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金融充斥着心灵美
2016-01-07 15:37

中国互联网金融充斥着心灵美


前天参加了一个知名互联网公司股权众筹平台的发布活动。虽说股权众筹 2014 年抬头 2015 年井喷,现在进入多少嫌晚,该平台还是以行业的颠覆者自居了。也是,不颠覆,怎么在大堆竞品中杀出一片天地呢?红海之红,毕竟全是血。


这让我想起了刚刚过去的,关于 P2P 风起云涌的一年。



P2P 刚流行起来那会儿,几家先行者起步可慢了。如唐宁所言,人们一张嘴就是「P2P?啥是屁二屁啊?」


传播尚且不易,获取用户的成本简直高到天上。往往你产品完善了、线上没问题,还得组织百十来号销售在线下推,就这样都没多少人愿意投。


为什么不投,没的赚么?开玩笑。可不像今天,前几年中国经济正热,那时候央行还忙着加息呢,借钱的人到处都是。也不像今天似的全是个人借款,前几年东南沿海投资还有不小空间,外贸也顺利,借来钱做买卖,翻着倍的赚也并非不可能,因此那时的民间借贷利率高到天上去了,百分之三四十的遍地都是。搁今天比这更高的不是没有,但主流的 P2P 已绝非在这个利率区间了。


为什么 P2P 没那么高利率了,参与者反而多了?或者说,当年利率那么高,为什么那么多人仅持观望态度?原因很简单,中国的投资环境虽然很不理智,但十分激进的风险偏好者也是少数。说白了,就算今天 P2P 这么火,和银行那利率低得可怜的存款比起来,也是少数人的选择罢了。


这倒不是说中国的投资者已经普遍建立了风险定价意识,只不过他们一直在乎俩字儿「保本」,如果能保息当然更好。银行的理财经理跟大爷大妈推理财产品都万不敢说保本的,当时的 P2P 哪儿有这底气?一听不保本,再一看你这公司不大嘛和银行没的比,那敢投的人可真是少之又少了。


但是各家 P2P 很快明白了这个道理,并且堂而皇之地承诺「保本」,这才让中国 P2P 迎来春天。保本的形式很多,提取风险准备金也好,找个担保公司担保也罢,到了 2015 年,一些保险公司也和 P2P 勾搭上,为投资者提供本息担保了。其实,现在网贷圈「去担保化」才是主流,担保公司逐渐被排挤到边缘了。至于原因,我们稍后再讲。


拿大家熟悉的举例:积木盒子以前依靠过担保公司,现在盘子大了,底气足,自家准备金就够了。悟空理财设了准备金,此外也有保险公司作保。米缸金融则纯是靠保险公司的。


有了保本,投资者们心里宽了;用户多起来,平台在资金上便游刃有余,誓要将「保本」进行到底。坏账不算罕见,但往往不会引发投资者恐慌,为何?平台在保本保息地回购,一分钱也不亏你的。嘿,简直是白赚。


但凡理智一点儿,也会知道这根本是笑话。准备金也好,担保也好,保险也罢,真到坏账超出预期的一天,无论如何也是保不起的。比如您准备金提取 3%,那坏账率一旦超过 3% 就完蛋了。担保公司都是有杠杆的,他用 5 块钱保你 100 块钱,那坏到 5% 以上自然也是秒躺。保险更好,与 P2P 合作的方式花样百出,保抵押物的、保借款人的、保平台高管的都有,共同点在于一般投资人是搞不清楚的,真出了事儿很有可能是连保的是什么都还不知,就别提理赔了。


那这保本压根儿保不了,还有什么用?您看,您这就较真儿了。人们从来也不是追求一言九鼎的保本,无非是图个心里踏实。您看 P2P 的大哥陆金所,人家啥保本也没有,为什么那么多人敢投?它背后有平安啊。这就跟你把钱存银行似的,你知道它稳。


所以搞不清楚保险公司保的是啥无所谓,跟网站上打一句标语「XX 保险提供保障」,目的就达到了。是嘛,前文都分析了,利率高低并不是吸引用户的重点,35% 利率不保本的,15% 利率保本保息的,您选哪家?这儿有 10 家差不多的 P2P,产品大同小异,您有什么理由选择不保本的那家呢?


