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正在崛起的AI,将怎样改变世界?
2017-12-27 15:51

正在崛起的AI,将怎样改变世界?

文章所属专栏 深案例

虎嗅注:让机器拥有具有思考能力的大脑,并通过不断学习一步步替代更多需要人类完成的基础工作,这是多数人理解的未来。


然而,人工智能(AI)也在给人类带来深层的不安,甚至Elon Musk这样的企业家此前也一直呼吁,人类不要太相信AI的未来,那也许就是一条“通向奴役之路”。


硬币另一面,众多科技大佬又在焦虑,如果你是一家科技公司,却没把AI作为核心竞争力来打造,那就等着受别人家的AI冲击吧。


人工智能(AI)对于我们每个个体,对这个世界到底意味着什么?以下三篇文章会提供一些答案。


为了给虎嗅会员寻找全球的好内容,虎嗅正式和《经济学人·商论》展开合作,每月向虎嗅会员提供两篇其付费专享内容,本文由《经济学人·商论》十二月刊人工智能专题三篇文章《大脑之战》、《

机器关怀》、《手术机器人复兴》合并而成。


以下是三篇文章全文:


1

大脑之战

科技巨头大力投资一项变革性技术

 

不论是在好莱坞电影里、杂志封面上,还是铺天盖地的报章新闻中,人工智能(AI)和人类一较高下的主题无处不在,吸引广泛的关注。灾难预言家警告说,AI会消灭职位,违反法律,挑起战争。但这些预言谈论的是遥远的未来。今天的较量并不是发生在人与机器之间,而是在全球科技巨头之间展开。这些大公司正在狂热地投资于AI领域,抢占领先地位。

 

随着数字化数据呈指数级增长、计算能力飞速提升,以及算法日益强大,AI这个过去在计算机科学中并不起眼的领域已经激发起人们极大的热情。包括Alphabet(谷歌的母公司)、亚马逊、苹果、Facebook、IBM和微软在内的西方最大的科技公司正投入大笔资金加强自身在AI上的实力,中国的科技公司也一样。尽管难以将科技公司对AI的投资与其他方面的投资分开,但数据提供商PitchBook的统计显示,2017年到目前为止,全球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完成了约213亿美元的并购,比2015年多约26倍。

AI的分支中,机器学习对这些科技公司来说最为重要。计算机无需专门编程,就可以筛选数据、识别模式、做出预测。这项技术如今在科技行业中广泛应用,包括定向网络广告、产品推荐、增强现实和无人驾驶汽车。领导优步AI研究的佐斌·加拉玛尼(Zoubin Ghahramani)认为,AI将和电脑的崛起一样改变世界。

 

要了解AI的潜在影响,可以看看数据库。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数据库降低了存储信息、发掘洞见和执行库存管理等认知任务的成本。数据库推动了第一代软件的发展,而风险投资公司安德森霍洛维茨(Andreessen Horowitz)的弗兰克·陈(Frank Chen)表示,AI将让下一代软件的预测性和响应能力大幅提高。谷歌的邮箱应用Gmail初步彰显了AI应用的未来:它可以扫描电子邮件的内容,在移动设备上提供快速的一键回复选项。

 

和过去个人电脑及手机的兴起等新技术浪潮一样,AI将助力科技巨头全面变革现有业务、创造新企业,从而可能颠覆这些企业的业务模式。但AI也带来了一种危机感。杰夫·贝佐斯的得力助手、亚马逊全球消费者部门的首席执行官杰夫·威尔克(Jeff Wilke)说:“如果你是一家科技公司,却没把AI作为核心竞争力来打造,那就等着受别人家的AI冲击吧。”

 

企业激烈角逐,人们寄予厚望,媒体大加炒作,令AI热潮仿佛加州的第一次淘金热。尽管百度、阿里巴巴等中国企业也在投资AI,并在国内市场部署AI,但最引人注目的淘金者还是西方的科技公司。Alphabet被普遍认为在AI发展中领先。多年来它凭借AI获利颇丰,并拥有许多最知名的AI研究人员。但现在一切才刚刚开始,竞赛远未结束。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大型科技公司将在三个方面正面交锋:继续争夺人才,帮助训练企业的“大脑”;努力比对手更有效地将机器学习应用于现有业务;努力在AI的帮助下创造新的利润中心。

