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拼多多为什么急于上市?
2019-07-26 10:15

拼多多为什么急于上市?

文章所属专栏 IPO炼成术

交易额突破1000亿,淘宝用了5年,唯品会用了8年,京东用了10年,拼多多却只用了不到3年。


这让拼多多遭到各路电商“围剿”。2018年3月,阿里推出“淘宝特价版”;京东推出“拼购”;网易考拉推出“拼团”等。


拼多多的应对方案是,2018年4月完成由腾讯、红杉领投的C轮融资,确认站队腾讯。


融资完成后,拼多多估值已达150亿美元,但平台还面临着假货、供应链建设等问题,看起来上市还为时过早,可拼多多却赴美递交了IPO申请。


虽说做平台很烧钱,但此时拼多多账上还有大量现金,为何它急于上市呢?在拼多多案例的下篇,我会从盈利状况、股权结构、投资人回报等方面复盘其上市全过程,并探讨未来会出现哪些新的电商形态。


上市


先来回答为何刚成立3年,拼多多就急于上市。


笔者认为2018年多数中国新经济企业IPO,是受融资大环境变化的影响,企业在一级市场估值受限,为了解决资金缺口的问题和避免未来估值的不确定性,于是扎堆上市。但拼多多的上市可能与这些企业的考虑略有不同。


成立三年的拼多多,正处于快速成长期,虽然平台模式很烧钱,可不代表资本不认可。对于拼多多进行投资,投资机构还是很乐意的,毕竟潜力在那。那为什么拼多多还是火速完成上市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两点:


第一、融资性价比太低。拼多多短时间内完成狂飙式的崛起,让拼多多的估值迅速增长,但与投资机构投入的资金相比,拼多多给机构的投资回报太高,再接受投资机构的资本融资显然对拼多多来说已经不划算。


第二、运营资金压力。平台是需要烧钱的,为了获得爆发式的增长,拼多多疯狂的进行扩大声量的营销,导致其营销费用持续增加,资金缺口不断加大,需要通过公开募股在二级市场获得更多资金。



至于为什么拼多多选择在美国上市,而不是像小米、美团一样去香港上市,很大原因在于,作为新崛起的中国第三大电商平台,在美上市不仅更能容易获得市场认可,同时,与阿里、京东展开同台竞技,也会给对手一定压力。


估值:主动降低的发行价格


2018年5月7日,拼多多秘密向美国证监会(SEC)提交了上市申请;6月11日,拼多多提交DRS文件的修订稿;6月29日美国证监会网站公开登出了拼多多招股说明书,高盛、瑞信、中金和华兴资本为其主承销商,德意志银行为其受托银行。


7月17日,拼多多向美国证监会提交了更新后的IPO招股书,确认将在纳斯达克上市,同时确定拟以每股16-19美元的价格发行8560万股美国存托股票(美国存托凭证等于4普通股),募资金额也从10亿美元提升到18.7亿美元。


此次IPO募集资金具体用途为:40%的资金将用于扩大业务范围,40%的资金用来支持研发,剩下的20%用来日常运营。


7月23日,拼多多再次更新招股书,对投资人超额配售权进行明确说明,如果投资人行使1284万股美国存托股票超额配售权,拼多多最多可募集22.44亿美元。在招股说明书中,同时规定如果投资人认购规模超过规定倍数,拼多多有权将发现价格区间上调20%,定价22.8美元。


7月26日夜,拼多多最终以每股19美元发行定价,在纽约和上海同时敲钟上市,成为纳斯达克历史上首个在两地同时敲钟上市的公司。此次IPO公开募集,共为拼多多募集16.26亿美元,最终录得240亿美元市值。按照招股说明书规定,获得13倍超额认购的拼多多是有权将每股发行价格上调20%,但黄峥认为来日方长。


公开信息显示,上市之前的最后一轮融资(Pre-IPO)后拼多多估值接近150亿美元。4个月后估值增长近100亿美元,应该算一个不错的成绩了。


小米、美团等新经济企业在IPO时都是尽可能的提升估值,但上市之后股价直接夭折。高估值对于成立才3年的拼多多来说显然不是那么重要,就像黄峥所说:“拼多多在很短时间内做到不可忽略的体量,这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一种新模式的成立,对于估值拼多多还来日方长”。


盈利:规模效应将逐渐显现


数据显示,拼多多在2016年至2018年三年间的营收分别为5.05亿元、17.44亿元、131.2亿元,与之对应的亏损分别为2.92亿元、5.251亿元、39.58亿元。


为了创造这些营收,拼多多在2017年和2018年的营业费用分别为16.17亿元和210.14亿元(2016年数据缺失)。由于2018年拼多多向员工发放股权激励,共计提员工股权激励亏损107.997亿元,2018年调整后的营业费用为102.143亿元。



