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蒙古人的凯恩斯
2019-02-06 10:50

蒙古人的凯恩斯

文章所属专栏 财富收割机:中国财政两千年

虎嗅注:本文是虎嗅精选专栏《财富收割机:中国财政两千年》第26篇内容,将会为大家讲述一个元代版本的“四万亿”的故事。元代末年,雄心勃勃的丞相脱脱为了振兴大元王朝,开始了规模巨大的改革。他的改革核心是:利用政府的权威,通过政府花钱的方式,来带动经济发展。


然而,政府主导花钱必须有钱可花,当政府手中没钱时,就只好偷偷开动印钞机,依靠印制钞票来筹措财政。


脱脱的做法导致了民间经济的紊乱和金融上的大崩溃,随着各地反元起义的兴起,脱脱的改革没有拯救元朝,反而葬送了元朝。

 

宰相脱脱:蒙古人的凯恩斯


如果要选择一位最能代表元代气象的人物,这个人也许既不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耶律楚材、关汉卿和赵孟頫,也不是那些蒙古帝王,而是脱脱。


在历史上,成吉思汗的武功不容置疑,赵孟頫的文采也值得推崇,但能兼备所有能力的全能选手,则非脱脱莫属。


在担任丞相期间,他彻底扭转前任伯颜的蒙古化政策。他尊重汉人的权利,恢复了科举考试,为伯颜迫害的宗室亲王和大臣平反,采用儒术治国。一时间元代的政坛出现了一片新气象。同时,他兴修过水利,制定过农业发展计划,这些显示出他对于经济发展拥有纯熟的理解力。


更难得的是,脱脱并不仅仅是一个官僚型的人物,还是一个颇有文学造诣的大家。中国的二十五史中有三部是在元代编撰的,分别是《辽史》《金史》和《宋史》,之前只有唐、宋两代大规模的史书编修可以与元代相比,而主持这三部史书编撰的,正是脱脱。


不管是制定政策,还是编修史书,都只展现了脱脱作为文官的素质。实际上,他还是一个很有能耐的将军。元代末年,各地叛乱,脱脱组织军队围攻张士诚,并协调天下的兵马,颇有章法,屡屡得胜。

虽然历史无法假设,但人们还是认为,如果不是恰好于此时被罢相,他是有机会将各地的骚乱镇压下去,延长元朝的寿祚,让朱元璋暂时靠边站的。


相比于其他的竞争者,脱脱才是最能代表元代才气的人物,也是历史上少有的全能型选手。

 

可是,令人惊讶的是:恰好是在他的任上,全国上下的小骚乱变成了大暴动。


在他之前,元代虽然进入了不稳定时期,却还没有出现失控,而他担任丞相之后,各地的红巾军、强人纷纷揭竿,元政府进入疲于奔命的镇压时期。


那么,又该如何看待这个人呢?一方面他能力超强,但另一方面,又是他的政策导致了元朝的倾颓。我们如何将这两方面协调起来?


这就不得不说说他的经济刺激计划。简单地说,脱脱信奉由政府主导经济,是一个几百年前的凯恩斯主义者。他认为,利用政府主导项目、大力花钱的方法能够将帝国疲弱的经济刺激起来,走向繁荣的轨道。


为了刺激经济,必须有足够的资金,但元政府手中没有钱,脱脱就只好依靠印刷纸币的方式来筹集资金。结果,一不小心发过了量,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这次通货膨胀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社会经济失控,各地骚乱随之扩大了。


这个元代凯恩斯主义的故事,显示出集权式政府的困境:为了筹措建设资金,仅仅依靠普通的税收不能满足需要,还要依靠金融手段。但最终毁掉社会经济的,往往是政府过于野心勃勃的金融扩张。这个元代发生的“四万亿”故事从元初就已经铺垫了结局。


雄心勃勃的经济刺激计划


脱脱为相时,面临的是一个急需恢复、经不起折腾,却又四处都是叛乱小火苗的帝国。面对这些问题,很多人都会顾此失彼,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但脱脱有着巨大的信心来改变孱弱的局面,他试图通过加强政府权力来实现一次中兴。


他担任过两次右丞相。第一次在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到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在此期间,他的主要工作是扭转伯颜前期的政策,重开科举考试,重新向汉人开放官制。同时为了表明元代的正统和持续性,他主持编修了辽、金、宋三代的史书。