 

白痴专家

 

最激烈的竞争是人才之争——人才比数据和计算能力都稀缺得多。AI“构建者”能以创造性的方式将机器学习技术运用于海量数据集,市场对他们的需求激增,远超过学习这些技术的优秀学生的数量。

微软的古尔迪普·辛格·帕尔(Gurdeep Singh Pall)说,今天的AI系统就像“白痴专家”(idiot savant),“它们在擅长的领域如鱼得水,但如果对它们使用不当,后果不堪设想。”聘用合适的人才对于公司的存亡至关重要(一些创业公司正是因缺乏合适的AI技能而失败),为此掀起了一场争夺人才的浪潮,科技公司蜂拥到高校招揽教授和尚未毕业的研究生。

 

卡内基梅隆大学(CMU)计算机科学学院是领先的AI研究机构(2015年优步挖走了其机器人工程中心的众多人才,此事广为人知),院长安德鲁·摩尔(Andrew Moore)说,现在的招聘会就像“感恩节黑色星期五的沃尔玛促销”那样疯狂。本月初在加利福尼亚州长滩举行的神经信息处理系统大会这样的学术会议也成了招徕人才之地。学术界的AI大咖就是最好的“招牌”:比如Facebook的杨立昆(Yann LeCun)和谷歌的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两人都曾是大学教授,仍保留学术头衔,能够吸引人才与他们并肩工作。如果高薪还不够吸引人,那么专有数据也可以用作筹码。

 

如果这些都行不通,大企业就将整个创业公司一举拿下。科技界最早是在2014年注意到这个趋势,当时谷歌斥资约5亿美元收购了DeepMind。这家创业公司根本没有收入或可销售的产品,只有一个“深度学习”研究团队。收购交易完成之后,该团队设计了一个程序,在古老的棋类游戏围棋上击败了世界冠军。其他公司也纷纷斥资收购亏损的创业公司,这些创业公司的估值通常并不以其未来的利润甚或销售额为依据,而是每个员工高达500万至1000万美元的估价。

 

各自精彩

 

不同的公司在利用员工上有不同的理念。微软和IBM这样的公司在AI领域投入巨大,发表了大量论文(见下图),但并不要求研究人员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能赚钱的项目。苹果和亚马逊的做法完全相反,它们都没有太多的研究计划,期望所有的工作成果最终都能转化为产品,并且对自己的研发守口如瓶。对于研究人员是否必须只在赚钱的项目上苦干,谷歌和Facebook的做法则介于上述两类公司之间。

 


激烈的人才争夺战可能会迫使喜欢保密的公司变得更开放。Facebook的AI研究实验室负责人杨立昆解释说: “如果跟那些人才说,‘跟我们一起干吧,不过你不能告诉任何人你在做什么’,那他们就不会来,因为这会扼杀他们的职业生涯。”


中国巨头正试图在西方建立前哨阵地并聘请美国研究人员,它们同样需要在保密和吸引人才的需要之间做出权衡。百度分别于2013年和今年在硅谷开设了两个以AI为重点的研究实验室,西方AI研究人员对它们的评价很高,但更喜欢为美国大公司工作,部分原因是美国公司相对更透明。

 

如果企业能够吸引到合适的AI研究人才,就相当于实现了员工数量的指数级增长。安德森霍洛维茨的本尼迪克特·埃文斯(Benedict Evans)说,拥有AI“就像有了一百万个实习生”可以随意支配。之后公司又会将这种计算能力整合到企业现有的业务中。

 

AI的优势在企业预测用户需求时最为明显。例如,人们在Netflix上观看内容的约四分之三、在亚马逊网站购买商品超过三分之一都来自系统自动推荐或建议。拥有流行应用Instagram的Facebook利用机器学习来识别贴文、照片和视频的内容,向用户展示关联内容的同时过滤垃圾信息。过去它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帖文,但现在是依照与用户的相关性排列帖子和显示广告,提高了用户参与度。


