹备大学生职业规划APP,公司进入产品研发阶段;

  • 万先森-创业者:10年经验的心胸外科医生,餐饮业总经理,创业意向为社区快餐连锁;

  • 汪先森-创业者:公司主营电瓶车维修充电服务业务;

  • 王童鞋:大学本科生,95后。


我其实不习惯站在这边讲,站着讲不适合我们小范围分享的氛围,所以,把椅子拖过来,跟大家坐得近一点。

 

因为,做社交产品要懂得社交心理。人和人的交往,交流距离的话,是1米之内,1米5是亲密距离,太近的话,会觉得受压迫,就不好了。1.5米到3米是一个信息能充分到达的距离,如果再远的话,就是演讲的距离了,心理感觉就远了。所以,我希望我们今天分享,大家都能在3米之内,这样可能感觉会比较好一些。


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花名叫黑羽,真名叫孙颖。为什么叫黑羽呢?是因为阿里要用花名,真名其实很多人记不住,就知道阿里有个黑羽,公司用花名机制挺好。

 

创业,别用亲朋好友的钱


2008年我进入淘宝,基本上参与了淘宝最早一批产品,包括天猫的前身,就是淘宝商城第一期。天猫的第一个品牌优衣库,就是我和蘑菇街的陈琪一起引进的,那年我和陈琪一起获得了淘宝的创新大奖。

 

后来搞了淘宝开放平台,开放平台对接的是所有外部的电商、物流、仓储,以及后面的淘宝客,所有的导购品牌都是基于这个起来的,我把它从0次做到4亿次,还是很有成就感的。但是,看到很多之前跟着自己的小兄弟,一天下来就赚8万块钱,自己还是没钱,掩饰不住对创业的嫉妒,就也跑出来创业了。

 

我创业的第一家公司,是基于自己的兴趣。因为喜欢搞编程,我写了本ActionScript的书,因为这本书,积累了一个很大的开发者的社区,我想把它做成了全球最大的ActionScript社区。


我和全中国所有财务投资人都聊了,但基本上没有人觉得有价值,没有一个人肯投资我。所以,我第一次创业,完全是拿自己的资金往里砸,很辛苦。但战略投资人都很感兴趣,当时腾讯、盛大也都很感兴趣,最后我把项目卖给了搜狐。


第二次创业,做了现在的九言科技,是我和太太清水一起来做的。一开始我们做的是电商导购,后来做大了发现有很多大品牌,都有营销的需求。所以,当时误打误撞,起了个小产品叫In,结果没想到In起来的速度非常快,一下子就变成了主业。


我对所有创业者的要求就是,除非家境特别富有,否则绝对不建议用亲朋好友的钱来创业,因为这个是高风险的行业,所有压力自己扛会比较好

 

不能快速说清项目,是因为你还没想清楚


今天,其实我觉得我们都应该感谢虎嗅网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机缘,让大家有缘能够在一块,认识、分享。

 

其实创业有时候和我们刚刚交谈的模式很像,(刚刚是会员自我介绍环节,黑羽在这里强调,他作为分享者,需要了解其他听众的背景和诉求)你看首先我得了解我服务的群体是谁?你们有什么需求,各自是什么样的?你们的共性问题在哪里?我再讲我给你相应的服务


你见投资人的时候,会发现他们非常没有耐心。短短的几句话之内,把你的亮点讲清楚,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虽然是老生长谈,但实际上它很见功力,你每一轮融资都会遇到。

 

如果你半天讲不清楚重点,倒不是在乎你是否失去了这个机会,投资人很多,错过这个还有下一个。但只能说明一点,你自己还没有想清楚,这是最大的问题。

 

今天讲增长的操作经验其实不是很适合,因为现在市场变化太快,三年前的经验无法复用;大家所在行业各不一样。但我看到了很多创业伙伴,循环踏入坑里,所以我今天重点讲讲增长的背后,关键的几个坑是什么

 

诸位处于创业的最早期,我们创业的最初期,3个人,租不起房子,租了个很便宜15平方米居民楼当办公室。首先,我直言一句,诸位中间有相当比例的人并不适合创业。从刚刚的沟通中,我大致有个判断,但你要知道人的判断都是有偏见的。

 

你可以把我当成一个偏见,但如果你连一个分享者的置疑都接受不了,以后面对数十个投资人的置疑你更扛不住。你先把它当做我对你置疑,为什么我会这么说?


