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若创业“特购社”,用会员制电商逆袭免费补贴满大街的京东阿里们,凭什么?
2016-03-17 12:30

黄若创业“特购社”,用会员制电商逆袭免费补贴满大街的京东阿里们,凭什么?

一年前,虎嗅专访了前天猫创始总经理、前当当COO《“电商老兵”黄若重出江湖:百恩百,会员制电商一毛不赚》,一年后的昨天(3月16日),正值黄若创业一周年,他在虎嗅微访谈进行了一场线上分享,不变的是他一如既往地看好中产阶级消费升级带来的机会,相信会员制电商在中国大有作为。变化了的是,半年多前,黄若已将公司名称“百恩百”改为成了“特购社”。


特购社如何将跨境电商与会员制电商结合,让习惯了免费、拿补贴的中国用户乖乖掏钱买电商会员?面对众多垂直海淘与阿里京东分食中产阶级消费者,黄若又有何取胜之道?


下面是黄若的分享摘编(Q—虎嗅;A—黄若)


Q1:百恩百为什么改名“特购社”?您对会员制电商商业模式的理解是?


A1:最初我是想定义三个事情,分别是:会员制,进口,快消品。怎么理解这三个关键词。随着国内的消费升级换代,消费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中国消费者对进口商品的消费需求,是一个从外而内的过程。大家先买好车、好手表、买包包,逐渐过渡到健康的要求,特别是食品的关注。


所以我们就定位是一家进口做快消品的企业。之所以做会员制模式,我个人判定电商走大而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过去十年做大而全捞更多用户做市场投放,补贴式销售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用户的分层已经越来越明显了。我们定位是做会员制的电商卖场。所谓“会员制”,是更多瞄准中产阶级的消费需求。


把百恩百改成特购社,是一个无奈之举。当初把百恩百的域名注册下来了,但一开始商标就被人恶意抢注了,因此百恩百的商标就用不了了。加上我们是会员制卖场,一定意义上强调一种特殊购买,所以就改为特购社这个名字#一个提醒,创业者们要小心#。


Q2:你们从美国会员制电商Jet身上学到什么?他们如何做中产阶级群体?


A2:我们做特购社,其实是跟Jet同时上线的,某种意义是殊途同归,不是谁参考谁,而是双方都切到会员制这样的营销方式,都切到了更关注快消品的营销方式。Jet其实是一个平台,背靠大量云计算的科技平台,而特购社定位是一家线上的零售公司,是一家B2C企业,我们有自己的库存和买手团队。


Jet的基本做法,是通过强有力的云计算能力,比如说我今天在望京,我要买一盒咖啡,他会去算,根据我的地址可提供咖啡的商家,不管是线上线下,价格,过去服务的反馈情况,给我推荐一个综合性价比最佳的商家来为我服务,基本是一个改良版的平台。而我们是纯粹的买卖模式,我们提供商品,从海外进口商直接拿货。


这里我要强调,对于关注Jet的朋友,Jet的模式在美国运作,有两个前提在短期内在中国运行都比较困难。一,所有线上线下零售企业的数据化程度都比较高,可以通过云计算去抓取零售商的资料,而中国很多中小零售商其实并没有这种数据能力的。二,对商家的自律能力要求是挺高的,比如进货是否及时,商品是否不缺货不断货,对用户的体验,也是有很大影响的。


Q4:天猫京东在升级,垂直海淘电商也瞄准了中产阶级,你们有何与众不同的方式去获取中产阶级,让用户掏钱成为你们付费会员?


A4:特购社的商业逻辑。其实特购社现在刚起步,很多还在摸索和调整。特购社是个典型做分子生意的公司。分子和分母生意怎么区分?过去二十年的线下零售,基本上,大家都在追求做分母。


什么叫做分母。比如说我们现在是五分之二,要优化的话,可能要做到二分之一,才算优化。但现在很多人是做到十分之三甚至十分之2.5就觉得够了,这就是我比喻的做分母的生意,你会更多考虑你的增长速度,用户获取量,拓展新的类目,规模和市场份额有多大,这样你的分子会被无限放大,这个过程中你会有大量的投入,要烧钱,要融资,这就是典型的做分母的生意。


分母的生意在中国过去十多年的电商,二十年的零售里基本都有这种情况,强调市场扩张和规模。什么是分子生意?就是要从五分之二变成五分之三,这里面强调的是效率。例如单位面积的产出,每个单品的销售,库存周转天数的改善,每个员工的平均产出,每个顾客的平均购买率,总结起来就是:效率,这就是我认为的做分子的生意。过去很少人会追求分子。


