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腾讯美团入局,信用支付群雄并起,花呗好日子到头了?
2020-06-23 10:40

腾讯美团入局,信用支付群雄并起,花呗好日子到头了?

文章所属专栏 前沿技术情报所

几年前,花呗、白条横空出世,互联网信用支付成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也让信用卡这种传统信用支付方式受到冲击。今年,信用支付再次成了业界焦点。腾讯、美团等选手正在跑步入场。

 

6月初,腾讯全面上线了微信支付分,对标芝麻信用分,马化腾在朋友圈为支付分卖力吆喝。微信支付分可以在多种场景进行免押消费,不过更重要的可能是支持即将全面推向用户的微信分付。在今年3月,腾讯已经低调对信用支付产品分付进行灰度测试,部分微信用户开始使用分付功能。



分付的推出,会对蚂蚁花呗构成一定冲击,对信用支付市场乃至整个支付格局都会有一定影响。

 

另一大重量级选手美团也开始入局。

 

5月底,美团宣布信用支付产品月付正式上线。美团月付目前只应用于美团场景,如团购、外卖、酒旅、骑车、打车、买菜等,都可以先用月付授予的信用额度完成支付,下月再统一还款,最长免息期38天。

 

而京东白条和花呗这两家也没闲着,这两个做得早、已经树立起规模优势的产品,现在在主推分期,把之前积累的用户与场景资源变成更大的商业价值。

 

今年618成了信用支付分期的战场。花呗称,在天猫“618”活动中,为50万商家、1000万种以上的商品开通分期免息。京东金融也表示在5G商品、家居生活、电脑数码等领域挑选了数十万款商品,给予3-24期分期免息优惠。


花呗白条都在通过为分期贴息的方式,引导用户更多使用分期,因为用户都是在额度内使用免息支付的话,花呗白条都没钱可挣。

 

除了这些互联网大公司,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与金融科技领域也有多种信用支付产品。银行在疫情期间,面对信用卡无法面审的窘境,大力推广虚拟信用卡,相当于开了一个二级账户,没有实体卡,用户绑定银行APP或者微信支付宝,就可以使用。


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例如平安消金、招联金融,金融科技公司如360金融、乐信、小赢科技等等,多家公司都有信用支付产品。

 

信用支付不仅牵扯到支付,更是这些公司在消费金融领域的重要棋子。


信用支付为什么值得这么多公司去做,价值在哪里?各类产品又有什么差异?赛道拥挤,谁能笑到最后,花呗好日子是否到头?

 

信用支付是入口级产品

 

信用支付产品大家都不陌生,信用卡是传统的信用支付工具,花呗、白条是最近几年新兴的互联网信用支付工具。


信用支付表面上是支付,背后是贷款,在用户支付的同时,也完成了一笔对用户的授信。


产品在用户这一侧,提供的是账号、额度、免息期以及账单分期服务;

商家这一侧,是信用支付的使用场景,让商家多了一种结算手段,信用支付厂商为用户垫付资金来消费,商家支付一定比例的手续费;

底层是大数据与AI技术支撑的风控能力,对用户进行信用评估,确定额度与利率,这是信用支付能够长远发展的关键;

在产品的后端,是各种资金方,如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等,为信用支付产品提供资金,并在利息、手续费等收入中分成。

 

如果从白条和花呗出现开始算起,信用支付已经出现了五六年,花呗也已经建立了足够多的场景和相当强的品牌认知度,不过依然挡不住这么多企业加入信用支付的大潮。信用支付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呢?


支持线上线下消费业务

 

对于有消费场景的公司来说,信用支付可以对消费场景起到支持的作用。京东白条称,在今年618期间,通过白条免息累计拉动销售商品5000万件。美团也是典型案例。资料显示,正式上线前,美团月付曾用近一年时间试运营和产品迭代。美团月付负责人称,通过试运营,验证了信用支付对美团主营业务的提升价值。试运营期间,月付用户的美团订单量平均提升超20%,交易金额平均提升超15%。

 

对于美团来讲,开通信用支付也有为金融业务积累用户的考量,目前月付场景只在美团体系内,最大的价值是支持外卖、酒旅等业务。白条、花呗早期也是支持京东、阿里的业务起家。


不过美团月付最终还是要走出美团的场景,去攻占更多体系外场景,获取更多用户。如果只在自身场景里使用,意义不大,提升交易量和交易金额的任务,别的信用支付产品也能做。美团月付最终使命还是去更多的场景中对决花呗、白条,支持美团的金融业务做大。


通过分期来获取利息与手续费收入

 

信用支付的用户如果一直在免息期内还款,则厂商在用户身上挣不着钱。靠向商家收取的手续费来获取收入,例如花呗的手续费为0.88%,这是远远不能覆盖成本的。免息期的资金成本、用户不还钱形成的坏账成本、AI大数据风控系统研发成本、加起来可能要到消费金额的10%甚至更高。如果要形成营收和利润,还是要靠分期带来的利息、手续费、逾期费用。

