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王传福的一封信
2023-04-06 09:14

致王传福的一封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宇多田(ID:hellomusk),作者:宇多田,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直到今天,还有人在转发一段视频。


上周末,有人在群里热情高涨地讨论王传福在3月底一场投资者沟通会上关于“无人驾驶的言论”,有人@我曰,自动驾驶大势已去。而他们,是两年前曾疯狂想招揽自动驾驶人才的人;


也有人甩给我这个视频,说你看“老王都说了,自动驾驶都是骗人的,是被资本裹挟”。而这个人是靠车路协同赚钱的人。


不可否认,王传福是一位顶尖的企业战略家。他2003年进入汽车产业,从“做手机电池,收购秦川车厂,自建模具厂,再到搞混动,投资碳酸锂电和刀片电池”,每一步都呈现出符合中国市场的精准战略思维。


但这个视频,我们也不得不苦笑和承认“果然世人只愿听强者只言片语,也不愿听败者长篇大论”的中国式残酷现实。


无法忽视的汽车销量成绩(2023年这一点就更灼眼)与L4无法直接落地的板上钉钉,让他的话听起来极为实在,却依然无法向大众传递最真实有效的信息与态度。




首先,对“被资本裹挟的‘自动驾驶’”的定义,会让大众对自动驾驶再次产生迷惑,以及更深的误解。


虽然我不喜欢L4这个词,甚至觉得美国工程协会这个“等级划分”一直充满歧义,但的确没有更好的标注方法(累了)


王指的应该是L4级以上的自动驾驶,或者叫做“全无人驾驶”;而“高级辅助驾驶”本质也是自动驾驶。当然,业内用词混乱已经是汽车行业常态。


如今,产业已对L4祛魅,甚至L4公司自己都暂时放下了L4的商业理想。但“断章取义”却永远会存在。


其次,安全责任转移问题(心累,多少年了都)早在2016年通用汽车CEO伊梅尔特就直接打脸谷歌:


“即便会研发L4技术,也不会承担任何关于自动驾驶的责任,自动驾驶的终极目的就是帮车厂多卖车。”


只不过车厂与科技公司之间多年力量博弈后,明眼人都清楚谁占据上风。


同时,在过去5年,无论政府颁发多少自动驾驶运营牌照都无济于事,因为没有可以辐射全国的法律支持。那么自动驾驶引发的安全责任,就只有让“最小的一方”来承担。


第三,产线无人化,把60万员工省去,不用交社保、不提供住宿。


虽然简单粗暴甚至冷血,但很多人可以理解这里的意思是“高度智能化工厂”。特斯拉毛利率与净利润能够碾压一众车企毛利绝对有“超级工厂机器”的贡献,而比亚迪上下游的垂直整合结构也让毛利占据高地。


但它与中国基本面必然会产生冲突。


20年前,王提出过“挑战大生产线模式”——不要自动化,而是分拆昂贵的自动化生产线,把低成本人力塞进去。原因是人力太便宜。


伴随着廉价劳动力在不同阶段与新一代机器的结合,才能一步一步解决中国工业革命2.0、3.0以及4.0交叉进行的尴尬局面。


这一点绝对比三年前鼓吹“工业互联网”与“黑灯工厂”任何人都明智。因为噱头吹过去了也就没了,一切回归成本。而中国工业实力仍然分层严重,也无人再提工业互联网,而很多电子厂器件厂前仍然围着一众普工。


很遗憾,中国的机器在升级,企业在升级,但大量劳动力却没有随之升级。每个专家都知道大规模机器替代是必然趋势。


当然,有人说,解决人的问题跟追求利益与成本的企业有什么关系。但企业家之所以为企业家,而不是资本家,必然有其社会责任所在。


而地方政府热情欢迎企业建厂的目的,产值与就业,缺一不可。


第四,自动驾驶产业的确有被资本裹挟的现象,但一辆车上辅助驾驶能力的好坏与之没有必然联系。


甚至于,比亚迪低端车用户并不敢使用或者不care车上的辅助驾驶系统。


直白说,体验相对优秀的辅助驾驶系统,还没有进入绝对低廉化阶段。


在与百度配合极不愉快散伙儿,Momenta、鉴智机器人成为供应商后,不知道能否或者已经改变了体验。


第五,“无用便抛”的思维用好便是务实,用不好便是“短视”。


在本是小众圈子的自动驾驶向车厂品牌性过渡最关键的2020~2021年,这项技术被走营销路线的车厂捧到天上,广告虚假得令人发指。但保质期用完,又利索地将其抛弃。


我们曾撰文说过,车厂会因这个概念而最终自食恶果,因为它在重复演绎一个“狼来了”的故事。


没错,它暂时还不能带来最佳投资回报率,特别是在2023年。


但是,一项无限接近于1但永远无法到达1的技术,是无条件信任还是绝对排斥?


它当然可以上线,只是要在一个大部分人可以接受程度的节点,因为“电车难题”永远存在。所以,搞研发与上车也不应该产生冲突。


然而,当“非黑即白”俨然成为一种笼罩各个科技产业赛道的风气,那中国说什么出现能真正自研芯片的特斯拉,以及擅长蛰伏的OpenAI,永远都是狗屁。


第六,与其说自动驾驶是忽悠,不如说在当下阶段它在人们心中不再重要。就像当下中产如今大范围走向拼多多,而不是精品超市一样。


而特斯拉再次实现什么突破,那么它仍然会回到风口浪尖,就像不久前偷偷安回去的毫米波雷达;而理想如果明天卖不好,一二级市场与媒体又会收回今天的甜言蜜语。


但不得不说,从当年比亚迪在车间用人手提料框拉浆解决生产难题,最懂中国市场基本盘的还得是老姜。


“便宜”在这个特殊的年份、中国低收入人口占60%以及人们购买新能源车为省油的心态面前,是直击人心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便宜至上”的客观状态会永远持续下去,也不意味着品牌形象能够顺利过渡到下一个阶段。


写在最后


2018年,一众人都在高歌无人驾驶时代的降临;再到如今在谎言与资本压力下,包括文远在内的诸多L4仍然试图挣扎在美国借壳上市,前途未卜;


从L4字样出现在车展,再到悄悄修改产品手册,再到自动驾驶无法给予车厂最想要的销量和利润后被不断贬斥。


莫名有点悲哀。老王说得对,但也绝不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宇多田(ID:hellomusk),作者:宇多田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