因为创业本身是一种盲目的乐观。

 

如果我当时知道创业会受这么多苦的话,从阿里出来的时,我一定会考虑半天。创业一定是盲目的乐观,盲目乐观地进去以后再从绝望中寻找希望

 

没有绝对的好办法,没有明确的答案,只有有效的行动,你在原地等一定死


第一个坑:初期的快速增长能持续吗?


到底创业初期如何快速实现的用户、市场的快速增长?这个是所有创业者听了以后都非常动心的话题,是不是?

 

第一个大坑就在这个地方,所有人都希望快速地成长。但是,所有人都没有清楚地问自己一句话,快速增长之后怎么办?

  

其实更多人是希望先实现一个规模化的增长,然后再想盈利模式怎么去走,对吧?因为大家想问用户增长的问题,背后的本质是问,有没有什么诀窍?有没有什么资源,可以让我快速形成第一波的用户增长?

 

但所有的机会和方法都是一段时期内的事情,一段时期之后可能就不实用了

 

假定你们这段时间突然有个哥们跟你很好,之前欠了你一个情,他手里恰巧有个电信的预装资源,吭哧一下就给你装了1000万部手机。你一下就拿到用户了,对吧?用户到了100万,然后呢?初期的快速增长能不能继续?


初期的增长,只能帮助你夺得第一轮的融资。你后面能不能活下去,是要看你的增长趋势上去了没有。你与其初期快速增长,后期慢增长,不如初期慢增长,后面快增长。

 

第二个坑:持续的增长趋势的动力是什么?


第二个大坑,是从来不问自己持续的增长趋势到底动力是什么?像我刚刚举的例子,就是你运气好,中彩票似的搞了个资源,以钱维持的增长,以资源维持的增长,它是不可持续的


或者你看到APP Store的排名漏洞,这都是虚的。之前APP store点搜索下面有推荐的,最早期有N多漏洞,很多人迅速把一些名不经传的APP刷到了最早前面了,so  what?现在我没有看到一个能够有任何斤两和分量的。

 

早期的小聪明很可能把自己坑了,为什么?

 

如果你觉得你现在痛苦是10分,你因为这一波增长,你融到了1千万、2千万乃至1个亿,你融了多少钱,你把那个倍数乘以平方,再乘一下痛苦指数,就是你下一轮要面临的痛苦指数。


融资是痛苦的升级,只有盈利才是真的光明

 

等钱到手之后怎么办?这个痛苦指数会更高,给你压力的人会更多。我见到太多的这种情况,所有初期的创业者,只想解决当前的资金问题,却从来没有考虑过下一步怎么办。

 

我再把故事往后推演一下,假定你觉得先快速烧出一轮来,拿到钱再说,到后面就能有办法了,你愿意扛这个乘以平方的这个痛苦指数。我告诉你,这样是对的,大部分的创业都是这样。初期干的事情基本上都是不靠谱的。我们现在整个方向,跟初期要做的也已经完全变了。

 

接受这个痛苦指数后,意味着你面临非常大的压力,工资开销、市场增长,还有投资人的压力。可这些都不是关键的,更关键的是你要明白:下一轮之后的压力在哪里?


所有创业者都要往前走一轮来看,不是看当下的问题的,你看当下的问题,只会把自己陷得像小老鼠一样,不停地踩轮子,觉得自己干得很欢快,觉得从早上睁开眼忙到晚上睡觉,一天很忙碌。哇!我是个创业者,我好忙碌,我好充实,so  what?比你忙碌的人,比你痛苦,比你充实多得是

 

就拿我来讲,我们上周还睡在公司的是吧?我基本几天睡在公司干事情,so  what?这些都不算什么。关键是你要明白,你下一步之后你要做什么

 

那么,你接受了第二次这个痛苦指数继续下去的时候,你要明白真正的创业的常态是你面前是黑茫茫的,没有充分的信息告诉你是哪条路是正确的,这个时候你只有快速地往前冲出去,杀出一条血路之后,去寻找光明,那光明是什么?