Facebook的AI应用团队负责人杰奎因·康德拉(Joaquin Candela)认为,如果没有机器学习, Facebook永远也不会达到目前的规模。那些没有在搜索引擎中应用AI或应用太晚的公司都在苦苦挣扎,比如雅虎及其搜索引擎,还有微软的必应。

 

亚马逊和谷歌在业务中应用AI的程度最深。机器学习提高了亚马逊线上线下运营的效率。该公司在配送中心部署了约八万个机器人,还使用AI对库存进行分类,以及决定用哪些卡车运送包裹。对于生鲜食品订单,亚马逊已经应用计算机视觉来识别草莓或其他水果的成熟度和新鲜度,决定是否可以配送,并且正在开发有朝一日可用于送货的自主无人机。

 

谷歌则利用AI为其在线视频网站YouTube上的内容分组,并删除(一部分)不当内容,还利用AI在其应用“谷歌相册”中识别人物并分组。谷歌的安卓操作系统也嵌入了AI,帮助系统更加顺畅地运行,并预测人们有兴趣使用哪些应用。在AI领域,谷歌大脑团队(Google Brain)通过改进搜索算法等方法,利用机器学习的成果盈利,被认为是这方面最优秀的研究团队之一。而英国公司DeepMind也许从没有为Alphabet创造多少实际收入,但通过提高其全球数据中心的能效,帮助母公司节省了资金(而且它的围棋实验也是一次公关上的巨大胜利)。

 

AI也在企业界得到运用。IBM的AI平台沃森(Watson)的老板大卫·肯尼(David Kenny)预测未来将有“两类AI公司”:通过为消费者提供AI服务而获利的公司,以及为企业提供AI服务的公司。在实践中,这两类公司会因科技巨头的云计算部门而有所重叠。服务供应商正在竞相利用AI实现产品差异化,以锁定客户。云计算三巨头——亚马逊的AWS、微软的Azure和谷歌的Google Cloud——提供应用程序接口(API),为其他公司提供机器学习能力。例如,微软的云计算平台Azure帮助优步打造了验证工具,要求司机接送乘客前通过自拍确认身份。Google Cloud提供了一个“岗位API”,帮助公司为求职者匹配最合适的岗位。

 

大脑加AI

 

从零售到媒体,其他行业的许多公司都能从云计算企业所吹捧的AI“民主化”中受益。在价值高达2500亿美元的云服务市场中,为不具备能力或规模来独立发展先进AI能力的公司提供AI技术具有巨大的获利前景。但是AI提供商往往必须根据客户的复杂需求来定制API,这非常耗时。微软一直向客户销售软件并提供支持,似乎有可能在这方面取得成功。Google Cloud的负责人戴安·格林(Diane Greene)指出,AI服务变得越来越“自助”只是时间问题。

 

IBM是AI领域的另一个竞争者,之前还为其沃森平台开展了大型营销活动。AI研究人员往往对IBM不屑一顾,IBM有庞大的咨询业务,却以按时间收费而不注重数据闻名。批评IBM的人还指出,虽然IBM对沃森的投资已经超过150亿美元,并在2010年到2015年间斥资50亿美元收购公司,且大多数收购主要是为了获取专有数据,但总的来说,IBM并没有自己的独有数据。但IBM的弱点可能并不会成为它的阻碍。大多数企业的老板都觉得AI战略必不可少,如果能尽快花钱解决,都会不吝重金。

 

迄今为止,科技巨头大都试图通过应用AI而从现有业务中获利。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它们希望能借助AI创建新业务。一个竞争激烈的领域是虚拟助理。智能手机非常了解用户,但以AI驱动的虚拟助理则要让两者的关系更进一步,无论是通过手机还是智能音箱。苹果在2010年收购了语音助手Siri,率先探索虚拟助理的潜力。从那时起,亚马逊、谷歌和微软也都投入了大量资金,它们的虚拟助理在语音识别方面因此也表现更好。三星、Facebook和百度也都在竞相提供虚拟助理。

 

终极算法一统天下

 

目前还不清楚独立智能音箱是否会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但可以肯定的是,人们将超越文本,采用其他方式与互联网互动。《终极算法》(The Master Algorithm)一书以AI为主题,作者佩德罗·多明戈斯(Pedro Domingos)说:“所有这些公司都明白,谁占据了这个面向消费者的“咽喉要道”,谁就会统治市场。”

