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好看的书店随时倒闭,盈利的书店万里挑一
2019-02-26 17:30

好看的书店随时倒闭,盈利的书店万里挑一

文章所属专栏 深案例

本文为虎嗅Pro会员专享内容。



正如很多乐观过头的情况所演变的那样,实体书店从2018年逐渐显现出一系列经营麻烦。一家名叫Closing Ceremony(译作“闭幕式”)的独立书店走向了预言结局。闭幕,今天依然是众多书店经营者所面临麻烦中最常见的一种。

 

上个10年间,伴随国内民营连锁书店旗帜的接连倒下,书店成了最先衰退的零售业态。Closing Ceremony诞生的2015年,被视为实体书店回暖的开始。

 

不过,来自政策的利好信号,以及商业地产的主动拥抱,可能折射出一种美好蜃景,从而遮蔽了书店经营的真正难度——这依旧是零售业态中最复杂,门槛最高,利润最低的形态。

 

Closing Ceremony的困境是个缩影,绝大多数10年后的人在想法上与10年前没什么不同——书店对他们来说不完全是生意。这很要命。

 

“我是不会转型的,不行就关门。”前两年濒临倒闭的清华书屋的经营者沈雷说。“我不是为了开一个书店。”清华书屋是学术爱好者的天堂。


活下来的书店竭力避免曲高和寡。他们把书店设计得美轮美奂,成为观光客的“打卡圣地”。赚钱并不是难事,只要“打卡”的人足够多,咖啡和文创品总能卖得出去。

 

总的来说,他们希望打造一种生活空间。就好像星巴克从来不是因为咖啡闻名世界,图书在这里也只是一种元素(或许是最显眼的)。

 

问题在于怎么控制这种比例,创办13年的单向街书店收入体系中的60%与图书无关。它身上依然有独立书店的影子,那些高阅读门槛的书籍对大部分人不够友好。正因如此,它只开了3家店。

 

相同问题还出现在各种最美书店上,复杂的空间占用与设计难以复制。而一家店的成功很难作为有效经验进行推广,也无法反映书店业的真实情况。

 

真实情况是,国内数得上规模的民营连锁书店品牌目前仅有两家,一个是言几又——过去两年间融资超过2.4亿元,开店40余家。

 

另一个是本篇文章的主角,西西弗,一家有200家店并计划在2019年再开100家的连锁书店(不算开放加盟的樊登读书会)。它的董事长金伟竹称自己和大部分书店老板不同,“我是生意人,不是文化人。”但这个生意人并不打算接受任何投资。


他还是一名佛教徒,一个心直口快的东北汉子。虔诚与豪爽在他身上拧成一股劲儿,不可思议的共存。“百货女王”厉玲建议金伟竹扩大书店内其它业态占比——好赚钱。他告诉我们,西西弗到死也是个书店。书籍在这里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本期深案例,虎嗅精选独家专访中国最大规模民营连锁书店的董事长金伟竹,还原他对书店零售的思考以及西西弗脱颖而出的秘密。同时,我们还将通过和西西弗高管的对话告诉你:怎样像西西弗一样开书店。


今天发布的,是本文的第一部分,就聊聊书店行业这几年的生存状况,以及西西弗最原初的思考。

 

“行业完了”之后

 

政策优惠还在加码。“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出台了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具体措施。” 中宣部印刷发行局副局长董伊薇日前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表示。

 

这是中国书店业前所未有的利好,如果沪深两市有一个关于“书店零售”的行业板块,那它的指数应该在飞速上涨。北京市政府从去年开始把扶持实体书店的资金增加到5000万元/年。上海市政府则在2014年~2016年为此投入1700万元,该数字还在上升。

 

可如果没有这一切呢?

 

没有为此拆除国有土地上房屋改建书店、没有将书店纳入城建规划,没有给书店预留场所、没有鼓励综合商业设施为书店减租/免租、没有税收减免、没有专项资金。

 

在2007年金伟竹接手西西弗书店的时候,什么都没有。 “这个行业完蛋了。” 他向虎嗅回忆,互联网开始显山露水,却并不是最可怕的。


“房地产高起带来的物业成本关系摧毁了所有人。物业,人力没有一个是低的。”他顿了顿,“人力现在更高了。”

 

2007年~2011年是国内实体书店的大低谷。第三极书局7800万巨亏倒闭之后,开了30家店的光合作用在第二年轰然倒地,接下来是不断陷入搬迁/停业风波的风入松,今天你在互联网地图上已经找不到这家文化标杆。

 

上个10年间的书店经营者普遍带有一种纯粹感,却也导致了商业视野的局限(如果有的话)。风入松总经理王洪彬说自己不怕背上1、200万债务,却担心成为“历史罪人”。这家1995年成立的独立书店曾被季羡林大为称赞。

 

金伟竹则于1999年开始在深圳一带摸索生财之道。他接触过很多生意,唯独没碰书店。“我想把书店当作全新的商业课题来研究。”他告诉虎嗅,如果西西弗想要活下去,就必须转型。在此之前,西西弗是一家诞生于政策开放下的遵义独立书店品牌,拥有5家分店。

