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当当、超亚马逊,在收购拇指阅读前,刘强东早已布下京东图书战略
2015-06-17 16:52

打当当、超亚马逊,在收购拇指阅读前,刘强东早已布下京东图书战略

虎嗅注:今天(17日),京东宣布收购知名社交阅读应用“拇指阅读”,同时,京东阅读社区版APP正式登陆苹果AppStore和各大安卓市场,至此,京东完成了电子图书前期试读、中期购买、后期评论互动的全程布局。


而在此之前,京东是如何从当当和亚马逊手中抢占市场份额的,在布局自身的图书战略上又曾有哪些动作?以下文章节选自李志刚所著的《创京东》,该书近日由中信出版社出版,虎嗅经授权摘编有关京东图书战略的内容。


图书凶猛


到了2010年,刘强东推进图书品类上线,目标直指当当。


刘强东坚定地推进他的全品类战略,在京东历史上,有两个品类的扩张遭到了董事会的反对,一个是大家电,另一个就是图书。大家电是因为供应链复杂,又有苏宁、国美,对2010年的京东来说是高山仰止的对象。而图书,线上销售当当和亚马逊中国占有半壁江山,无论董事会还是管理层,都认为如果是京东必须翻过的大山也罢了,但图书不是,硬要去做一个被双寡头垄断的市场,得不偿失。


但刘强东一意孤行,在2010年初的董事会上表态说,只投1 000万元,如果亏损1 000万元,就不做了。事实上,一旦开了头,怎么可能中止?


2010年5月,石涛加入京东,成为负责图书品类的副总裁。他问刘强东做图书的决心有多大。当当和亚马逊中国已经做了10年,积累了大量用户和品牌知名度,京东的挑战很大,需要很多资源来支持。刘强东痛快地向石涛许诺,他完全可以得到足够的资源支持。


留给石涛的时间并不多,2010年11月1日图书品类就要上线。在半年内,石涛需要搭建起团队,完成后台系统研发、与仓储配送系统的对接以及供应商的签约。京东ERP的后台只针对3C,图书必须重新开发。库房也是空的,物料得在三个月内赶出来。


亚马逊中国是个成熟的公司,做事按严格的流程,一层一层地审批。而2010年的京东正在向正规军转化的过程中,流程不完善,好处是留下了很多让人不受束缚、全力冲刺的空间,尤其是在刘强东投入了极大关注的领域,爆发出的执行力可谓横扫千军如卷席。


那时候,刘强东每周都要听取图书部门的汇报,如果有问题当场提出来,立刻拍板。图书几十万个品种的商品,没有页面怎么办?当时后台系统要上传这么多品种的页面有困难,也不是说研发不支持,研发部门也满负荷运转,而且做事有排序。刘强东马上打电话给研发部门,研发的人匆匆赶来,他直接问:为什么图书采销的要求还没拿出结果来?对方给了一些简单解释。刘强东说,不管有什么问题,立刻给我解决。


2006年石涛加入亚马逊中国的时候,公司要求市面上有多少出版商就签下多少,从2006年到2007年总共签下了200多家,当时觉得是一个奇迹,过去从来没有人能够这么大规模地快速签约。到了京东,三个月里签了500家出版商,采购团队共有8个人,每人每天平均拜访四五个出版商。


2010年8月,高燕从亚马逊中国跳槽至京东做图书。为了保密,京东在某家广告公司办公区腾了一块地给图书部门,京东内部大多数人不知道在做图书这个品类。高燕与研发部门对接,搭建后台系统,与她配合的研发部同事只有两三人,大家坐在一起讨论需求,做出来就现场操作,哪里有问题赶紧改。每天大家匆匆忙忙吃完晚饭,捋起袖子干个通宵。刚来的时候,高燕习惯性地说当当、亚马逊中国是怎么做的,研发部门的同事有点反感,那你用它们的系统好了,到京东就得做京东的,后来大家也接受了,将其他公司的新鲜东西,加入到京东的系统里。三个月,仓储、后台系统全部搭好,20万个图书品种上线。


图书是海量品种,对京东的仓储、IT系统都是天翻地覆的改造。


当时在仓储拣货设计上,京东在其他品类上是按照“类”把产品排列在货架上。但是图书不可以,图书的“类”太多了,三级分类有几千个,二级分类也有600多个。图书实行的是随机,由系统来规划尽量短的拣货路线。为了解决图书这个特殊商品的上架,京东系统的挑战很大,得重新改造系统。一开始仓储部门不怎么愿意,刘强东觉得这是正确决策,必须支持。