 

再往后,增强现实(AR)设备将是又一个基于AI的发展机会。消息应用Snap这样的手机应用以及游戏《精灵宝可梦Go》(Pokémon Go)都是AR的早期例子。但AR或许能更彻底地改变人们与互联网的关系,让人们不再只依赖小屏幕,而是能时时刻刻通过周边环境使用数字信息。AR设备将提供“便携”的AI功能,比如同步翻译和面部识别。

 

在AR竞赛中,大型科技公司基本还处于热身阶段。谷歌和苹果已经推出了AR软件开发工具包——它们都希望开发者在自己的平台上构建AR应用。开发AR硬件的热潮也在兴起。谷歌很早就推出了AR眼镜的原型,但遭遇惨败。微软开发了名为HoloLens的头戴设备,但3000到5000美元的定价让它只能是个小众产品。外界认为包括Facebook和苹果在内的其他公司都在计划推出各自的AR产品。AI上的领先地位可以转化为这些新领域里的巨大优势。

 

这一点在无人驾驶汽车领域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各家科技公司通过数百万英里的行驶测试建立起大型专有数据集,并利用计算机视觉训练它们的系统识别现实世界中的物体。潜在的收益是巨大的。个人交通市场广阔,全球价值约达10万亿美元。无论谁掌握了无人驾驶汽车技术,都可以将它应用于其他基于AI的项目,如无人机和机器人。对于搜索引擎,人们会认为足够好用就可以了,但无人驾驶汽车不同,用户更倾向于选择安全记录最优的。这意味着在利用AI感知实体世界方面做得最好、事故率最低的公司将获得巨大的市场。

 

各家公司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发展无人驾驶技术。中国科技巨头百度正在试图建立一个无人驾驶汽车操作系统,很像谷歌在移动设备上的安卓系统(虽然目前还不清楚百度打算如何利用这一系统赚钱)。Alphabet在研发自己的无人驾驶汽车;优步、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一群不知名的创业公司,以及越来越多的传统汽车制造商也都有这方面的项目(据传苹果减少了对汽车项目的投资)。

 

在AI战略的引领下,科技公司正冲出软件的虚拟世界,向硬件领域迈进,无人驾驶汽车只是其中一个例子。Alphabet、苹果和微软等许多公司也都在致力于生产强大的专用“AI芯片”,驱动它们的各种应用。这些芯片将与英伟达(NVIDIA)公司的产品竞争,这家科技公司已建立起一个芯片帝国,其性能强大的芯片已经运用于无人驾驶汽车和虚拟现实等各种AI领域。

 

目前还不清楚Alphabet和苹果等公司是会将这些AI芯片出售给竞争对手还是仅供自用。它们有动力利用自己的创新改善自身的服务,而不出租或销售给对手。但如果留作自用会导致仅有极少数公司能通过强大的计算能力获得重大优势,可能就会成为一个问题。

 

这引出了一个更广泛的问题:AI是否会进一步将优势集中到今天的数字巨头手中。鉴于这些大公司拥有丰富的数据、计算能力、智能算法和人才优势,它们很有可能抓住人工智能的诸多好处,更不用说投资先机了。历史表明集中是有可能的:数据库和个人计算机的发展都导致少数科技公司获得了垄断地位,哪怕只是在短时间内,比如Oracle和IBM在数据库领域、微软和苹果在个人电脑领域。

 

就人才、计算能力和数据等重要衡量标准来看,谷歌似乎在AI发展上占有领先地位。它请得起最聪明的人,拥有从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到智能软件等众多项目,对机器学习感兴趣的人很少会从那里离职。其他公司后来才认识到要认真对待AI,而谷歌的创始人一开始就是机器学习的忠实拥趸,并始终认为它是一种竞争优势。

 

AI的精神家园

 

