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微软、谷歌穷追不舍,亚马逊AWS能否保住霸主之位? | AI内参
2021-03-30 16:43

微软、谷歌穷追不舍,亚马逊AWS能否保住霸主之位? | AI内参

文章所属专栏 全球科技纵览·趋势必读

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上周,AWS 第二任 CEO 人选出炉,AWS 老员工、前 Tableau CEO Adam Selipsky 即将成为全球第一大云计算公司的新掌门人,他将如何解决当下 AWS 面临的两个挑战?


英特尔宣布加码芯片代工的信息引发众多关注,这个选择的背后,也引出了三个潜在问题,本期会提供几个思考角度。


本期还将关注:GPT-3 正在成为新基础设施、AWS 新产品与押注中国市场、滴滴寻求自动驾驶新融资、云服务支出超过数据中心,印度 AI 潜力报告等。


焦点:AWS 新任 CEO 的两大挑战


上周,AWS 第二任 CEO 人选出炉,AWS 老员工、前 Tableau CEO Adam Selipsky 重新回到老东家,他将在 Andy Jassy 接任亚马逊 CEO 后 执掌 全球第一大云计算公司。



Adam Selipsky 参与了 AWS 的创立,并长期负责该公司的销售与营销,2016 年他出任 Tableau 公司 CEO,2019 年,Salesforce 以创公司历史纪录的 157 亿美元将其收购。


在 Adam Selipsky“远离”AWS 的五年时间里,整个云计算行业的变化非常大。一方面是微软的快速增长,成为唯一一个可以紧紧追赶 AWS 的公司,而 Google 挖来前 Oracle 高管 Thomas Kuria 之后,认认真真进入到企业级市场;另一方面,亚太地区的阿里云强势崛起,已然成为一股不可小视的新生力量。


对于 Adam Selipsky 来说,AWS 接下来所面临的挑战,不仅来自行业竞争对手的快速发展,更包括政府监管与内部文化的压力


其一,我曾不止一次说过,“AWS 最大的竞争对手是亚马逊”,这句话看似矛盾,但透露出的潜台词是,由于亚马逊激进的电商策略,势必加大与某些垂直行业的对立与矛盾,这也将影响 AWS 的客户拓展,比如大量线下连锁超市都会有意无意避开 AWS,而去选择微软 Azure 或 Google Cloud。


更重要的一点,随着全球各地平台监管的升温,AWS 与亚马逊的绑定只会进一步吸引包括美国、欧盟以及中国监管部门的注意力,因此,Adam Selipsky 接下来将会被反复问及一个之前 Andy Jassy 否认过的问题:亚马逊会分拆 AWS 吗?


其次,亚马逊长期以来坚持的“Day One”文化,是否能在第二棒 CEO 手里继续保持下去?随着贝佐斯离任、Andy Jassy 接任、Adam Selipsky 出任 AWS CEO,亚马逊完成了从创始人到职业经理人的领导层更迭。


与此同时,亚马逊从创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 26 年,而 15 岁的 AWS 也成为云计算领域的绝对巨头,庞大的公司规模与市场占有率,让外界不禁怀疑:这家巨头是否能保持贝佐斯一手构建的“Day One”文化,继续围绕客户需求不断创新。


历史的经验表明,“基业长青”终究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幻想,AWS 会成为例外吗?


巨头


  • 亚马逊


亚马逊宣布 Lookout for Metrics 正式可用,根据官方的 介绍 ,这是一个基于机器学习的企业关键业务分析服务,首次亮相于 2020 年的 re:Invent 大会,现在客户可以通过 AWS 控制台直接访问。


这个产品的价值在于,当企业客户越来越多依赖 AWS 的服务——包括但不限于 EC2、数据仓库、S3、Lambda——AWS 提供了一套基于现有数据的自动化分析系统,为客户展现企业运行的关键指标和参数。


上周,Vice  的一篇独家报道指出,亚马逊要求全美的物流司机签署一份生物信息采集协议,以便于随后采用基于 AI 的摄像头采集司机的位置、行驶轨迹以及包括面部识别在内的其他生物信息。


Vice 称,如果员工拒绝签署,他们将会失去工作。


亚马逊上周表示,计划准备扩容其中国的云计算设施,包括:


  • 由西云数据运营的亚马逊云科技(宁夏)区域将进行二期扩容,新增厂房设施面积及可支持计算容量达到一期的1.3倍;

  • 由光环新网运营的亚马逊云科技(北京)区域将在2021年晚些时候发布第三个可用区。


负责亚马逊云科技大中华区云服务产品管理的总经理顾凡 表示 :“无论是中国的本土客户用亚马逊服务,还是国外客户进入中国用我们的服务,本身需求量涨得很快”,他还对中国云计算的基本盘做了如下判断:“云计算在中国是个特别长的长跑,现在还是在非常早期的阶段”


  • 微软


Teams 产品线已经加入基于 AI 的实时会议转录,这个 功能  的一个特点是将实时转录处理机制放在本地,这是企业会议产品对数据安全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实现低时延、高精准以及低成本的会议转录,也是当下最具挑战的 AI 落地场景。


  • Google


Google 将利用联邦学习机制替代用户第三方 cookies 追踪用户行为,无论怎么包装,Google 都是一家广告公司,长期以来,Google 的商业模式建立在对用户行为的追踪之上,如今,在 AI 的帮助下,新的联邦学习机制能够提供更好的用户隐私保护,相关的技术实现细节可参见 Google 官方博客


  • 滴滴


滴滴计划为旗下自动驾驶业务融资 5 亿美元,该业务的估值达到 60 亿美元。Bloomberg  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这笔融资将帮助滴滴加速自动驾驶车辆的量产,同时为自动驾驶相关领域的技术投入提供资金保障,不过该计划还处在早期。


  • 迪斯尼


迪尼斯宣布将在园区引入面部识别测试,根据其官方博客的 说明 ,这项测试为期一个月,自 2021 年 3 月 23 日到 4 月 23 日,迪斯尼通过采集游客的面部信息,将其转化为一组数字,并与游客的入场门票信息绑定,游客可以选择是否加入该计划。


行业观察:英特尔的选择


在英特尔上周公布“新复兴计划”之前,或许外界没有多少人会认为这家公司会继续芯片代工业务。


此前,业界对英特尔的困境——数据中心业务营收放缓、制造工艺停步不前、缺乏进取精神——开出的药方无外乎两个:


  • A:重整公司内部架构与文化;

  • B:卖掉不赚钱的业务,比如芯片代工;


但英特尔选择了 C,加倍押注芯片代工。官方新闻稿  透露几个信息:


  • 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投资约 200 亿美元,新建两座工厂(晶圆厂);

  • 未来成为代工产能的主要提供商,起于美国和欧洲,以满足全球对半导体生产的巨大需求;

  • 成立独立业务部门——英特尔代工服务事业部(IFS),直接向 CEO 汇报。


这也延伸出三个新的问题。其一,制造技术的难题能否通过大规模投资解决?过去几年,英特尔的不同 CEO 都承诺过大规模投资,特别是针对制造工厂的投资,比如  2018  年的 70 亿美元投资,但这些投资最终并没有带来制造技术的突破,人才与资金从来都不是英特尔问题,那么这一次能有变化吗?


其二,加码芯片代工,意味着英特尔要进入到一个“客户为中心”的商业氛围里。台积电能够快速崛起,除了技术突破之外,其对客户需求的拿捏也是重要原因,而这些与英特尔的公司文化并不一致,此前英特尔在代工领域的失败也是这个原因,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要成立一个专门的代工部门,并直接向 CEO 汇报,其目的就是要将内部的两种行为逻辑分离开。


其三,谁会成为英特尔的芯片代工客户?你很难想象 AMD 会将芯片交给英特尔做代工,类似地,英伟达也不大可能成为英特尔的客户。


对英特尔来说,随着越来越多公司开始自研芯片,大量新客户开始出现,比如中国的阿里巴巴、百度、腾讯以及字节跳动,他们有着巨大的芯片需求,但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是,在中美关系的微妙时间点,这些中国公司愿意将芯片交给一家美国公司并放在美国代工生产吗?