在他第一次任期中,他还试图解决南方的粮食运往首都的问题。由于元代重新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在投入运营后不久就出现了严重的淤塞问题,不得不重新使用海上航线。在鼎盛时期,元代南粮北运的规模在每年三百万石以上。但在脱脱执政时,已经下滑到二百六十万石到二百八十万石之间。脱脱为了保证大都的粮食供应,避免帝国的基础失衡,试图开凿一条从大海到北京的水运系统,让海上粮食能够不间断地直达北京。但这次开凿以失败告终。


虽然失败,但不能因此否定他的眼光独到。如果不解决粮食问题,元大都是无法长久维持的。后来在黄河泛滥和武装割据的时期,元的漕运和海运都中断了,大都的经济也就死了。


这次失败的开凿仍然反映出脱脱的经济发展思路:利用一定的大工程来解决帝国的根本问题,扭转经济颓势。


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脱脱下台,继任的宰相们在几年内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更加恶化了。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黄河又发生了决口,运河系统更加不堪一击,北方的粮食短缺加剧。同时,各地的反抗力量也愈演愈烈。所有这一切,促使皇帝再次想起了帝国最有才华的大臣脱脱,于是,在至正九年(1349年)第二次任命脱脱担任宰相。


面对比第一任时更糟糕的情况,脱脱又如何应对?

 

脱脱仍然满怀信心,试图用更大规模的政府行动来实现中兴。这次他的政治思想更加成熟,手段也已经纯熟,他的措施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整顿吏治减轻人民的负担,发展经济。这是历代政府的常规动作。特别是到了帝国后期,吏治已经比较混乱,这是任何一个强势的宰相都会动用的手段。


第二,大规模地兴建水利工程。由于黄河的泛滥,如果要解决北方的粮食问题和运输问题,必须首先治理黄河。脱脱高效地组织了数十万劳工治理黄河,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由于北方的粮食问题很严重,脱脱提出一种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在北方种植产量更高的稻米。他采用了政府指导的方式,专门从南方请来了熟练的稻农,由政府出资来教北方的农民如何种植稻米。在整个国家都处于非常状态时,脱脱仍然投入大力去做这些基础性、长效性的措施,说明他认为帝国是可以治理好的。


第四,为了维稳,他还建立了庞大的军事系统。由于黄河泛滥、灾荒加重,帝国的财政已经处于非常状态,各地官吏争相采取非常规方法获得收入,反抗也层出不穷,并且规模在不断增大。为了对付这些反抗,脱脱尽可能建立起一整套高效的制度,来保证调兵的需要。


总之,脱脱的思路很明确,利用政府的一切资源,一方面加强维稳力度,镇压一切敢于反抗的力量,让社会暂时保持稳定;另一方面,加快改革进度,加强基础建设和经济指导。这两方面都需要政府庞大的财政投入。


当时政府是否有明确的理论基础,即通过政府花钱的方式,来带动经济发展,我们还不敢确定,但他们肯定是相信一旦政府出手进行刺激、控制和指导,就可以让问题马上好转。


然而,好想法没有带来好结果。这些政策不仅没有起到作用,反而加速了元朝的灭亡。原因在于这个理论虽然严密,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方面:钱从哪儿来?


飞转的印钞机和社会崩溃


脱脱的所有措施都有一个核心问题:需要花钱。对于元代入不敷出的国库来说,又如何承担得起这些工程?


如果这个问题发生在汉代或者唐代,那是真的没有办法解决。在汉唐时期,由于货币是金属的,具有稀缺性,即便是皇帝,如果国库没有钱,也无法增加开支,更无法实行野心勃勃的计划。这就是为什么在脱脱以前的各个王朝缺乏大规模经济刺激的原因:政府不是不想,是没有能力。


但到了元代,现代社会的金融秘诀——纸钞——已经出现。从宋代到金代,甚至元代前期,纸钞都展现了巨大的魔力,可以从无中创造出有。当然也会带来巨大的灾难,某一天政府醒来,会发现发行的纸钞已经没有人接受了,这就会造成整体性的崩溃。


南宋末年,朝廷在讨论金代崩溃的原因时,认为除了军事上不敌蒙古人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滥发纸币导致社会在蒙古人打来之前已经崩塌了。但即便南宋政府能够看到金代的致命短板,到最后还是重蹈覆辙。


那么,脱脱又能否利用好手中的工具,发挥它的长处,同时避免它的害处呢?