科技行业中有些人担心Alphabet和其他公司垄断AI人才和专业知识,比如特斯拉和火箭制造公司SpaceX的老板埃隆·马斯克。他和其他一些著名的硅谷老板资助了OpenAI,一家专注于AI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不从属于任何企业。马斯克和其他人都担心,如果一家公司最终掌握了“强人工智能”(即计算机不需专门编程就可执行任何人类任务)会发生什么。这一天到来可能还要几十年,但这并不影响谷歌现在就谈论这个话题。谷歌大脑的负责人杰夫·迪恩(Jeff Dean)说,“我们确确实实想要”攻克强人工智能。如果有哪家公司在这方面取得成功,就可能完全改变竞争格局。

 

同时,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公司是否采取开放与合作的态度。除了发表论文之外,现在许多公司都把它们的机器学习软件库开源,把内部工具提供给竞争对手和独立开发者。谷歌的软件库TensorFlow尤其受欢迎。Facebook已经将Caffe2和Pytorch这两个软件库开源。开放具有战略优势。软件库可以在使用中得到调试和除错,所属公司也会收获声誉。另一个非营利性研究机构艾伦人工智能研究所(Allen Institute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奥伦·伊佐尼(Oren Etzioni)打趣道:“那些极客才不会白给你好处呢。”

 

这个领域里的一位大咖担心,像TensorFlow这样的软件库将吸引到有才华的研究人员,但是软件库的所有者可能会在以后开始收费,或者以其他方式利用它们牟利。这样的谨慎态度可能是明智的,但淘金热正盛时很少有人会做长远打算。硅谷现在就是这样。大多数技术人员都沉迷于AI的光明前景和盈利潜力之中,无暇担心未来。

 

2

机器人护工

机器关怀,成千上万家日本养老院正在试验用机器人提供关怀和护理

 

在东京的新富养老院,老头老太太们按指令围坐一圈,跟着著名儿歌《晚霞渐淡》(Yuyake Koyake)的音乐唱起来。他们热烈地拍手高歌,尽管带领他们的并非人类健康专家,而是由电信及互联网巨头软银(SoftBank)制造的大眼睛人形机器人佩珀(Pepper)。

 

日本的先进机器人技术世界领先。许多日本公司都认为照顾老人的“关怀机器人”(carerobos)具有巨大潜力。日本四分之一以上的人口超过65岁,在经合组织国家中比例最高。护工非常短缺,而许多日本人在文化上也对机器人有亲近感。

 

不过目前这个市场还很小。尽管政府预计2015年到2020年间其规模将会扩张两倍多,达到543亿日元(合4.8亿美元),但仍远低于工业和服务机器人的销售额。其中一大原因是价格——很少有个体能买得起自己的机器人。私营企业部分依靠政府补贴来研发机器人,主要客户是同样享受政府补贴的养老院。现在约有5000家养老护理机构正在测试机器人护工。

 

对此,机器人公司Cyberdyne的创始人山海嘉之并不气馁。这家公司生产的一些设备在最贵之列。他说:“乔布斯发明个人电脑的时候,个人电脑市场还不存在呢。”他成功说服了美国国际集团(AIG)等私营医疗保险公司把他的一些产品纳入保障范围。

 

在新富养老院和其他地方,很多机器人帮助护工搬移老人,监控他们的状况。家用电器制造商松下公司的机器轮椅床可拆分成两半,一半可以折成轮椅。Cyberdyne的腰部支撑服可对穿戴者身体的生物电信号做出反应,在护工弯腰搬抬重物时提供助力。当病人靠近床边、有跌落的危险时,病床上方的传感器会向工作人员发出警报。在一些养老院,老人身上的排泄传感器会监测其肠道运动的情况,预测何时需要提供洁具。

 

在新富养老院,具备沟通和陪伴功能的机器人非常受欢迎。日本制造商Intelligent System制造的海豹宝宝形象的机器人帕罗(Paro)会对触摸和声音做出回应,会转向抚摸它或对它说话的人并亲昵地贴蹭过去。索尼公司的机器狗爱宝(Aibo)最初是为经济泡沫时期生活富足的日本人发明的一个小玩意儿,现在已成为老年人的又一新宠。

 

看起来,像佩珀这样的多功能机器人市场前景尤佳。在其他行业,佩珀专事客户服务,但是在养老院里,除了组织锻炼之外,它还会和老人说话、在晚上监控走廊。

 