科技行业最大的失败不是营收下跌,而是变得不再相关。过去几年的英特尔,错失移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大潮流,而在芯片短缺并成为国家竞争关键领域的当下,英特尔想让自己变得更相关,这道选择题并没有结束,而是才刚刚开始。


市场·调查


GPT-3 被广泛应用。OpenAI 日前公布了一组数字显示,旗下超大规模文本生成模型 GPT-3 已经被应用到 300 多个不同应用里,这些应用每天会生成大约 45 亿个单词。


Verge  列举了几个基于 GPT-3 的应用案例:创业公司 Viable 利用 GPT-3 分析用户反馈,了解这些反馈的主题与情感倾向;Fable Studio 公司则将其应用在 VR 视频的脚本生成中;另一家名为 Algolia 的 SEO 公司把 GPT-3 用在网页搜索优化。


在 GPT-3 亮相与提供 API 之后,围绕这个模型的各种服务层出不穷,比如科技博主 Janelle Shane 让 GPT-3 生成一组所谓“花言巧语”,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 这里  看看。


过去一年里,GPT-3 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像一种“数字基础设施”,与曾经的公路/铁路以及后来的云服务一样,GPT-3 代表了一种 AI 时代的新基础设施,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开源的文本模型,比如 Eleuther, 不同领域的从业者——研究人员、创业公司、个人开发者、爱好者——都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甚至三次创新,这会成为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方向。


调查显示企业在云服务的花费继续上涨,与之相对的则是传统数据中心、硬件方面的支出减少,下图是咨询公司 Synergy 的发现:



几个数据:


  • 2020 年企业花费在云服务的费用高达 1300 亿美元,同比增长 35%;

  • 企业在数据中心方面的费用同比下滑 6%,至 900 亿美元;


上图也可以看出,2019 年时候云与数据中心几乎持平,2020 云服务的支出大幅增加,这个趋势也将持续下去。


利用 Deepfake 的“男扮女装”。一位日本 Twitter 男用户利用 Deepfake 技术生成女性图片,很快积累大量粉丝,你可以在 这里  查看这位不存在的美女用户,而该账号的运营者是一位 50 岁的日本大叔(下图的对比),他在一档电视节目里 解释 了一切。



由 AI“创作”的视频以 Non-Fungible Token (NFT) 的方式卖出去了。整件事充满了未来即视感,这个 12 秒的视频由所谓人型 AI 的 Sophia“创作”,而交易方式也是当下火热的 NFT,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非同质化代币,被认为是数字时代艺术收藏的重要交易方式。


路透社称 ,这个“艺术品”最终以 68 万美元被拍走,买家身份目前还不知晓。


国家·军事·政策


  • 越南公布 AI 发展规划


 日经亚洲  的报道指出,这份计划详细阐明了该国如何在 2030 年前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其中包括将 AI 应用在公共服务中,特别是提升在线公共服务的能力,另外,国家安全中的 AI 研究与应用也被提升议事日程。

更进一步,越南将建设三个国家大数据中心,从而为该国企业提供高性能计算。


  • 欧盟 AI 监管的潜在问题


欧盟将在今年上半年发布人工智能监管计划,但有机构 担心 ,新的监管措施可能会对有色人种形成新的算法偏见与伤害。


当然,现在所有的担忧都是建立在欧盟各国一系列 AI 算法歧视的事件之上,就目前来看,这个领域的政策法规还有非常多的讨论空间,远不是调整算法的某个参数就能解决的,某种意义上说,这本身就是人类的问题。


  • 报告:印度的国家 AI 实力


该报告来自乔治城大学,这份 53 页的报告从五个方面勾勒了印度的 AI 发展情况,包括:


  • 人才:印度的工程师数量与中国不相上下,但受限于印度高等教育能力的缺乏,印度高质量的 AI 人才都是在海外接受教育;

  • 基础研究:印度目前是全球第四大论文产地,不过很少与其他国家研究者合作发表论文;

  • 专利:印度是全球 10 大 AI 专利申请大国,但与中美之间有较大差距;

  • AI 公司与投资:过去五年印度 AI 创业公司非常活跃,美国资本成为最大的投资者,商业分析、医疗、金融领域的 AI 公司非常多;

  • 云:印度的云计算普及率非常低,但市场巨大,政府也在构建基于云的 AI 生态系统。


你可以在 这里 免费获取这份报告。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