 

如果真的有光明,那么就是公司的收入和公司是不是真正有产生利润的可能性,这才叫真正的光明。


当时罗胖失业的时候,他分享说见了钱就花光。但我觉得那个痛苦跟他现在面临的痛苦,那完全是两种痛苦,那时只是融资的痛苦,后面是真正要实现公司盈利的痛苦,这是最关键的。

 

我现在会想如果当初我第一个公司成功,给自己放个假,休息一两天多好呀。没想到我自己折腾得让我很快进入第二次创业,一下子三四年过去了,很累。我见过很多的创始人都是很累的,你们要想好,现在面对的不是一年两年的激情,你有没有精力、心理准备,接下来5年、10年每天都是这样的过?


而且还不一定能成功。我见得过太多太多的兄弟,从淘宝出来把自己当初上千万期权都卖掉了,拼了,拼在百团大战里,拼在导购大战里,拼在电商里,现在什么都没有,又回公司里上班了。钱没有了还不是关键的,时间没有了才真正关键的,25岁到40岁,这中间是最是宝贵的光阴的,你没有多少机会从头来过的。这个成本是所有创业者初期一定要看清楚的


其实,能碰到这两个大坑说明你还是幸运的,很多融了天使轮资金的人,用户涨都没涨起来,水泡都没响就直接挂了。

 

天天去看罗胖的《罗辑思维》,天天去看各个创业讲座,到处去分享,然后每天憧憬很多东西。但是真正投入下去的时候,才知道水非常的深。所以,我觉得万众创业一定是个坑,根本就不可能是万众创业

 

 能不能找到靠谱的人,第一看你自己靠不靠谱。第二,每个人自身的人脉、资源种种情况不一而足,你找不到这个人,一定会找到那个人,你只要想找人,就没有你找不到人的

 

资金也是一样的,现在比前三年好多了,现在投资人有时候比创业人还多,是吧?你就算是瞎猫,你还能碰到个死耗子呢,一定能找到钱,这也不是太大的问题。

 

团队的核心文化:心力

 

我们团队的文化之一,就是心力,心的力量。

 

所有创业公司增长或者垮掉,真正的原因就在这两个字:心力——创业者的心力。创业者心的力量到底有多大?能撑起的格局就有多大。

  

心力其实是慢慢来的。


刚开始从淘宝出来,我真的没那么大的心力。一开始充满了憧憬,我要把项目做成很牛逼的全世界开放平台。到后面我的目标就开始退缩,只要能够拿到投资就好了;后来一个投资都拿不到,目标又缩成只要能赚到钱就好;连钱都赚不到的时候,目标又缩小为能发下个月的工资;最后下个月的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目标是能把债填上。第一个创业项目,我整个的心态是从外到内的探索

 

所以,只要心力的还在,这个公司就不会垮掉。因为公司最重要的人就是创始人,没有第二个人可以代替,哪怕只比联合创始人多1%的股份,要面临的风险和压力就比他多10倍,甚至更多。因为,决策权在你这里。只要创始人在,这个公司的核心价值就在。如果这个公司的创始人自己心力垮掉了,再多的高管一点屁用都没有,公司越大越明显。

 

人的基因可以变,团队变不了

 

创始人关不关心产品,最后直接反映到消费者体验和细节上面。不是说所有的公司创始人都要是产品经理。但是,像我们社交产品类的,包括2C产品类的,创始人最好本身具备产品经理的特质。

 

但是,2B类的,还有新快餐类别的,销售、市场的基因的都可以。所以,不同的行业,这个创始人的基因不同而已。基因很关键,但我认为心力大于基因。

 

基因是指我们对某一样事情的思考模式,比如说,你大学毕业从事的是营销行业,你天然就带了营销思维,电商出来是转化率思维,出身腾讯,你想的是用户路径、用户体验。一个人基因是可以变的,团队的基因是变不了,初期奠定下来整个沟通方式都不太能改变。

 

当断则断,肿瘤拖久了会癌变

 

心力是指你自己能不能通畅地把自己心的力量发挥出来。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你现在带来好几位老兄弟一起创业,有的是你的合伙人,人家干得不好你怎么办?