要取代人类护工,机器人技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富养老院的经理关口由加里说:“要等到机器人有了‘sontaku’的能力才可能替代人。”Sontaku在日语中是揣摩、推测的意思。“机器人不能从你的一个眼神里看出来你想喝茶。我能。”不过,软银机器人部门的主管吉田健一表示,用机器人解决人类社交互动的问题还是要比用它们完成人工作业容易得多。目前,只有人可以完成帮病人刷牙或剃须等任务。

 

尽管如此,关口指出,相较于人类护工,新富养老院的许多老人更喜欢机器人。最近日本一项全国性研究发现,使用机器人让养老院里超过三分之一的老人变得更加积极自主。最早接受机器人的人很可能恰恰是处于人生暮年的老人。


3

外科手术

手术机器人复兴,新一代手术机器人即将进入手术室

 

机器人协助外科医生手术已有多年。2016年,全球各地的医院约有四千多台机器人,参与了75万次手术,大多数是前列腺和子宫手术。不过机器人也在肾脏、结肠、心脏和其他器官的手术中协助外科医生。然而,几乎所有手术机器人都是由同一家公司生产的: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桑尼维尔市(Sunnyvale)的Intuitive Surgical公司。该公司的达芬奇外科手术系统于2000年获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使用,之后便主导了手术机器人市场。

 

不过,这种情况可能很快就会改变,有两个原因。一是电子设备不断小型化,意味着智能电路可以安装在比Intuitive公司发明的产品更小、用途更广的机器人手臂上。这扩大了外科手术机器人可参与的手术范围,也扩大了市场规模。另一个原因是手术机器人眼看就要变成非专利产品了。Intuitive的许多专利最近已经过期,还有一些将要到期。因此,胸怀抱负的创业公司和老牌医疗企业都在计划将自己的机器人投放市场。

 

尽管“机器人”一词是指能够自动完成工作的机器,但达芬奇系统及其公认的竞争对手都受人类外科医生控制。比起外科医生自己手持器械做手术,机器人的辅助可以使操作更精准。达芬奇系统有四条机械臂,三条夹持微型手术器械,一条操作摄像头。外科医生利用装有操纵杆和踏板的控制台来控制这些机械臂,系统会过滤掉操作者的任何手颤和意外动作,再加上机器人系统进行的是微创手术(手术器械通过小孔而不是大的切口进入患者体内,降低了手术的侵入性),使得手术风险减少,术后恢复更快。但达芬奇系统价格不菲,售价超过200万美元,每年还有高达17万美元的维护费用。如果新一代外科手术机器人可以降低成本,那么机器人辅助手术的好处就能广为传播。

 

人机合作

 

今年夏天,英国剑桥医疗机器人公司(CMR)推出了一款名为Versius的机器人,希望于明年开始销售(照片见上图)。达芬奇机器人所有的机械臂都装在一个基座上,Versius则不同,它的机械臂分别安装在不同的基座上。这些机械臂既小又轻,可以依照外科医生的想法在手术台周围移动,或者根据医院的要求从一个手术室移动到另一个手术室。这样,医院就无需为手术机器人专门配备手术室,还可以根据手术的需求调整机械臂的数量。

 

达芬奇的机械臂就像工业机器人的一样,而Versius的则形似人类的手臂,有三个关节,对应人的肩、肘和手腕。CMR的首席执行官马丁·弗罗斯特(Martin Frost)认为,这样的设计让外科医生可以继续按照他们已经熟悉的角度和动作工作,而不必从零开始学习一套配合机器人的手术动作。CMR还没有敲定Versius的售价,但弗罗斯特预计,使用Versius做手术只会比仅依赖人类贵几百美元。换做是达芬奇,价格差别可达数千美元。

 

Versius将会在达芬奇的地盘——腹部和胸腔手术——与之竞争。不过其他人则希望将机器人推广到新的领域。位于意大利比萨附近的医疗微器械公司(MMI)最近展示了一种用于显微重建外科手术的机器人。这种手术十分精细,医生要在显微镜下修复受损血管和神经。MMI的机器人可以让医生控制一对3毫米粗、末端装有手术器械的微型机器人手腕来实施精细手术。

 

