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两个背靠社群的股权众筹创业者聊早期玩家、下轮退……
2016-01-21 07:50

听两个背靠社群的股权众筹创业者聊早期玩家、下轮退……

近来,股权众筹颇受媒体关注,有新美大Pre-IPO众筹、有徐小平评价:“股权众筹是一种操弄”。过去的一年,我们经历了股权众筹从冷门到热议,有的科技媒体把股权众筹当作变现的商业模式,有的机构把股权众筹当作公关的渠道,还有许多创业者寄托着职业的理想


这是一篇稍显特殊的访谈,访谈对象是两个人:股权众筹平台牛投CEO郭海峰,股权众筹平台风投侠联合创始人李黎。


就股权众筹来说,各家资源优势不一,机制、玩法、人群也相差甚远。恰好这两家都是以固定社群为募资渠道:牛投背靠创业者社群资源;风投侠只面向中欧商学院的校友。即便同样是以社群为土壤,两家开出的花也截然不同。


不听一家之言,我们想听听从业者之间是如何探讨股权众筹模式的?各平台不同玩法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以及这个行业走过哪些坑,又可能面对什么?


一、2015,股权众筹进入大众视野


问:2015,股权众筹领域最大的变化?


牛投CEO郭海峰总结:“2015年股权众筹开始进入创投圈的大众视野,知名玩家入场,更多的创业公司参与到这种方式当中。”


  1. 主流机构介入:京东、36氪、牛投等原来创业生态链上有影响力的机构。


  2. 政府开始规范:正式承认合法性,认可趋势:“公开、小额、大众”。虽然没有正式从法律层面规定股权众筹的合法性,但是从趋势上是认同的,并且默许几万甚至几千块的起投额度(如果划归私募,规定必须100万起投)。


  3. 默默死了很多创业平台,新来的忽悠大军也多,因为出事太多了。


二、领投人从哪来?挖掘中坚力量 vs 举办投资学院


现在市场普遍采用Anglelist领投加跟投的模式。对于平台而言,主要需要经营三类资源:投资者、领投人和项目。无论天使、VC还是众筹平台都在争抢好项目,而各平台的项目来源,因优势不同,差异较大。


问:领投人承担着对项目的核心判断,还要靠自己的判断去吸引其他投资人,是众筹环节的智力担当,平台筛选、培养领投人逻辑是什么呢?


牛投郭海峰:我们希望领投人有投资经历,最好投过成功退出的项目,至少是项目融到下面几轮。牛投形成了创业者投资创业者的社群,已经成功企业家担任领投人是牛投的最主要的领投人,牛投上获得领投人资格的企业家已经有1000多人。企业家是天使投资的天然群体,他们有资金、有行业资源、有创业经历,但没有精力去做长期的投后管理,牛投目前采用了轻度领投与重度领投两种方式,领投人和平台共同分担DD、投后管理等工作。


风投侠李黎:光有钱不行,首先是投资专业人士、有成功的案例,他们有个人的影响力,是投资圈的大V,例如红杉这种大机构的投资总监。我们希望借助我们的力量,为他们的个人影响力变现。我们希望从尽调、投资到维护跟投人,以及后期的投后管理和退出,领投人都要负责全过程。


对于领投人资源,两家平台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去经营:


牛投还与其他机构合作,组织天使投资培训,郭海峰介绍:“这个课程跨度8、9个月,共上10课,学费每人6万块。这个学校一晚上就招募到了130个学生,大多来自传统行业,大老板们现金流充裕、创新无望,希望去学投资。其次就是二三线城市基金的投资经理,底子比较差。”这些人也成为了牛投领投人的来源。


而风投侠上的领投人主要有两种合作模式。李黎说:


  1. 大V。现有27位认定的领投人,基本上都是各个机构的合伙人。比如说我刚才提到的各个创始人,都在圈内已经是很成熟的大V了,相当于对他来说是一种新的募资渠道、新的投资方式,我们跟他在共同开拓市场。


  2. 签约领投人。我们要从传统投资中挖掘、培养签约领投人,他们在机构里缺乏足够的上升通道、投票权和分成,同时拥有投资专业技能。我们成立母基金,帮他解决募资问题,让他施展投资价值,享受更多收益。他们会成为风投侠平台上独立的IP、大V或者工作室,树立个人品牌。除了看项目做竞价报告之外,任何事情都是平台帮他做,包括募资、跟投人的管理,投后,法律和审计的支持。


牛投依靠圈内积累请到大咖老师,这个方向有良好的变现能力,未来也可以期待他们成为平台的储备力量。而风投侠依托中欧校友,优势是良好的募资能力,只是平台本身缺失领投人去寻找好项目,所以目前大力挖掘平台自有人才。


三、大众还是精英,谁才适合投资股权?