 

从香港一路北上,金伟竹注意到Shopping Mall往内地蔓延的趋势。那是2007年,以西贝为代表的餐饮品牌正尝试转型去Shopping Mall开中型店。金伟竹去多了就想,为什么我不能在这开店,购物中心又没有书店。

 

结果2008年,西西弗(重庆三峡广场店)和重庆龙湖西城天街购物广场同一天开业了。“留在贵州肯定没戏,再好能好过从前吗?”金伟竹向虎嗅解释选择把西西弗开到重庆的原因,毕竟是直辖市,离得也近。成都当然是个好地方,但是多出400公里的直线距离,书店市场也比重庆发达。

 

和很多一开始不被看好却收获惊喜的押宝一样,这次也成了。尽管彼时西西弗没什么名气,但稀缺性最大程度上压低了租金价格。这让金伟竹和他的团队有机会把这笔钱用于更重要的书店运营。

 

许多年后,租金并没有随西西弗声名鹊起而上涨。该集团副总裁曹晋锐在接受虎嗅采访时称,租金优惠让西西弗在布局全国时不必担心这租金压力。

 

同样事情对于后来者就没那么幸运。一名曾任职大悦城的招商经理告诉虎嗅,最近几年地产商对书店品牌的筛选标准日趋严格,在寸土寸金的北上广,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享受低租金待遇。

 

新加坡老牌书店Page One 北京国贸店在去年关闭可视为地产公司态度转变的信号,它同时带来提问,那就是摆脱租金优惠后,书店还能否保持盈利?2011年进入北京后,Page One一口气签下长租合同。期间国贸租金飞速上涨,Page One却没能带来更多客流。该家分店的寿命不得不在合同到期后结束。

 

“面积过大恐怕也是问题之一。” Page One 北京国贸店占地1000平方米。“占这么大面积却没给地产商带来收益实在太浪费了。”上述招商人士说。

 

市场论者与冲动消费

 

金伟竹对他多年前那个富有先见之明的判断感到满意。他说这其实就是马斯洛需求。“和物质有关的都装进去了,然后才是文化。”电影是第七艺术,但院线电影通常充斥着商业片。“书店则介于二者之间的缓冲地带。”

 

除了马斯洛需求,金伟竹还有一套“金字塔图”。

 

“新华书店就是金字塔基座。你见过没有新华书店的城市吗?新华书店覆盖了最大的社会阅读基数。”金伟竹说,“西西弗的定位是新华书店往上一点的位置。我们没有新华书店的先天资源(指房产和土地),但我们希望通过进入更多的商业地产来扩大这个宽度。“

 

至于金字塔尖儿,他表示那从来不是西西弗的目标。“其实也做不了。”金伟竹清楚行业格局,“我眼里的金字塔尖儿就只有一家,万圣书园。”万圣书园是北京乃至中国的文化地标,它的经营者刘苏里恐怕是国内最懂书的书店经理人。他还是一名学者。

 

“万圣的深度和资历决定它从根上无法复制。”金伟竹说,“所以独立书店都是一家家的,代表了每座城市的文化气质。它不可能寻求商业运作,也不会把店开到购物中心去。”

 

“金字塔图”越往上的位置,越与大众背离。那代表了私人趣味,私人趣味往往和生意无关。金伟竹自称为市场论者,“既然决定转型,就得遵循市场规则。”市场规则是,谁拥有更多的门店和最普适的口味,谁就拥有顾客。

 

美国著名连锁书店巴诺拥有700家门店和2.6万员工,和我们见过的大部分零售业态没什么区别。但在中国,这种规模的私营连锁书店始终为零。金伟竹希望填补空白,“如果你对国内市场有所研究,就该知道市场需要西西弗。我们愿意成为中国的巴诺书店。”西西弗目前有200家店和5000名员工。

 

在一些人眼里,“中国巴诺”可能要面临一大堆问题,比如人们日渐丢失的读书习惯,还有如何跟图书电商竞争。但在金伟竹看来,这些并不算什么。他甚至判断,互联网卖书对西西弗不构成影响。

 

逻辑是这样的,我们必须相信过去多年里,读书需求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度里远没得到满足。实际上,如果对中国书店市场有所了解,很难不相信这点。“互联网的出现其实把市场做大了。”金伟竹解释,“过去我在网上看到什么书不错,顺手就买了。如果没上网,我可能都不知道有这么本书。”

 

退一步讲,即便这本书没有通过书店渠道售出,也不意味电商压缩了书店的市场份额。“因为网上买书往往带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线下消费则带有一定随机性,消费行为容易受环境打动。说是冲动消费也可以。”

 

冲动消费特性远早于电商诞生,它的重要特征就是顾客使用行为的滞后性。一位女士能在1小时之内买上10条长裙、5双皮靴、还有3顶帽子,尽管夏天根本用不上皮靴。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排除那些买书用于作秀的可能性,大部分普通人的读书速度肯定不及买书速度。