从收入数据上看,随着平台交易规模的不断增大,拼多多在线市场服务营收金额持续高速增长,且在线市场服务营收能力已由2017年第二季的每百元交易创收0.51元,提升到2018年第四季度的每百元交易创收3.19元,盈利能力明显增强。


从营业费用角度看,虽然在2018年拼多多营销费用暴增导致亏损加大,但全年134.42亿的营销投入为拼多多带来了1.7亿人的用户增长和近300万商家(2017年用户为2.448亿人,2018年末为4.185人;2018年末拼多多有约100万活跃商家,2018年末拼多多商家数量达360万家)。


在用户增长的同时,用户消费能力也从2017年的人均消费576.80元,增长到2018年的1126.88元。与拼多多更类似的平台淘宝,其在2018年全年的总交易额为2.689万亿元,而公开披露的淘宝移动活跃用户为6.36亿人,也就是说2018年淘宝的人均消费为4221.67元。


因此,从人均消费上看,拼多多还有很大增长空间,而且随着平台知名度提升,平台营销费用和营业费用会有所下降,一增一减间更有利于拼多多早日实现盈利。


从发展潜力上看,拼多多属于社交流量,因此其用户天花板取决于微信注册人数。数据显示,2018年微信活跃人数为10.825亿人,这也就是说目前拼多多用户数量仅为微信的40%。由于个体消费是有差异的,不可能强迫剩下的6亿人都选择拼多多,但如果其中一半选择使用,那拼多多的用户数量就可超过7亿。


截至2018年底,拼多多平台活跃商户数量达360万,较2018年3月31日的约100万活跃商家增加260万,预计带动全社会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000万个。


融资:拿到门票的投资者都收获颇丰


数据显示,拼多多从2015年6月到2018年7月上市,共进行4轮8次融资,累计融资金额17.02亿美元。为了获得这些融资,拼多多共向投资机构或个人发行20.75亿优先股,占总股本的41.3%。



作为中国上市最快的新经济IPO企业代表,拼多多又给投资者创造多少回报呢?


以最后一轮融资的领投方腾讯为例,2018年3月,腾讯投资时每股价格为2.48美元,而拼多多是以每股19美元定价发行上市,4个月时间为腾讯创造了7.6倍的投资收益。由于在上市时拼多多没有过高追求估值,上市当天拼多多以26.50美元开盘,以每股19美元进入的普通投资者也获得约40%的收益。


2019年2月12日,已经上市的拼多多再次进行公开募资(FPO),最终以每股25美元定价,获得超10亿美元募资。此次募集资金用途为:中国“农产品上行”与“新品牌计划”等新商业基础设施、技术研发项目、以及潜在的战略投资和收购。


股权结构:高度集中的表决权


即便上市以后,黄峥对于拼多多也拥有近90%的投票权。


与众多美股上市公司一样,三年上市的拼多多同样采用了A、B股机制。


对于普通事项,B类股每股拥有10票表决权,A类股每股仅有1票表决权,只有特别注明的事项发生时,A、B股的投票权才相同,而持有B股的只有黄峥1人,其他人都是持有A股。同时根据规则,A股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转为B股,B股可随时转换为A股,但如果B股被转给不是黄峥控制的其他方,则B股自动转换为A股。


在此次IPO公开募股前,黄峥持有拼多多2074447700股普通股,占总股本的50.7%,而拼多多高管团队合计持有2277078300股普通股,占总股本的55.5%。


IPO上市后——


黄峥持股占总股本的46.8%,拥有拼多多89.8%的投票权;

第二大股东腾讯持有17.8%,拥有3.4%的投票权;

高榕所占股比为9.3%,拥有1.8%的投票权;

红杉所占股比为7.5%,拥有1.5%的投票权;

个人投资者沈南鹏,持股占比为4.3%,拥有0.8%的投票权。

在此次公开募集中,腾讯和红杉资本在此轮IPO中分别增持2.5亿美元,其持股量和投票权稀释较少。


据悉,黄峥一直是负责给拼多多制定战略和输出价值观的那个人,而基本不插手公司业务,也很少给员工开会。虽然不直接参与公司管理,但他依然对拼多多有极强的控制力。


有媒体曾这样报道过:“无论你是BAT什么背景,到他手下就是普通员工的身份,(黄峥)他不需要你有太多的想法,需要的只是听话,如果你有太多想法那也可以,他会欢迎你离开”。


为了牢牢掌握控制权,除了在上市时才有A、B股双重投票权结构外,拼多多还实行了类似阿里的合伙人制度,将合伙人分为有限合伙人、合伙人、 永久合伙人、 荣誉合伙人四类,借助合伙人机制对公司控制权进行再次保护。