虽然证监会一直强调:“小额、公开、大众”,但还是很多人敲响了警钟“寡妇的钱不能要”。而这两家基于“高净值社群”的平台更是强调这一点。郭海峰强调:“股权投资的高风险,不是所有有钱人都能成为股权投资人,不是什么钱都能要。”


美国大众参与的前提是有严格的财产审核制度,专门法规对不同资产能力的人,投资股权的比例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国内没有这样的法规,只能依靠平台去挑选投资人。国内平台普遍做法是提高准入门槛,提交一定数额的保证金才能参与。几千块保证金仍然挡不住想要投机一把的人,真正令人担心的是项目一旦失败,这部分投资者是否能理性认栽,再现泛亚投资者围攻宋鸿兵的场面就太难看了。


李黎表示,风投侠考虑的是谁更适合成为“股权众筹第一批参与者”:“我们认为他需要具备两种属性:最好是全具备,要么具备其中之一。有投资能力,比如风投机构的投资经理一样,其次是敏锐、对行业有判断。特别有钱,他亏得起,机构里95%的项目也是亏的。在股权投资里面是没有长尾效应的,社会95%的财富就集中在5%的人手里,普通的老百姓去存银行或者是去理财产品就可以了,花几十万投一个项目失败率太高的。所以风投侠最开始切入中欧校友这个小众群体。”


四、众筹平台由投资人群划分


背靠社群乘什么凉?


上文提到,牛投和风投侠都有更为稳定的投资群体,这类基于熟人社群的模式,有稳定的募资人群。而熟人之间对投资判断信息更多、更容易产生信任,而不是单纯依赖领投人的名气。当然也有质疑:社群里又有几分真社交呢?


李黎表示:“社群非常适合股权众筹的初级阶段,加速投资者对项目的认识,甚至能为项目输出资源。待投资人体系完善,就能发展到大家在规范体系下,共同看好一个项目而投资。”


“天使投资要么对人熟,要么对事熟,社群能让你更快地对人形成判断,投资人群会形成信任链,也就是强关系。”郭海峰补充,“不依赖熟人关系,就需要更好的产品去展现。目前国内股权众筹平台都是手动撮合交易,事先在微信群里沟通。如果产品有更好的社交功能,就能更好产品化,让更多投资人参与进来,在线上解决问题。”


李黎还提出,众筹带给项目的不仅仅是资金,更多的LP还可以提供给项目更多资源,扶持项目走下去,这个效应在中欧社群里非常明显。其实现在也有很多机构创新,也把自己的LP资源拿出来,对接一些项目。李黎认为:“更多的是开放与尝试,机构为什么要尝试,解决焦虑。这是一种抵抗,我觉得股权众筹是最彻底的变革方式,机构做法只不过是过渡,未来还是一个共生的模式。”


我们可以看出,二者基于精英社群的股权众筹,有较良好的募资能力,投资者对风险相对理性。但社群关系多靠社交关系维系,难以做大。


郭海峰:众筹平台未来会以投资人群划分


郭海峰认为:“慢慢地股权众筹平台我觉得未来会以人群划分,投资人的人群不在和种类不同,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三家主流平台特点如下:

  • 京东众筹属于一级电商流量推动的,所以筹资能力比较强,上面的都是高净值人群比较多。然后玩法上来说,是绑着机构走,一级流量驱动。像京东除了流量以外,还有巨大的电商平台的销售能力,它也在充分利用这点,所以会导致两个优势:筹资的筹资能力强和对硬件类的产品或者是商品类的产品,实物类的会有优势和吸引力。


  • 36Kr拥有10万量级的活跃注册用户,它以专业VC里面的投资经理为主要股权众筹投资用户。它的优势在于聚集了一批早期互联网类的创业项目,有一些种子期的项目,所以,可能投资经理在36Kr更多的是投一些早期项目。


  • 牛投背靠一万左右的企业家投资者。从项目的来源上说,这批人以连续创业者居多,传统行业出身的居多,现金流好的项目居多,上来就是挣钱的,不是早期互联网项目,风险减小也不需要大量资金去补贴。


媒体背景:牛投 VS 36氪


同样基于媒体的股权众筹平台,郭海峰还详细分析了36氪和牛投策略上的差异。郭海峰在谈话中介绍了牛投的许多具体策略,集中展示如下:


  • 跟投人利益排第一,其次是领投人,最后才是平台,再最后是创业者。领投人会拿carry,一般有15%、20%,平台和领投人分成一般占10%。原因有很多种,牛投本来就掌握了一批优质项目源,所以这个项目是我推给他的,让他领投的,不是他要领投到我这儿来的。如果你没有好项目源的话,你只能跟着领投走,以他的利益和模式为中心,相当于整个平台为领投人打工的感觉了,就是利益绑架。所以,长期来看牛投更强调个人领投,排斥机构。


