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资讯阅读2016:报道、解释之后,如何连接这个世界?
2016-01-19 21:15

移动资讯阅读2016:报道、解释之后,如何连接这个世界?

我不止一次说过,在中国,目前最大的新闻客户端是微信朋友圈。


6亿微信用户,除了极少数关闭朋友圈的,都心甘情愿的把腾讯新闻客户端、网易新闻客户端、今日头条、百度新闻客户端、搜狐新闻客户端、一点资讯客户端、凤凰新闻客户端、新浪微博客户端……看到的,有分享动力的资讯,都分享到了微信朋友圈。尽管张小龙并不买账,还劝大家用完就走。但微信用户都当了免费的搬运工,还觉得自己挺爽的,然后造就了中国最大的移动资讯阅读平台。


移动资讯阅读的三大特征:去中心化、碎片化和全场景


移动互联网时代全面来临之后,资讯阅读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纯文字纯图片甚至图文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用户需求,音频特别是视频流媒体内容开始丰富移动资讯阅读形式。而移动资讯阅读的领域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特点。手机桌面可以是入口,微信的“腾讯新闻”功能插件可以是入口,新浪微博的“头条新闻”大号也可以是入口,“彩云天气”推送北京雾霾黄色预警信息更可以是入口。大到一个新闻媒体平台,小到一个微信群甚至个人,在移动资讯阅读时代,都是资讯的载体也是主体用户。


当然,移动资讯阅读也是碎片化的,用户在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中几乎已经不可能有整块的时间花费在资讯阅读上。而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身,无论办公室、餐厅、床上还是厕所里,更加方便携带,信息不断涌入,移动资讯阅读的全场景特征就非常明显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基于资讯的丰富性和多元化,正是因为去中心化、碎片化和全场景三大移动资讯阅读的特征,用户的资讯获取需求很难在单一平台上被满足了。


机器人、算法和自媒体驱动三大开发模式,重新定义内容流水线


两年前起来的今日头条日益凸显,我们才关注到它主要依靠算法,根据用户关注的内容分类进行推荐,再通过用户阅读的文章模式包括阅读停留时间等一系列信数据进行计算,最终想达到的效果:系统越来越了解你的品味,推荐的内容你都喜欢看。


今日头条依靠的是技术算法能力,CEO张一鸣在不同场合强调:“今日头条不是一家媒体公司,而是一家技术公司。”我们也因此关注到,内容生产和传播的流程在移动资讯阅读时代正被重新定义。2015年9月10日,中国8月CPI数据公布,腾讯财经发布了一篇《8月CPI同比上涨2.0% 创12个月新高》,坊间盛传是由腾讯财经开发的写作机器人基于算法自动生成的,后来得到证实引起媒体圈的大讨论,有人已经喊出“跑会党要灭亡”的凶猛口号。


但更清晰的事实是,报道这个世界可以被机器人和算法取代,但解释这个世界还是需要新闻媒体特别是自媒体来驱动。深度分析、独立判断和个性化视角,目前看来还是得靠人。无论是微信公众平台、百度百家,还是新浪微博、今日头条,都希望自媒体能驱动“解释这个世界”的移动资讯内容品质不断上台阶。而“报道这个世界”的资讯内容可以交给机器人和算法。因为自媒体驱动、机器人还有算法这三大开发模式的逐渐明确,可以看到整个移动资讯界正在尝试重新定义内容生产和传播的流程。


移动资讯阅读的两个显性需求:我关心的快到碗里来、无社交不资讯


这样的一个移动资讯阅读时代,如果从需求导向去看:不同的资讯阅读产品,也正在为不同层级的用户提供解决方案。网易新闻客户端一直以来用“有态度”和“地域化”标榜自己的中产式精神优越,也用“每日轻松一刻”、“大国小民”、“新闻7点整”、“网易跟贴”等热点聚合、OGC(Occupationally-generated Content,职业生产内容)满足了一部分一线城市用户对资讯的趣味、内涵需求,同时也时常出现地域歧视与攻击、低俗色情信息泛滥的情况。


一直强调技术算法的今日头条,在二线城市和理工科人群比较受欢迎。但对于内容生产的不尊重乃至侵权,在2014年接连被《广州日报》、《新京报》和搜狐公司起诉,新闻媒体与之疏远,2015年9月8日CEO张一鸣又宣布要大力扶持优质内容的创作,未来头条号将确保至少1000名创作者单月至少获得1万元保底收入,试图拉拢新闻媒体中目前最有原创内容生产活力的自媒体。