哪怕保不住也要保,因为保的不是本,是心灵;哪怕保不起也要保,因为保本是获取用户的重要手段,就算不用真金白银保,至少可以心灵保。


心灵保本很重要。或者说,做 P2P,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心灵保。



当然,说是心灵保,出事也确实未必保得住,但心灵保也绝非没有代价的。


不管是提取准备金还是找担保公司,您总要拿出收入的一部分做成本。找保险公司嘛,人家若非有利可图,又凭什么上赶着?一项网贷产品,比如年化收益 10% 吧,加上担保的成本 3%~5%,加上平台自己的利润 3%~5%,再加上平台的运营成本,借款人要承担的利率怎么也 20% 以上了。


借款人利率高了有什么不好?这意味着他更难还得起钱,而他若还不起钱,您的本息自然就要依靠担保了。担保若出现亏空,自然要进一步提高成本。成本提高,借款人利率就更贵——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说白了,借款人还得起钱,什么风险都没有了,担保也就没了必要。借款人还不起钱,您花式心灵保,保的也就是个心灵。心灵保根本就是获取用户的手段,您把它理解成风控的一部分,那真是大错特错了——可没有把风险变更高的风控。


提到风控,心灵保真就是偷天下之大懒——您想,您跟用户说,啊,我有怎样全面的大数据,我有怎样可靠的运营,我的风控模型是多么完善,用户听得进去么?用户信么?您直接说一句「保本保息」不强上一千八百倍?


所以一些公司根本就放弃了金融行业的尊严,用最末端的担保代替了最基础的风控,当然也就极有可能酿成惨剧。监管部门虽然迟钝,好歹也是意识到了,所以才在 2015 年强调「去担保化」。心灵保,大毒草!



然而还真别说,心灵负责特别有用,心灵美特别重要。


不管能不能做到,反正我给你夸下海口;就算最后出了事儿,至少出事儿前您心里踏实——这个逻辑听起来十分可笑,但在中国市场又百试不爽。


我在之前的几篇文章里狠狠地嘲笑了一些股权众筹平台「保退出」的规则,无他,早期风险投资跟 P2P 还不一样,您这保退出得照着本金十倍八倍的保,根本不存在保得起的可能。任何鼓吹「跟投人退出」「下一轮退出」的,您得留个心眼,基本上都是心灵退出。


再看咱前几天参与的发布会。人家秉承着一贯的颠覆作风,但这回这颠覆倒也所言非虚——应该说这家知名互联网公司干一行颠一行,大概是把同行当菜炒得心应手。发布会上展示的几个项目视频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除了盖了一层又一层的脸就是恨不得一层都不盖的身子,众多同行彷如闯进夜总会,尴尬症犯起,纷纷低头玩儿手机。除此之外还有所谓国民偶像天团,说已经有脍炙人口的口水歌,连续提了几首歌的名字我却一首也没听说过,最后人补了一句说是天天在 QQ 音乐排前多少名。看来确实挺火的。


按理说文娱类项目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能不能火、能不能赚钱,业界成熟如香港也要靠着求神拜佛抬一抬。作为一家股权众筹平台,号称「投资人和创业者都是用 户」,让「屌丝」投资人赚钱「逆袭」,让每个人都能投到「好项目」,还搞什么「平台审核」「远期定价」,最后成功的项目怎么净是这样儿的——我可没说不好,我是说前景太模糊了,太不「互联网」了。


这家平台还有一种谜之自信,号称现在的股权众筹都是「领投人 + 跟投人」模式,太落后,要颠覆。它家的颠覆模式倒是猛:不需要领投人了。再看细则,专业机构投资比例最低 5%。理由是——你怎么知道领投人投这个项目有什么目的?领投人投资了你就能跟着投了?你就不怕领投人忽悠你?至于解决方式,那更猛了——甭听领投人的, 听我(平台)的就行,我绝对不忽悠你。


此前在有一些平台将领投人比例调至 50% 以下,并引来诸多跟投人不满时我就说过:领投人确实存在与项目串通忽悠跟投人的可能,而避免此类情况发生的唯一方法就是让领投人负起比跟投人更大的责任, 保证其领投比例至少在 50% 以上,这样他就算想忽悠,也是伤敌八百自损一千,没的可赚——你领投,是拿真金白银来领投;你负责,是拿真金白银来负责,不是靠心灵。


现在您说不要领投人来审核、监督、尽职调查了,这些事儿交给平台就好了——那您的平台要是和项目串通忽悠咱呢?您负的责任又在哪儿呢?


您这不就是心灵负责么?