  • 占15%就可以当领投人,但实际操作中,遇到融资额比较大的项目,我还是要求领投的占比更高一些,平台上跟投比例也就是100万到200万,占项目的份额最好在5%左右。


  • 实际情况下,牛投的项目都是确定了领投,再拿出一部分来做众筹。很少项目是在没有领投人的情况下,再去寻找领投人和再去做DD和其他的调研。


  • 牛投会参与更多尽职调查和服务,更多控制流程和参与利益。


  • 平台成立半年完成了20多个项目,但现在步伐还不够快,明年还会加速,100个是不成问题的。但每个我都拿出100万来众筹,最多不超过300万,故意控制风险。份额也切小,单份10万以上的不多。


笔者看到36氪上的项目,领投人所占比例在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为主,更多的份额由普通投资者承担。作为领投方,如果对项目不是特别信任,当然希望分散风险,撬动更多的资金拿下项目。现在的36氪也好,京东也好,就是过于依赖领投人,在利益设计和一些责任分工上面也偏向领投人。


而郭海峰认为:“股权众筹平台过于依赖领投人,实际上不利于长期股权众筹模式长期的发展。众筹最大的利益方是跟投人,如果跟投人赚不到钱,整个游戏就没得做了,而不是领投人。”


五、下轮退、对赌,是创新?还是杀鸡取卵?


其实领投人本就是股权投资里的玩家,而之所以存在众筹平台,就是要寻找合理有效的方式,把场外分散资金引入进来。项目和领投人好比是平台在备货、包装,重点还是要让场外投资者来买单。36氪股权众筹主打下轮退,360股权众筹让项目下轮股指来决定众筹投资人收益,58众筹网众筹研究院赵科源博士还提出要刚性兑付


问:各家平台这一系列的创新,看似给了投资人更多保障,实际上对整个行业是否理性呢?


郭海峰:“市场本来就是这样的一个现状(虎嗅注:发展较慢,参与者少),但是大家又都不愿意被落在行业发展的后面,所以都想跑得快,都想去上规模。整个市场不成熟,投资人需要教育、需要培育、需要学习,教育成熟的投资人的情况下所以这个里面真的是节奏和策略很重要。”


李黎:“政策里小额分散要警惕的是小额投资人的抗风险能力,是不兜底的有限责任,项目清算了没有偿还能力。”


“但是不能把股权众筹完全等同于天使投资。”郭海峰认为,跟以前天使投资人、VC机构的逻辑、能力还是不能完全地等同,有两点:1)个人没有没有资本和精力去分散风险;2)机构能等5到7年,而个人的心理预期都在2年以内。


对于投资者来说,股权众筹也不过是理财方式的一种。而奉劝投资人的原则是:第一是能退出;第二是时间优先;第三才是回报多少。


最后郭海峰承认,“36氪在推下一轮退出,其实我们也在这么做,只是我们没说,我们是在下轮或者是最迟下下轮全部退出。所以牛投上项目,80%众筹总额都是100万到300万,还有50万的,占比不超过项目股份的5%。(虎嗅注:36氪上许多项目众筹部分超过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我们是领投人不退,跟投人退。下一轮要退的少,就容易退,领投人可以继续持有。”


至于“下轮退”这种平台承诺的可行性,李黎表示,“虽然现在很少有项目能拿到不涉及对赌和回购条款的协议了。实际上,协议也没有绝对约束作用,而是创始人承诺支持,具体到了下一轮新的投资方是话语权最大的。项目死掉是追究有限责任,所以即使签订了协议,也不能保证投资人的收益。但归根结底好项目总能退出,项目不好是跑不掉的。”


六、2016,该交答卷了


郭海峰:因为的确是还没有一个被验证过说是OK的,因为大家现在还没有到集中的退出期,投资人的赚钱效应都没有出来,我相信到2016年年底就可以来比了。


李黎:到了2016年,最赚钱的平台,成功率最高的平台等等各种比较就出来了,回报最高的项目之类的。从发展来说,从2015年的夏天开始有一些募资开始,数量上涨了很多,可能对多数的项目来说,一年到两年会到一个比较集中的退出季。到了2016年下半年,项目是好是坏,是死是活,一年差不多能看得出来,做得不好的也很难回天。平台的经营压力会在那个时候体现出来,下轮融资如何退出,死掉项目如何处理,合伙公司面临清算等问题。


郭海峰:股权众筹平台最核心的是投资人,是不是帮他们赚钱?平台做了多少的流水不太重要,因为是不是赚到钱只有到退出的时候才知道。开始每家都会吹项目好、是千挑万选,退出的时候就知道投资人是不是真的有收益了。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