百度、搜狐、一点、凤凰端、新浪……各家都在试图突破原有的局面,找到移动资讯阅读产品的出路,但举步维艰,百度有百家来导流分成还好一点,最近又推出媒体号。至于微信头条这样完全基于微信这个生态下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公众号内容聚合的客户端,对微信内容做了二次传播和分发,受众相对收窄。


而腾讯借助微信拿到了移动互联时代第一张船票,在移动资讯阅读产品方面,凭借自家强大的用户黏性形成的渠道优势,腾讯新闻客户端2014年底已成为日活跃用户2.5亿的移动资讯阅读平台。这似乎是腾讯在占尽先机的情况应该有的成绩,不足为奇。而且加上进一步打通微信公众号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内容资源,推出新闻哥、针尖快评、新闻晚8点等OGC内容,再者微信这个破6亿用户的产品上有“腾讯新闻”的功能插件,标准动作都做到位,用户覆盖也是所有移动资讯阅读产品中最广的了。


但这看起来无可挑剔的背后,还是应该思考移动资讯阅读的两个显性用户需求,有没有被满足:


1、我关心的(资讯)到碗里来了吗?

2、有没有资讯可以作为饭后茶余的社交谈资?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资讯阅读,是非常个性化的。我(用户)不关心的资讯,你(产品/平台)给我(用户)看有什么意义?本地身边的、行业公司的、兴趣关注的……这才是用户关心的。而每天有没有几条资讯是用户觉得可以用户社交谈资,比如2015年11月3日北京一大波比基尼美女惊动了“朝阳群众”,用户主动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微博、QQ空间,和微信好友聊聊这件事,显然是移动时代用户的一个资讯社交需求。


3.pic_hd.jpg

互联网+阅读的两大目标:下沉到二三线城市、占领年轻用户的手机


移动资讯阅读的发展空间还很大,从解决用户需求出发,还应该有更能提供互联网+阅读解决方案的产品出现。一线城市用户和二三线城市的中年精英用户对新闻客户端已经很熟悉甚至有点审美疲劳,我周围很多朋友除了刷刷微信朋友圈,就是再看看微信的腾讯新闻功能插件和几个自己关注的公众号,不再关注其他新闻客户端了。但二三线城市的年轻用户,包括大中专和部分高中学生,形成了移动资讯阅读领域的蓝海和增量市场。


像抽屉新热榜这样的热点聚合新闻客户端,最近一两年正在蚕食一二线城市互联网圈和媒体圈等存量市场。但要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和优化用户体验,移动资讯阅读产品就应该下沉到二三线城市,抢夺增量市场。产品要提供用户关心的本地化身边的、行业化公司的、兴趣化关注的资讯,要提供可以作为饭后茶余社交谈资的资讯。


我注意到腾讯2015年推出了一款叫天天快报的移动资讯阅读产品。一开始的名字叫“快豹”,后来据说因为马化腾亲自介入调整产品发展策略,现在叫天天快报。腾讯OMG(网络媒体事业群)似乎有意将天天快报与腾讯新闻客户端发展为移动资讯阅读的左右手产品。但我困惑于天天快报和腾讯新闻客户端有何不同?腾讯网副总编王永治给过一个粗略答案:两者模式不同。至今实在没有看出太大的差别。


报道这个世界、解释这个世界之后:连接这个世界


“互联网+阅读”不是一线城市和精英用户的自嗨,而是惠及到二三线甚至四五线城市普通用户的“互联网+”浪潮。前面说到,“报道这个世界”交给机器人和算法,“解释这个世界”交给自媒体来驱动,而当下和未来重要的命题:“连接这个世界”,让人与人信息对称、连接有效互动,就是移动资讯阅读平台的机会。


如何才能真正的将内容和用户有效的连接呢?


要发展为用户数能比肩且有自身特色的新闻客户端,就必须:


1、提供资讯阅读的新场景,运动健身、AR、视频购物等。

2、分发和传播(有能力生产原创最好)更多优质资讯内容。

3、与更多用户产生更紧密的连接,运营用户及社群成为优先级更高的命题。


2016年,移动资讯阅读平台要在用户评论引导和运营等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方面有突出表现,抓住用户解读资讯二次生产出优质内容(最热评论)。用这样更具有前瞻的方式去发现、提醒和解决用户在未来一个阶段中可能遭遇的痛点,“互联网+阅读”才有可能更快的惠及更多的用户。


李燕和小伙伴们对大家开放的微信公众号:天方燕谈(ID:tianfangyantan)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