 

花呗、白条发展至今,用户已经不少,花呗用户超过3亿。今年以来花呗、白条都在做的是推广分期,以增强信用支付的盈利能力。支付宝在今年通过服务商大力推广“花呗分期”,花呗分期会比花呗免息有更多返佣,另外在商家收款处、支付宝APP支付页面上增加花呗分期的选项,来增强用户感知,另外分期也会给用户更多的额度,不占用普通额度。

 

这样,可以获取更多收入。其实花呗已经形成比较强的盈利能力。有数据显示,花呗的运营主体重庆市蚂蚁小微小贷有限公司,2019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达41.4亿元,净利润达10.23亿元。

 

相比之下白条在贷余额只有700亿元。盈利能力应该小不少。近年来除了推广分期,京东白条也在通过与银行合作推广联名信用卡的形式来为银行导流,从而强化变现能力。


做入口为其他高利润产品导流


信用支付产品靠免息、高额度等因素来吸引用户使用,获取用户并积累用户数据,形成规模越来越大的用户池。除了可以通过分期来变现,还可以对用户进行交叉销售,推荐其他的金融产品给他。本质都是把信用支付作为入口级产品,将吸引来的用户导流到消费金融等业务里,放贷并收取利息、手续费。

 

如果用户在花呗多次分期,就可以向用户推介额度更高的借呗。大多数有金融科技业务的公司,都会配备“信用支付+信用贷款”的产品组合,如蚂蚁金服的“花呗+借呗”,京东数科的“白条+金条”,苏宁的“任性付+任性贷”,美团的“月付+生活费”。平安、招联等消费金融公司,360金融、乐信等金融科技公司,也都是有了贷款产品之后,又开发信用支付产品来引流、运营。


对于京东、苏宁、美团等有支付牌照但支付份额又很低的公司来说,发展信用支付还有为支付产品导流、增加使用率的意图。毕竟开通信用支付就得绑卡来还款,绑卡之后就真正成立支付产品的用户,且有可能以后还会使用。

 

这跟互联网巨头们都一窝蜂去做网络互助是一个道理。到目前,除了支付宝旗下有相互宝,平安集团、百度、滴滴、美团、新浪、小米、360、苏宁等大公司也都上线了互助产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蚂蚁金服在这方面的大量投入给市场带来了信心,模式被初步验证。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通过抓住人们大病互助的刚需,低成本获取用户,再运营用户,获得更多数据,为其他产品尤其是金融业务导流。

 

类似逻辑的产品还有信用卡代偿,如拉卡拉的“替你还”、数禾科技的“还呗”、萨摩耶金服的“省呗”等产品。其场景是,用户本月信用卡要还款,手头紧张还不上了。信用卡代偿公司帮你还上,然后这比资金你分期还他就可以,利率大多在15%-18%。这个利息水平,信用卡代偿公司也挣不着什么钱,但可以通过救急的形式获取有消费金融需求的用户群体,再进行变现,比如推荐利息更高的借款产品,或者做贷超向其他贷款公司导流。


信用支付也是,给用户免息期,以及一个便捷的支付方面,把用户吸引过来,再去做下一步的运营。

 

当在信用支付领域形成底层风控技术、前端获客与场景服务的核心能力与优势后,相关厂商可以获得稳定的盈利模式,靠着成熟的风控系统与服务系统在底层和前端做服务、做品牌,银行等资金方则管道化,在后端为信用支付产品提供资金,收益大家按比例来分。如果风控、获客能力足够强,会有越来越多的资金进入,盈利能力可以很快体现。

 

信用支付江湖 


基于以上原因,信用支付大家族里愈显兴旺。最广为人知的就是蚂蚁花呗和京东白条。这两个产品做得最早,都已经有五六年的世界。场景也从电商扩张到体系外。


花呗、白条先行一步

 

2014年2月,京东金融推出白条,消费者可以获得最高5万元的信用额度,有30天免息期或者3-24个月分期付款服务。

 

2015年4月,蚂蚁金服推出了花呗,最初应用在淘宝和天猫购物场景。虽然比京东白条晚一年,但花呗后来居上,成为了信用支付领域的标志性产品。2015年5月,苏宁也推出了信用支付“任性付”,不过影响力远逊花呗和白条。这是最早期的互联网信用支付产品。

 

目前花呗数据表现远超白条。花呗在2017年时贷款余额已经达到992亿元。业界推测现在规模已经接近3000亿元。“零售之王”招行在2019年底的信用卡贷款余额6709.92亿元,这意味着花呗经过5年发展,规模已接近招行信用卡规模的一半(不过创收能力还有很大差距,招行2019年信用卡收入已经接近800亿元)