MMI的设备不用控制台,外科医生可直接坐在病人旁边,用一对操纵杆操纵机器人。操纵杆会感应医生的动作并恰当地缩小幅度。这意味着医生可以按照显微镜下看到的血管大小进行操作。

 

这种机器人甚至可以用于婴儿手术。MMI的老板朱塞佩·普里斯科(Giuseppe Prisco)指出:“对婴儿来说,即便是普通手术也相当于显微手术。”MMI正在进行临床前试验。普里斯科估计机器人显微手术的市场规模为每年25亿美元。

 

希望打造手术机器人的第三家新公司是Auris机器人公司(Auris Robotics),它由Intuitive的创始人之一(不过已在十几年前离开)弗雷德里克·莫尔(Frederic Moll)一手创立。Auris对其机器人何时上市只字未提,不过从该公司的专利申请中大概可以猜到其产品面世后会是什么模样。Auris似乎正在开发一个柔性机械臂系统,上面装载手术器械和摄像头,通过病人口腔进入身体。

 

这与该公司今年早些时候发布的一项声明相符。当时它说自己的机器人将首先用于切除肺部肿瘤。肺癌是世界上最致命的疾病,每年造成170万人死亡。Auris指出,肺癌之所以如此致命,是因为病情很少能在早期得到遏制。通过开胸手术切除肺部病灶风险高、创伤大。


如果肿瘤尚小,就不总是值得开刀,因为小肿瘤不一定会长大。但如果的真长大,不做处理又往往是致命的,但这时切除肿瘤要比肿瘤还小时难很多。Auris的设计可以缓解开刀还是不开刀这个两难局面:机械臂可将手术器械从口腔送入气管,并由此精准到达需要手术的肺内病变位置,只切除需要切除的部分。

 

Auris、CMR和MMI都是创业公司,但医疗行业的两大巨头也在加入它们的行列,力求打造更好的手术机器人。一个是世界最大的医疗设备制造商美敦力(Medtronic),另一个是强生公司。后者与谷歌的生命科学部门Verily联手,组建了名为Verb Surgical的合资企业。

 

美敦力对自己机器人的设计和Auris一样讳莫如深。但它表示计划从2018年开始用机器人为患者做手术。不过和Auris一样,人们也可从其他消息来源推断出一些信息,特别是美敦力公司已获得德国航空航天中心的许可,使用后者开发的、能在太空遥控机械臂的机器人MIRO。MIRO有着轻巧的独立的机械臂,应该可以直接固定在手术台上。

 

基于MIRO的机器人可以让外科医生既依靠视力,也依靠触觉,MIRO的手术器械上配备了力传感器,因而可以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操纵手术器械的操纵杆,进而传递到医生手上。缺乏这种触觉反馈(感受组织的柔软度以及其对外科医生动作的阻力)一直让达芬奇备受批评。外科医生经常依靠触觉做出判断,比如辨别健康组织和肿瘤组织。

 

Verb Surgical成立于2015年,今年早些时候向投资者展示了最新的产品原型。公司老板斯科特·胡恩肯斯(Scott Huennekens)说,该机器人特别适用于妇科、泌尿外科、腹部和胸腔手术。

 

机器人,自学吧

 

Verb公司不仅要生产手术机器人,还要让机器人相互学习。该公司计划将其销售的所有机器人联网。每个机器人都会记录其参与的每场手术的数据和视频,提供给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分析,梳理并得出最佳经验。

 

胡恩肯斯认为,这与谷歌无人驾驶汽车部门的做法无异:该部门为改善汽车性能,收集车辆行程数据。推出几年后,等到分析了足够多的图像,系统就可以开始帮助外科医生辨识健康组织和病变组织,确定神经和血管的位置,并相应地规划手术方案。再之后,等算法获得了更长时间的数据,机器人也许还能帮助外科医生做出复杂的决定,例如如何应对突发情况,怎样最好地放置机器人手臂,在何处下刀以及如何下刀。

 

Intuitive公司也注意到了肺癌市场的规模。它与中国的复星医药合作,宣布推出一项新的早期肺癌活检系统,可以确定肿瘤的威胁程度。它还宣布推出其拳头产品达芬奇的低成本版:达芬奇X。机器人可能已经出现在许多手术室中,但今后还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