这个大背景,是因为当这个行业还处于比较早期的时候,获得顾客就好比你去公海打渔,鱼在公海里,谁先捞到是谁,淘宝、天猫,大家都在烧钱,买流量,买用户,是典型的做分母生意。今天变了,消费者已经相对比较成熟了,用户不是公海里的鱼了,是别人池塘里的鱼了。比如用户原来在一号店、在京东、天猫,相当于你要从这里面把用户挖出来。


这个的难度会比在公海里打渔要多很多。同时整个行业的增长速度也在换,新用户增加比例,每个用户平均每年购买绝对额的增加,这种情况下你再一味的追求规模,企业会死的比较惨。现在的行业不是十年前的情况了,巨头已经占了行业、用户、流量的优势,你很难再有胜算。


在这种环境底下,会有像特购社去关注效率的产出,关注分子生意,我的分母、市场份额,用户基数,都未必要多大。但我每个用户的购买频率、满意度,粘性都要足够大。回到特购社本身来说,我们更强调如何有更好的服务效率和单位效益的产出。


天猫京东这边都在做升级,越来越多海淘都在瞄准中产阶级。那么特购社的优势或者说差异在哪里?整体上一个基本思路,对于天猫京东和海淘平台,他们的体量、用户量、商品数量肯定比我们大,但我们更聚焦。他们是打散弹,天猫京东就不用说了,海淘平台基本都有几万种商品。


我们聚焦进口,聚焦快消品,我们网站的商品数,其实只有1200多种商品,但基本都可以覆盖超市类商品的需求。从商品构架来说,我们更像线上的山姆会员店。比如一开始一号店是定位线上的沃尔玛,虽然后来做的事情会超出很多。而我们自己的定位,其实就是线上的山姆。


我针对的用户是中产阶级,我提供的商品是一些日常生活必需品,SKU不多,商品比占数会有控制,能保证满足大家居家、快速消费品的基本需求,从这方面来看,我们对海淘平台的抗击能力还是比较强的。海淘可以满足进口奶粉、进口轻奢、化妆品。但大部分用户并不会通过海淘去买一瓶酱油、两桶意大利橄榄油。因此相对海淘平台我们更聚焦,他们走散弹路线,而我们这种聚焦会落实在你对商品的选择和对品质的把控上面。


Q4:供应链这块,你们如何形成自己的优势?你们的货源与其他海淘电商有何区别?


A4:关于供应链,我们比较坚持源产地直采,源产地进口,我们做的是生活必需品,其实相对来讲是比较集中的,只有通过源产地的集中采购,才会有价格优势。比如说我们做很多油和奶粉等等,这跟一些海淘平台,导三手四手,是明显不一样的。


这个以外,其实我们特别注意发展自由品牌。比如我们认为符合中产阶级定位需求的商品,我们深入供应链,参与选品,参与制作。典型的例子是我们今年年初我们推出自由品牌罗杰斯,这个红酒是从澳大利亚进的葡萄酒。我本身也是葡萄酒的发烧友,我们是深入到澳大利亚的产区,一个个酒庄去看,去比对他们的原浆,选出最适合国人口感的葡萄酒。


做到这个成本的最优化,我们是从酒庄买酒浆,同时去酒瓶厂采购酒瓶。再把两者集合到车间去灌装,你可以理解为是我们自己来组装的,明显整体的成本会有降低。我们不用去采购别人的牌子,别人的牌子可能会有20%的品牌溢价,自己进口也不用经过进口商,各环节的看下来,我们这个品质的葡萄酒,大概可以以市场价5折的价格来销售。


Q5:刚才提到,你们聚焦日常生活必需品,但它们客单价比不过美妆、服饰、3C电子这些品类,如果要融资,接触VC质疑你们交易额低时,你们怎么说服VC?