白条这些年来一直被花呗碾压,2017年花呗在贷余额达到992亿的时候,白条余额只有257.3亿元。到2019年底,伴随着京东渠道的下沉,白条在贷余额已经接近700亿元,不过离花呗还是有差距。

 

究其原因,首先是所依附的生态规模不同,阿里一年GMV是1万亿美元,京东2019全年GMV 则是20854亿元,差距非常大;其次,京东缺乏支付宝这样用户级别的APP。在场景拓展上,花呗更加激进、行动更迅速,产品推出一年后,即在2016年,就开始使用代理商模式,在各地建设区域代理队伍,为花呗发展本地商户资源。为调动代理商积极性,花呗允许代理商通过利率价差获利,即当用户分期时,花呗收取9%的利率,商户在其上加一个点的利率作为回报,给到用户的利率就是10%。用户越多,对花呗使用越多,代理商收益就越大。这也推动了花呗的大爆发。

 

花呗目前几乎已经实现了全场景覆盖,甚至一些银行信用卡不能支持的场景,也可以用花呗,比如北京地铁的充值。

 

花呗与支付宝可以说是相互成就,支付宝的流量、芝麻信用分支撑了花呗的拓展,而花呗又为支付宝增添了非常多的使用场景,增加了支付宝的打开频次。

 

京东白条场景少于花呗,除了京东自身的场景,体系之外的场景主要集中在教育、买车、装修等。

 

除了这两个,业界还有很多信用支付产品。只不过场景有限,不为大众所熟知。


银行的进击

 

银行信用卡一直是重要的信用支付产品,但相比于花呗和白条,信用卡“卡”在了面签、发卡环节,这些流程相对不便。花呗和白条无需面签、发卡,只需在网上开通就能用。


银行在实体信用卡业务之外,也发展了虚拟信用卡。即给用户开通一个信用卡账户,没有实体卡,但权益与实体信用卡相同,可以在银行APP里使用,可以在微信、支付宝、京东等场景中绑定消费。

 

在花呗和白条开始大行其道的2017年,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广发银行等多家银行均推出了虚拟信用卡。但在用户认知度、产品推广方面,银行跟互联网巨头没法比,银行也没有支付宝这样的APP来推广使用虚拟信用卡,只能靠用户在高频应用中绑定来增加使用量,导致一直不温不火。今年因为疫情原因,实体信用卡营销展业受到很大影响,银行大多在推广虚拟信用卡,但还未形成声势。


银行现在也在尝试新的信用卡使用方式来增强对用户的吸引力。用户线上申请信用卡,只要通过审批,在没有拿到实体卡之前,就可以在特定商家进行分期消费。这样就绕过了“面签、发卡”的环节,直接进行消费,使用方式已经跟花呗没什么区别。这样,流程更便捷,也能跟具体场景相结合。


金融科技公司、消金公司的阳谋

 

2018年以后,多家金融科技公司推出了信用支付产品。如乐信推出了乐花卡,360金融推出了虚拟分期产品“微零花”,小赢科技旗下有摇钱花,Welab集团上线了钱夹谷谷。这些产品的共同特点是,与银行合作,银行通过开放平台,为客户开通二级账户,金融科技公司为信用支付产品开发APP,用户可以绑卡使用,进行支付,也可以绑定在微信支付、支付宝上进行绑定。


信用支付使用在消费金融场景,民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也尝试用信用支付来运营用户。最近刚刚成立的平安消费金融推出了信用支付产品“小橙卡”,上海银行为之提供账户,平安消金负责风控、运营,用户在平安消金APP、微信支付宝等场景里都可以绑卡进行支付。此外,微众银行推出了小鹅花钱并与腾讯视频进行了场景合作,招联金融推出了信用付。


这样,信用支付的圈子里,已经云集了互联网大公司、银行、金融科技公司、持牌消金公司、民营银行等,互联网大公司图的是发展支付场景与消费金融业务,金融科技公司与消金公司做信用支付,则主要是想在十万亿级别的消费金融市场有更多的产品与场景支撑

 

信用支付的免息政策有所不同,花呗、白条、分付这些互联网系产品,以及银行的虚拟信用卡,都是有免息期的,20-50天不等,消金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的信用支付产品往往是没有免息期的,或者免息额度很低,大部分情况下,用户只要使用就需要支付利息。这种产品其实更像是贷款产品,额度一般比较高。

 

这不奇怪,银行信用卡也有无免息期的类型,比如一些银行的白金理财卡,没有免息期,但是额度非常高,定位其实是为用户提供高额贷款产品。之所以使用信用支付的形式,主要是更方便使用,同时也可以把借款置于具体消费场景之下。消金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的信用支付产品也是这种思路

 

蚂蚁金服的信用贷款产品借呗,也与上海银行合作推出了“借呗卡”,上海银行提供二级账户,用户可以绑卡消费进行支付。借呗是直接借钱给用户,借呗卡成了没有免息期的花呗,将比较高的信用贷产品置于消费场景之下,可以追踪资金的流向。另外使用起来更方便了,省去了借呗原有的申请、放款等流程。


群雄并起,花呗要失守?