 

“今天人们去购物中心很少为达成某种目的,大家都是逛。碰见喜欢的就吃了,看到想买的就买了。书也一样。”金伟竹提醒线下购物与线上购物的区别,“有谁在网上找鞋最后买了本书的吗?没有这回事儿,想买什么直接搜索,买完拉倒。”

 

按照这个逻辑,西西弗其实也在做增量市场,那些没有/少有阅读习惯的人通过西西弗的转换有可能成为读书常客。即便没有也没关系,购物中心的集客属性保证了西西弗连锁模式的可持续性。

 

引导推动大众精品阅读

 

“如果一个读书品味相对小众的人,那他大概率不是我们的目标用户。”金伟竹再次强调,“他买书的方式太多了,干嘛非来西西弗?”

 

这里面其实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西西弗无法满足上述顾客的阅读需求,就好比一个英语8级的人不会回过头看4/6级英语教材(实际上不完全准确)。

 

另一层意思是,如果某个人没有阅读基础,反而是可以通过西西弗扎实阅读入门基础的。不管这个人是男人或是女人,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

 

两层意思合在一起,就是金伟竹为西西弗立下的使命:引导推动大众精品阅读。

 

大众代表服务最广泛的受众群体,精品则混有商业和情怀的味道——西西弗非常重视古今中外的经典书籍,但同时也会考虑市场因素上架某些畅销书。最近一次,虎嗅和某位文化圈朋友走进西西弗店内后,后者对书架上摆放的大冰系列书籍嗤之以鼻。

 

大冰是一名以销量闻名的作家,他的《我不》曾在30天内售出150万册,而这只是无数销量记录中的一个。但在网络上,这位作家收到的批评并不比赞誉要少。批评声往往集中在拥有更多阅读经验的人身上,他们表示大冰的作品过于小儿科。

 

虎嗅问金伟竹怎么看畅销书的问题,他显得不可思议。“我卖畅销书怎么了?”他把头探下来,“谁年轻时没读过言情小说呢?我想说的是,过些年你会觉得幼稚了,但是没那些能有你今天吗?”

 

西西弗致力于提供从0到1的阅读体验,至于之后——“天高任鸟飞”。那不是金伟竹操心的事儿,他做的是帮人筛书的生意。“品质上绝对可以放心,我们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把垃圾书籍筛掉了。”

 

实际上,在中国缺乏阅读基础的群体之多可能超乎想象。你可以把其想象为精神世界的贫富差距,而有人之所以还是贫民,是因为他们没有得到引导。“谁一出生就读弗洛依德?阅读是这样一个过程,需要引导。有了一定阅读量后,他自然能分辨好坏。”西西弗希望承担这个引导工作。

 

但在商业考量上,西西弗寻求最大公约数。“我觉得迎合大众不是什么问题,做生意尽可能让顾客开心这是最起码的。”金伟竹说,“西西弗也有很多很棒的书,只是我们确实不卖很偏、很专的书。独立书店会有,西西弗不会。”

 

话题自然滑向整个行业。“过去这个行业开店大多出于个人爱好,书籍也都代表私人品味。”他觉得无可厚非。“但我想说,商业和文化可以共存。”

 

金伟竹显然对外界的一些批评颇为不满。他表情严肃,“说一千道一万,没人用实业来挽救这个行业。好,我就是要让所有人都知道我是个商人。不是说老金你就认钱吗?可以看看我对行业付出了多少,我一年养人就要花个上亿。西西弗解决了5000人的就业,背后5000个家庭。”

 

接下来的话与佛法有些渊源,金伟竹很忌讳“飘”,他说心气需先“植入地气”,方能“凝聚人气”。这是西西弗聚客的大前提——积极入世——独立书店正好相反。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的阅读世界大概是这样的,大众营营扰扰,如溺海中。西西弗要普渡众生,把人拉上岸,之后的路你自己走。

 

网上有人吹嘘西西弗是中国最赚钱的书店,开一家赚一家。金伟竹回应那是胡说。“我原话是西西弗必须盈利,不代表所有店都盈利。我有赚钱的,也有赔钱的。但我从不关店。”理由是对贪欲的克制。“这也涉及到商誉问题,最起码还有读者在,那这个店就有意义。”

 

他很乐意用余力去做一些“吃亏”的事儿。年轻时,他什么生意都做,包括期货操盘手,那是赤裸裸的博弈,多头和空头在彼此身上赚钱。但现在,金伟竹希望做点双赢的事儿,自然也包括引导大众建立阅读习惯。问他理由,他还是说自己是个商人——达则兼济天下那种。


在西西弗深案例的首篇(本文)里,我们给出了西西弗的定位及行业背景。之后两篇《为什么说实体书店不会被网购取代》、《像西西弗一样开店》,将分别对线下/线上图书零售的消费差异性、西西弗的标准化运营做出剖析,欢迎点击标题链接查看。


本文为虎嗅Pro会员专享内容。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