前面还忘了说,P2P 获取用户的手段也不止心灵保,还有补贴收益、投资送本金什么的。补贴和担保一个道理,成本都要转加在借款人身上,最后还不起大家一起心灵补贴。至于送本金,呃,由于送的本金不能提现,折合成收益基本也就等于送您 10 块 20 块的,您大可不必为了这一句广告词就砸几千几万的真钱进去。


说起来,很多 P2P 号称是「网贷」,实则自己的产品也就那么回事儿,网站放在那里没几个人会去用的,绝大多数客户靠线下的业务员拉。也难怪为啥某些 P2P 公司在美上市遭冷遇了,人家美国人欣赏的是互联网金融,而非您这样的心灵互联网。



其实就连余额宝之类相对灵活、稳健的产品,也有心灵美的时候。


阿里爸爸的余额宝,稳!可信度跟国有四大行有一拼,现实中也确实没出过事儿。问题在于,风险自然是只存在于理论中,但收益可就没那么理论了。


余额宝刚刚发行的 2013 年,其 7 日年化收益不下 5%,在最初的几个月里说是 7% 也没人不信。但您要真抱着「5%」的心态入坑,您也就只能心灵 5% 了。


这可不光是在说余额宝,后起诸多「宝」类产品或理财产品,首发就宣传自己收益「7%」「8%」「超越活期存款 20 倍」的难道不是大有人在?利率依托于市场环境,不是说高就高的,想在较长的投资期限内保持稳定,自然不是说到做到的事情。


更加心灵美的是,有些理财产品不仅首发时以高利率做噱头,还会打出模棱两可的「保证收益」「补贴收益」之类广告词,您只要记住这都是心灵收益就好。



严格来说,互助保险(相互保险)视其组织形式,不一定就是互联网金融。但既然有个「互」字,又赶上在互联网金融年进入大家的视野,还有蚂蚁金服这样的爸爸砸钱,我们姑且也谈谈这个行业的心灵。


怎么理解互助保险?粗略地讲,互助保险之于商业保险,约等于 P2P 之于银行。心大点儿,可以说是受益范围广、参与门槛低、形式更灵活;刻薄点儿,可以说是玩命募资、风控薄弱、有八百种花式风险。


举个例子。商业保险在讨论共同风险的时候,一定也会考虑风险在不同个体上的差异。您 70 岁的人买寿险,保费一定比 20 岁的人高得多;您开车三天两头违章,车险自然会逐渐贵到让您放弃驾驶。至于怎么计算,您只要知道绝非拍脑门就可以的。因此商业险参与的领域不算很多。一般 而言,如果一个问题过于复杂、利润又少(常见于个人问题),商业保险就不乐意开发相关产品了。


而互助保险更像是怎么回事儿呢?比如咱们有个肺癌互助险,1000 个好兄弟参与,谁得癌赔给谁。但是您该怎么去计算谁每天抽多少根烟呢?再比如海边的小渔村,渔民们互助个渔业险出来,但您该怎么计算谁家聪明谁家蠢,谁家更容易出事儿呢?


计算方法可能是有的,但是一群烟民、几位渔民身上榨不出多少油水,商业保险公司懒得掺和这破事儿。大银行从来不碰的复杂又薄利的个人信贷被 P2P 当成主营业务,也就是这个道理。


显然,粗糙的互助保险就和偷懒的 P2P 一样,没有风控,只有赔偿,妄图用最终手段直接取代本该做好的基本功课。互助保险本该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而一偷懒就很有可能变成 900 个不吸烟的给 100 个老烟鬼送钱,变成一部分人的人人为我,和另一部分人的我为人人了。


这样的互助,可也就是心灵互助了。



指望民众一朝一夕建立起风险意识确实梦幻,但是诸如「去担保化」之类政府监管、机构自律的行为,还是非常正确且值得推崇的。民众可以无知,但您若利用他们的无知去骗他们,最后往往害人害己。


金融一直是,在将来也应该继续是一个监管严格、规则严明的行业。我国的金融法制、制度建设尚且落后,金融从业者们又个个人精,钻了不少空子,由此引发的灾难毁了不少公司,上至股东、经理,下至底层员工,往往深受其害。然而最吃亏的,还是那些缺乏知识的老百姓们。


愚弄市场者,终将被市场愚弄。用最终手段代替基础建设,把心灵风控、心灵大数据、心灵保障陆续端出来,不仅骗到用户和员工,久而久之连自己都信了,未免太过悲惨。


心灵松绑,势在必行。当然,有关部门的心灵监管,等哪天是不是也该落实了?


本文作者 @ 天使不投资人 首发于微信新媒体:赤潮 AKASHIO(微信号:AKASHIO)- 此言此思若潮水,不沾红粉自风流。转载请保留本信息,未包含本信息的微信公众号转载将受到侵权投诉。如想要联系赤潮或作者,可与评论尸微信号 ifookit 联系。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