 

当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首先是情感因素的阻挠,然后作为一个成熟的创始人会考虑到,我对这个兄弟的运用的模式,会对团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因为这两方面的权衡,导致最后一个本应及早下的决策没有下,关键直接的原因是心力没有打开,没有直接去沟通

 

孔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慢令致期谓之贼。教了以后就可以杀了嘛,应该直接地沟通,不要太在意别人对你的印象

 

你做完一次,团队中有人不理解,你做第二次,做第二不行,做第三次,别人就会理解你,有实在不理解的人,清除出去,没有那么多时间沟通,因为你的时间比什么都重要。


坚持做到这些,你和团队的沟通会更加畅通,你心里的负担会减少很多。这样,你处理完一件事情,尤其是人事方面的时候,它对你消耗的精力会小很多。

 

快速决定一个人的去留

 

Hire  slow,fire  fast。在我们公司,初期进来的新人前三个月作为试用,很快就决定这个人要不要留下来。甚至,我鼓励我们的HR,第一个月就要决定。不一定人家能力差,而是在你的环境不适合发挥


态度不能是装的。如果这个人以百分之百信心做这事,你没搞定我认,单我买,你错一次我也认,错两次我也认,错三次我也很认。有这样的团队,一定会冲出很牛逼的产品的。


每个人都要为用户体验买单

 

作为一个创始人,你的心力怎么样最直接地到达你最终用户?

 

拿In3.0举例,它上线后在短短两三天内,我大概刷了三四千屏,一天把所有内容全部看完,我不仅看完了,还和用户在聊天,甚至我发现问题的频率,比运营发现的频率还要高。


我已经够拼了,但是我要的是团队要更拼命。

 

为了能让团队能够跟我一起去做这个事情,公司内部制定了一个24小时Say No的原则。


所有的研发、运营,如果发现问题,发一封邮件,这封邮件在24小时内没有得到leader的否决,没有得到相关产品经理的否决,他就可以自己去干。

 

这样得到了什么样的效果呢?


有一天晚上,12点钟之前,我看到有一个研发在群里发一条信息说,他刚刚把打开发现页的时间从300多毫秒降到200毫秒。如果没有这样的规则和机制,就不会有这样的积极性。

 

我能够做的是天天和用户聊天,然后再反过来督促自己的团队,从外到内来做这个事情。不是把自己人肉当成测试,也不是把人肉当成运营,而是给他们传递一种感受:公司既然是社交公司,就不分工种、不分层级,每个人都要为最后的用户体验买单


团队相处,有话直说

 

公司内部没有title,包括叫我,所有人都直接叫黑羽,绝对不会加什么大哥、总、爷。在我们公司,所有人打平到同一个起跑线上,成绩只有三级,考核制度全部透明公开。考核制度三句话就可以讲清楚。

 

而且每周都有一次欢乐币制度,完全不跟赏罚、考核、奖金挂钩。但是,你每周拿到欢乐币的多少,你直接就能知道leader对我满意还是不满意,从而调整自己的节奏。

 

所以,在我们公司里面,直接、层级少带来的高品质沟通就是我来实现心力的一个直接途径。


最后用稻盛和夫所说的一句话来结尾,只有真的实现共生共赢,你才可能真的达到自己想要的状态。


提问互动:


提问一:摩拜单车的大部分用户是善良的,但是哪怕只有1%的用户有恶劣行为,产生的影响肯定不是1%,可能是30%以上。对人性之恶,有什么限制措施?

 

黑羽:善和恶跟用户无关,与你自己的发心有关,什么意思?比如说就拿In来讲,每天700多万张,你说黄、赌、毒都有,每次开两会,我比开两会的人还紧张。产品机制里面,也有很严厉的处罚机制。


整个的善恶跟用户无关,你不要以别人的,他的善恶行为来决定你的产品设计,而是用你自己的规则定制你的关键点

 

你看马云怎么做的?之前整个支付宝里面的恶意诈骗、恶意转让事件还少吗?但是支付宝的发心点还是善的,阿里用自己的企业信用做担保,把整个消费者的信任体系给建起来了。那时候整个文三路一条街上面,贴的“你敢用,我敢赔”,贴这样的标识才把支付宝给推起来的。

 

提问二:做产品的时候,经常面对很多难以取舍的部分,如何完整能呈现产品的价值?