 

如今互联网巨头、银行、金融科技公司扎堆进入,大家机会如何?花呗是否会受到很大冲击?

 

微信分付肯定是最有机会对花呗构成挑战的。微信有庞大的用户规模,在线上的使用频度远超支付宝,微信支付推广过程中也形成了服务商、代理商体系。从推广动力上来讲,腾讯现在一直试图降低游戏在营收中的比重,云服务与金融科技收入是主要的新营收来源。在分付全面上线之后,腾讯推广的动力会比较足。

 

但分付与花呗走的路子不一样。


花呗盛名之下其实也面临难题。花呗通过较长的免息期来吸引用户使用,如果用户一直不用分期,花呗就挣不着用户的钱,还要为这些用户承担资金成本、不良成本、风控研发投入、资金代发代扣成本。所以信用支付的分期率很重要。

 

花呗在分期率方面,有业内数据称,70%的用户没用过分期,另外从从交易规模来讲,分期占到40%-50%,还有五六成的交易是花呗一直自行承担成本,让用户白用。所以花呗最近一直在强化分期业务。


支付宝在支付选项中增加花呗分期

 

与支付宝相比,微信支付虽然高频,但支付金额一直低于支付宝。支付金额低,分期的概率就更低。一顿饭几十块钱用微信支付,谁也不会选择分期支付。所以微信做信用支付,压力比花呗更大

 

腾讯在信用支付上想得很清楚,正在灰度测试的分付并没有免息期,用户只要用就会有利息支出,更偏消费贷的性质,服务于信用额度较低用户的大额资金消费需求。这样,分付推出后,用户规模不会很大,不会超过花呗,但腾讯更看重的是盈利能力。

 

如果分付设置有免息期,用户纷至沓来,但腾讯很难挣到钱。而且微信目前没有自己的借贷产品可以由分付来导流,微粒贷并不是腾讯的,而是联营公司微众银行的产品。腾讯是微众银行第一大股东,持股30%,但并不能完全控制微众。已经有了微粒贷,腾讯又不好再开发一款产品去替代微粒贷。在分付之前,微众银行推出了信用支付产品“小鹅花钱”,没能在微信取得位置,现在主要依托腾讯视频的场景来获客。

 

腾讯分付出来,会对花呗现在着力进行的分期变现构成挑战。但胜算还是偏向花呗多一些。金额较高的分期场景,腾讯此前并未触达。要在买车、装修、教育等场景获取用户并验证风控模型,腾讯还是有压力的。

 

美团也会是重要玩家,因为有大量的活跃用户,以及在商户中的强大影响力,地推能力也是加分项。美团做互助刚满一年,虽然入局晚,但如今已经达到3000万左右的用户规模,在业界应该是前三的水平。在信用支付方面,美团应该也能打开局面

 

美团可以圈到用户,但美团的场景中,除了酒旅,其他场景客单价都不高,用户选择分期的概率很低。如何提高分期率以获得更多收入是美团比较难解决的问题。金额较高的交易场景,美团与腾讯一样也没接触过。最有可能的是将信用支付产品与对商家贷款结合起来。

 

除了这两家,银行、消金公司、金融科技公司在信用支付用户规模上都不会对花呗构成挑战。他们的产品也比较依赖用户在微信支付宝上绑卡使用,自身流量有限。这些公司对变现要求更强,定位并不在那些只想用免息支付的普通用户上,这些公司强在通过线上线上的商务拓展,大多已经抢占了一部分客单价高的交易场景。


对于新进入者来说,一个好消息是,信用支付虽然更多是一种互联网产品,但马太效应并不明显,新进入者并非没机会。从用户端来讲,用户不会因为都汇集在花呗而受益,反而可能会争抢额度带来资金成本上升。社交用户要选择的,不是一个用户量大的产品,而是场景广、额度高的产品,而且对用户来讲,多一种产品意味着更多的额度。在实际运营中,某些信用支付有补贴,或者某种场景只能用指定的信用支付,用户就会使用该产品。所以信用支付领域跟信用卡一样,不是赢者通吃的市场。


信用支付这个市场伴随着消费金融的浪潮,还会持续热闹下去。这是一个技术与运营双驱动的业务,底层的风控技术,用户端与场景端的运营能力,都是核心能力。有了技术与运营的优势后,资金来源不会是大问题。目前花呗的地位还是比较稳固,各类公司也慢慢找到自己的位置。


(如果觉得文章还不错,欢迎点击下方分享按钮,前20位好友可免费读。也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交流,交流你的见解与看法。)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