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领跑新能源汽车,为什么是特斯拉?
2021-10-10 08:00

领跑新能源汽车,为什么是特斯拉?

文章所属专栏 新经济公司案例课
释放双眼,听听看~
00:00 11:11

你好,欢迎来到《新经济公司案例课》。今天给大家解读的案例是特斯拉。

 

尽管特斯拉今年在中国遭遇了多次舆论危机,但是,这并没有改变特斯拉作为新能源汽车头牌的事实。从某种程度上,特斯拉已经是新能源汽车的代名词了。即便是对一名中国消费者而言,说起新能源汽车,第一个想到的大概率也会是特斯拉,而不是小鹏、理想等。

 

特斯拉更牛的地方是它的市值,虽然每年造车的数量不及传统车企的零头,但却牢牢霸占了全球车企市值榜第一。并且,它市值第一的优势还特别大,相当于从第2名到第8名车企的市值之和。这2名到第8名,都是大名鼎鼎传统车企,比方丰田、宝马、大众等。

 

特斯拉到底做对了什么,让市场给了它这么高的估值?特斯拉产能这么小,到底能否竞争过传统车企?特斯拉的未来将会怎么样?

 

今天,我们一文就给大家讲明白这些问题。

 

一、特斯拉的颠覆性创新

 

上世纪90年代,通用汽车就打造了全球首款电动汽车“EV1”,尽管车辆表现和用户反馈都十分优秀,但几年之后,通用却将这一车型回收并销毁了。

 

造成“EV1”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黑手不止一个,包括当时对美国经济话语权极重的石油巨头、其他传统燃油汽车厂商,甚至还有通用汽车自己内部的反对派。

 

最终的结果是,在“EV1”被消灭的十几年里,传统车企们对于新能源汽车永远是“蜻蜓点水”,每家车企都进行过新能源汽车方面的研究,包括锂电池、氢燃料电池在内的各种方案都尝试过,甚至车厂之间还共同宣布过共同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但最后都是不了了之。

 

传统车企们心里的“小算盘”其实也很好猜:尽管新能源汽车是未来,但是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还是卖燃油车赚钱,创新的事情,就让别人去做吧,等别人有成果了,自己再去“借鉴”,岂不成本更低,成功的概率更大?

 

埃隆·马斯克搅动了汽车行业的江湖,这是一位宁做先烈也不做追随者的颠覆者,多年前就看到了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并决定拥抱这个未来。

 

其实,传统汽车巨头之间,也曾发生过激烈的技术竞赛,不同车厂在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零部件上不断创新。但这些创新,都是延续性创新,也就是微创新,而不是颠覆性创新。

 

特斯拉没有传统车企的包袱,作为挑战者的马斯克也不喜欢微创新。所以,马斯克主导下的特斯拉,从一开始,就是奔着颠覆性创新去的。

 

对特斯拉而言,其最核心的技术创新主要有三点:一是解决了汽车电池包中大批量锂电芯的充放电管理难题;二是重构了新能源时代汽车的数字化架构;三是尝试以单个车企的力量突破自动驾驶。

 

是不是听着比较难懂?确实比较难懂。其实,对于我们的会员朋友来说,不需要知道那么多的技术细节。你只需要知道,特斯拉很牛,它在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创新上有重大贡献,就行了。

 

二、特斯拉已跨过规模的“生死线”

 

所有的行业竞争,到最后都是打价格战,而能打赢价格战的企业,一定是有规模效应的企业,汽车行业也不例外。

 

以丰田为例,2020年,它旗下的汽车总销量高达950万台,其中丰田花冠一个车型的销量就达到了113万辆。超过了特斯拉所有车型销量的两倍。

 

对特斯拉来说,这种规模效应也是它所追求的。甚至,如果不能实现规模效应,特斯拉最终也会死掉。

 

之所以如此强调规模效应,是因为,汽车作为价格较高的大件商品,是个低频的生意,一个人买车之后,通常五六年都不会再换新车,这使得汽车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终决定胜负的是成本。因此,车企也自然而然地被导向成了 “薄利多销”模式。

 

在汽车行业,有一个1936年就提出的“赖特定律”:单个型号的汽车产量每累计增加一倍,成本价格就会下降15%。

 

围绕这个定律,汽车企业的规模效应可以被拆分为3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企业的生产规模越大,就越具有规模效应。

第二个维度是,企业产品体系越简洁,就越具有规模效应。

第三个维度是,单个车型的累计销量越大,就越具有规模效应。

 

