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煤炭一年涨3倍,什么时候是个头?
2021-10-12 17:56

煤炭一年涨3倍,什么时候是个头?

文章所属专栏 投资内参·每日必读
释放双眼,听听看~
00:00 10:21

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听取音频,解放双眼


今年是一个不断见证历史的年份,昨天历史再一次被刷新,商品期货全线大涨,其中最为疯狂的动力煤近一个月内第三次涨停,刷新历史记录。


而更令人担忧的是,涨停之后的动力煤竟然还保持着30%的基差,也就是说现货比期货的价格涨得还要夸张,现在一吨动力煤期货的价格从去年最低的476涨到了1500元,而现货已经涨到了2000元以上,近一个月几乎翻倍还是供不应求。


一、“煤飞色舞”的市场行情

 

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煤炭作为我们最重要的能源来源,在整个国家的一次能源供应中占比接近60%,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此疯狂的上涨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微观金融问题,它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关乎到经济稳定的宏观战略问题。最近国常会宣布将电价上浮上限从10%调到20%,就是因为煤炭涨价太多,下游的火电企业受不了了。根据我们了解的情况,动力煤价格在700元以下电厂才能盈亏平衡,现在的价格显然已经严重偏离,基本是每发一度电都在亏钱。

 

有人说把电价多涨一点不就完了,这把事情想简单了。电力市场化搞了这么多年,能涨的话早就涨了。核心是因为电力的特殊性,它几乎是所有工业和服务业的上游,如果电价完全市场化,对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成本影响太大。大家可以看看国外的电费,德国一个普通家庭每年的电费支出大概是11500元人民币,而且还在不断上涨。一旦遇到像现在这样的电力短缺,电价涨得更是离谱,比如美国就出现过电价短期飙涨百倍、一户家庭几天电费上万元的情况。


二、煤炭大涨背后的三大原因

 

本质上说,问题的核心不在于电力如何去改,而在于上游的能源紧缺怎么解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搞清楚这次的能源紧缺,尤其是煤炭紧缺是怎么来的。如果你听了之前的课程,一定记得这次的通胀和需求关系不大,能源涨价也是如此。以煤炭为例,近两年下游的用电量并没有异常的增长,2020年用电量仅增长3.1%,2021年1-8月在经济复苏和低基数的作用下达到13.8%的增速,如果剔除掉基数的影响,两年的平均增速也不过在7.4%,这还不如上一轮复苏后期(2018年)9%以上的水平,而当时这个阶段的煤炭价格早就开始跌了,现在为什么就涨的如此夸张呢?


显然,问题出在供给端,核心是三个因素:


  • 第一个因素是碳中和。


碳中和是理解下一步中国经济的一个核心逻辑,因为这不是一个短期的政策,而是一个长期必须要落地的战略。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几年异常天气越来越多,国内不断突破历史极值的暴雨,北极圈罕见的出现30度以上的高温,这些都和碳排放导致的全球变暖脱不了干系,所以碳中和是一件关乎人类生存的长期大事。

 

在这个全球关注的重大议题上,过去我们还可以顶住压力发展优先,但现在我们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以及最大的碳排放国(占比30%),必须要经历这个阵痛。美国等发达国家基本是要在2050年碳中和,我们在联合国大会也做出了2060碳中和的正式承诺,也就是说,这件事已经是一件板上钉钉的事,现在再去争论减碳牺牲经济增长值不值得已经没有意义。

 

那么碳中和怎么实现呢?首要任务当然就是控制最大的碳排放来源。目前国内碳排放最大的来源就是电力和供热,占到了一半左右,而电力中70%是火电,绝大部分的碳排放都来自火电厂烧的煤。再算上另外两个碳排放大户工业和交通里煤炭带来的碳排放(比如钢铁行业烧的焦煤),算下来国内90%的碳排放都和煤相关。所以,要减碳就必须把煤这个传统能源的产量控制住,2020年原煤产量只增长了0.9%,2021年至今在低基数的作用下也就增长了4.4%,两年平均增速也就2%,比前两年明显放缓。