A5:关于这个,首先我们先不管投资人。在商品层面,我们的商品虽然相对比较低价,但相对于服装和化妆品来说,他们是比较刚需或者说重复度比较高的需求。我们看消费者,我们会看商品价格的高低,跟用户的购买频率在很大程度上是走两条线的。商品单价越高,整体上在购买频率上会越低。比如说买钻石,人一辈子可能只会有两次机会会买到。


高端价的商品,例如手机、3C数码产品,他们单价高,但购买频次会比较低,哪怕服装、箱包、化妆品,他们的购买周期相对快消品会比较长。两边的悖论,看你是强调高端价,但购买频次比较低,还是相对低价,但购买频次比较高。刚才已经说过,我们做的是分子的生意,我们是希望用户能经常性购买的,这会更符合我们想要打造的会员制零售模式。


这取决于你的这个模型的着眼点是什么,是高单价的单次消费还是重复的购买能力和购买度,这个问题有答案后,再去回答VC和风投就很简单。我们认为好的模式,风投自然会为你的项目背书,15年我们A轮融了1亿人民币,在我们基本没起步的情况下,这很大程度就是市场和投资人对这样的商业模式的认可。


Q6:垂直电商还有什么机会么?对创业者融资方面有什么建议?


A6:这个问题目前比较突出。尤其是去年下半年整个资本市场是整体变冷。我个人有不同的看法,是因为前段时间资本市场太热,而现在慢慢回归常态了。现在不是随便拿着两三个PPT就能去获得融资,整体来说,现在还是一个比较常态化的资本市场。


以前我做了几年的投资,80%的计划书,在我看来,其实是不及格的。从这个角度出发,一个好的投资计划书应该包括什么东西。有几个基本维度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在精不在多:


一,你要说你现在要做的这个版块的市场、潜力、前景规模有可能有多大。


二,你要做的市场,目前状况如何。是有领头羊呢?还是基本空白呢?


三,如果市场看好又没人做,那为什么它做不起来,没人关注?


四,你基本的财务模型,你一年要做到多少,三年要做到多少。需要多少钱,多大比重用于做什么?


五,团队,核心团队的构成,背景,以前的履历里有什么特别闪光的地方。团队互相之间有多强的互补性和共融性。


第二个分享,很多创业人找投资人会特别着急。其实投资机构都会有不同的标准,但基本的评估是八九不离十的。如果你找了5-6家对你都不感兴趣,找5060家也是一样的。这时你要反省了,是你的模式有问题,还是要价太高?


第三个分享是你要对自己的要价有个准确的心理预期,不是一上来就说给我5千万吧,占我15%,再过几天说三千万也行。这样会让投资机构觉得你在信口开河。商业上的讨价还价,要在正负的10%-15%,不适合乱来。


Q7:中国用户享受惯了免费,O2O出来还有了补贴,会员制电商让中国用户反过来付费,要做大,您的信心来自哪?


A7:我一直这么认为,补贴式的销售是对市场掠夺式的营销,本身是不健康的,很多创始人的心态会有烧别人的钱,对自己来说没有太多损失。在行业早期阶段,靠烧钱烧出一个市场规模,是无可厚非的。但有两个基本条件:


一,在市场的早期阶段,比如03-04年的淘宝,06-07年的京东,今天出行的滴滴快的,相对来说这个版块的早期阶段你有先行的优势。


二,你确实有海量的资本背书,烧钱背后有几亿的投入,不是说每个资本都有这样的投入和心理准备替你承载这些。总的来说,靠烧钱做电商和O2O,并不是一个常态,但很多时候,我们容易把个例当做常态。


在这种情况下,特购社坚持的会员制模式,因为我们定位是比较窄的,我们做的是立基市场。我们不需要获得几千万用户,我们可能只要几十万用户就能运行起来。所以第一,我们不靠补贴,不靠大规模的市场营销。第二,我们靠会员服务,坚持优质产品,实打实的低价来服务用户,来试图维护一个用户的重复购买力。从长远来看,这是一个慢火熬粥的过程,我们做的不是一个速食的东西。


Q8:亚马逊做了会员,京东也开始做自己会员了,但主要是物流方面的优惠,未来B2C电商开展会员服务会成为一种主流吗?夹缝求生,你们会不会感到有压力?


A8:亚马逊做了会员,京东也做了会员。他们在物流方面会比我们更有优势,对于夹缝生存的特购社一定也是会有压力的。只不过就是,特购社定位会更加聚焦,消费者的需求和升级后会员的需求,我们都只做快消品,我们不可能在所有商品类目里去对标京东亚马逊,会持续针对中产阶级的快消需求做聚焦。


现在消费者的期待值也越来越高,大公司又不断的以“大屁股压人”,以品牌效应和销售贴补。但我们从聚焦出发,比如京东有1亿多用户,特购社只有50万,但只要我们抓住这50万用户的重复购买力,也足够支撑一个可盈利的会员制的电商公司了。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