虽然特斯拉在第一、第三维度中的表现不如传统车企,但是在第二个维度中却有杰出的表现。这让特斯拉在毛利润和净利润率上不断爬升,甚至在2021上半年的净利润率上已经追上了大众。

 

我们就以第二个维度为例。目前,特斯拉总共4款车型,分别是Model S,Model 3,Model X,Model Y。其中,Model X和Model S共用大约30%的零部件;Model Y和Model 3的零件共用比例进一步增长到75%。四舍五入,“省”掉了足足一款车。

 

相比之下,传统车企的产品体系就很复杂。以丰田为例,在丰田中国的官网上,竟然能找到 30多款车,这肯定不利于规模效应的实现。为了平衡数量众多的车型带来的成本劣势,丰田只能不遗余力地推进“平台化”战略。

 

其实,特斯拉还有一项比较强大的能力,那就是融资能力。从创立至今,特斯拉已经通过多种方式融资260亿美元,换算过来差不多是1700亿人民币,相当于市场为其“赞助”了一个广汽集团体量的资金。

 

如此多的资金,让特斯拉能够在自身净利润并不多的情况下,大笔投入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有利于实现规模效应。

 

从特斯拉的发展轨迹来看,马斯克本人显然非常清楚汽车行业“生死线”的存在,不然他也不会如此看重特斯拉的规模发展速度。

 

从各种数据来看,特斯拉已经跨过了这条“生死线”。虽然目前特斯拉仍与传统车厂在规模效应上有差距,但特斯拉丰沛的融资来源和持续大规模的产能建设下,这个差距还将不断缩小。

 

三、特斯拉的未来

 

早在2016年,马斯克就曾公开表示,特斯拉未来会以“太阳能发电+储能+新能源汽车”的组合发展,今天看来,只有新能源汽车业务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不过没有关系,因为,相比特斯拉的产品,很多分析机构一直认为特斯拉的商业模式更值钱,例如之前大火的“软件定义汽车”、“特斯拉是下一个苹果”。但是,这些分析方式大概率并不能反映特斯拉的真实发展情况。

 

特斯拉商业模式,可以分成3块业务,分别是硬件、软件、服务和其他。

 

先说下“服务及其他”。特斯拉的“服务和其他”,相当于苹果的App Store,用户每下载一次软件,苹果就对软件厂家收一次费,苹果也因此赚的盆满钵满。但是,特斯拉的应用商店却没赚着钱,从2015年至今,“服务及其他”这一项,累计亏损了近20亿美元。

 

为什么呢?因为,虽然在车机上装软件跟在手机上装软件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它们还是不同的,不同之处是,在车机上装软件有巨大前置成本,正是前置成本,导致了特斯拉“服务”的亏损。

 

再说软件业务。特斯拉的OTA系统,曾经被当成是“重新定义汽车”的神器,用户付费升级系统,可以解锁很多功能,比方可以提升续航,比方可以为后排座椅加热等。早期,确实相当多的特斯拉车主确尝鲜了这个功能,但随着时间推移,新车主们开始不买单了。在吸引用户付费这一点上,特斯拉还需要想办法。

 

接下来说一下特斯拉的“汽车租用”业务。在2021年第二季度,特斯拉“汽车租用”的营收就达到了3.32亿美元,自2015年单列以来,这一块的营收一直在稳步上涨,并且保持了40%以上的毛利润水平。

 

但是,对特斯拉来说,这个业务却不划算。为什么呢?因为,尽管创造了3.32亿美元的营收,但特斯拉在这一块的固定资产却高达37.5亿美元,也就是说,即便固定资产不再增加,特斯拉也需要18个季度实现收益平衡。投入产出比是很不划算的,还不如直接售卖汽车。

 

至于硬件,也就是销售新能源汽车,这个业务,对于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中占据了先发优势的特斯拉来讲,唯一的限制性因素就是产能。也就是说,目前的特斯拉,是满产满销,能生产多少就能卖多少。

 

目前,特斯拉只有美国Fremont和上海两个超级工厂在生产汽车。按照特斯拉发展计划,到2022年,正在建设中的德国工厂和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工厂应该会投产。一旦这两个工厂开始生产汽车,特斯拉的产能将会翻倍。

 

尽管从长远来看,特斯拉的成长终将放缓,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看不到这个拐点的出现。所以,特斯拉的未来,还是一片光明的。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