 

黑羽:你的问题实际上涵盖了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说,你作为一个创始人,决定在当下这个阶段,你这个公司要focus在哪一个具体的痛点去解决用户的问题,也是创始人要回答的问题,是公司层面。首先你要明确,创始人不明确,下面产品经理是没有办法去执行的。

 

第二个问题,产品经理层次,叫做这个产品到底要给用户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因为,在移动端时代,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和能力去解决复杂的事物,我的产品理论叫做印象派

 

印象派的画作大家看过吗?印象派的画作它只在乎人的观感。比如说《海上日出》,如果你只有一个印象点,是那个天上那个红红的太阳,你如果只有第二个印象点,是那个海面上太阳,扭扭曲曲的红色的倒影。如果你还有第三个印象点,说海面上那一个小船的那个剪影,蓝色的,其他的全都是背景。

 

其实它背景上还有很多东西,你仔细想想看,它还有海浪,还有波纹,还有港口,还有港口上的桅杆。但是,这些你都不会记得,这就是用户对产品的印象。

 

我们现在大部分情况下的产品经理,初级的、中级的,乃至我见的大的产品经理,都是属于写实派的,因为一天到晚所有外面的文章都告诉你,重视用户体验,重视这个解决场景,一个UI图给你磨三天,就算你磨出来了,我没有那么多开发资源给你做。

 

那个关键的印象点你要给它抓清楚,你把所有的精力送印象点里面去。其他什么出错流程,什么做得不好的弹出页面了,分享页面了,就先不考虑。把那些资源解决到用户最关心的痛点上面去的时候,我才能让用户获得最大的满意度。印象是服务你的战略方向的。

 

其他的有时间、有精力再改,甚至你会发现,对产品的下一个版本,很多问题都是增长和演进的过程中,自动解决的。关键问题解决了,细微末节你不解决都没有关系。

 

提问三:工具性产品用户用完即走,如何增加用户粘性?

 

黑羽:这一块我们可以看看业界的共同模式是怎样的,比如说美图做了美图秀秀之后,它并没有把大量的功能往美图秀秀里去扔,它反而把那些最能代表潮人、白领女性的一些产品拿出来,成立一个潮自拍,让潮自拍去覆盖这种人群。

 

你的工具就是打下场景,只要你是最好的,那他就不会离开了。所以,工具的黏性是所有产品中黏性中最好做的,比电商黏性也好做,比社交黏性也好做。电商的痛点在于内容供给,社交的痛点在于人群供给,这些都是不太一样的,你只要把这个点解决了就可以了。


提问四:如何最快速让别人去记住你的产品呢?

 

黑羽:很简单,你把你的产品给一个从来没有用过你产品的人用,然后听听他嘴里说出的第一句话,差不多就是。你自己觉得自己是什么样不关键,别人的眼中你是什么样这是关键


不如把你的产品,给一个陌生人,没有用过的去用一遍,也是你的目标群体用一遍,然后问他,你觉得这个产品是干嘛的,你测试10个用户就知道了,很简单。

 

提问五:您前面提到In3.0的时候,历时了100多天,推迟过好几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黑羽:社交产品就这个微妙的地方就在这个地方。你以为用户以为的东西,实际上不是他自己以为的那样,要一层层去挖掘。

 

那我就跟你举个例子吧,你的朋友圈里那么多妹子如果去发自拍照,你要仔细地分析,她发每个字背后的原因。有的时候她是说,下午和闺蜜一起来了,拍一张照。如果你是个直男,真以为是和闺蜜一起拍照的话可能不太对,你要看她的发型是不是换了?或者说是不是换了身新衣服,那个是她想秀出来的。

 

有时候早上的时候,说来一张照片说,今天阳光很好,拍一张照片,你绝对以为是觉得这个阳光好,不是的。实际上她想告诉你,自己刚刚起床没化妆,但老娘照样很漂亮。这个时候你应该评论说,哇!素颜也真美啊。

 

这个就是社交产品背后的需求,就是你以为的你以为的,他实际不是用户想告诉你的东西。所以,我们就是不断往后去磨这些东西,这就是产品要去磨的那个关键点。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