仓储系统还得为图书单独开辟新仓,因为图书是标准品,能承重,可以用高的货架堆积很多的货。图书也对仓储的大品种管理能力有要求,在图书品类上线前,京东的SKU(产品统一编号,每种产品均对应唯一的SKU号)是几万个,图书上线就是20万个,半年内冲到100多万。


早期京东所有的分类和导航,都必须经由刘强东批准才能修改。但是图书分类跟其他产品分类不一样,其他产品分类矿泉水就是矿泉水,电脑就是电脑,图书按照内容分类,小说和文学的分界没有那么清晰,还要分青春文学、儿童文学等等,彼此交叉、重叠,设计分类结构的时候,需要多次修订。


改一次就得找刘强东审批一次。次数一多,他就问为什么,图书部门做解释之后,他就直接授权给副总裁审批。如果刘强东了解清楚了,他会很快根据实际情况更改现有的规则制度。


2010年10月下旬,图书上线之前,横向支持还存在问题,石涛向刘强东建议,我们开一次会,将相关体系运营、配送、仓储、IT、财务等等的人都召集在一起,做上线前的决策会。很多事情,凭石涛个人的力量推不动,因为没有数据支持,如果要先找数据进行分析再决策,那根本无法完成预期目标。


例如采购下订单一次不能超过1 000个商品,图书是海量品种,一家出版社能一次给京东一万个商品,得下10个订单。图书部门希望打开限制,研发部门就说只能下1 000。单独为图书打开行不行?不行。这必须经过刘强东的同意。


刘强东在他的办公室召开几百人的视频大会,关于收货、上架、发货等细节问题三四十个,刘强东在两小时内全给解决了。会议有备忘录,谁是负责人,在什么时间内完成,都一目了然。


按照石涛在亚马逊的经验,这些事情得讨论很久,2007年卓越亚马逊做运营系统的迁移,花了半年时间才让运营系统从卓越切入到亚马逊的系统上。而刘强东对京东的系统和架构非常了解,不需要再问其他人。


2010年11月1日,京东图书品类如期上线。


奇袭当当


在京东这里,图书是战略品类,要给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虽然3C卖得很好,但要买图书的消费者在京东这儿满足不了需求,自然到又卖图书又卖3C的亚马逊中国去。京东必须让消费者在这里买到他所有想买的东西。京东的图书战略,确定为做大品种,而非走精品路线,将当当和亚马逊中国当作主要的竞争对手。


并且,图书产品标准化程度非常高,在搜索、浏览的效率上高于其他产品,在谷歌、百度上的搜索优化有特别好的作用,能吸引新用户。来京东商城买书的、初次注册的用户会在接下来的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段里买手机、买电脑,然后买电脑外围设备,接着买日用百货和服装。


京东图书上线的时候,还是当当和亚马逊中国两足鼎立,整个图书的大众市场是320亿元左右,当当是20亿元左右,亚马逊中国大概是15亿元,加上淘宝等零散的商家,整个线上规模不超过60亿元,剩下的基本是线下市场。


京东玩儿了一把漂亮的价格战,花样翻新,让做惯了出版业的杨海峰他们开了眼界。刚上线的时候,很多人包括京东用户不知道京东卖图书了,图书品类的流量很小。刘强东直接让人免费送书,这是杨海峰以前完全不敢想的,他一直认为图书只能卖掉,不能送掉。他们选了几本畅销书推送给钻石用户(按当时条件,在京东一年消费额在3万元以上),让用户自己选一本,无条件免费送给这些钻石用户,立竿见影,流量马上翻了十几倍。


刘强东又要求直接在会员体系上开发系统,铜牌以上的会员可以享受图书折上折,在当当上市的时候必须推出这个系统。命令下来之后,两天两晚就弄好了。系统一上线,冲击特别大,就算不是铜牌会员的用户,也想成为铜牌会员。


2011年初,京东挑起图书的价格战。当当图书一天订货量是12万至14万单,京东不过3 000到5 000单。李国庆是性情中人,当当内部也有很多声音说要打个你死我活。时任当当首席运营官的黄若不同意正面冲突。他让员工挑了京东销售最好的50款3C产品,无条件比对方便宜100元。


“两军对垒,你派小分队到我后方烧一把火,我再怎么救火,都烧在我自己的地盘上。我就让火这么烧着,也派一队人马到你后方放一把火,看谁烧得过谁?一本书20元,你便宜5%,不过1元钱;一个笔记本电脑我便宜100元,我看谁赔得起?京东三天就撤了。”


“价格战的原则就是,不要拿自己的主力部队与对方的小分队作战。图书不是京东的主业,打得对方不痛不痒,要打就打他命根子,直刺心窝。”