脱脱筹钱有两个途径:

第一,传统途径:加强国有企业,也就是盐、茶的专卖,以及增加农业税和商业税。但这些项目大部分已经被前面的政府榨干了,所以没什么特别之处。


第二,当传统途径提供不了这么多发展资金时,脱脱打开印钞机,加印钞票。

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为了筹措资金,脱脱以货币改革的名义启动了印钞之旅。他设计了一个整体性的改革方案,在这之前,元代几乎没有铜币,只使用纸钞。脱脱认为正常情况应该是钱币和纸钞同时流通,大额的用纸币,小额的用铜钱,为此,他发行了一种叫作至正通宝的钱币,进入流通市场。


乍一看,这种金融思想带有明显的进步性,有纸币,有硬币,已经很类似于现代的货币制度了。但是,再一看,就会发现他的真实目的。发行钱币只是一个幌子,而真正的目的是印纸币来解决财政问题,这才是货币改革的本质。


除了钱币之外,脱脱还发行了一种新的纸币,叫作至正交钞。脱脱规定,至正交钞和至元宝钞的兑换比是一比二,将原来的纸币贬值了一倍。相对来说,脱脱没有像前人那么心急,将货币贬值那么多。

货币改革后,第一次就印了二百万锭,用纸钞支付工人、士兵的工资,以及用纸币进行采购。同时,这些纸钞都是没有准备金的,也就是说,如果人们把钞票都拿去兑换金属货币,会发现根本没有那么多金属货币可以兑换。


但很快,钞票的发行就出现了失控,一旦开动了印钞机,就会形成惯性依赖,停不下来。2008年,美联储决定大幅度救助金融系统,敞开印钞票时,人们担心的同样是只要开动了就收不住。对于现代人来说,这种依赖性还是没有办法解决,更何况生活在七百年前的人呢?当脱脱在北方发展农业时,政府再次需要钞票,于是,立马又加印了五百万锭。这一下,不仅没有帮助经济,反而产生了更加重大的问题。

 

脱脱的经济政策导致了两个结果:


第一,不管他最初如何小心,恶性通胀还是如期而至。物价上涨超过十倍,在价格失控的情况下,政府为了解决采购和发薪问题,只好加班加点地加印钞票。最后钞票要用车船装运,运往四方。由于购买力太小,纸币散落得到处都是,也没有人去捡,如同废纸一般。


金融秩序乱套,是导致人们对政权丧失信心的最关键因素。


第二,大量的政府工程占用了太多的劳动力。去修黄河、运河的人很多,而参加维稳的人也脱离了劳动,不再创造产品,于是种地的人少了,粮食减产,造成了经济结构的扭曲。同时由于天灾,村庄的人手不足,抵御能力也下降了。


宣判脱脱依靠政府发钞,花钱刺激经济的措施走到尽头的,是无情的军事动乱。由于经济秩序紊乱带来的民不聊生,山东、浙江、江苏、湖北等地先后叛乱。脱脱组织人马进行征讨。


元政府最后自掘坟墓的举措是:在脱脱征讨南方的叛军张士诚即将取得突破时,突然将他罢免了。这次罢相反而让人们忘记了脱脱此前的作为,纷纷同情起他来,认为如果不罢免他,也许元朝能够拖延得更久一些。


这种说法或许有道理,却很难掩饰他之前的作为对元朝社会造成的伤害,更无法推脱他的责任。


脱脱被罢免后,元朝就已经瓦解了。这个社会不是被敌人征服的,而是从内部自动瓦解的。中央政府已经无法控制全部疆域,南方各个小政权纷纷独立,不再听话。帝国皇帝的政令无法到达长江以南,在北方,也仅仅被限制在京郊地区。在这样的状况下,迟早会有人起来取代这个瘫痪的政府。当朱元璋成了群雄争霸的胜利者时,他也就自然而然地接手了全国。


当然,不能完全责怪脱脱导致了元朝的灭亡。不管对谁来说,元晚期已经注定是个悲剧,灭亡不可避免,但脱脱的经济刺激计划却起到了加速灭亡的作用。


脱脱的例子提供的教训是:一个富有进取心的政府往往会大手大脚花钱,大手大脚花钱导致它必须尽可能地捞钱,捞钱最简单的方法是加税和印发纸钞,这些最终导致经济衰退甚至崩溃。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朝代中期,导致的是经济抑制和社会衰落,而如果发生在朝代末期,就是直接的崩溃。这与个人的人格和人品无关。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