 

在这个数字背后,并不是咱们的煤炭储量不够了,而是大量的煤矿因为环保、安全、耗能等监管要求被关停。有一个数字很能说明问题,2015年底全国大概有1.2万处煤矿,2019年底已经减少到5300处,十四五还要继续压减到4000处,这是导致煤炭产能紧俏的第一个原因。

 

  • 第二个因素是双循环。


国内的产量是在持续的压减,但毕竟国内的产量还在增长,要知道2015-2016年供给侧改革刚开始的时候,产能压减的力度可比这大得多,两年内原煤产量就大降了12%,而且当时煤炭需求也很好,为什么当时煤价也没这个涨法呢?因为现在还多了一个进口的问题。我们是全球第一大煤炭进口国,大概有8%的煤炭来自进口。比如2020年,我们国内的煤炭产量是38.4亿吨,进口量大概是3亿吨。

 

看上去,进口的比例不大,但在供给本就相对紧平衡的情况下,进口如果不稳定,也会对我们的能源供应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去年疫情之后,全球的供应链屡屡出现问题,再加上国际贸易摩擦也在逆全球化的浪潮下不断加剧,所以倒逼咱们提出了“双循环”这个和碳中和一样重要的顶层战略。说白了,就是降低对海外供应链的依赖,尤其是一些不友好的国家,尽量实现自给自足,而能源独立当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2021年,进口能源的不稳定彻底凸显出来。以煤炭为例,我们最主要的进口来源国是印尼、澳大利亚、蒙古、俄罗斯,这四个国家加起来占比超过90%。但今年其中两个都出了问题:


一个是澳大利亚,由于外交方面的摩擦,从去年底开始我们直接切断了从澳洲的进口,今年上半年进口量从去年的5588万吨直接降为0,这相当于六分之一的进口量一下子就没了;


另一个是蒙古,由于蒙古国的疫情,导致蒙煤通关受到严重影响,从4月开始进口量从往年的每月300万吨降到100万吨以下。


尽管俄罗斯、美国等国的进口量有所增加,但总体来看,上半年的煤炭进口还是大跌20%左右,这给本就紧张的煤炭供应雪上加霜,而未来这种不稳定大概率成为常态,但这也没办法,这是能源独立以及双循环必须承担的成本。

 

  • 第三个因素是新能源。


听完前面这两个原因,肯定有很多人会想到新能源。既然传统能源有这么多问题,那我们大力发展新能源不就行了。理论上说,这当然是可行的,也是眼下我们正在做的事。但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所谓的新能源可不是新东西了,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发展光伏发电,2006年施正荣就靠光伏成为首富了,风电也有近四十年的历史了,但为什么到现在为止风电和光伏发电的占比加起来才11%,还不到火电的六分之一?

 

核心是因为新能源现阶段还有绕不过去的硬伤,短期内根本不可能大规模取代传统能源,更别说完全替代了。以前的硬伤主要是成本高,但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基本解决,而且未来会越来越好,比如光伏发电的成本过去十年下降了82%,已经比火电要便宜了,而且成本还在不断下降。但有一个天然的硬伤依然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发电不稳定。不管是光伏,还是风能,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天气和地域,好的时候很多地方要弃光、弃风,而差的时候很多地方又会陷入电力短缺,不得不拉闸限电,这显然不如火电来得稳定,所以火电和煤炭的需求在可见的未来内依然是刚性的。


三、这场能源困境将如何突破?

 

这三个因素交织在一起,才有了当下的缺煤缺电的能源困局,而这种情况在未来几年可能会反复的出现,因为这三个趋势没有一个是短期的,都是相对中长期的趋势。面对这样的困局,国家当然不会坐以待毙,未来几年的能源格局必将发生系统性的变革,而这不仅会显著的影响企业的生产和居民的生活,还会对我们的投资产生重要影响,下节课我们就继续讲讲未来几年如何突破这场能源困局,以及从投资上应该如何发现其中的机会和风险。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