员工持股计划:人无股权不富


黄峥看重对人才的吸引与留存。这点从他对拼多多员工持股计划的设计中便可窥得一斑。


在拼多多2015年成立时,拼多多董事会就通过了2015年全球股票激励计划,计划有效期10年,最多可授予员工9.45亿份期权。


截止上市前,按照2015年拼多多全球股票激励计划,拼多多员工被授予的期权可以行权兑换的为5.82亿股,占上市后总股本的13.12%。在这5.82亿股可兑换股权中,创始人黄峥被授予2.54亿股。


招股说明书显示,截止2017年12月31日,拼多多共有员工1159名(2015年和2016年员工人数分别455、531),由于2018年拼多多高速增长,上市时员工数量预计超过2000人。按照每股19美元的发行定价,这2000人共获得价值62.32亿美元的股权,人均股权价值311.6万美元(据悉,行权价为0.0065美元/股),可以说在2018年众多新经济IPO企业中,拼多多的员工人均股权激励应该算是名副其实的第一。


在招股说明书中,拼多多又披露了其2018年股权激励计划,计划公司最多将拿出3.63亿股票期权用于拼多多上市后的员工股权激励,并且规定,董事会有权决定每年是否增加总股本的1%用于员工激励。


人均300多万美元的股权激励,上市就造就一批亿万富翁或者千万富翁,可为什么会鲜有报道?因为拼多多上市后,对拼多多卖假货的声讨越来越激烈,其创始人黄峥宣布拼多多全体员工的期权锁定期限从180天上调到3年,3年里全体员工都不得从股票市场套现退出。


由于拼多多在财报中对应付薪酬和福利披露不太清晰,此处无法计算拼多多人均薪酬。


对电商形态发展的思考


在文章的最后这部分,我们借由对拼多多的分析,来看看电商形态发展的下一步。


首先一点,人在哪里,红利就在哪里,人在哪里,新的商业形态就可能会出现在哪里。


互联网时代触网用户不断增多,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变化,具有更高效率的电商取代线下零售成为时代主旋律。10年时间,除了C2C模式的淘宝、B2C模式的京东,余下卓越网、凡客、当当网等红极一时的电商企业都黯然失色。此阶段的商业形态在于互联网化,与传统企业线下零售相比,电商效率更好,线上购物是这个时代的大趋势。


2010年,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人们的消费习逐渐迁移,移动互联网成为新风口,传统互联网企业和创业者开始发力移动端APP,聚美优品、蘑菇街、蜜芽、小红书、等移动电商平台开始出现。与淘宝、京东全平台电商相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业者选择的赛道更加垂直细分。


此阶段的商业形态在于差异化竞争,一是巨头平台已经出现,新创业者只能选择更加垂直细分的领域才能做到虎口夺食,分食淘宝、京东的用户群体——因为在移动互联网早起,用户主要来源于互联网用户群体;二是与互联网时代相比,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消费能力已经有较大提升,用户消费能力得以再次释放,这也是垂直细分平台得以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2013年,受低端智能机普及潮影响,大批农村低端消费群体和城市中老年群体开始触网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用户。互联网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早期用户,尚为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较高的一群,而低端智能机所覆盖的则是相对低收入低教育水平的用户群体。这是因为这一批用户的需求亟待被满足,才会有今日头条、快手、拼多多、云集等这样平台崛起的机会,而这些平台的用户规模在短时间内经历狂飙式增长。


正是这批新兴用户的入网,让本已固化的互联网流量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


2016年,流量整合变现时代开启,拥有流量的巨头和新贵们开始发掘自身流量潜力,思考如何在核心能力上做业务延伸,为公司开拓新的变现方式和营收来源。初期阶段的表现为线上电商变现,如网易严选、米家有品、头条店铺等电商平台,后期阶段表现为线下店铺变现,比如美团、京东、小米、网易、一条等企业开线下实体店。


此阶段的商业形态在于流量整合、业务拓展,更大的市场在哪里就去哪里,是不是原创、具不具备先发优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先进入那个目标市场。


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愿意承认社会分层,可当消费真正需要进行实际支付时,人们会不自觉的选择更适合自己能承受得起的消费服务。因为人消费能力的不同,商业服务也被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只不过自上而下适合该服务的教育市场阶段,自下而上则是该服务最大规模的普及阶段


因此,在现阶段甚至在接下来各行各业的商业形态演变中,目标群体的消费能力会成为商业服务选择的重要参考,毕竟不同的商业逻辑对应不同的商业规模,一家企业很难兼具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相矛盾的商业服务。


在上述商业逻辑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存在,那就是毫无门槛的社交、娱乐、休闲等人们的共性需求服务。免费的可能是最贵的,因为用户需要在这些服务上耗费更多时间。


未来,消费者将会面临更为细分的付费服务。这是由收入水平和阶层差异所带来的消费能力、知识接受能力差异分化,最终所导致的消费分层化,而这种分层化将会持续存在,于是我们会看到一个日益割裂的中国社会。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