京东图书的思路跟黄若一样,以小博大,图书卖得便宜,但是体量小,总体亏得不多。


2011年5月,京东做少儿图书促销,四折封顶。这次价格战,站在京东的角度来看,是勇敢而不鲁莽——少儿图书虽然亏损了,但带动了整个图书品类销量涨了四五倍。这狠狠触动了当当的核心利益。当当联络了24家少儿出版社集体抵制,当当的少儿图书销售占整个市场的一半,也是当当图书销售额的三分之一。顶尖级别的少儿出版社是当当排他性的供应商,京东和亚马逊中国一样,只能从经销商处拿货。


这些少儿出版社跟当当全是排他性合作,网上只给当当,地面店没有这个规矩,都是普发的。反正京东要让出版社知道,你的做法更破坏行业规则,除非你直接给我供货。


这次价格战之后,京东图书特别难过,因为竞争对手投诉,国家工商总局、北京市工商局等频频来查进货折扣,每隔一两天就把京东员工叫过去,查京东是否扰乱市场。出版社也开大会,集合媒体声讨。


京东不断向政府解释,这不是跟出版社直接拿货,这是短期促销行为,因为有垄断行为,所以才有价格战。图书部门的人觉得简直做不下去了,这里被管,那里被管,一直到7月底,这事才彻底解决。后来不少少儿社直接跟京东合作,发限价函,京东就得执行。


在图书价格战上,当当的态度是做得久,垄断上游产品资源,做独家合作,保持品种上的优势、保证利润。亚马逊的态度则是,谁卖低价,我就跟进。它的长期策略是让用户感到这是一家天天低价的公司,不会主动做大型降价活动,也不会在宣传推广上有很大动作。京东则认为,竞争市场上定价权是最重要的资源和力量,作为新来者,得以激进的方式做。对手5折封顶,京东就4.8折封顶,必须压过他们。


在新闻出版总署登记的出版社共572家,另有民营出版公司的5 000家,其中绝大部分做教辅、渠道书,真正做大众市场的民营公司大概有1 000家。京东定下的目标是400家出版社、600家民营公司。开始签约的时候,供应商有疑虑,一是觉得京东的主业是3C产品,图书业务能否快速成长?二是来自当当的压力。2012年与京东图书签约的共1 100家供应商。


出版社则是针锋相对的两派,一派是全力支持,图书产业一直在下滑,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出版社日子越来越难过,如果有人通过灵活的竞争策略把市场扩大,当然愿意支持。


另外一派是大的出版社,维持市场秩序,维持丰厚的利润,不能够随便支持你打价格战。一方面京东争取他们的支持,另一方面遵守他们的要求,像科技类图书是刚性需求,就不能降价,文学类、励志类则采取灵活的策略。


三足鼎立的局面,对出版行业也是好事。原来只有亚马逊中国和当当,要么支持亚马逊中国,要么支持当当,得罪了谁都不好。有京东的话,如果为了当当放弃亚马逊中国还可以,但是放弃京东和亚马逊中国,那当当能不能把两家的损失弥补回来?


京东图书品类的上线和后来的一系列价格战,正好发生在当当上市前后。当当上市之后,开始向母婴、3C等品类扩张。这家老牌电商公司是卖图书起家的,图书是当当的大本营。京东一做图书,竞争对手的人员全被扯回来聚焦在图书领域的价格战,若是保不住图书就不行了。


就像官渡之战,曹军一把火烧掉了袁军的粮草大本营——乌巢,重创袁军。黄若说:“我很佩服老刘,他就是一个战士,敢冲敢打。”他2011年6月离开当当,当时当当股价19美元,毛利率20%,费用率17.5%,净利率2.5%。之后,当当不顾一切地做规模,与京东正面打价格战,毛利率降为14%、费用率升为24.2%,股价曾下跌至5美元。


不过,对当当、亚马逊中国的战略牵制,不是图书品类给京东带来的最大价值。图书极大地降低了新用户尝试京东的门槛,在京东购买图书的新用户占比在30%~40%,图书刚上线的时候占比甚至更高。和当当、亚马逊中国的价格战,也抄了这两家老牌电商的老底:它们的用户正好是互联网最早的一批网购用户,伴随网站成长起来,已经有10年了,正好30多岁,是经济基础非常好的用户,图书价格战成功地让他们关注了自己,成为京东3C类用户。电商的竞争,无非是两条:一是供应链,二是用户。


京东图书规模大了之后,竞争策略就变了,更重视用户体验。原来京东把主要竞争对手定位当当,到2012年再跟它打已没有意义。图书在完成公司毛利指标的情况下保持价格最优,就可以了。2014年6月,京东图书超过亚马逊中国,成为市场第二。


……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