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趣打造的世界
2013-05-26 13:20

智趣打造的世界

《WeChat、小米手机、我是歌手》,这是台湾《商业周刊》杂志最近一期的封面专题。导语这样写道:“346万台湾人次收看《我是歌手》,600万台湾人正用中国的微信对话,1514万人次收看《后宫甄嬛传》,10,000个淘宝包裹每天穿越台湾领空……”

“台湾疯大陆”,这期文章还惊呼,“1000天前,我们做过的封面专题还是‘大陆疯台湾’。”两岸经济文化互相“疯来疯去”的,呈现一种相互欣赏、追捧、互动甚至逆袭的繁荣。

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前所未有的盛况?

台湾《商业周刊》称“大陆出品”红火的三大秘密武器是:失控学、粉丝经济和分利术。三个秘密武器分别对应三种代表性产品:微信、雷军创造的“米粉”神话和浙江卫视设计的多赢棋局与战略。后两种产品比较容易理解,此处不用赘述,倒是“失控学”是个新概念,值得品味一下。

这一名词来自《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Kevin Kelly),他写过《失控学》一样。他认为达尔文进化论“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理念是并不准确,科技其实令世界变得更简单。但正是这种简单,越来越“不可控”,因为它的能量仍然是越来越大的,且“可以(像生物一样)形成群落,互相共生,自我进化”。微信何尝不是这样一种生物”,它的口号就是“让沟通更简单”,但威力之大甚至超过了马化腾的想象。

在家看来,无论是腾讯微信、小米科技还是浙江卫视,这些走红产品统一的武器其实是对人心的拿捏。他们一开始走的就是行为经济学的路子。行为经济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人的决策行为,修正甚至推翻了诸如“人是理性、自利、追求效益最大化”等假设。或者说现在人们对“效益最大化”的认定标准产生了变化,除了关注产品本身的性价比之外,亦很热衷分享精神、圈子文化、和逆袭愿景(普通观众给专业歌手当评委让许多人暗爽)。

于是,这个时候,关于台湾还是大陆的地域之分就成为了一个伪命题。大陆观众去年一样狂追《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儿》。而后宫权谋登峰造极之作《甄寰传》,如今不仅让台湾观众着迷,3月我在美国多个场合也亲眼看到许多华人一样乐此不疲。

若问“终极武器”,请将视线下沉到受众本身。热衷微信、小米和《甄寰传》者,以80后、90后年轻人居多。这个群体与70后和60后最大的不同,就是有着自下而上的权利意识。用一句未必恰当的话来讲,正如胡适先生所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而对年轻人来说,个人自由中的第一项便是玩的自由、消费的自由——请政治靠边,让智趣说话。

所以,从前我们谈大陆和台湾的商业,俨然是一个“贸易打造的世界”,而现在首先是一个“智趣打造的世界”。我还记得台湾《商业周刊》曾做过一个关于两岸80后年轻人的封面专题,其中写道“台湾年轻人在安全感之下,追求更有趣的自我,消费是表达态度的软革命;大陆年轻人的自我追求却源自不安和突围。”

我认为这样的结论两岸80后都不会买账——它淡化了台湾年轻人的痛感,同时夸大了大陆年轻人的悲情。虽然大陆年轻人对国产品牌的信任度偏低,但现在他们消费的第一着力点是——好玩。管你是国产的还是国外的,如果不够酷,都请离我远点儿。

不得不提的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两岸年轻人在智趣方面的追求越来越趋同,这种趋同甚至协同,会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和习俗,倒过来影响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与习俗。这是一种反向的跨社会变革。它将打破、颠覆许多原来的游戏规则,影响将会非常深刻。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